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中提到了「多学科思维模型」,那么在你所熟悉的学科领域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思维模型?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江夏   2018-9-24 00:50   131745   10
问题描述:
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仅用一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只会得到一个狭隘的结果,就好像美国的那句谚语,“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当然,很多时候这样的思考方式更有助于我们快速解决某一问题)。
所以,芒格在对一家公司进行评估时,会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中,用一系列跨学科的复式思维框架来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他觉得这种广谱的分析法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许多和候选投资公司相关的因素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有时候这种理解会揭示出更隐秘的情况,这些因素联合起来会创造出或好或坏的巨大的“lollapalooza效应”(几个模型联合起来后,两种、三种或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类似力学中的合力)。
那么,这些普世的思维模型具体有哪些呢?可否分享一些你所熟知的领域中,应用十分普遍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回答建议:
1、可以讨论任何领域中的相关理论;

2、最好能列出该理论实际运用的一个场景;

3、最最好能列出该理论跨学科运用的一个场景;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刘十九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31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为这个问题,值得专门写一本书。

自从2年多以前,在《穷查理宝典》上读到芒格的这套“思维模型”理论(又被称为格栅理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从那之后,读过很多书,换过工作,遇到过很多在不同领域里顶尖的人,有趣的是,这些经历都让我不断的回到芒格的这套思维模型理论,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也越来越相信,这是一个普通人追求普世智慧的非常正确的道路。

这么经典的东西,却少有人知道和重视,一直觉得很可惜。

所以,去年上半年,我专门开了一个专栏,希望能够:
  • 介绍这种方法,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学会使用“思维模型”
  • 分享我在阅读、实践中,发现的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模型给大家

关于第1点,我在下面这些文章里,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这套“思维模型”理论:
1. 如何系统的提高自己的智慧(上)
2. 如何系统的提高自己的智慧(中)
3. 如何系统的提高自己的智慧(下)
4. 建立思维的格栅 | build your mental database
5.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快速学习法
6. 求智的路,我们只走了1%

关于第2点,也就是题主的问题,现在为止更新过好几个领域的多个思维模型。

数学领域
1. 指数增长模型
2. 幂次模型(帕累托模型)

商业领域
市场营销领域写过2个很重要的思维模型:
1. Availability模型
2. Job To Be Done模型

此外,还写过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的3篇文章,也算是对他商业思维的总结。
1. 亚马逊20年:贝佐斯的商业新哲学(上)
2. 找到下一个伟大生意:贝佐斯的商业新哲学(中)
3. 公司的终极目的不是赢利:贝佐斯的商业新哲学(下)

进一步拓展一下题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很有价值的模型。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积累多个学科的多个有价值的思维模型,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工具箱。这样在思考任何问题时,都能从多个思维模型出发,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答案。

看起来有非常多的模型需要探索,但事实上,查理·芒格分享过:

幸运的是,这没有那么难——因为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就占了90%的权重,差不多能让你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了。而在这八九十个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不同人有不同的职业和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模型清单是不一样的。但既然是普世智慧,也有大部分是相通的。

下面一个示例是我自己的一些总结。这个清单一定是随着不断阅读、实践和思考动态变化的,而且对一个领域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够发现普适性的思维模型。


此外,如果对商业相关的思维模型感兴趣,推荐一本书,叫“The Personal MBA”,中文译作“在家就能读MBA”(是一本被中文名毁了的好书),蛮值得一读的。

一直笃信“思维模型”的巨大价值,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
3#
李松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32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是一名投资者,也算哲学爱好者,非常欣赏芒格的智慧,自己零零星星总结了一些思维模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哲学上来讲,思维模型可以分为3类:
认识世界
方法论
认识自己

一、认识世界(或称世界观)
1、能量三原理模型:能量数量、能量转移、能量转化。

这是来自相对论,量子理论,热力学
能量数量,是拥有的能量绝对量,物体能量越大引力越大
能量转移,熵增定律,热量可自发从高温传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
能量转化,质能方程表明物质与能量可以等价转化,且宇宙能量总和是常数

能量几乎是研究宇宙应该首要研究的内容。这个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很多物质现象,也能解释人类社会,知乎上曾有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10个发明是什么?为什么? - 科技 - 知乎的讨论,其中有个答案很精彩,认为原则是能量和信息,也就是能量数量的获取以及能量转移的效率,当然还有我后面会提到关于人际关系的爱 模型,也是从能量模型出发建立的。

