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投资银行对企业的估值所采用的方法是 DCF 还是 Multiple?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3 01:21   180042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1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FlossDeGloss  3级会员 | 2018-9-23 01:21:07 发帖IP地址来自

既然题目中指明了“投行”,那就缩小到投行实战范围。看了下前面的回答,针对实战总觉得哪里不对,而且竟然没有人指出DCF也可以用multiples的问题?

以下针对海外外资投行,考虑到市场成熟度的不同,和国内估值可能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基本的逻辑不会有差。不想看答主扯皮的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现实里投行的估值presentation是什么样的,里面valuation methodologies和valuation multiples都非常清晰明了。

1、公司估值分析,很少会一个deal只用一种估值方法(至少我个人还没见过),往往会选择两种方法以上,一般会选择3-4种。


2、不管用哪个估值方法,投行大部分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比较小的价值范围。这也是为什么会用多种估值方法,因为如果你的assumptions合理、可比公司和交易选择合理、multiples选择合适的话,大部分时候几种估值方法得到的价值范围不会相差太大。

投行做估值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你得到的这个范围是20-30,但VP/MD想要的是30-40,那么就要回去调整估值计算所涉及到的东西,视情况去调整cost of capital, multiples等等,只要你能提供合理的解释。所以至少对海外投行来说,并不是BOSS们随便丢个他们想要的数你再去为了这个数反推估值过程,客户当然有一个预期值,投行也会据此调整分析中的假设、metric、multiples以及估值方法等,但这些都是建立在reasonable基础上的。当然如果你只是个junior的话并没有多少选择决定权,很多时候都是VP/MD让你用哪个你就用哪个,当然VP/MD们也不会随便就丢给你个数或multiple。估值结果是领导拍脑门决定的或者酒桌上决定的,这话对也不对,只是忽悠也要讲基本法,不可能说一个怎么算都估不到亿的公司非要你把估值弄到百亿你就得乖乖去做。


3、估值计算其实不难,配合投行大量的models和行研数据,有些真的是半小时就能搞定。但耗时的是你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根据数字得到的计算结果,而是一个各方满意的"right answer"。


4、当要评估的是一个公司的价值时,不要拿分析股票的思路来看待公司估值,虽然在估值中有时你要拿股票价格去分析。作为一个股市上的个人投资者,相比之下可能market cap才是需要关注的价值。对公开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来说,EV-based估值方法反而可能有误导性,因为它掩饰了公司的类似负债的违约风险等,濒临违约的公司在EV basis下可能会看上去很便宜。


5、严格来说,你不能把DCF和multiples并列为两种估值方法,你可以说DCF估值法和Comps估值法(可比公司估值法和可比交易估值法)。


很多人混淆了valuation methodology和valuation multiples。方法是方法,倍数是倍数,绝大部分估值方法是利用multiples展开的。只不过Comps法是建立在各种multiples分析基础上的,所以有些会用multiples估值法去表示Comps法。但严格来讲这样说是不严谨的,因为DCF法中有时候同样需要multiples。


利用DCF进行估值时,为了得到terminal value有两种方法可以用:一种是Gordon Growth Model,一种是Terminal Multiple Model。
对于后一种方法,仍然需要multiples,但你不能把DCF法下的terminal multiple model和相对估值法划等号,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以EBITDA为例(exit EBITDA multiple in DCF这个是最常用的)。
在相对估值法下,思路是这样的:select peers——>take comp multiple——>apply it to target's EBITDA——>get EV
在terminal multiple model下,则是:select peers——>calculate exit EBITDA multiple based on peers——>apply it to target's terminal year EBITDA——>get terminal value——>discount it back to today to get EV


6、再多说几句关于估值方法的废话。
对于估值方法,market approach, income approach and asset-based approach这种划分法,常见于会计四大。投行一般不这么分,投行常见的估值方法有四种:
- comparable companies analysis(trading comps/public comps)
- precedent transactions analysis(transaction comps/acuquisition comps/M&A transactions)
- DCF
- LBO

Public comps法,通常来说是用起来最容易的了,最适用的情况是一个公司的少数股权被收购或者公司考虑增发新股,不会涉及到控制股溢价。
对于可比公司,应该选择那些能反应行业趋势、经营风险、市场发展、规模类似等的公司。当然,对于一些公司,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可对比的,所以这种估值方法的风险也在于有时候难免会犯类比对象选择不恰当的错误。比较之前你首先要build a comps set,估值准不准,就要看你这个set里的对比对象选得合不合适。

