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学经济学的初衷是什么,有何作为?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3 04:08   81473   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司马懿  5级知名 | 2018-9-23 04:08:13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谢邀请,因为经历比较复杂,所以就不按照时间线来叙述了,否则写的就太长太罗嗦了。

就回答一下题主问的几个问题吧:

1. 关于初衷和改变。看到有答案在为经济学的学生不敢说是为了经世济民而学习感到悲哀——这个肯定不包括我,因为我学习经济学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经世济民^_^。我只是为了旁观和理解世间的万象——从我之前的回答和专栏文章里面应该也能看出这种倾向,我热衷于发掘各种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现象背后的经济学解释,用统一的理性人框架去理解各种人的互动。当然,我也很乐意看到志在“改变世界”的人去使用其他学者的或者我的研究作为武器和工具去改变世界,我精神上予以支持,但术业有专攻,我本人并没有兴趣这么做。

2. 想帮助的群体。 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经济学家们开发出了非常fancy的理论,但是如何让理论更贴近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呢?最好的办法我认为不是理论“贴过去”,而是可以通过普及经济学知识,达到让现实“贴过来”的目的。比如说:
  •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完全信息纳什均衡,一切人和人之间互动的均衡都是贝叶斯均衡。
  • 当所有人都学过完全信息纳什均衡并且认为其理所当然地存在的时候,这个时候贝叶斯均衡的状态和理论上的完全信息纳什均衡的状态是一样的。
很多实证的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让经济学的学生去做试验,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总是更快的达到非合作的纳什均衡,但是让非经济学的学生去做,他们居然在单回合的博弈中都能合作。我在和MBA的学生们做经济学课堂游戏的时候,也总是能经常感觉到人类的善意^_^ 比如设计合同的时候给自己的同伴留下很多的剩余,而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会更加的“剥削”。但是如果给他们上完经济课之后,再做同样的试验,他们的结果就向着经济专业的学生靠拢了。所以“理性”也是一种信念,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宣传习得的。而只要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性”,经济学模型就会更容易贴近现实。

如同《人类简史》中说的,我们人类之所以最近这几千年进步很快,是因为我们抛弃了基因进化,踏上了信念进化的快车道,所以只要能够改变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就能够操纵这个世界的均衡。


3. 商科之外学什么。当然是CS呀。我本科在一个非常纯粹的理工科大学读书,而作为理工科的学生,对社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是有着一种优越感的。遥想当年,大家对着学校里唯一商学院 (两个系:统计和管理科学) 都摇头感叹,发自内心的认为:来到这个地方的学生亏了,居然不读自然科学,入宝山空手而归啊。当初考研,也是所有的同学都认为我在考CS的master,听说是商学院都唏嘘不已,说这么快就要离开科研的道路了。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当年不少说要做科研的同学们现在大都在美国做工程师,反而是我这个很早被认定为“要去做生意”的人还在继续做学术,轮到我唏嘘不已了^_^

如果不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偶然间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看到了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让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经济学这个学科的话,现在应该是妥妥得做CS领域的工作。说到张五常,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对数学的态度,但是我在经济学治学的指导思想上完全赞同他的观点——经济学首先就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的。如同我之前所说,到现在我依然坚持这一点。也正是张五常那一系列的短文让我似乎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后来去图书馆读了一些《美国经济评论》上的文章,发现经济学还是讲数理模型的,于是才开始的和经济学的缘分。

似乎人间青梅竹马的经常难以走到最后,而半途邂逅的浪漫反倒迅速的修成正果,这基本上就是CS和经济学在我心里的地位了。
3#
刘锐  4级常客 | 2018-9-23 04:08:14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了一下问题日志,发现有两位用户在来回争夺编辑权o(╯□╰)o 。不过我觉得问题现在的样子也不错,正好可以借此回顾初心,反思当下,展望未来。

我的基本情况是:从2007年9月开始学习经济学,至今9年,考研三年(惨/(ㄒoㄒ)/~~),硕士三年(浪费时间/(ㄒoㄒ)/~~),博士三年(毕不了业/(ㄒoㄒ)/~~)。

你学经济学的初衷是什么?