2、波模型
这是来自弦理论

波的能量取决于它的振幅和波长,而不同的波发生共振时能量会加大。

波是能量三原理的结合体,同时还描绘出能量的运动轨迹

德布罗意推出物质都有波的特征。人类社会同样有波的形态,经济学中有不同时间长度的经济周期,地球有春夏秋冬,国家有朝代更迭,行业有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人有幼儿青春成年老年期。还有一些非完整波的现象,比如高斯分布,马太效应。

我们做人做事都要顺应大势,从波谷到波峰,到达波峰转势也得及时调整方向,一个人的能量在大势的巨大能量面前微不足道。而首先要顺应的是最大能量的波所指示的方向。

波之奥义,雄浑宽广

弦理论还未得到证实,且不管其真伪,不过我确实从波这条优雅的曲线中看到很多美妙的东西。

3、概率模型
这来自统计学,量子力学。

这个模型的特点:事件的发展途径包括所有的排列组合,单次结果具有随机性,统计结果符合高斯分布。

从实际应用来看,有概率思维,能够更坦然面对生活,练就沉稳的心态。假如你连续多次遇到的都是自私的人,也不会对人生失望透顶,只要接触的人足够多,会发现给予者和索取者分列高斯分布两端,遇到最多的还是处于中间的回报者。打麻将玩德州扑克买股票也会按概率最大的方式出手,不管这一把是输是赢,保持这一原则,玩多了一定是赢。

单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统计结果具有确定性,就是概率模型想告诉我们的。然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防止单次不确定对自身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要防住连续多次的不确定性,创业投资想过平稳的一生皆如此。不可防的意外总会有,天上掉花盆啊,地震啊,一定有人遇上,谁遇到了都请坦然接受,算是为全人类做贡献,别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概率就小了。

二、方法论
4、归纳模型
个人认为这是所有方法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凭借我们的五官和大脑,收集并处理外界信息,以此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改造世界改变自己,电脑AI天文望远镜显微镜都是五官大脑的强化工具,提高素材收集加工效率,单位时间收集更多能量。

演绎的出发点,定律定理公理,无不是收集大量素材,从中总结不断优化得出的,当然随着素材范围的扩大,这些定律还会得到修正,比如牛顿力学三定律,可以说演绎不具有稳定性

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要想自己变得更强大,要用好归纳这个方法,收集自己领域内历史上做的最出色的大师的思想,当今最顶尖佼佼者的做法,吸取其中精华,并融合于自身,李小龙开创截拳道就是这样做的。

归纳就是尽可能收集所有的概率,让统计结果最大程度接近真实。

5、对立统一模型
古代周文王有阴阳太极,今有毛泽东矛盾论。《矛盾论》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其中对矛盾双方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的转化都有很好的说明。

有了这个模型,做事更加气定神闲,毛泽东就是以此打天下,足够说明一切。

当明白了矛盾的双方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就学会了逆向思考。这一点芒格的做法是: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首先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先研究企业如何衰退;想在股市投资成功,先研究为何大部分人失败。避免痛苦衰退与失败,就得到相反的结果。

当明白了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生活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并且更轻松。会用20%精力集中解决80%重要的事,既能很好达成目标,又能省出时间享受生活。为何有的人看起来举重若轻,轻松惬意,有人却举轻若重,总是忙忙碌碌却没个好结果,就在于是否对矛盾主次分得清楚,是否能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

当明白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就知道事物运动的轨迹,何时开始、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停止、何时反转,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当明白了量变质变规律,做事会踏实,只要在正确的方向前进,每一天的积累都是朝着质变在迈进

6、控制论模型
这是对设定的目标,通过多次输入和输出,反馈调节,最终达成目标的方法。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反馈的周期长短决定了调节精度的大小以及达到目标的速度。反馈结果与目标背离的立即纠正,反馈结果与目标一致的立即复制。

控制论是关于把控过程的科学方法,过程之所以重要在于过程错了可以修正,对了可以复制,有了好点子还可以对过程优化处理,做过的过程可重复。过程走好了,结果不会太差

在个人成长中,反省就充当反馈调节的作用,一个懂得常常自省的人是成长迅速的人,不懂自省或很少自省的人基本进入稳态,论语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教诲。

7、解构模型
是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一个事物一个人没法研究时怎么办,各个击破就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一个苹果,可以从颜色、质量、密度、形状、温度、味道等多方面分解开来研究;一座建筑,可以从外部美观、结构、材质、平面剖面立面、造价、装饰、与周围环境关系一一研究;一个人,可以分器官研究。当把每个分项研究清楚之后,综合起来重新构建成一个整体,让各个部分协调组织起来,融合在一个系统里,达到比之前更优的效果。

