现在,大家对于婚姻的态度越来越开放,结婚已经不是人生的必须选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不婚族”的队伍。每一个不想结婚的人,背后都有不一样的原因,在日剧《不结婚》中就讲述了三位未婚人他们选择不结婚的理由,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故事:
糊里糊涂,我成了别人眼中的大龄剩女 田中千春(菅野美穗 饰),34岁,是一家旅行社的合同工。即将35岁了,她在30岁分手后一直单身,感情上平平淡淡。同事唠叨着想结婚,父母偶尔旁敲侧击,然而千春心不在焉,觉得结婚是迟早的事,不用太着急。
一天,前男友带着未婚妻来到旅行社咨询蜜月旅行,千春心里受到不小的刺激。下班回家,千春在门口听到一家人议论自己嫁不出去的事,很是不开心。而母亲恳切地催促她“重视结婚这件事,要多多努力”。
千春本身是接受婚姻的,只是好像目前的生活中没有太迫切的渴望。有时,她和已婚的朋友聚会,她们抱怨婚后的生活,羡慕千春的单身状态。这有时让千春感到自得,觉得自己能多享受单身状态也蛮好。因此,千春一直在安于现状和想结婚之间摇摆。
一次,千春遇见了老同学,两人当初关系暧昧,彼此间还有一个诺言:三十五岁时,你未娶我未嫁,两人就在一起。他们见面后聊得很开心。后来,男同学较为热情,约千春吃饭、散步,让千春觉得终身大事要有着落了。
最后,这只是一场大梦。男同学的确想结婚,不过他想娶的是更年轻的女生。千春想到自己这把年纪已遭人嫌弃,也没有引以为豪的事业安身立命,无法支撑长远的单身生活,越想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感觉最后只能孤独终老了。
(很多人都约定过“到了某一年如果都还单身我们就结婚”吧。但这样的两个人,好像总是并不会真的结婚的)
或许是受到这样的打击,当母亲让她相亲时,千春先是觉得好笑,想了想又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讲着相亲对象的各类信息,千春最后决定去见一见。
晚上,千春在本子上列出对结婚对象的各类要求,期待着第二天的相亲。而事实上,千春和相亲对象聊得也算是顺畅。对方性情温和,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有一定文化修养。虽然没有心动的感觉,千春觉得他作为结婚对象算是蛮合适。
但千春心里还是会想:难道自己就这样和另一个人共同生活了?找个适合结婚的人,好像只是为了解决一个人生问题。
机缘巧合下,千春看到对方的博客,他写到了相亲的感受。原来两人都一样,觉得对方不是完全理想,对对方没有太多“感觉”,但结婚的话还算满意,因此内心有些犹豫。这可能也是相亲的普遍状态吧。
千春不知如何是好,恰巧碰到一个已婚好友和她谈心。好友当初嫁给了非常符合预设条件的人,结果最近丈夫生意破产,她不得不出来打零工补贴家用。这时,她才发现自己更爱的是丈夫本人,而不是当初重视的结婚条件。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因为这份感情愿意去面对不确定的人生,或许这才是结婚理想的“起因”。
当千春听到朋友如此真切的感悟,她觉得不应该勉强自己。她发现,从自己最内心的想法来说,自己仍旧期待着令人心动的恋爱,期待着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入婚姻。所以,在与相亲对象再次见面时,千春说出了实话,也愿对方能够找到理想中的恋人。
千春的情况,其实生活里很常见。这些人并非决定不结婚。在想象中,结婚是见早晚会实现的事。可那个让自己再次怦然心动的人总是不出现;一个人生活久了,也已经适应了独自不用为任何人妥协的节奏,因此对尽快结婚缺少足够的兴趣和行动。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家庭和社会环境施压,让结婚对他们来说,还是变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而通过相亲成立的婚姻也是各不相同。有些人仅仅把相亲看做认识人的途径之一,运气好的,还是遇到了让彼此怦然心动的人。有些人,下定决心,先通过相亲定下了对象,然后再去爱对方,把爱和珍惜当作一种选择。当然也有人是出于“合适就行了”的态度,与相亲对象结了婚。
生活神奇的地方在于,无论是这里面哪一种,都有一定的概率幸福或者不幸福。无论是相信“只有怦然心动的爱情能够带来幸福的婚姻”,还是相信“只要合适就能够带来幸福的婚姻”,只要自己心甘情愿就够了,因为其实并没有人能事先就得到“会一直幸福”的保证。
因此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对于那些想要嫁给“爱的感觉”的人来说,原本我们就不会知道缘分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有的人早些,有的人晚些。在理想的状态中,这种早晚不该令人感到焦虑。早发生了,就先做这件事,未来再做其他事。晚发生的话,就先做其他事,到时候再来做这件事。
但这个社会剥夺了人们等待的权利。它虚构出了一种莫须有的恐惧感,仿佛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结婚,此后的每一天都在失去更多的机会——“年龄越大越不好找”,“这个年纪了还不结婚的人,感觉多少有问题”。而说这些话的不只有别人,还有我们自己。 于是一定年龄之后,未婚的焦虑笼罩了每一个人。
自己的人生都无法把握,我怎么能给别人幸福
工藤纯平(玉木宏 饰),32岁,在花店打工。这个年纪还没有稳定的工作,纯平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尴尬。比如,他有事回到家乡,亲戚得知纯平的情况后冷冷地来了一句:打工可是结不了婚的。
现在有些艰难,但是人只要满怀希望,有较为可行的人生计划,生活总会有所起色。但是纯平好像没什么雄心大志,别说人生计划,就是明天怎么样他也不清楚。
