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年轻人最好要接触」的东西?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DONGNANXIBEI   2018-9-22 00:58   9353175   1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KnowYourself  5级知名 | 2018-9-22 00:58:16 发帖IP地址来自

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年轻人,有一样东西越早接触越好——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这个老生常谈的词我们可能已经听过很多次,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随处可见的谣言,还是那些“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声音,其实都与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相去甚远。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并不认为自己在面对繁杂信息和观点时,是一味地全盘接受、囫囵吞枣。但是,多数人又似乎没能做到有逻辑地、理智地思考并作出判断。其实,这恰恰是由于我们在思考时陷入了一些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逻辑误区。


你陷入过这五种逻辑陷阱吗?

1. 把“已知解释”当做“唯一解释”

在被告知了一个现象,或者得知一句断言之后,只要不是完全不经思考就把它当作事实,我们就会想寻找原因——为什么是你说的这样呢?而此时持论者只要能够提供一个看起来能够说通,或者貌似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们就会欣然接受,甚至深信不疑。

比如,一个朋友在你感冒时向你力荐一款感冒药,他的理由是:“上次我感冒特别严重,吃了它就好转了。”他的话听起来没毛病,似乎的确是吃了这个药让他的感冒好转了。但其实,像类似普通感冒这样的疾病,在最严重的阶段之后,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稍微好转,至少会回到病情的“平均水平”。这在统计学上被称作“趋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虽然不排除这位朋友的好转真的是归功于药效的可能性,但后面这种情况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

其实,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就连在科学研究里,一个结果也往往会有除了中心结论以外的至少另一种替代解释(alternative explanation)。通常情况下,替代解释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更加深度的思考和分析。而有时,也或许是因为断言者已经提供了一种能够很好地自圆其说的解释,人们就不会想到,或者放弃问自己一句——这个现象还有别的可能的解释吗?


2. 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

“专家说,多吃燕窝让人皮肤更好”,“专家证明,学心理学的人更聪明”,“专家说……”诸如此类的断言,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但,这里面可能包含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那就是混淆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通常,如果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燕窝和皮肤好坏,那么可能需要在一群人中挑出一组吃燕窝的和不吃燕窝的,然后对他们的皮肤质量进行一个评估。如果吃燕窝组平均皮肤质量高于不吃燕窝组,那么可以总结:燕窝和皮肤好坏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但,我们能够因此总结因为吃燕窝,所以皮肤好吗?答案是不能。因为,这两组人之间除了吃不吃燕窝这一变量有差异,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变量上的差异,这些变量可能与吃燕窝相关。比如,爱吃燕窝的人也许本来就更爱美,更注重皮肤的保养,于是他们也会做很多其他事情来保养皮肤,比如吃水果、护肤、早睡早起等等。那么,可能是这些他们其他的某一个共同点让他们皮肤比另一组人好,也可能是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而想要证明因果关系,就必须排除掉所有的隐含变量。

有很多我们可能意想不到的事之间都存在着相关关系,比如,全球气候变暖与海盗减少。但是,你会说全球变暖是因为海盗变少了么?


3. 诉诸人身谬误(ad hominemfallacy)- 因为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兴趣爱好或者过往经历而攻击Ta的观点。比如,“那个科学家被证实过曾经虐待动物,所以他说的肯定是假的。”但其实,持论者的个人品质与其论证的质量并无关系。


4. 因人纳言谬误(positive adhominem fallacy)- 对一个人或某个组织的积极评价直接转移到对Ta观点和论证的评价上。比如:“我爱豆这么好,他说得肯定都是对的。” “我爱豆这么努力这么优秀,这件事ta站xx那么xx一定好。”


5. 诉诸公众谬误(appeal topopularity fallacy)- “共识”,“大多数人”这样的字眼也常常出现在断言和论证中。但其实,认为多数人支持或者相信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假设。这就像一个谣言可以被广泛传播,并让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但并不代表它就是真的。


那么,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开头我们就提到了,带着偏见、“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思维并不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批判性思维,美国专门教授和研究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者Brooke Noel Moore和Richard Parker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定义为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比起“批评、评判别人”,批判思维更多指的是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被动地全盘接受

在批判性思维者身上,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海绵式思维,与谨慎分析过滤泥沙的淘金式思维方式常常是并存的,因为即使是“淘金”,也需要盘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量或知识储备才行,而海绵式思维的确是一个可以在前期收集大量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如果你想习得批判性思维,你首先还是需要大量吸取知识和信息,作为你的基础,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辨识好坏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如何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Browne和Keeley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提问。当人们只是被动接受观点时,很容易就会被持论者的思路所影响,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此时,作为读者和听众,最好的保持专注和理智的方法就是不断对内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下了这个定论?有什么证据支撑吗?证据来源是什么?证据本身可靠吗?