8、类比模型
很多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类比思维的运用,比如仿生学,飞机,锯子,雷达,锅炉;还比如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把加速运动类比引力,缝合狭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

有了这样的思维,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跨界思考,创新往往就是在已有经验、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迁移,广泛联系,解决新问题。

9、黑天鹅模型
黑天鹅说明的是,会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影响力极大。

从熵增原理来看,事物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进入混沌。往往事物在有序阶段抵抗力很强,不易受外界干扰,黑天鹅发生概率很低,到了无序的混沌阶段,免疫力下降,黑天鹅事件就会发生,只不过并不知道发生的时间和影响力。

一个人一生老年是最无序的阶段,抵抗力最差,一年之中冬天又是最混沌阶段,冬天对老人来讲是最难熬的,我的多位亲人都是在冬天去世。

我自身是交易员,每当我耐心等待,在行情最初发展阶段入场,总是能得到不错的利润,以及能够避免行情在途中或尾部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对本金的伤害,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不够耐心时只能面对大幅回调割肉。防患于未然是好的防守,而不必等到问题发生才想到止损。

黑天鹅事件就是在熵增作用下,随时间推移量变引起质变,在混沌状况下发生的意外又影响力很大的事件。

这就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时机,要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一件正确的事在不恰当的时间做也是错误的,如果条件不具备,不要随意出手,学会等待,直到万事具备。

有的人会讲,不要拖延,啰里啰嗦的,先干起来,行动起来才有改变,我也认为不拖延是好习惯,但是在等待和先干起来之间,我还是会选等待。先干起来表明还对自己、对世界不了解,对目标不明确,还处于探索阶段,这种状态应该是小时候父母就要教给孩子的,等渐渐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目标会很清晰,这时就懂得了舍弃,坚持,等待,也就不会轻易踩到比雷还危险的黑天鹅事件。

三、认识自己
10、心流模型
这是关于人幸福快乐的理论,让人沉浸在心流中的方法有三点:明确的目标,合适难度的任务——既不会焦虑也不会无趣,及时的反馈——对进步的满足感。为何游戏如此受欢迎,就是游戏的设计满足心流理论,如果游戏的定义扩大,把学习、工作、运动、教育包含进来,去评估自己在做的事是否满足心流三点,这样一生都会过的幸福快乐。

11、爱模型
从能量三原理出发,对应爱的三原理:
能量数量————实力
能量转移————施爱
能量转化————互惠
实力在爱模型中最重要的,比如有权,有钱,高智商,智慧的人,都是有能力调动巨大能量的人,这样的人是权威,可以改变制定规则。现实中,为钱的事,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间、公司合伙人间闹得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都是可以理解的,钱是能量的度量方式之一。

施爱,便是无条件给予,有实力的人,可善可恶,不一定有爱。我们通常喜欢善良、谦虚、乐于助人、懂尊重、宽容、体贴、有教养、乐于分享、乐观、幽默、浪漫的人,是这些人在向我们散发能量,给予我们爱,就像阳光照耀大地,向我们散发的能量越多,对我们越有吸引力,我们越喜欢这样的人,无论是父母,老师,朋友还是陌生人。

互惠,这点在《影响力》中也提到,在人际关系中,交换,一定是其本质之一。男女结合就是生存价值与繁殖价值的交换,古有门当户对,今有三观相合,棋逢对手势均力敌,都提倡一种对等关系,这样的关系才是可以长久的,稳定的,如果不对等,在矛盾论中就会得出,矛盾双方差距拉大,运动开始产生,婚姻就会动摇,得不到修复,随时破灭。除了男女关系,一个人与其他所有人的联系都受互惠的影响。互惠扩展开来就是平等对待他人:向人求助,之后还人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家有熊孩子,为教育其同理心,就会把孩子的行为反用在孩子身上,让他感同身受,懂得行为边界,收敛行为。

12、好奇心模型
这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的模型。

小时候,还很弱小,得受父母保护,当孩子与父母发展成安全型依恋类型,孩子能够感到身体和心理的舒适,便把多余的精力大胆拿来探索未知世界,经过大量的试错,得到大量的反馈,反馈糟糕时感到害怕,回到父母身边得到安慰和保护,反馈不错,就继续探索。随着正反馈的扩大,孩子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专注于这样的事上,专注的持续带来质变,质变带来个人能力的提升,能力提升后自信心得以建立,自信心建立起来便有了不断成长的力量,这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迅速把成功的经验复制到下一个学习领域。