Transaction comps法,M&A组常用,比较适用于并购中收购多数股权的情况(a change of control)。当一个公司的多数股权被收购,对收购方来说也意味着控制权,可以有效得掌控被收购公司,这时候,估值就要考虑控股权溢价的问题。也因为有这个溢价在,所以transaction comps分析下得到的估值比public comps下更高。
不过这个方法的难点也在这个控股权溢价上,因为过去可比交易所涉及到的估值倍数中往往包含了控股权溢价和synergy assumptions,而这两个都是transaction-specific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市场参与者参考。

DCF法,理论上来说这种方法逻辑是最精确合理的,因为它计算的是未来能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但是,precision doesn't mean accuracy!DCF的使用依赖于大量的assumptions去预测未来的现金流,而assumptions里的任何数字,都会对估值结果产生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基于这个原因,DCF一般适于那些现金流高度稳定可预测的公司。
虽然DCF方法使用起来问题比较多,但并不是不用,从来没有“投行实际工作中不用DCF”这种说法,一般会用DCF分析作为对comps法分析的补充,可以在comps分析之前,也可以在之后,有时会进行sensitivity分析。

当然buyside比如PE这种,很多人嫌弃DCF也是真的,因为他们关心的是observable market inputs。PE以及投行的FSG组用LBO model比较多。投行卖方有时也会用LBO做Ability to Pay analysis。



除了这四种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SOTP(sum-of-parts analysis),只不过比较specific,并且很多还都是基于前三种方法基础上进行的。

分法不同,但本质逻辑是一样的,之所以提这个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其实根本就没整明白各个估值方法是怎么一回事,虽然工作以后没人会去care估值方法的名字。尤其是对于还没工作的学生,很多投行或者四大的面试里会涉及到估值的问题,有的会让你讲讲三种估值方法,有的会让你讲讲四种估值方法,于是就有人蒙了,开始瞎搞。我见过最离谱的对四种估值方法的回答是:DCF法、multiple法、market valuation法、comparable transaction法。这明显就是压根不理解各个估值方法啊。
Income approach: DCF, DDM, etc.
Market appraoch: transactions comps, trading comps
Asset approach: liquidation models, embedded value method, replacement method, etc.

另外,投行和四大都会做估值,但是四大更technical,投行更analytical些吧。为什么说投行FO都是大忽悠?因为很多时候作为卖方,目的很清楚,卖给出价最高的那个。所以投行会偏好用comps等各种基于市场数据的方法而不是基于balance sheet或者book accounting的方法,因为有更大的调整空间。会计的话估值更academic,比如针对某个business line、针对intangible asset/goodwill、针对tax purpose/restructing以及anti-kickback valuation等等,很多都很依赖会计和税务内容,而且相比于投行很多时候的估值是估一个范围,会计事务所可能更偏向估一个exact value。

估值方法,it is an art, not a science,并不是说针对某个行业某个公司你必须只能用哪个方法,也并不是说估值结果有正确与否之分。估值方法的选择永远是deal-specific,而不是bank-specific或者industry-specific。选择哪种方法有很多影响因素,所处行业、公司财务状况资本状况、客户预期投行MD预期等等,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投行方的偏好,有时也会影响到估值方法的选择。比如如果项目组里的senior analysts很喜欢modeling的话,基本上一个IS, BS, CFS buildout就能搞定大部分,这时候用DCF可能会比较容易了,当然还有各种industry models。
(关于models可以看看macabacus.com上的一些内容。因为macabacus这网站内容是前CS/LEH IBD的一个VP在维护的,所以上面的models感觉比较瑞信风格吧。)

事实上,大部分的估值在方法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之所以说对每个公司估值方法都不一样,是因为你所关注的metrics不一样,选取的multiples不一样,估值计算不同。在进行multiples分析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还要自己去定义个新的multiple,比如说建筑行业EV/backlog这种,和P/E这种通用的不同,你在其他行业几乎是见不到的。