除了不断提问之外,还需要学着质疑“想当然”的假设(assumption)。我们基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既定“事实”大都不会费力气思考,也鲜少存疑。比如,晚上应该睡够8小时,女生比男生更多愁善感,一天要喝X升水……但这些想当然被当作事实已久的假设,并不一定是真的。从这些“想当然”已久的假设开始深思,能帮助我们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理性思考的习惯。

此外,在练习理性思考之前,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己目前思维逻辑上的误区和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在打开一篇文章以前就已经带着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偏见了,我们甚至还会带着偏见去寻找断言。

比如,一个人有着迫切的想要减肥的愿望,Ta看上了一款瘦身食谱,于是在网上开始搜罗关于这个食谱的反馈和意见。如果这个人心里已经对这个食谱抱有很高的期待,跃跃欲试,那么Ta可能在查资料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更关注那些正面的信息或观点,而刻意忽略、或是更挑剔地看待那些负面的观点。而为了帮助自己避免在做决策时被这样的偏见和误区影响,并理智地分析现有的信息和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先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认知偏差的存在。


批判性思维看起来不难,但在实际生活中,去应用和思考却是很难的,希望未来我们在听到他人或自己论证某些问题时,都能够跳脱出来想一想,有没有出现逻辑上的陷阱?希望你能不被任何“权威”或者“主流”的声音裹挟,永远自己判断,因为只有你能对你的生活负责,也只有你为你的生活承担后果。要记得,没有人值得你交付出自我判断的权利。

以上。

相关文章 大多数人都这样说,也不表示它就是对的 | 批判性思维:你有没有陷入过这5种逻辑陷阱?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3#
李耳王  2级吧友 | 2018-9-22 00:58:17 发帖IP地址来自

年轻人要接触基本的化学知识。

这里不是说要读化学专业,而是指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化学常识。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呢?这里介绍几点。

第一、让你了解常见药品的成分。

在感冒药说明书看到“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你要想到其功能是退烧或缓解疼痛;看到“布洛芬”成分,你要想到其功能是退烧、镇痛和消炎。目前很多所谓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西药成分,这就是利用老百姓相信中药毒副作用小这一观念在收智商税罢了。比如,2014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警告的中西药复方制剂“新复方大青叶片”,其有效成分就是扑热息痛等西药;而用于镇咳的“复方甘草片”,其有效成分其实是阿片粉而不是甘草,阿片(也叫鸦片)是一种麻醉品,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咳嗽中枢,暂时抑制住咳嗽反射而发挥作用,这种成分不仅副作用较大而且有成瘾性。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化学结构式:


布洛芬化学结构式:


另外,购买药品时候,你常会看到很多药品的名称上带有“左或右”,如左氧氟沙星、右旋布洛芬等等,这里的左右指的是左旋异构体或右旋异构体,其效果往往要好于相应的外消旋体(名称中不带左或右的药物),比如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效果就比氧氟沙星强。

第二、让你看懂化妆品说明书。

看到甘油、丙二醇、戊二醇、丁二醇、山梨醇等,你要想到是保湿剂和溶剂;看到胡莫柳酯、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钛白粉(二氧化钛)等,你要想到具有防晒功能;看到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钠等,你要想到这是表面活性剂;看到烟酰胺、苯乙基间苯二酚,你要想到这是美白成分;看到柠檬酸钠或苯甲酸钠要想到这是防腐剂。总之,只要仔细看看同类化妆品的说明书,你会发现成分都是大同小异。

第三、让你避免一些生活中的危害。

油条是很多人喜爱的早餐食品,但是油条的膨松剂常常含有明矾,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吸收后很难排出体外,在人体蓄积可能会造成多种伤害。近年来,很多研究指出铝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并与老年性痴呆有关联,蓄积在人体内的铝还可能引发贫血、骨质疏松等(关于铝对人身体危害的研究论文有很多,这里列举一篇:How aluminum, an intracellular ROS generator promotes hepatic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the metabolic tale. 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2013, 29, 75–84. DOI: 10.1007/s10565-013-9239-0)。总之,油条尽量不要多吃。

再比如,洁厕液和84消毒液绝对不能共同使用。洁厕液主要成分一般是盐酸,而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两者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容易造成中毒。