当一个孩子逐渐长大变得强大有实力,又得到过父母精心爱护,其最可能的行为就会是在互惠原理作用下,爱自己爱父母爱孩子关爱陌生人。

如此,从父母的爱开始,便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代代相传:父母的爱——孩子有好奇心——探索反馈——专注于兴趣——质变——实力增强——自信——复制成功——建立优势——成为父母——让孩子拥有好奇心……

以上仅仅是理想模型,在这个循环上处处都有断裂的可能。
如果父母本身是能力欠缺的人,就不会给予孩子足够安全感,发展成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终生都不易信任他人,形成焦虑怀疑自卑的性格
如果父母是人格失调症患者,对子女要求过严,孩子易患神经官能症,变得焦虑自责抑郁
如果孩子身体部分功能不完整,会受排挤嘲笑,没有父母老师的保护,就会埋下深深的自卑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一切包办,孩子能力没有得到完整发展,进入学校社会便是低能儿
如果孩子熊的行为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常常越界行事,越往后受到的伤害越大


上面都是一些孤立的模型,真正要解决问题,会用到多个模型
简单举例:
关于教育
这个应该包括教育自己,教育子女,甚至教育父母。
可以用控制论模型和心流模型与好奇心模型。爱是前提,大胆让受教育者探索,同时保证探索任务难度合适,没有压力,也不无聊,即使失败也能得到宽容和保护,对探索结果及时给予反馈。最终培养出正直、善良、坚强又有好奇心的人。

关于挣钱
会用到波模型,控制论模型,黑天鹅模型,爱模型与好奇心模型
对于目标的设定,要确保在正确的方向上。波模型表明要顺应大势,不要逆势而为,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方向,国际潮流都是大势,把握好做事时机,最好在长短周期共振时进入,安全边际高风险小,事物在有序阶段,不易发生黑天鹅事件;内心的强烈冲动也可以作为目标,这代表有兴趣有优势有动力,不易放弃,能坚持到底,而这一点为量变到质变创造了条件。
目标设定好,还得注意与人交往方式,先舍后得,互惠双赢,做事的过程则运用到控制论的反馈,有问题立即修正,没问题就复制扩张。 在知乎上这个答案还不错什么是「富人思维」? - 肥肥猫的回答 - 知乎

关于过好这一生
用到控制论模型,心流模型,好奇心模型,波模型,黑天鹅模型
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世界的运行规律,找到了奋斗目标,知道做事的过程,做事时压力水平合适,知道为人处世的方式,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做事防止风险


讲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细节。有了细节的框架就犹如有了肌肉的人体,才充满力量,而非没有勺子的鸡汤。细节在于可执行性与可感受性,是简单的动作,不需要大量练习。然而难点在于做好一件事所需的细节数量庞大,非10年功的积累,就没有台上10分钟的完美,经过不断积累和练习才可以成为大师。你我共勉。

最后,祝愿大家过上正直,善良,勇敢,快乐幸福的生活。度过这美好的一生。
4#
东坡夜奔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33 发帖IP地址来自
“思想——方法——工具”三位一体

不同层次的思想,带来不同层次的方法,使用不同层次的工具——产生不同层次的效果

思想水平、思维层次低下,是做事情失败或者低效的重要原因。

高人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采用你看不懂的方法,使用你想不到的工具。

达到你梦不到的高度。

----------------------------------------------------------------------------------------------------------

某一种思想,必然推导出相应的方法,也会自然带有使用的工具。

思想:兵民是胜利之本——方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工具:组织工具(苏维埃政权)、武装工具(工农革命军、赤卫队、区小队等民兵组织)、金融工具(打土豪、边区票等)、思想工具(马列斯毛)

思想:胜利源自于忠于自己的嫡系精锐军队——方法:掌握军权,趋虎吞狼,收买分化——工具:组织工具(国民党,黄埔系)、武装工具(嫡系主力)、金融工具(江浙财团,美援)、思想工具(总理遗训、三民主义、封建伦理)

这个感悟是最近学习高中数学时想到的。

我这个文科数学渣,即使是高中文科数学这样难度的数学题,也从来没有拿过125分以上的高分(哭)

然后看到一段话:

数学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知识的事实,如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对它们的学习主要是理解和记忆。

程序性知识是怎么认知的知识,主要表现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相比陈述性知识,它是活知识,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换。本质,是解题策略。

中学数学的考题主要分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主要考察陈述性知识,能力题主要考察程序性知识。

能力题!哭了,怪不得永远得不了高分,对程序性知识毫无了解,无解题策略,一道能力题都不会做。

--------------------------------------------------------------------------------------------------------------------

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为: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

自然的,会衍生出:函数与方程方法(函数与方程本身就是工具),分类讨论方法(分类讨论就是工具),数形结合方法(数形结合就是工具),化归与转化方法(化归与转化本身就是工具)

然后打了个电话给北大的同学,然后果然得知,人家在高中阶段就是有这样的意识和方法的。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说到底,没有以上四种思想和方法,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呢?