我以前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多年前,我像其他人一样会参与一些对通货膨胀之类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我试图尽量谨慎地发表意见,尽量让自己的言论有依据,但因为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准备,总是感到很困难,现在回头看来当时也说了不少错话。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觉得不能张嘴说白话,还是要先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再评论。于是,本着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目的,我开始学习经济学。”

这是上得了台面的理由,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就是本科时太堕落,本专业学得很差,想换一门学科从头再来。

我其实长久以来就有学习经济学的想法,我甚至在没有学过的时候就猜到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最大化利益。到了本科最后一年,我实在忍受不了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和关注,又加上本专业成绩太差这个契机,下决心转到社会科学,为此放弃了保研资格。(对的,尽管我绩点很低,但仍有保研资格,但是如果去也多半不会成功,其他成绩比我好的同学都有保研面试失败的,我更不行了。)我当时担心经济学东西太多,可能来不及,所以考研报了法学,当然没成功,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判断,经济学对于我来说比法学好学多了。本科毕业之后我才开始自学经济学。

再补充一句,鸡汤文总是说啥“不忘初心”,我觉得这句话有时对有时不对。我学经济学的原因和对宏观问题的关注有关,但我开始学经济学之后却对微观更有兴趣。我想和我一样的经济学家还大有人在,你要我们回到初心去搞宏观,我可不干。初心这东西,忘了就忘了。

有何作为?

第一个作为是成功考上了研究生,并且专业分很高,尽管是调剂的。

第二个作为是成功考上了博士生,并且专业分很高。

第三个就是在知乎上有一些粉,有一些赞。

学了经济学理论和应用分析之后,您想对现在的世界有什么改变?

我首先想改变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顺序的。我先是由一个无业游民变成了硕士生,然后由一个硕士生变成了博士生,希望将来能再进一步变成大学教师。

研习经济原理之后,您还想帮助谁或哪些群体?以什么方式?

人的抱负是和对经济学的理解息息相关的。最开始学经济学时,我看到的是供给需求这些基本原理和一些曲线。之后看到的是数理符号和推导。现在我看到的是对人类福祉的关心。经济学不是“灰暗的科学”,而是关注我们切身生活的学科。大家都知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有权衡的,但我现在认识到,有时候,公平就是效率!所以,我希望帮助所有遭遇不公的人和所有境遇悲惨的人。方式就目前来看只能是通过言论了,以我的能力好像搞不来政治。

经济学为前提,你还会在学什么商科以外的学科?

经济学和一切都相关,所以我想学的东西多了:数学、物理、演化生物学、心理学、历史、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文艺批评、政治学、市场营销、统计、计算机科学……估计这辈子也学不完啊。(列学科名单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以上。

4#
Xueheng Li  2级吧友 | 2018-9-23 04:08:1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学经济学的初衷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喜欢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可能很多人在初接触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有和我一样的错觉,以为经济学原理就像物理学家多少年来孜孜以求的大一统理论一样,以为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能解释和预测所有社会现象, like a god。

二是,经济学和我三观正合。其实经济学说来说去就一件事:“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说人生而自由的意思是,不像心理学强调反复无常的情绪的作用,也不像社会学强调人们的行为只是社会规范的奴隶,经济学模型总是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选择集"。这个选择集通常不是singleton的,因此每人都总是有可以选择的余地。换言之,没有哪个人的行为是唯一的“不得不做”的结果。每个人都要为他的行为负责。

矛盾的是,却又没有人有真正的自由。首先,“偏好”通常是外生的(即使在偏好内生的模型里肯定也有一些更底层的”类偏好”参数是外生的,比如Becker的模型),也就是说经济学根本不关心“选”这个动作。给定偏好关系,给定选择集,行为就机械式地自动生成了。再者,选择集即使不是singleton,也可能是非常受限的:我们总是要面临各种各样的trade-off。要不怎么会有一个笑话叫“经济学家总是有两只手”?我倒是希望这个世界"no countries...and no religion"。可现实是这是一个由七十亿各有所求的人组成的世界啊,因为经济学说,我们的世界是按equilibrium来运行的啊,而不是按pareto dominance的排序来运行的啊。

5#
铲子  2级吧友 | 2018-9-23 04:08:16 发帖IP地址来自

感谢大家关注,我真心希望每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当谈起自己的理想时,都能够非常自豪也非常真诚,哪怕你的理想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这和鸡不鸡汤无关,关乎对自己对未来的态度,师兄说:缺乏理想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与大家共勉。

----------分割线--------

高三参加人大自招。
老师问:你准备学什么专业呀?
我:经济学。
众老师笑:今天很多来的人都说要学经济金融,你是因为什么呢?
我:可能很多人说,人大的经济最好,所以要学。我觉得我更可能是为了“经世济民”这个理念来的。
老师问:你怎么理解经世济民这四个字?
我:巴拉巴拉解释。
老师说:你在黑板上写一下这几个字。
我上去写了。
众老师点头:是个好孩子。
现在我知道了,老师让我在黑板上写下这四个字,一定是有承诺、教诲的意思在里面。

