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斧班门,对 @司马懿 的精辟答案再做一点补充。确实,如果大家都彼此熟悉,高调炫耀也就没有必要。不过,“牛逼者常低调”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由另一个角度得到解释:个人想同时向外界传达两个维度的信号。一方面,自己确实厉害;另一方面,自己的圈子里很多“有眼力劲”的人。相比于“扯着嗓子喊‘自己厉害’”,作出“酒香巷子深”的姿态,或许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arvajal等学者建立了以下模型:首先,厂商生产两类奢侈品,一类“张扬”,一类“低调”;其次,市场上有许多消费者,他们在两方面有差异。一方面,根据钱的多少,社会分富人和穷人;另一方面,富人之中,彼此的人脉(原文用了一个词叫“文化资本”)强弱也有区别。消费者的选项有三种:一是购买“张扬”奢侈品,二是购买“低调”奢侈品,还有一个选项,是什么也不买。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价格;二是别人对自己财富和人脉强弱的看法。具体来说,消费者在意两类人的看法:一类可以算是“小白”。他们只知道“张扬”的奢侈品属于奢侈品;如果看到“低调”品,他们会将其等同于“什么都没买”。二是“有眼力劲”的人,能准确区分“张扬”“低调”和“什么都没买”三种决策。富人的人脉越强,遇到第二类人的几率就会越大。
给定一些技术性假设之后,以上模型的解非常有趣:首先,厂商会给“低调”奢侈品定高价,给“张扬”奢侈品定低价;其次,消费者这边,所有穷人都会选择什么也不买。至于富人,根据人脉的强弱有个分界点:强于这一点的,都“低调”;弱于这一点,都“张扬”。购买奢侈品固然能炫示财力;然而,低调中漏出的一抹奢华,更能彰显物主圈子——当然也包括物主本人——的见识不凡。
参考文献:Berger, J., & Ward, M. (2010). Subtle signals of 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4), 555-569. Carbajal, J. C., Hall, J., & Li, H. Inconspicuou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R&R at Marketing Science. Han, Y. J., Nunes, J. C., & Drèze, X. (2010). Signaling status with luxury goods: The role of brand promin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74(4), 1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