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因——降低筛选成本,关于这一点楼上前辈们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分享一下自己的个人经历,主要想说三点: 1. 纵向看,学历歧视并不仅限于985/211 商科,尤其是金融/咨询应该是学历歧视最严重的领域。我本科是国内一所十几名的985,研究生是美国今年排第四的商学院,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饱经歧视(主要是本科学历被卡)。国内校招筛选简历还是卡本科第一学历的居多,毕竟研究生很多海外学校五花八门的专业,HR也分不清哪个好进哪个难进。 一开始我也义愤填膺地觉得给我一个机会去顶尖咨询公司面case interview,不见得就比清北复交的本科生差啊,可怎么连个入场券都不给?后来知道了那些顶尖咨询公司,多的每家每年在国内招的应届非MBA学生大概十几二十个,少的一只手能数过来。这样的公司一共算20家,满打满算一共不过招小几百人,除去实习留用的,更是少的可怜。因此哪怕对于清北复交和顶尖欧美本科的学生来说,能进的也只是凤毛麟角,那么公司的确没有理由把筛选简历的范畴扩大到普通985/211。 再有一次面某500强top 10公司的管培终面,总监拿着我的简历划出本科学历跟我说:“你这里应该写着清华才合理,你本科学历和研究生不搭,步子迈大了你也难受吧。”我记得那天面试完我在公司楼下一个人哭了两个小时。 虽然难过是真,但后来也想明白了,不是说我的本科就那么不好,只是跟清北复交比确实不够好。根本原因还是自己高中的时候远远不如那些能去清北复交的人付出的多。如果让我仅仅因为一个研究生逆袭就立马跟这些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才是真的不公平。我这两年申请和读名校研究生的努力应该被考虑,那为什么别人几年前考上清北复交并且顺利毕业的努力就不该被考虑?我后程发力没错,可是清北复交的大部分人是一直在发力(清北复交GPA低的学生也是过不了顶尖公司简历关的)。 研究生逆袭改变命运吗?是,和我自己原来的命运相比更好就是改变了命运。但这种改变,不妨碍之前走过的人生路依然every step counts. 名校研究生是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加速,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彻底重赛。既然上本科的时候落下了,之后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速才可能超车,这是我认为的公平。 2. 横向看,学历歧视也并不仅存在于有985/211设定的中国 虽然美国总体对于名牌大学的看重程度小于国内,也不存在如国内这样985/211的政策性名校,但仍然存在target school的说法,尤其是在商科领域。所以学历歧视是一个市场行为,不是我国特有的政策行为。 一般而言,如果XX公司在某校career fair上出现,或者有专门的info session,那么大概率这所学校就属于XX公司的target school范畴。比如美国的本科top 20基本都是投行的传统target school. 当然,target school的同学只是更有几率进入到面试的筛选,并不保证录用。而非target school的学生也有机会录用,只是过程普遍会更艰难。美国的顶尖投行/咨询,每年都能看到一些综合排名四五十的公立大U毕业生,但这些人往往要比target school的同学花更多的心思(比如更努力地networking找内推,下面一段会详细说)。 另外,美国和国内一样也存在对于名校研究生的歧视,甚至比国内更严重。不少美国名校在官网会写上只有本科以及特定学院的研究生属于“alumni” (校友),研究生“校友”很多都是不被承认的。知乎上也见了好几次藤校的本科校友指出藤校研究生“不属于校友范畴”。 3. 重点:被卡了学校背景能怎么办?——找内推、做实习or曲线救国 在美国,如果一个非target school的同学想要进大牌投行,networking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所谓networking,就是通过自己的关系网联系到能够帮助自己进入到这家公司的人,比较直白的目的是拿到内部推荐。普遍的套路是翻校友录或者Linkedin,找到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校友or朋友or朋友的朋友,发一封诚恳的邮件表明一下自己进入这家公司的意愿,顺带说说自己为什么适合这个工作。之后进展的好可以发展到打电话、见面喝咖啡等,最后取得内推资格。其实这个过程挺辛苦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生才到美国,对语言、当地文化都不是很熟悉的中国学生而言,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国内,美式的networking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不太行得通了(但也可以试试使用校友资源or向HR自荐,聊胜于无)。国内的内推大部分都是靠家庭的资源。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某些领域本来就需要一些有社会资源的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融,不少券商/银行都把家庭社会资源这一项放在门面上说了,我甚至都见过券商网申要求写家庭资源这一项的。《欢乐颂》里的关关就是靠家里的关系进入了摩根华鑫,理论上以她的学校背景不靠家里的确没什么希望能进。 如果在国内既没有家庭资源也非名校出身,到了毕业的时候发现被想进的公司硬卡了学历,那大概率只能曲线救国。比如工作2-3年再参加公司的社会招聘,一般到了这个阶段主要看之前的工作经验,对于毕业院校的限制就没那么严格了。像快销、四大、IT行业对于学校的要求就比券商、咨询明显低,见过不少在这些行业工作几年跳槽进券商、咨询的例子。另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工作几年去读MBA,如果MBA能读欧美名校,一般对于本科学历的“洗刷”作用是大于普通硕士的。尤其如果在国外找工作的话,国外HR对于你国内学历的好坏是没什么概念的。 如果想校招直接逆袭,那么大一大二就要开始有意识的从一些不是非常正式的实习做起。比如咨询公司的PTA、券商的各种分析助理岗,比起暑期实习要容易进得多。但是这些机会大都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国内学商科地理位置非常非常重要。在大一、大二积累一些这样的实习经历和人脉,大三或者之后读研就更可能申请到好公司的暑期实习,留用的概率还是挺大的。即便未能留用,这些经历也能让自己在和名校学生的竞争中具有一拼之力。 特别说一句,券商的核心岗位基本都要研究生,所以想进券商的同学在找实习之余,也需要早做读研的准备。如果选择国内考研的话建议报考大城市的985或者顶尖财经211。在这些学校读研对于进券商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边上学边积累券商的实习经验,加上读研的时间比较长,能做很久的实习。在这一点上海归硕士相对来说就吃亏一些,尽量抓住寒暑假的机会吧。 (如果我当年能懂得自己现在写下的所有这些,能少走多少弯路╮(╯▽╰)╭) 用喜欢了好几年的一句话做结尾:Better to run than curse the road ——与其感慨路难行,不如马上出发。 ------------ 被几位HR大大点赞了,有些被专业认可的高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