过了两个月,还有个故事是关于我们高三语文老师的,也是她的教导让我很早就确定了经济学的方向。
高考前最后一节语文课上。
老师:你们走出这个课堂后,可以忘记我交给的所有知识,这个我并不在意。但我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湖南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八个字将伴随你们一生,你们为人处世要是忘了它,就是忘了我这个老师三年的教导。
众默然,随后是热烈的掌声。

这两个场景永生难忘。想起经世济民四个字,我会觉得学经济学是责任使然,是我对老师的承诺;想起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我会感到惭愧,自己学的还不够多,做的还不够好,承担的还不够到位,考虑的还不够全面,远远担不起这八个字的要求。这都成为了我学经济学的理由,也是我学好经济不竭的动力。


----------------------12.8 一根小小的分割线------------
突然得到很多赞,补充一个我现在导师的故事:
导师是领域里国内大大大大牛。暑假我从上海回家,早上八点去虹桥赶高铁。因为还是本科,这之前两个月几乎没有跟导师联系,跑去实习(对,做旅行顾问)。
突然电话响,是导师的。
导师:你在哪里?
我:老师您好,我现在在上海。
导师:你怎么跑上海去了?!怎么最近都没跟我联系?!
我:前段时间去实习了...然后去了趟台湾...现在准备回家了...
导师(暴怒):不好好做学问,跑去给人端茶递水干什么?!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干活的人,缺的是有理想的人。没有理想,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呢?每天就为着实习玩乐这样芝麻大小的事情操心,还有什么精力去想着做好学问搞好国家?我的学生个个理想远大,你如果是这样的态度,就不要跟我混了。

导师和前面几位老师一样,也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别人谈起理想可能会觉得假大空,而他真真正正是充满理想并且脚踏实地的人,并且灌输给学生的第一条准则就是:人一定要有理想,未来是属于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投机分子的。这个小片段可能和我学经济的初衷没有太大关联,但在我成长的一路上,正是这么多好的老师给了我信念,在我耽于学习、理想模糊的时候点醒我,才让我没有迷失,没有碌碌无为。

并且,我相信导师选择经济学的初衷,肯定跟我前面所说有相似的地方。

6#
yunlong000  3级会员 | 2018-9-23 04:08:17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道题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转眼之间,我又死了好些年了。

那时候,我的首选是读经济学,因为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我临死之时,能够毫无愧疚地说,我这一生,都已经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了消灭贫困、为了公平和正义而斗争。

当然,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

这不是因为我改读计算机系造成的,因为我实际上是被骗到了去读金融系。

这让我很失望,因为当我入学之后,我告诉所有人,我想去读经济学,然后所有人都睁大眼睛看着我说,你读的是这个学校最好的专业了,而且,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我还从来没有听人从金融系转到其他系的,当然,一两个转到哲学系的除外。

我听了很受启发,就放弃了转去经济系的梦想,开始琢磨如何转到哲学系。

我决定先去听听哲学系的课,看看哲学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我就选修了刘小枫的一门关于古希腊的课程,当我听完刘小枫的第一节课之后,我开始动摇了,因为我发现我一个字都听不懂。

这真是太让人羞愧了。

但是我并没有因了这一次课,就断定自己没有哲学思考的天赋,于是我又去听张旭的课,张旭的课讲得好,我能听懂一些了,而且我很喜欢听,但我发现张旭的博学程度简直匪夷所思,这又让我打起了退堂鼓。我有可能像张旭那样,读那么多的经典,并出口成章的串联起哪些经典么?