果然思想层次这样的东西,不是毫无意义的啊。

然后北大的同学说:这些以前数学老师讲过啊!

讲过啊!
讲过啊!
讲过啊!


好吧,思想境界不到,眼光水准不到,一块黄金放你眼前,你也不认得啊
5#
于川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34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邀自来。手机看到,电脑来答。

一是因为《穷查理宝典》前天刚到,只是翻了一下,感觉看到这段话。

二是题目比较合口。

本人因为规划无序,学习了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以及市政工程相关领域并从事相关工作,算是工科跨学科吧。

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思维模型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更为具体深化的一个模型,即PDCA循环

图形如下:

看起来很简单哈!但是很好用:


其一:对于该理论,我是从建筑学项目管理入门的。抱着“类似于学哲学未入门的为学而学”的态度知道了这个简单的管理模型: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意即做项目经理,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要遵循该理论,一个项目开始时候应该根据业主要求设定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等目标,做好各种计划(P);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现场管理、各方协调等等(D);做完之后有分部分项验收、检查,平时小项有监理检查(C);如果某个目标达不到要进行纠偏甚至改变该目标(A)。当时我从事建筑行业,学习了这个知识点,也通过了一级建造师考试。


其二:治疗了我做化学实验时候的“高熵”病;并使我在学习实验室质量体系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1) 我以前做实验就如布朗运动的轨迹,杂然无序。

现在P:做实验前一天或刚开始,我会想好或写下今天会用的所有试剂和耗材,并提早发现问题(这样就不会因为突然发现气瓶没有载气而关掉仪器,不会因为没有某种试剂做到一半才发现无以为继,或许你会说这是基本素质吧,不好意思了~~)。

D:然后有的实验很复杂,我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分空闲时间准备后续步骤,避免了不必要的加班。

C:做每一步骤,我都开始学会检查实验状态,有没有异常,避免了以前试剂瓶裂纹还在使用,样品处理不干净还没有发现继续上机等。如果结果数据有问题,我还会仔细核对检查,避免异常数据上报。

A.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记在工作日志的本子上,并做好纠正措施和下一次的防范措施。

(2)质量体系学习中涉及该理论。

a:日常工作应该遵循体系文件要求,不断审查实际工作中与体系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本循环)。

b:但是体系也不是完美的,要在建立体系(P)-实际运行(D)过程中发现不适应本单位的地方(C),并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A)。这应该是管理评审的内容。

(前几天,质量体系心得汇报会上我做的20 min(相对短)的报告,是唯一得到领导表扬的报告。)


其三:影响了我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其实,平时做饭很像做实验;课外学习很像工作考试。说的具体点的话,就是做饭糊锅少了,考试学习有计划了。12年过二建和事业单位考试(由建筑到化工),13年过一建和另外两个体制内工作岗位考试(没去);14年勘察设计基础;目前在备考专业,希望是最后一次了。此外,没有耽误我平时工作和生baby。职业规划更明确了。

另外,由于我发现我以前是少了P,C,A三个环节才造成那么多问题,现在去超市会拿着袋子去(省好几毛钱塑料袋钱);买完会核对账单(曾收回十几元钱);同样适用于去银行去饭店看菜单,做财务计划。等等。

所以想想大学学哲学,感觉理论谁都懂,融会贯通是个挺长的过程。


不过注意:这是一个循环!!

前几天,又一次把银行卡丢在ATM机里的我,深深地意识到“循环”两个字。高熵星球人无脑根深蒂固,看来'PDCA'这剂良药在左右无老公的时候,坚决不能停!


对于在跨领域应用的实例,我觉得真理应该适用于任何领域包括所有跨学科领域吧。

6#
张辰LMY  4级常客 | 2018-9-24 00:50:35 发帖IP地址来自
系统论,冗余,容错,正反馈&负反馈,大尺度拟序结构,逼近,渐进,奇点,耗散,不确定性。
7#
Vincent Wang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36 发帖IP地址来自
芒格在他的《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的演讲中已经介绍了几种比较重要的模型,摘录下来给没看过这本书的人。

一、数学
1.复利原理
2.排列组合原理
3.会计学——从事商业活动的语言
芒格认为对会计要有足够的理解,才能明白它的局限
4.硬科学 工程学
工程学的质量控制理论、后备系统、断裂点理论物理学临界质量概念