坦白讲,大家都喜欢简单明了的东西,comps比较常用很大原因也是这个,因为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相对于对比对象,目标公司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大部分时候作为卖方,投行的目的就是找那个愿意出价高的买主,有些模型是很高大上,但不是所有客户都看得懂啊,所以当然普遍上会用那些易于外行理解然后能让人心甘情愿为这个价掏钱的方法。


7、然后再来说multiple。
Multiples分两种。

一种是enterprise multiples(focus on the value of all claims on a business, more apply to EV, less affected by capital structure);

一种是equity multiples(the value of shareholders'claims on assets and cash flow, more apply to equity valuation)。

一个针对的是整个公司,一个是针对的是股东权益,这是出发点,不然在multiples选择时分子分母容易对比错误,也就是说你的分子分母上的内容要保持一致性。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的分子是equity values,那么你就得用equity earnings or book equity作分母;如果分子是enterprise values,这时候分母就要用operating income or book capital。
比如P/E和EV/EBITDA这两个最常用倍数。
P/E=market value per share/earning per share,分子分母都是equity values。
EV/EBITDA=market value of operating assets/cash flow generated by these assets,分子分母都是enterprise values。
所以你不能用equity value/EBITDA这样的倍数。

常用的enterprise multiples有:EV/sales, EV/EBITDA, EV/EBIT, EV/(normal operating profit - adjusted tax) , EV/FCF, EV/invested capital, EV/capacity measure(capacity measure有很多,比如网站的members/subscribers/views医院的beds)。
常用的equity multiples有:P/E, P/B, price/cash earnings, price/earnings growth, dividend yield。


估值时如何选择multiples,取决于哪些能更好得反映公司的performance/health/growth以及可比数据的获得、客户预期、时间成本等问题。比如,对于一个现金流总是为负、为零(early stage maybe)的公司,你不可能去用一个cash flow multiple去估值。还比如,对于银行这种不管是收入还是费用都含有大量利息的公司,你也不可能选个EBITDA multiple。总之跟估值方法一样,这是个deal-specific的问题。当然针对各行业都有一些常用的(比如矿业的EV/proven+probable这种),以及有时候各家投行也有点自己选择上的小偏好,比如在同样可取的情况下,有的喜欢用EV/EBITDA,有的喜欢用EV/OpFCF,说白了这就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



8、我随便在SEC上找了几个各行业的presentation,可以感受下针对不同的行业投行用的是什么方法,当然也可以感受下各投行、shops的风格。

(1)天合光能 valued by Citi(Industry: Semiconductor - Specialized)
sec.gov/Archives/edgar/
估值方法:
- comparable companies analysis
multiples: EV/EBITDA, P/E
- DCF
-SOTP analysis

(2)Morgans Hotel Group Co valued by MS(Industry: Consumer Services)
sec.gov/Archives/edgar/
估值方法:
- SOTP analysis
based on DCF, private market bids and comps
- trading comps
EBITDA multiples
- DCF
- standalone asset sales

(3) 酷6网 valued by D&P (Industry: Software & Services)
sec.gov/Archives/edgar/
估值方法:
- DCF
- public comps and transaction comps
EBITDA multiple, revenue multiple, EPS multipls

(4)Northern Tier valued by Evercore (Industry: Energy)
sec.gov/Archives/edgar/
估值方法:
- DCF
discounted cash flow analysis
terminal values based on a range of EBITDA multiple
discounted distribution analysis
- transactions comps
EV/EBITDA, EV/FY EBITDA, EV/complixity barrel multiple
- trading comps
EV/EBITDA
- merger premiums paid analysis

(5)迈瑞 valued by Lazard (Industry: Healthcare)
sec.gov/Archives/edgar/
估值方法:
- trading comps
EV/EBITDA, P/E
- transaction comps
EV/LTM EBITDA
- DFC
terminal growth methodology
- premium paid analysis

3#
白脑  1级新秀 | 2018-9-23 01:21:08 发帖IP地址来自
都用过。
主要的其他答主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我来讲点猫腻。
1. Multiple
投行民工会找出很多同行业,或者同地区的公 司,统计这些类比公司的公开市场价格,或者当初交易执行时的价格。比如,同业同地区的公司平均P/E(市盈率)是20,客户IPO的价格就是他们去年 earnings(利润)乘以20,很快就得出这家公司的估算结果。