我当时想着我不可能,于是我就开始考虑了一下文学系,这次我去听了王以培。我听了王以培,我感到特别特别地感动,但那时候我已经快读完大二了。

所以我就留在了金融系。

在我大学的整个四年,我只记得金融学的张杰老师的那句话,他说,整个金融学,不,整个经济学教给了我们什么呢,就教给了我们两个字——妥协。

我的世界观是根植在存在主义基础之上的,最终它又回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之上,这是我学了金融学最大的改变。
7#
星日马  5级知名 | 2018-9-23 04:08:18 发帖IP地址来自
更新:感谢大家的关注哈。评论区有知友提到读书无用论,答主认为这和自己答案的精神并不一致,所以再来多说几句。认识到自己所学的局限,绝不等于认同读书无用。记得答主大一的时候,专业的负责老师和我们全班同学逐个谈话。他问每个人的问题都是,学了这个专业,以后想做什么。当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大家的回答都挺中二的,各种抒发理想抱负。后来老师总结的时候对我们说,看到大家的热情,他很欣慰。但是他还是要来泼泼冷水,我们专业并不能实现大家的各种宏伟抱负。大家入门以后,很可能会发现一切和自己想象的相距甚远。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希望大家到时候不要气馁。相信大家会找到更成熟的目标,但是努力的姿态不要因此改变。我觉得老师的话很实在。他希望我们能够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个体意义上,谈论改变世界,很难。但是我们通过读书,至少可以改变自己,这便是意义所在。如果你并不满足于此,可以想想,在群体意义上,每个人都尽自己微小的贡献,汇合在一起,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啊。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无奈,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我倒是觉得,不会轻易地被个体所改变,正是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应有的表现。作为一直呆在校园里的学生,很难了解到这社会上各个人群最需要的是什么,现状是什么,困难是什么,而你的主张是否又真的能够改进现有的境况,也很难说。只有经过多次试验,确实有效,又具备可操作性,才适合载入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这个过程,早已融入了千千万万人的力量,而非一日之功啊。

不要为每篇paper都只能解决一个微小的问题而气馁,不要因为随着分工的发展这种趋势会强化而失望。经济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它的发展空间很大,未来有无限可能。各位少年,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吧。

PS:原来“经世济民”是西财的slogan呀,哈哈,无意冒犯,无意冒犯。

以下是原答案
-------------------------------------------

个人认为,经济学人不宜随便说出“经世济民”四个字,那是高中生才挂在嘴边的词汇。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滔滔不绝,说自己多么雄心壮志,学了经济学以后想要改变什么什么,五年前我也许会多看一眼,现在只会觉得拿衣服。因为自己读了PhD以后,接触的越多,体会的越深,考虑的越实际,就越发觉得其实我们能做的事非常有限。

第一,根据目前的研究水平,经济学理论长于事后的分析、解释,短于事前的预测、决策。因为现实的复杂性,如果直接应用教科书上高度简化出来的模型到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比大妈们凭直觉和经验做决定准确多少。不是有一个经济学笑话,说过去的五次经济衰退中,经济学家预测出了十次吗?

第二,迄今为止,主要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对现实的解释力还是比较弱的。虽然实验经济学已经兴起,但是经济学仍然无法像物理学、生物学那样,能够在实验室里广泛操作随机试验,获得可信度很高的结论。多数研究能够具备internal validity就算比较成功了。 此外,还有大量社会问题的研究,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质量,难以为人信服。

第三,使用经济手段来帮助某一群体,很多时候是违背经济学精神的。比如,补贴政策只有在少数特殊情况下能够实现Pareto Improvement,更多时候会付出效率损失的代价。

第四,有很多人祸,是喊着救世济民、实践真理的口号开始的。(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此事尤以近世为多。过于敏感,故不在此多提。

第五,即便一到四的阻碍都不存在,想要应用经济学理论,去帮助某一群体,甚至经世济民,首先自身要达到某一个高度才行。比如说,你能够成为市长,省长或者更高级的官员。假设你做到了,甚至做到了最顶级的level。而这时候,你需要考虑的又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政治上的问题。而且,政治上的一些考量可能会比经济上的考量对你个人更为重要。那么你就不一定会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了,事实上也不需要了——“整那劳什子的玩意干啥”。因为不管你基于什么目的做出什么决策,都会有经济学家把它包装为以你名字命名的“XX经济学”,或者什么“新YY主义”的奇怪的东西。(以下是脑洞时间:知乎上很快还会出现“如何评价XX经济学?”的问题。然后,就会有大V从经济学的角度、从国际政治博弈的角度、从阴谋论的角度,从个人情怀的角度,为你的政策提供多维的解释。当然,也会有来拍砖的,或者来发“国家搞XX搞YY花这么多钱,为什么不把钱发给那些还吃不饱饭的穷人”,不过很快他们就会陷入到底是“美分”“五毛”还是“带路党”的争论战中。最后,该问题被管理员以“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政治问题”给关闭了……)