另外,生活中如果不小心打碎水银体温计,应妥善处理洒落的水银,因为水银易挥发且其蒸汽有毒,可能造成大脑和肝脏损伤。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开窗通风,再用滴管或纸片将颗粒较大的水银收集到一个有水的饮料瓶里,接下来在剩余水银的细粒上撒些硫磺粉或锌粉(如果真买不到这两样东西,就用胶带去粘,然后用湿的纸去擦,基本能除干净),最后把所有接触过水银的东西转移到刚才的饮料瓶里,并密封好,交到居委会或当地环保部门。

第四、让你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冷知识。

我们常看到铅笔上有HB、2B等标志,那这些标志代表什么呢?铅笔的笔芯是用石墨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H”是“hardness”(硬度)的词头,“H”前面的数字越大,笔芯中粘土比例就越大,笔芯相应地就越硬、字迹就越淡。“B”是“blackness”(黑度)的词头,“B”前面的数字越大代表石墨比例越大,笔芯相应地就越软、字迹就越黑。普通铅笔标号通常为“HB”,说明软硬适中。石墨铅笔一般分 6B、5B、4B、3B、 2B、B、HB、F、H、2H、3H、4H、5H、6H、7H、8H、9H、10H等18个硬度等级。下图列举了6B至6H铅笔的黑度变化:

(图片来源:3 x Staedtler Tradition Pencils 14 Grades Available 6B to 6H Also HB with Rubber | eBay

再如,我们日常使用的“锡箔纸(锡纸)”里面根本不含锡,其成分是铝,也就是说其实是铝箔纸。那为什么还有人称呼其为“锡箔纸”呢?这里有个历史缘由。早在19世纪末锡箔纸就出现了,它被用来包装食品或香烟,到了20世纪初铝箔纸开始面世,由于锡箔易使食品带有异味且其延展性不如铝箔,所以锡箔逐渐就被便宜又好用的铝箔所取代,但“锡箔纸”作为一种习惯称谓还是保留了下来。

4#
白衣未央  4级常客 | 2018-9-22 00:58:18 发帖IP地址来自

年轻人一定要学会

1.讲故事

很多人都会深有感触:无论是在聚会还是在单独交往场合,自己总是被人忽视,然后只能默默坐在一旁听人吹牛逼。其实,任何一场聚会只要聊天时间超过一个小时,那就必须用故事来填充聚会内容,可以说聊天70%的内容都必须靠故事,而能够把握到机会讲故事的人,势必能在社交中占据主动。

讲故事能引起别人兴趣,也能为自己在别人心里打上一个好的标签,所以哪怕没有听众你都要会讲,这是讲给自己听的,这个故事是你的标志,这是你活在这个世上最最重要的东西。

当有一天机会来临时,你的故事力会帮助你选择具有挑战精神的那个选项,而这个选择会帮助你走向成功。

听故事的人,慢慢会成为讲故事的人,而讲故事的人,最终会成为故事里的人。

曲终人散,无论你离开我多少次,我和这个世界的故事都才刚刚开始。


2. 经历大场面

在我身边明显存在两类人,一类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还有一类是没有见过大场面的人,对比来看,见过大场面的人更能在机会到来时有勇气上前抓住它,而没见过大场面的人则会害怕自己不行,而想要逃避。

我分析了我身边那些见过大场面的人存在的共通点,他们之所以不惧怕在大场面是因为他们在一次次大场面的经历中培养了气,一次次积累虽如锻炼健身是破坏旧肌肉,长出新肌肉般痛苦,但却让自己变得心里有底气。

为什么企业高管混的开,因为他们管理过上万人,操盘过几百亿生意的盘子,经历过这些大场面的人是非常稀缺的人群,若是叫一个年薪10万的人操盘去这些事,事还没做呢,光想想他就害怕他就怂了,还别说操作了。


3.和优秀的人同行

社会学上,有个广为人知的“决定理论”:一个人的成就和层次,等于你最常接触五个人的平均值。

但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

你的视野和格局,很可能,是你年轻时最好三个朋友的平均值,因为年轻意味着资本,也意味着被塑造。

你身边人的层次,塑造了你的层次你身边人的习惯和性格,会内化为你的血与肉,你看到的世界,和形形色色的人,影响了你的视野和格局。

这就是,二十几岁和什么人交往的意义,与重要性。

就像那句话所说:


十四五岁时读过的书,十七八岁时爱过的人,二十几岁交过的朋友,大学刚毕业后栽过的跟头、受过的委屈,它们就像人生前半场的断舍离,让人吃尽了苦头,也让人尝尽了欢喜。



看完别忘点个赞哦~


想看看我的其他干货文章吗?