这种方法的猫腻在于,投行民工通常会挑那些P/E(或者其他比率)很高的公司做类比,一切P/E很低的公司,无论他们的主营业务和客户的业务有多么的相似,都会都会因为undervalued(被市场低估价值)而被blacklist掉。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加州大学东莞分校(UC-Dongguan)的小姐学院(college of sexual service)去年毕业了99名小姐,25个去了海天盛筵,40个去了宾馆,剩下的去了街边的休闲洗头。然后系主任和想要包二奶的土豪(tou zi zhe)说,这是我们学院去年25个学生去了海天盛筵的价格,所以今年的毕业生的保养费(gu jia)得参考海天盛筵的价格。

2. DCF
Multiple 再扯淡好歹earning也得是是正的,但是有的时候公司的还没盈利就想IPO 怎么办呢?
这就是DCF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DCF,只要998,桑塔纳变兰博基尼,凤姐变成高圆圆!
因为DCF 的model是完全基于各种各样的assumption的,所以只要在各种assumption上做手脚就可以了,比如说:

因为公司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不断完善的管理理念,未来收入年年都会大幅度增加,成本总是在进一步消减”,所以呢,DCF算出的公司价值一定是相当可观。不管客户的盈利水平如何,不管这家公司已经有了多少个亿的亏损,DCF 都能把他吹成天下第一牛股。举个离谱的例子,楼下的老鸨王姐要把自己经营多年的休闲洗头给上市了,于是她去请了“狗的满赛克斯”,“极品摩根”,来帮她IPO。于是苦逼的analyst 编DCF的时候只能各种瞎编,“Assume附近的妇女突然老了20岁,男人的欲望无处发泄,所以Revenue会每年200%大幅上升。又因为国家打击东莞的色情服务业,大量小姐下岗,所以Cost会以每年50%下降。五年之内,王姐休闲洗头必能稳坐国内色情业第一把交椅,快来买他家的股票吧。”


3. Doggy-style
所谓doggy-style,就是客户给你一个估值,然后你想办法凑。至于凑得办法么。。。。。
呵呵,上面不是说了么。。。。。

当然啦,有时候估值实在太离谱的时候的,Doggy-style也帮不了你,比如下面这位,著名的中环选美大赛海报,29家投行都没把股票卖出去。。。。。
4#
张思奇  1级新秀 | 2018-9-23 01:21:09 发帖IP地址来自
Valuation_Football Field (Training Example)

外资投资银行在进行估值的时候一般会用多种估值模型(如上图),最常见的是现金流折现模型(DCF)和相对估值模型(Copmos)。两种模型各自有自己的优劣,比如现金流折现模型可以更好地调整和模拟公司的运营情况,并且数据量大的话估值会相对精确一些。但与此同时由于假设较多,整体模型的估值较敏感,并且对架构复杂的公司未来现金流难以预测,会导致最后的估值难度上升。而相对估值模型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不过在外资投行,真的做很精确的估值时,需要考虑到调整每个可比公司/交易的养老金(pension)以及诸多表外科目(DTA,DTL etc),难度并不是很低。但很显然,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公司/交易,所以估值区间也有待商榷。

除了DCF和Compos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估值模型,如LBO,APV,SOTP,Merger Model等等。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金融工程的黑箱(Black Box)估值模型,运用海量数据,计算动态的估值模型,但鲜有投资银行实用,因为工作时需要证伪以及做调整。

Valuation_Sensitivity Table (Training Example)

国内的券商投资银行部运用的估值模型较为简单,以相对估值法为主。主要问题在于监管。以IPO为例,潜规则是发行的PE倍数不超过23,所以很多公司和券商在做上市项目的时候都心照不宣,运用PE倍数反推回去计算发行价格和调整估值模型。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估值比较简单和笼统地被相对估值法占据地原因。

5#
nonstyle  4级常客 | 2018-9-23 01:21:10 发帖IP地址来自
是老板酒桌谈好后的reverse engineering
6#
Fan Francis  5级知名 | 2018-9-23 01:21:12 发帖IP地址来自
Step 1: 买方、卖方、企业大佬各种“聊天儿”,定个大家都满意的“范围”
Step 2: N种现成的估值模型和假设,找几套逻辑上最不扯淡,同时最接近大佬们满意“范围”的出来
Step 3: 倒算出各种指标,如盈利预测等,扔给CPA,让CPA找一套最容易攒合理的出来
Step 4: 把整套资料攒出来,扔给大佬们过目,跟监管审批通气
Step 5: 如果不满意,打回去微调
Step 6: 大家都满意了,企业拿钱走人,CPA拿钱走人...律师拿钱走人...卖方该包销的包销,该做市的做市...买方该给面子配合的配合...