我觉得,我们能够对社会问题保持关注,保持好奇,坚持用从经济学学习和学术训练中培养的严谨方法去分析问题,再多的就是对的起饭碗和良知,就算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人了。经世济民是我们心中的梦想,不是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吸引外行老师侧目的口号。(故而我很不认同某P大的自主招生广告中,要求报考的学子心系天下balabala。这不是责任感,这是浮夸。)

梦想不一定需要实现,却仍然可以激励我们,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8#
Richard Xu  5级知名 | 2018-9-23 04:08:19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我选择经济学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我在高中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套书,非常感兴趣;然后在暑期学校的时候听了经管某位教授(大概也许是何平老师)的一堂课;后来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分数也不错;当时父母又在网上看到介绍说所在的专业需要数学和计算机能力较强,我在高中这两门竞赛都拿了省一,虽然不强但是有点底;于是各方面一综合就进了经管。

经管其实是大平台,我们的专业叫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实际上是经济+金融+保险,根据你自己的选课确定方向。但是我进来之后,基本上很快就确定自己打算走经济学,做学术,读PhD,起码大一就是这么想的,现在让我回想,我也说不清当时自己选择的原因了。

现在正好面临申请季,所以要开始写各种Statement of Purpose,我也正好重新梳理了一下,未来到底想做什么之类的。在Future Career Plan当中,我一般都会写首先希望博士毕业获得教职,其次是去Public Sector,不是很想去Private Sector,也就是说我大概还是想要做科研为主,不是很想去工作。然后Research Interest是Micro Theory,微观理论,但是我也在某位教授的劝说下在考虑Decision Theory,这个偏商学院一点,主要还是想研究消费者行为。

经管学院目前的领导层,钱颖一院长和白重恩副院长,都是诺贝尔奖得主马斯金的弟子,都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而且都在公开场合一再强调,中国经济学家应该研究中国经济云云(大致是这个意思),比如白老师就有过一次演讲,说中国学者现在一直在研究美国数据,不用中国数据,不做中国的研究。我曾经和室友说过,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倒不是说中国学者不应该做中国数据,而是说应该跳出身份的这个框,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就要做中国的研究。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他们的贡献都应当是普世的,我觉得就好像一个带有很多参数的模型,只需要你将某国的参数输入进去,就得到了适用于这个国家的版本,这样的研究成果更有意义。同时,参数不要太多,学过计量或者数理统计的同学都知道,如果我用多于样本数量的自变量去做回归,等价于求一个超定方程,一定能够给出唯一解,但是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理论模型中的参数又要尽可能的少。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符合我心目中优秀理论的定义的有一样,就是纳什均衡。非常简单明了,引入的假设虽然在数理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很intuitive,然后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大到国家之间的核威慑,小到两家人决定是否要铺设共用的水泥路,千变万化的outcome和payoff,不变的是Best Response和Nash Equilibrium。

所以这也算是又重复了一遍为什么我选择微观理论这个方向,因为我觉得这是更具有普世性的结论的,因而是能够推动学科进步以至于社会进步的。比如我最近在教授的敦促下看了一篇paper,介绍的是Scrip system,它讲的是用Scrip代替货币进行交易,想像一群新妈妈不方便自己带孩子,这时候可以付出一个scrip让别的新妈妈帮你带,但是你的初始scrip是有限的,用完之后你就得自己也去帮别人带来获得scrip。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整个体系当中有多少scrip是最好的,scrip少了,大家都想要scrip,都愿意提供服务而不愿意购买服务,scrip多了,大家都愿意购买服务而不愿意提供服务,需要保持两者的平衡。我自己感兴趣的topic其实比这个更进一步,我想要研究的是无货币的市场,首先大家都是以物易物,其次大家的偏好是不能货币化的,这里面很好玩的一点是,其实这种研究思路是倒推的,这种市场在远古时期就存在了,甚至可以说就是原始人的市场,在货币或者说一般等价物出现之前的市场。那么现在有没有这样的市场呢?我其实已开始想到的是网络小说里面的那种拍卖,某某某有一本武功秘籍要拍卖,但是他要求买者不要付钱,而是要用伤药的原料来还,比如什么莽牯朱蛤或者天山雪莲之类的;但是后来我想到了个现实中的例子,NBA球员市场,这里面就是球员、选秀权加上货币的交换,而且这里面存在互补性的问题,比如说火箭队,他可能觉得詹姆斯比姚明好,但是如果球队里有麦蒂,可能詹姆斯+麦蒂的组合没有姚明+麦蒂的组合好,等等等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情况搞清楚,那么其实有货币的情况只是这种情况的一个特例而已。