二、生物学生理学

三、心理学
1.基础部分,芒格称为误判心理学,也是他认为非常重要的部分,他归纳了25种心理倾向:
(1) 奖励和惩罚 超级反应倾向
(2) 喜欢/热爱倾向
(3) 讨厌/憎恨倾向
(4) 避免怀疑倾向
(5)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6) 好奇心倾向
(7) 康德式公平倾向
(8) 艳羡/嫉妒倾向
(9) 回馈倾向
(10)受简单联想影响倾向
(11)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12)自视过高的倾向
(13)过度乐观倾向
(14)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15)社会认同倾向
(16)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17)压力影响倾向
(18)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19) 不用就忘倾向
(20)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
(21)衰老--错误影响倾向
(22)权威--错误影响倾向
(23)废话倾向
(24)重视理由倾向
(25)llollapalooza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倾向
2.双轨分析
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会自动形成哪些潜意识因素——这些潜意识因素总的来讲有用但(在具体情况下)却又常常失灵?

四、微观经济学
我发现把自由的市场经济——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场经济——当做某种生态系统是很有用的思维方式。动物在合适生长的地方能够繁衍,同样地,那些在商业世界中专注于某个领域——并且由于专注而变得非常优秀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们无法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良好回报。
其中他重点讲了规模优势
规模优势理论的本质是,你生产的商品越多,你就越能更好地生产这种商品。那是个巨大的优势。它跟商业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
芒格讲了规模优势的几种类型,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8#
许铁-巡洋舰科技  4级常客 | 2018-9-24 00:50:37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者:许铁-巡洋舰科技
链接:zhuanlan.zhihu.com/p/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物理学作为人类思维在对自然界分析的最大成就,毫无疑问提供了一柄分析问题的瑞士军刀。

1. 模型思维

你只要决策,就要预测,要预测,就要建模,我们古书上的兵法,就是一种基本的建模思想,什么知己知彼,与通过观测修正先验概率的贝叶斯模型机理相通 。而物理学最让人撑到的正是逆天的建模能力。

用模型的人挺多, 但是真正搞懂模型思维的并不多。

你心里的模型,是不是这种?

其实任何一条物理定律都是一个模型。从最经典的惯性定律,能量守恒,光线沿直线传播,到较为现代的原子理论,电磁场理论。没有人摸到到原子,没有人触到过光线, 这些东西都是物理模型,它们的存在不是因为它们的真实,而是因为它们较好了连接了实体世界中琐碎的现象, 从而可以从一个现象里得出另一个现象。比如说古人偶尔从密林间散射到地面的光束里总结出光线沿直线传播的概念,从而解释了影子,解释了日食,解释了小孔成像。

每个人都看到苹果落地加速的过程,这基本是一个平常到无聊的过程, 而牛顿抽象出万有引力的概念,苹果有落向地心的趋势,如果你以很大的速度向远方抛出苹果,这种远离大地的趋势恰好抵消了它朝向地心的趋势,那么它会去哪?绕地运动!在这一瞬间落地的苹果和日月星辰的运转连在了一起:苹果落地里得到的公式预测了冥王星的轨迹。这就是抽象模型的连接力。每一次物理革命,无非是相隔更遥远的现象被更基本的物理模型连接。

爱因斯坦把刚才说的光线传播与牛顿的苹果进行了又一次连接,于是诞生了广义相对论:万有引力下物体的加速度仅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与其他细节无关,于是爱因斯坦提出,这尼玛根本是空间本身的性质,是地球弯曲了时空,而导致了万有引力。那么光线又有什么理由例外? 于是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会被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场弯曲,而直线传播变成了一种近似。这样,落地的苹果再一次预言了光的弯曲,一个无聊的东西,通过物理模型的一次次传奇递推,已经变得完全nontrivial了。

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出色的涵盖了牛顿的引力,并且预测了距离直觉更加遥远的光线弯曲。

物理模型越抽象,它所能连接的具体现象就越多, 而越能运用这些抽象模型, 就具备越高的发现日常人所见不到的联系,率先预测别人所看不到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模型思维只在一种时候是有用的 – 你确实把不同现象连接了起来,而不是在自己思维的迷宫里乱转。


那么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1) 寻找事物的宏观结构,所谓格局: 格局,无非是不同层次事物间的连接,过滤掉不需要的细节,抽取出一个宏观结构。这就是在构建一个物理模型,你驾驭抽象模型的能力越高,格局把控就越好。 一个关于格局的庸俗的例子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抓住了知识和仕途的一种朴素联系,你看到无数错综复杂的现象,也有人说那隔壁xx北大毕业不如卖早点的挣得多,但是如果你把握着那个宗,就知道那无非是偶然现象。在人生的重大决定里, 你对世界宇宙的所有认识都会联系在一起作用于你的决策,虽然你自己不一定意识到。 第一性原理在这种时候变得很实在。