最关键的步骤是1、4、6
最不关键也最简单的步骤是2...

然后回答题主的问题:啥估计方法都用,没有绝对的合理和不合理,只有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而这个“范围”合理的的本质,也不是“计算逻辑的合理”,而是,“这生意大家都开心”。

注:本答问的性质属于“一本正经地扯淡”的反义词,即“吊儿郎当地甩真相”。但本文主旨不在于教坏小朋友,让他们产生自己可以直接跳过step2的幻觉...聪明之后才能难得糊涂;复杂之后才能简约主义;大道之后才能无形......都是类似的道理。于是,只是想学习step 2的,要认真看几个高票答文才是,千万甭跟着我一起吊儿郎当。
7#
hmmmmm6  4级常客 | 2018-9-23 01:21:13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可以理解为乘数是DCF特征方程的特征值,这样二者就通了;看不到他们的一致性,则大多是在照本宣科,恐怕难以胜任买方的工作

所谓的乘数实际上是归纳推理,如果不能理解背后的演绎(成长性、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等),只能陷入大量的异常值和左脚踩右脚上天的谬误当中

8#
魏盟  3级会员 | 2018-9-23 01:21:14 发帖IP地址来自

以上各位说的都很好,总结一下最为通用的企业估值分为两类方法,绝对估值用折现现金流法,也就是DCF,相对估值用可比公司估值(trading comps)和可比交易估值(transaction comps)。DCF技巧太多完全可以写一本书,而transaction comps由于信息壁垒对于大多一般投资者并不适用,所以在这里我想多说一些关于可比公司估值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给一些股票投资者提供一些价值投资的方法和思路,也避免被一些江湖道士忽悠上当。


可比公司估值最直接的例子:当你买房的时候如果你会把周围类似的房子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那么你就在做可比公司估值了。在分析股票和公司时,我们也把一些因数类似的企业放在一起,通过比较相关倍数或比率来判断估值对象的合理价值。由于很多国内市场参与者缺乏处理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力,所以DCF的绝对估值准确率十分有限,往往倾向于运用可比公司估值的方法通过乘数为证券或公司定价。


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国内市场上做的相对估值是一种粗放型的操作方法(简单粗暴的用平均乘数乘以利润或其他参数),反而忽略了可比公司估值的使用前提是估值者应当意识到:除了企业规模的标准化需求外,还要考虑可比企业之间的很多非营运性的区别,其中包括财务杠杆、会计处理、临时偏离(一次性项目)、租赁行为、商业产品周期等等对估值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估值时会根据不同案例选取不同的参考比率,或在财务报表分析时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进行参数调整,可比公司估值的结果往往当作DCF估值的市场检验,对最终的估值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也许有人说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实用了,没有人会相信财务数据的,但事实上海外市场的企业估值从来没有靠拍脑门决定过,因为当卖方确定了自己的估值以后就要写term sheet,给出offer,合同中还要写之后谈判议价的浮动区间,不得不承认最终谈判桌上的起点真的就是靠这几份excel表格决定的。至于财务数据准不准,我只能说大家耍的都是一套拳,但技巧上还是高下立判。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验和一些华尔街常用的估值技巧,在运用comps进行可比公司估值时的常用的相对倍数包括P/E市盈率,PEG市盈增长率,P/B市净率,EV/EBIT,EV/EBITDA, EV/收入等,之后再介绍在处理例如互联网、通信、油气、能源和不动产投资信托企业时的另外一套逻辑。

P/E市盈率,股价/每股净收益,股权价值/净收入
市盈率的问题在于每股净收益只是某一阶段的会计利润,而会计利润很可能因为当期的非现金和一次性项目不能反应一家企业真实的财务表现,另一方面,一些诸如关于成本的会计假设都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


最适合运用市盈率进行估值的企业应为处于成熟期,拥有盈利的公司,样本应优先选择相似的资本结构。

PEG市盈增长比率,市盈率/长期增长率
市盈增长率越高的股票则表明越被高估,应为一只股票的价格应该与它的成长性相匹配,市盈增长率的问题与市盈率相同,与会计处理方式有关。