微观理论的话,数学的重要性还是蛮明显的,而且涉及的分支也比较广泛,所以我修了数双,被虐中……

想要有什么改变的话,也没有什么呀,其实小时候都会有科学家的梦吧,然后觉得自己以后能够搞个大发现大发明什么的,说不定能拿个诺贝尔奖,然后光宗耀祖什么的,但是现在想想那个太远了,以前写过两篇《二十年后的我》这样的文章,都是四年级,都说二十年后拿诺奖,算了算二十年后才30出头,经济学奖最年轻的都要51了,要是能30出头就拿那得是多大的贡献啊,我目前看来是不太可能了,如果能七老八十临死之前拿到已经是烧高香了。但是我觉得想法还是没有变吧,其实相当科学家拿诺奖,基本上也是因为一些groundbreaking的大发现,期待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一天吧。

-------------------以上为原答案----------------------
12月6日补充:
其实很奇怪为什么这个答案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关注,是因为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吗?自己回过来读了一下感觉装逼范十足的样子……

再补充一点想说的话,不单单关于经济学吧。

首先是关于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其实我对于社会科学的各方面都感兴趣,看杂书是一大乐趣,我喜欢说这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体现,即经济学可以用来解释方方面面的问题。

现在对经济学有两个误区,其中一个误区是媒体上的经济学,就是感觉经济学就是GDP,就是货币政策,或者是利率等等,把经济学往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方向靠过去,其实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配置,并没有说一定要和钱有关系,我在原答案里面举的例子就和钱关系不大,更进一步的,许多经济学家进行的社会学研究,作成本效益分析等等,也不一定是以钱衡量的,这方面的先驱应该是Gary Becker最早做的关于犯罪的研究,对于罪犯来说他是否犯罪存在成本和收益,或者说供给和需求的考虑,Becker也因此方面的工作拿了诺贝尔奖。我最近另一个答案一直在零星地涨赞的就是 生活中有哪些「人多力量大」的反例?原因分别是什么? - Richard Xu 的回答 这个回答,这里面和钱也好价格也好都没什么关系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除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起码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经济学的结论是否在社会学中得到了印证,其次是社会学是否提供了经济学可以加以研究的问题。甚至更近一步地,像演化博弈论中有很多生物演化的实证研究与博弈论结论吻合,自然科学中也有经济学“入侵”的阵地。实际上,当经济学研究给出一个相关性的结论之后,下一步验证因果性,再用经济学内部的方法(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些计量或统计的方法),是很困难的,关键是要tell a good story,这时候需要的知识就是非经济学的,比如对于「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目前经济学有哪些研究结果? - Richard Xu 的回答 ,经济学家只能验证到存在这种效应,但是最终解释得tell a story:人们之所以会出现折中效应,是因为人们要justify自己的选择,但这不是经济学家通过数据得出的,毋宁说是来自心理学的解释。

另一个误区,我称之为“朴素的经济学观点”,可以看我博客里写的这篇文章【盗泉】谈谈版权的经济学 ,引用一下:
凡是依靠一己得失、道德规范亦或是舆论风议为基础而得出的经济学观点,大抵可以归入这个范畴……当然,“朴素的经济学观点”未必是错的,只是经济学的结果有时是非道德、反常理、与舆论无关的,“朴素”与正确之间有时难免会差之毫厘。
这引出了我想说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我对于经济学科普的想法。当大家说自然科学的民科的时候,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或是勾画出一个刻板印象,比如一直站在中科院门口嚷嚷自己证明了三等分角问题的老大爷等等,或者“氯化钠”、“转基因”等等,但是社会科学未必没有“民科”,但是这样的“民科”更隐蔽,因为社会科学真的是大部分人都能插上两句嘴而且说的未必不对的领域。作为一个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很是钦佩今年化工系同学在茂名反PX事件的时候打出的那行“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保卫PX词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大家对于经济学的一些想当然的认识吧。

----------------以下是和主题不太相关的内容-------------------
本问题下有一位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同学,其实赞同票数很高,但是显然反对票数更多,被踩的很低。我自己的话,比较反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倒也不是因为政治课,还是因为觉得它的解释力不够,很多判断下得很武断。这里有一篇我的读书报告【盗泉】论马恩早期社会主义观点的局限性,起码《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两篇能够代表马恩的一部分经济思想吧,不过我也承认对于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不甚了解,欢迎斧正。

说句题外话,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彻底地厌恶,而且正是因为政治课,这是第一节课的课件的摘录:

台湾企业家问: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坚持没有用的理论有什么意义?