你看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也是一样,能否有一个宏观的解释体系,与你对具体事物的把握息息相关。历史上每一代人都有杞人忧天的担心这一代的科技会不会造成灾难,会不会让人变蠢,无论是火车的发明还是电视机,事实证明, 这是杞人忧天。 那么今天的智能手机和明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不是会把人变成傻瓜呢?甚至把人当成食物呢? 如果你看到每次技术革命对人类智识的极大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巨大区别就不会有此担心。

关乎个人的问题更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无限层次,模型思维可以让我们迅速理清问题的边界和主次不被噪声干扰。

比如你要选大学,就有三个关键变量:地点,学校,专业,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隐含变量,个人偏好。对于这种错综分复杂的事,可能每个人告你一个不同的故事:有人说地点最重要,因为它决定你的视野;有人说学校最重要,因为他决定你的人脉;有人说专业最重要,因为他决定你进什么公司。 那么谁有理谁没理?这时候唯一能帮你的是模型思维,你要把和你偏好最相关的主要因素抽离出来,然后在你的大脑里做一个5年模拟,请看下一点:

(2) 结果导向的思维: 模型都是在讲输入和输出,你设计一个模型把一定的输入变成一定的输出。 这种思维和“跟着感觉走”是截然相反的过程。模型思维让你通过分析因果和统计数据来得出你的某个选择所导致的结果。还拿刚才说的那个例子为例,假设一个功利取向的人如何选学校。它要看着学术大学排行榜选学校吗?No!他要找一份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未来薪金统计表(还要和所在城市联系起来),然后根据自己想要选择专业未来5年的发展形势做一个收益分析,然后找到你能力所及范围的最大值选项。这样的思维是先非常清晰自己长期的偏好(优化的量),然后从未来的结果角度而不是当下一时的偏好(比如女朋友在某校)来做出决策。 如果把这种思维用于每件小事当然还累,在那些杀鸡焉用牛刀的事情上跟感觉够了,但是在大事上结果导向的模型思维概率上一定优于跟着感觉走。当然你永远要考虑运气的因素,但这不妨碍你的决策朝着期望最大的方向。

(3) 确立边界及简化理论: 所有物理定律都有明确边界,而对边界以外的东西尽量不触碰。 同时在解释边界以内的现象力求最简——这就是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须,勿增实体。 这个方法要求我们首先对无法解决的东西不提,二去掉过度理论化的趋势, 过多理论只是负担。


2. 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s)

模型不一定是你自己真的做了模型,物理学有一个最小化的模型思想叫思想实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其实是个思想实验。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掉的快, 那么一个轻的物体拉着一个重的物体往下掉,谁慢谁快呢? 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个轻的物体应该掉的慢一点,从而拖累重的物体, 这样掉的速度应该在两个物体分别掉落的中间。而如果你把两个物体看成一个,你发现作为两者的合重量更大,应该降落的速度比两者都更快。 这样互相矛盾的结论很轻易的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简单锐利的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物理里面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伽利略推到惯性定律和爱因斯坦推倒广义相对论都用到这样的思维。这种思维甚至在很多场合比真实做实验更有效。如果伽利略真的去比萨斜塔上做实验,他反而什么也得不出,因为空气阻力是永远无法被排除的,这种时候更轻的物体是比更重的物体掉落的更慢一些。

这种思维的关键是逻辑归谬,然后推到貌似成立的假设。这样的思维用在破除生活中的一般迷信上非常有效,比如星座,星座其实也是一个模型,他建立一个人的出生时间和性格之间的联系,你只需想一下,假如这一条对所有人成立,那么A和B分别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同一天出生,那么他们头顶的星座是不同的, 到底以哪个为准呢?这显然与星座普世矛盾。


3. 数学推理

物理的思维方法很多是借助数学实现的,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用不到繁琐的数学, 但是一点点简单的数学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巧用不等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风险控制 , 一个人要给让你选择接受50元的固定收益, 还是选择掷下一枚硬币,正面收益100, 负面收益0。 那么大部分人的选项会是接受50, 为什么? 因为经济学上人的效用函数是一个凸函数, 而作为凸函数的特点, 你的期望最大化要求是要尽可能的减少不确定性, 这 一点造成你选择固定的50效用收益最高。 这一点正是保险业存在的基础, 你愿意支付一定量的钱去减少风险,你付了钱给保险公司,但是你和保险公司的实际效用可以都提高, 这是一个共赢的局。