不过PEG可以用于处于不同行业周期阶段的拥有盈利公司的估值,缺点是对于亏损企业或处于负增长阶段的企业没有意义。

P/B市净率,股权价值/权益(净资产)账面价值,在计算账面价值时常常刨除无形资产
市净率比较市场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关系,优势在于解决了市盈率只看一个会计周期的问题,对于需要进行市价调整的金融机构也解决了历史成本的会计问题。不过对于非金融性企业,账面价值因为资产负债表的本质往往不能准确的反映出真实的权益价值。而在出现负净资产账面价值(受到巨额历史亏损影响发生)的情况下不具参考意义。


适用市净率的行业包括银行业、制造业以及其他资产密集型的企业。

EV/EBIT,企业价值/息税前利润
虽然将企业核心运营表现与财务决策影响(利息花费)与税务影响分离开来,但未调整的息税前利润依然包括非现金支出(折旧月摊销),一次性项目,企业间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等影响对比估值的质量,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对息税前利润进行人工调整。


最适合运用这个比率进行估值的企业应为拥有盈利,服务型产业(低资本密集度)的公司,由于剥离了财务决策影响,也可以比较不同资本集约度的企业。

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去除了折旧和摊销的影响,对于资本密集型的商业来说,这两者反映在损益表中均是巨额的非现金花销。同时由于各个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与设备寿命假设,即便两家其他条件完全一致的企业的估值都很可能因为忽略了非现金花销而产生巨大差别。


不过EBITDA也有它的问题,这个比率对可以拥有不同资本密集度的行业估值的效用较低,举例来说,假设两家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产生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完全一样,但第一家需要更多的资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EBITDA的估值效果便不如EV/EBIT来的准确。


EV/EBITDA由于去掉了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多数行业中都适用,所以是业内最为时兴的估值倍数,理想的使用环境是在拥有相似资本密集度的行业中用以高资本密集企业的相对估值。


EV/收入,企业价值/收入

一般用以对早期,高成长,盈利能力有限或亏损企业的估值。


这个比率的前提条件是比较的企业都拥有可比的成本结构,一般我们拿出这个方法时就表明基本上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估值了,因为此方法主要是根据对公司未来的预期进行估值,也侧面说明当前的营运表现很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参考。


EV/收入适用于EBITDA为负的企业(一般为高成长初期行业),和拥有相似成本结构的行业(如零售商等)


以上是我在进行企业估值时主要采用的基础倍数,当然根据每次估值目标不同均会有所调整,下面谈一下具体实战中一些特种行业的处理方法。


互联网/有限电视等用户导向型的企业,估值时还需要用到的倍数还有,EV/每月订阅量或EV/网页点击量,EV/活跃用户量等等。早期的互联网企业由于没有收入或缺乏盈利能力,所以通过网页点击量这些信息作为未来盈利能力的参考进行相对估值。不过在具体操作中主要的问题在于由于每月的用户、订阅或点击量不一定都会转化为可能的收入或利润,而不同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转化率也有所不同,如微信活跃用户转化为利润的速度必然与微博不同,所以在估值的时候要尽量谨慎选取性质相似的比照组。


油气/能源企业,常用倍数包括:

EV/DACF, 企业价值/债务调整后现金流(DACF,营运现金流加税后利息支出)

EV/EBITDAX,X为勘探花费,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勘探前利润

EV/无杠杆自由现金流(EBITDA-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税负)


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油气企业来说,勘探活动的相关支出属于其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而在会计处理时,勘探活动有完全成本和成功成本两种方法。完全成本资本化一切勘探支出,之后逐年消耗、折旧、摊销这笔费用,而成功成本则只资本化成功的勘探活动,失败活动计入当期花费。所以不同的会计选择导致了完全不同的财务表现。


DACF和EBITDAX倍数通过忽略折旧摊销花费和当期勘探投资,标准化了这样的会计差异,而无杠杆自由现金流则通过计算所有勘探支出后的净现金流来标准化这些会计差异以实现准确估值。

下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就是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的估值模型,这类企业因为存在不断地资产销售和资本性支出,所以常用的倍数为P/FFO和P/AFFO,FFO类似营运现金流,等于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资产出售收益,而AFF为调整后FFO,等于FFO-资本性支出+一次性项目。