——我回答:

1、当年毛主席没钱、没权、没枪、没人,只有马列;而蒋介石则相反。

2、中国几百年来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新中国基本解决。

3、中国几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现在则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共产党还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在于坚持马列;而前苏联放弃马列,就垮了。

5、蒋介石、蒋经国有三民主义,陈水扁有台独,都垮了。马英九有什么理论?

——反问:你说我们要不要坚持马列?

我只想说,老师你的逻辑学是喂了狗吧?我就不谈相关性和因果性的问题,也不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问题,就只看第4条,我很期待老师用嘴炮击垮从来没有坚持过马列的美帝国主义。
9#
刘镇锐  4级常客 | 2018-9-23 04:08:2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请自来……
我是个有点“上帝视角”的人……
经济学研究的是“权衡”……每当此时此刻,我就为“如果我们停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我们又将作出怎样过的权衡”而着迷……这将与立法产生深刻的关联……当我们知道一切措施将会产生的影响,但却不知道我们是谁的时候……我们将作出怎样的权衡呢?……
10#
荆意  3级会员 | 2018-9-23 04:08:21 发帖IP地址来自
什么时候,一个学经济的学生,却不敢喊是为了经世济民去学的,就像一个医生不敢喊救死扶伤一样。这是一种自知,还是一种妥协?也许只算是一种悲哀吧。
11#
Marxist Von  4级常客 | 2018-9-23 04:08:22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真诚的谢邀,这或许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见过的最喜欢的问题了

利益相关:算是个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在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摸爬滚打了快九年了。

不过我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可能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

高考要说为啥报经济学,两个原因,第一喜欢找个纯理论的专业,当时我所在的学校理科状元酷爱数学,去了北大数学系,致力于理论研究,作为当时文科状元,觉得也要有点逼格,一开始想报哲学,觉得这是文科学生能学的最高大上的专业了。然而,后来高考完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发现原来社会科学之王是经济学,那就果断搞这个吧。第二个,是家长希望我学金融,赚点轻松愉快的钱财,然而我当时“跟钱有仇”,觉得太俗气了,恰好当时做了一套自己适合的专业的测评,经济学排第二,爸妈觉得这个和金融差不多,于是就鼓动了一下,我也就听了。

然而现在想想,当时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刚才说我和大多数人学习经济学的经历不太一样,因为上了大学之后,我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问题非常满意,但是却对研究方法非常不满。觉得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太空洞了。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假设太抽象、太严格,翻来覆去就是为了证明市场好。学了一大堆专业课,但是对具体问题没啥感觉。当时就是特别喜欢计量,因为这个玩意可操作,看得见摸得着,于是后来的时间一直在学习计量。觉得以后如果要读研,就搞搞这个挺好。
然而大三下学期的时候,课表里突然多了一大堆政治经济学类的课,什么资本论导读啊、转型经济学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啊,当时觉得,这个我喜欢,与现实对应的又好,解释力也很强,更重要的是内容深刻,和哲学联系很多,可以产生很多让人陶醉的思考。当时刚好要保研选专业,于是决定,就它吧~

学到后来,觉得这个东西确实厉害,在这里看待国有企业啊、环境问题啊、社会主义运动啊,都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却发现,这是一个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衰退的学科,至于理由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是一个左翼衰微的时代啊,至于中国的具体情况,你们懂的。

你再爱一个学科,当它受到冷落的时候,也会难过,有的时候也会沮丧。
但是,有那么一天,我从我母亲那里听了一个事情,她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带着些许的悲伤,说他的一个堂哥去世了,说是生活困难一直身体不太好。然后我母亲讲述了他的一生,说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工人,在一家大国企上班,后来国企职工下岗潮自然也没躲过,一家人一下陷入了困境,后来也试图做过小生意,学过各种东西,但是最终和命运的抗争失败了,只能给人家做守夜人,生活的苦难让他身体开始有些不好,但是却又没什么钱医治,所以经常地状态就是一会儿见到他眼睛肿了,下次见到他头发没了,这种的。。。直到后来,终于在一场急病中没能挺过来。他的女儿,在这种有点困难的家庭环境中,最终也没能获得学有所成,家里也没有帮助他的办法,只能也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