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的凸性: 平均的效用大于效用的平均。

效应函数的反面就是jensen 不等式, 它是一个凹函数, 因而具有喜好波动的特性, 可以在在波动中获益。 在投资组合中 , 你可以通过捆绑两种收益趋势相反的投资来获益, 所谓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实现风险对冲。

Jensen 不等式揭示对风险的偏好: 效用的平均大于平均的效用。

能够帮助我们思维的数学往往并不复杂,确实一两拨千斤,与学究所研究的用于物理弦论的数学大为不同。

2)用迭代的思想看趋势: 预测一个事物的趋势, 从来不是看一个事物一时的大小,而是迭代法则, 1000年前伊斯兰教产生在阿拉伯沙漠的一个小村子里, 谁都无法想象他会是在几百年时间里成为统治世界的宗教。 100年前的某国某party也无非画舫上的几个小青年, 谁也没想到会在30年间一统江湖, 这些东西当然有巨大的偶然性,但是并非所有东西给了他阳光都会灿烂。如果一个事物可以把非我转化成自我的一部分,那么一开始的大小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cancer cell 的急速扩张。所谓趋势,就是说这个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迭代法则:N(t+1)= F(N(t)) 。

观察趋势的最好方法是变换尺度看, 当一个事物可以在微小尺度上可以吸收已已不停壮大, 那么它终将把同样的法则用于更大的尺度上,直到一统江湖。 看图中那个小红盒子是如何从一个角壮大到全局的。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女人都怕镜子里的一根白发, 当你发现厨房有一只蟑螂,那一定有一大片.....物理里我们管它叫renormalisation group......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混沌巡洋舰(chaoscruiser)

9#
匿名用户   | 2018-9-24 00:50:38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小心假设  5级知名 | 2018-9-24 00:50: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下是 Gerald M. Weinberg 在 The Secrets of Consulting: A Guide to Giving and Getting Advice Successfully (amazon.com/Secrets-Cons)中的一段话:

Ford's Fundamental Feedback Formula

The strong and unrelenting force needed to prevent The Fast-Food Fallacy need not come from a strong, unrelenting individual. The Corporal MacAndrews of the world are exceptional, and most people, like Prescott, are too weak to resist the blandishments of cost-accounting logic. But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that consultants can use to prevent their planned changes from turning rotten one tiny step at a time.

Although Harold may be puzzled about what's happening to the patties, he knows enough to dine at the neighborhood Italian restaurant. Sophisticated research may tell large organizations what's gone bad, but human beings still rely on their noses. That's why pollution is always a battle between corporate data-gatherers and ordinary citizens.

Many pollution situations me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Fast-Food Fallacy: large-scale repetition with a centralized cost-accounting function. Little by little, an industrial plant makes changes to improve processing efficiency, with none of those changes making "any noticeable difference" in effluents. In the end, the citizens living downstream from the plant can smell the difference, even though the engineers can "prove" there's no pollution.

According to legend, Henry Ford was once interviewed by Congress o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revent river pollution caused by industrial plants. Ford pooh-poohed all the complex legislation that Congress was considering, proposing instead a single law that would "end river pollution once and for all." Congress didn't pass the law, but its two parts are worth remembering:

1. People can take any amount of water from any stream to use for any purpose desired.

2. People must return an equal amount of water upstream from the point from which they took it.

In other words, people can do what they want with water, as long as they themselves have to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Why does this principle, which I call Ford's Fundamental Feedback Formula, prevent a gradual drift into polluti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1. It is strong, because without the water, there can be no industrial process.

2. It is unrelenting, because it is attached by law to an essential input to the process, and cannot be escaped even for an instant.

If Harold Halstead and his researchers were forced to eat Possum-Patties as a condition of employment, The Fast-Food Fallacy would never get off the ground.

Consultants seeking to preserve quality should first verify that the people responsible for quality are, in fact, downstream from that quality. Individuals who act obnoxiously are generally unaware of their behavior. Watching themselves on videotape often cures the problem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Insensitive bureaucrats are generally found in places where they never use the services they are supposed to provide, such as welfare and unemployment offices. Hard-hearted surgeons often soften the first time they undergo real surgery themselves.

So next time you're looking for a restaurant, find out if the owners eat there. If they do, the food might still not be to your taste, but if they don't, it won't be to anyone's.

简单一点说,就是不管做什么,不论是做餐饮、食堂,做食品、饮用水,做水、空气净化,乃至做装修,等等,做出的东西要让制作者和负责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先尝试。
11#
老实人   | 2018-9-24 00:50:40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