选择这两种比率的主要考虑在于不动产高额折旧与摊销的特性对真实营运盈利能力的影响,不过P/FFO和P/AFFO属于杠杆后倍数,所以在比较估值时应选择相似的杠杆REITs更有意义。


以上这些其实只解决了可比估值操作中选用的工具问题,材料加工的问题还没有提到,比如如何换算企业价值与股票价值、挑选可比公司、处理私有企业、低流通股票、LTM(12个月历史数据)与预期数据的取舍,甚至中位数与平均数的选择逻辑等等。以上介绍估计会把多数人心目中可比估值的难度往上推了一个层级,但花下时间追求完美之后,那种运用逻辑和事实说服谈判桌另一方的成就感将会无以言表,尤其在当今这个凡事都讲求合理依据的商业社会中。


总之,可比估值寻求的是市场本对与估值目标相似企业的利润,现金流,净资产,资产或其他特点的赋值,并运用这些不同的财务比率或倍数来评估目标的财务表现或运用它们估算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国内市场中,可比估值是否能够反映一家企业的绝对价值我个人持保留意见,因为个人认为整个资本市场的价格都存在不理性的成分,但这种方法的确能够发现一家企业与市场相比相对价值的高估或低估。


最后辛苦大家一下如果有时间的话帮我们完成一下最近正在做的一个A股股民投资行为的问卷调查,一共15道选择题,5分钟左右,谢谢大家!好人一生平安……

股民投资行为大调查

9#
斯文败类  3级会员 | 2018-9-23 01:21:15 发帖IP地址来自
分情况讨论:

对于IPO来说的话multiple比较客观,原因是DCF所反映的是公司的实际“价值”,和交易时人们的“估值”往往差的不少,而multiple比较侧重于以往人们的“估值”,自然客观一点。
IPO我不熟,就讲这么多。

对于private company,简单的答案是:在private transaction当中,multiple并不比dcf有用太多, 我们有其他的特技。



对于非public市场的交易(包括并不局限于PE,VC,LBO,SBO等等),multiple的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原因:1. private company千千万万,每个公司都会倾向于说自己和同类其他公司不一样,而multiple的原则是找出最相近的同类来估值,因此multiple在这里用作参考但是往往商量余地很大。2. 很多private transaction的multiple很难得到,PE并不愿意公布自己每一笔投资花了多少钱,因此并不relevant的multiple比DCF还不靠谱。


那估值看什么?如果是PE和VC,看LBO model。


因为对于买方,估值的本意并不是找到“最有利的价值”,而是找到一个“合理的价值”。这里的合理是由两个东西决定:1. 公司的预期表现(既multiple和dcf所能衡量的东西) 2. 买方预期的return。 这第二点就是LBO对比其他两个方法所绝对的优势,因为它不光放弃寻找一个毫无意义的“最公正的价值”,而是为买方寻找对于他的return来说最“合理的价值”。

因此这个题目展开来说,LBO或者任何其他model based有return计算的方法对于private trsanction的估值都比multiple和dcf客观。

道理讲完了,实话呢?前面有人讲的其实有3分道理: 估值都是大家饭桌上谈出来的。
但是这谈出来不是瞎谈,是靠这经验对于市场的multiples还有公司的表现,预期financing的状况综合起来谈出来一个大概的值,然后analyst和associate就要负责用各种方法把那个值标在football field的中央

因为毕竟,valuation is what you pay in the end
10#
空雨衣  3级会员 | 2018-9-23 01:21:16 发帖IP地址来自
投行对于传统行业的估值中,DCF采取的比较普遍,因为传统行业的自由现金流(FCF)比较稳定,相对容易估计,不会出大错。对于永续增长率和贴现率的估计也相对公允,投行之间有个大致的共识,不至于太离谱。

对我个人所在的互联网领域来说,投行采取DCF估值的也不少,但总的来说,非常不适用,因为科技公司的变化太大,自由现金流极为不稳定,DCF会变得极不靠谱,Multiple估值更加适用一些。

从买方角度来看,如果你是类似巴老那样的基金,看重基本面,也许DCF还适用一些,如果你是对冲基金,存在较大的短期业绩压力,也许还是用Multiple估值更加安全一些。 如果用DCF来说服自己死捂,也许等不到Mean reverting就出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