那时候,我就在想,经济学一定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在经济学模型眼中,失业是一个数字,收入也是一个数字,但是对于普通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人的一生。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还比较优越的环境中,衣食无忧,对于经济学更多的觉得是彰显自己能力的方式。直到听到这个故事,我才知道,这个学问到底研究的是多么性命攸关的东西。
于是,我找到了我继续学一门冷门的经济学说的意义,我坚信现在的主流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经济学,然而这门冷门的经济学,在我看来确实弥足珍贵的,或许将来我们的科研条件不会太好、地位不高,也许我也无法做出好的科研成绩,但是,我可以把这门学问讲给其他人听,不断讲下去,讲给它想要帮助的人听。

-------------------------------------------------------------------------------------------------------------------------
12月7日的更新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讲自己的初衷的地方,所以呢,不本来不是特别想要讨论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以及他们的解释力这样的问题。

但是毕竟被不止一个同学提到了,尤其是那位似乎矢志学术的那位小同学(我想作为一个老博士,这样称呼应无不妥)似乎对于这个理论颇有些微词。其实,这些事情我早已感到稀松平常,毕竟被鄙视是这个学说的常态。但是看到评论中的很多鼓励,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多写一点。回应一下这些质疑也好,鄙夷也罢的观点。

说起意识到新古典经济学解释力差这件事情,最早是在大二上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的老师给我们在尼克尔森的课本之外补充了两个理论,第一个是在讲生产者理论的时候讲了资本加总悖论,顺带提到了两个剑桥之争。我就顺藤摸瓜的去看了当年这些争论的论文,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显然不是能够看得特别懂,但是只记得在萨缪尔森终结讨论的那篇文章中,我清晰的读出了这样的信息:我们知道我们搞得有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会这么用。当时这件事情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觉得连生产函数这么基本的东西都耍流氓,以后这个东西还怎么学?
第二个是讲完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之后补充了个次优理论,老师总结了一句话:在一般均衡中,对最优基本条件的轻微违反并不是次优,而可能是地狱。这意味着一般均衡及其福利结果对条件非常敏感,换句话说就是非常脆弱。
这两个看似理论的东西实际上对于新古典的意义非同小可,但是如果这位老师不讲,我可能在本科期间都不会再接触到这些东西了。

这位补充这两个理论的老师是我后来一直最为敬重的老师之一,我非常庆幸能够遇到他,因为他能够在这样一门课上,告诉我们一个理论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那些东西。
当然,如果有答主觉得这两个问题都是自己能够解决的,那我献上我的膝盖,并愿意聆听。如果觉得这不是问题,那我就想说,呵呵。

后来呢,大三的时候,很不幸的是,在第一个学期内听了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在第二个学期听了马克思主义的四大危机理论和两大长波理论,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想你就会对于我的感慨深有体会了。

最后一件事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个人的原因,我一直对教育不公平显现特别敏感,当时想写一篇与教育不公平相关的论文,找了很多理论,当然主要是新古典的,当时读来感觉就是怒火中烧,直到一位老师推荐我读了鲍尔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这本书,他们的对应原理解释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如何不断将自身的地位以及自己家族的地位通过教育再生产出来,而同时如何生产出更多适合他们需要的工人。为了那篇论文,我和我的同学调研了一个多月,最后拿到了两千份问卷,当我把数据整理出来的时候,问卷中的那种令人不适的气息几乎淹没了我,我看到的并不是传统的如何将更好的资源配置给更优的头脑,也不是学历如何作为一个信号显示机制在市场中起作用。我看到的就是被扎格纳特车轮碾过的不断在底层再生产着自己的人。

另外回应一下评论中的很多谆谆教诲,一个是说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公平的,其他经济学是关于效率的,不在效率的基础上谈公平是不对,如此这般。
面对这个问题,其实我不知道该回答什么,政治经济学是最讲求从效率的基础上谈公平的,大生产的潜力和危机是在同一个理论中得到体现的,技术进步的力量也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研究的,非要割裂效率和公平,那恐怕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专利,或者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前几页里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话语罢了。
另外一个教诲是希望我放眼全球,政治经济学是个早早被证明错误的理论,于是我忽然意识到,每天早晨起来就摆在我面前的如山如海般的英文文献,还有那些被介译的法文、西班牙文、德文文献原来都是中国人YY出来骗我的。想到这里,我不禁点开一篇日文文献压压惊。

最后回应一下那位写了读书笔记的同学,我拜读了您的读书笔记,我只是想说,不提《哥达纲领批判》就讨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想法真的合适么?更不要说后来众多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家的贡献了。至于您的观点,与伯恩施坦颇有些共鸣,也正因如此,我对您的读书笔记的看法也就和列宁有些共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