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对自己熟悉的说几句:
(九)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加强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建设,改进完善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特许经营权项下收益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租赁、保证金质押、存货和仓单质押等登记服务。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建立应收账款交易机制,解决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资金问题。推动大企业和政府采购主体积极确认应收账款,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融资。 (十)探索推进产融对接融合。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有效防范风险,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健康发展。 1、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贸易融资的概念推出很多年,但在实务操作中诸多难点让大多数银行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应收账款在中国没有任何确定性,不存在固定的账期,结算方式不按合同执行,几乎照搬国际贸易融资的国内贸易融资甚至无法找到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单据材料来推动业务的发展,钢贸企业集中风险的爆发更是让存货类业务完全停滞。 应收账款的登记体系建设是一方面,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更是关键,不然只会是换了个外壳的流贷,于客户无益,于银行折腾。应收账款的确认又是另一个问题,意见要求积极参与,特别是大企业和政府采购主题,请问什么叫积极,做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消极,况且确认了之后没有任何制约手段,仍是镜花水月,实用性不大。 2、地方国企的转型。截止前几日,全国财务公司的数量是193家,一年间又新增了二十几家,其中最大的增长点就在于国家支持力度远远逊于央企的地方国企,他们往往希望通过财务公司的成立推动集团金融板块的扩张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可惜,希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差点意思,银监会的诸多限制和财务公司自身业务能力的缺陷让产业链融资的美好只能停留在纸面和规划上,更多企业集团通过类融资业务(即低息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高息发放给体外客户)来弥补自身主业的亏损窟窿。很多地方国企表面的转型是漂亮的,非主业收入占到了集团收入的一半以上,可是实体经济的继续疲软可能也会让坏账越来越多,越来越捂不住。 3、银行的转型。产业基金是个机会,但要注意方法,毕竟这里主导的不是政府,而是实体经济的最重要参与者——企业自身。企业需要钱,但不需要或更希望不是贷款的形式注入,因为贷款、信托等传统债权融资形式限制太大,不利于资金的使用,特别是集团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使用。这时候银行能为企业提供的应该是成本受到控制的资金和少啰嗦的资金投向自由,不然很可能在诸多银行激励的同业竞争中被踢出局,哪怕你是牛气哄哄的四大行。 大概就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