所以,当别人询问纯平对结婚的态度时,他只能自嘲地说,自己不适合结婚,连自己的人生都掌握不好,怎么可能再去背负另一个人的人生呢。谁要是跟了自己,根本无法前行,只能原地踏步。
纯平之前是个画家,但他的作品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还被一些业内人士评价为没什么才华。出身普通的他,无法在艺术领域继续生存下去,他放下了画笔,觉得打工养活自己才是正事。
有个同样画画的学妹很喜欢纯平,她相信纯平有绘画天分,时常来花店关心。学妹家境殷实,作品颇受欢迎,她想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纯平,但纯平不愿回首过去,隐隐觉得绘画是自己无能的证明。所以,他对学妹的热情有些冷漠。
纯平能看出学妹对自己的爱,但这份爱让他感到恐慌。他不确定自身的才华,害怕让学妹失望。他觉得,学妹看到的仍是之前无需面对生存压力而生机勃勃的自己,而不是现在这个穷困潦倒的自己。
面对纯平的这种态度,学妹依然不减热情,似乎更加想“拯救”纯平。同时,她看到纯平和千春走得很近,心里着急。于是,学妹在获得去巴黎深造的机会后,想将纯平一起带过去,愿他能在艺术之都重燃创作热情,还能增进两人的关系。
他明白学妹对自己的好意和关爱,从现实的层面来考量,学妹也是非常理想的婚恋对象,对自己的生活和创作都大有帮助。另一方面,纯平又很清楚,自己对学妹的感情更多是友情,而非爱情。
纯平会选择这段能解决他生活问题的关系么?
结婚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仅仅是一个感情命题。它至少还是一个生活问题。每个人都会掂量对方的各种条件,只不过每个人看重的方面不同而已。
如果说千春代表了一种大龄单身女性的困境,纯平遇到的就是这个社会给男性造成的压力——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来面对婚姻中的物质生活,所以觉得自己不适合结婚。 男性,还是被赋予“生活供给者”的角色期待。不但外界对他们有这样的要求,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是自己必须要做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男性,因为觉得“她跟着我,我也没有能力给她一个好的生活”,而放弃了彼此相爱的人。
婚姻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女孩子被告知“结了婚就能解决你的一切生活问题”,同时男孩子被告知“你必须先有好的生活才有条件结婚”? 可能是我还太理想,我总觉得,仅仅是拥有“爱”本身,就已经能让生活好过很多了。
工作比婚姻可靠,我一个人生活得很好
桐岛春子(天海祐希 饰),44岁,园艺设计师。她单身多年,生活得非常自在,依然风姿绰约。当有别人要给她介绍对象,她开玩笑地说,自己的爱人就是这份工作,只要投入就会有回报,而且从不会背叛。
春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照顾着奶奶。有时,春子看望她们时,母亲对女儿的单身状态心有不安,因为她觉得春子可能是为了照顾家庭选择单身的。但春子说,这是她的自主选择,不会后悔。
在感情上,春子和领导之间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恋情,而领导已有家庭。春子不愿伤害别人,只能和领导保持暧昧关系,即便想结婚也没有选择。
但春子觉得,自己单身,只是因为她喜欢这种状态。单身很多时候意味着寂寞,有些人很难忍受。但对春子来说,她早已能和寂寞和平共处。有了单身的觉悟,感觉慢慢变老都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然而,这种平静稳定的状态被打破了,工作最终“背叛”了她。因大龄单身的缘故,公司不愿再重用她,将她调到一家花店做店长。后来,领导又从公司辞职创立新公司,想让春子来就职。他也离了婚,想和春子重续前缘。这接二连三的变动让春子陷入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再去冒险。
当母亲鼓励春子时,春子才意识到,原本以为单身的自己最无拘无束,但其实这种状态里的她仍然有心理束缚——害怕离开单身的状态,本身成为了一种束缚。就像那些习惯了婚后生活的人一样,习惯了单身生活的她,并不如想象中洒脱,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害怕变化和新事物。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春子想回归保持单身的初衷:人生应该保持着敞开的状态。
影片最后,春子发现自己仍有对陪伴的需求,决定接受了一位花店顾客的示爱——尽管她曾经拒绝过他。他们打算一起生活。而她还是没有选择婚姻,她对拿着结婚申请书的他说,我们不需要这个。当结婚申请书被叠成纸飞机飞走的那一刻,我想春子处在了她一直想要的状态里:我的人生,将一直是敞开的,没有什么刻意的维持——无论是维持婚姻,还是维持单身。
在这部剧里,千春、纯平和春子三个人面临着不同的感情现实,对待婚姻的态度也非常不同。
这部剧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不知道三个人中,你觉得最能理解谁?又在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婚姻不是什么魔法,没有人会因为结了婚,就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也不会有人因为没有结婚,就注定是失败的人生。
话说回来,你为什么还没结婚?或者为什么决定不结婚?来留言吧!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