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5#
贺嘉  4级常客 | 2018-9-22 00:58:19 发帖IP地址来自

对于有追求,想要做一些事情的年轻人,有一种能力推荐大家一定要培养一下---深度思考能力。

为什么很多人去跟老板汇报的时候会被骂?

是结果不够好吗?


不,是你思考的深度不够。


最近有一个管旅游项目的总监跟我咨询

“她问到我说,老板让我去管一个新项目的研发和营销,但是我自己没有研发方面的经验,而且老板对我们这个新项目的方向也不是特别的明确。

老师,您有什么建议吗?”


在我看来这个总监的思考深度是不够的,他的老板虽然没有讲具体的方向。

但是你有没有跟老板沟通过这个项目目标呢?

究竟是为了帮助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带动当地的低收入的村民实现脱贫致富,这个社会意义的目标是第一位的,还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帮助集团增收这个目标是第一位的?

理解了目标,方向自然就出现了...


随着产业化分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那种执行层面的螺丝钉,而能够贯穿整个产业链条交付结果的人越来越少。

甚至于有很多大公司的中层,他也只管一个方向的业务,你会发现只懂一个业务模块的中层,很少有机会被提拔成为高层。

在我看来,思考的深度包括三个方面对于洞察规律,理解人性,总结方法论。


01

理解底层规律,先不败而后求胜。

行业里变化的叫趋势,不变的叫规律。

记得多年以前跟某位知名媒体的创始人交流过。

针对媒体的商业模式他说一句很一针见血的话

“媒体做的是卖人头的生意”。

虽然传统的纸媒在衰弱,新媒体在兴起,你会发现媒体和自媒体大部分的商业模式并没有超出这句话。

大家都在用优质的内容去获得用户的注意力,再把这种用户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

或者是直接卖自己的实体产品,和虚拟的服务(比如知识付费的产品。)

那对于媒体行业在变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加的碎片化。
注意力的碎片化带来了内容表达的碎片化。
社交媒体的心态,从之前的可以写5000字的博客,变成了只能写140字的微博,再到只能录制15秒钟的短视频。
最近有个朋友写了一篇10万+的文章,我打开他那篇文章一看,通篇的句子都特别短。
基本上没有超过20个字以上长度的句子。
包括说,每一屏幕的手机内容,都要给你带来一些情感上的刺激。


当你理解了,媒体在做的是时间的生意。

掌握了生产碎片化内容,获取用户注意力的能力。

你在新媒体时代的收益不会太差,一个月赚100万不好说,一个月赚10万应该不难。


02

理解人性是为了顺应人性,而不是考验人性。

当你没钱,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帮你?

基本上答案可以确定,没有。

我的有一位朋友,挺让我佩服的一点就是在于他对于人性的理解。

在他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时候,就敢于做到多给一点钱给别人,而不是自己多要一点。

之后再交流的时候,由于他本身的努力,再加上做人厚道,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已经成长是一个80万粉丝的大号了,收入不计。

他是这么跟我解释之前的行为逻辑的。

当你没什么钱的时候去跟合作伙伴合作,你想要多拿一点,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你要知道,对于合作伙伴而已,他可以合作的对象并不只你一个。

假设你们一起赚10万块钱,你拿了5万,对方就只能赚5万。

那也许有别人比你咖位更大,更有影响力,同等条件下,肯定轮不到你。

其他人的资源比你更好,但如果你更舍得让利,10万块你只要5000。

别人觉得和你合作能够赚到钱,自然你的机会就比别人多很多。


03

总结方法论,

你复制人才和结果的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最近几天在上海讲课,听课的学员里面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总监、副总经理、副总裁挺多。

他们给我一个很有意思的反馈,说贺嘉老师你很擅长总结方法论,我们不仅学到技巧还有思考的方法论。


我当时心里就想,“难道你们这些中高层就不擅长总结了吗?”

和这二三十位中高层学员交流下来才会发现,原来他们中,总结过自己的工作方法论的人不超过五个。

我调查的对象还是职场的中高层,那对于职场的新人和小白而言,经常总结的人比例更低。

对企业中高层而言,并不是自己越忙越好。

观念大部分人其实都有,但是为什么做不到?


你会发现管理者很大的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掌握项目的进度和把握项目的方向上。

特别是涉及到不同团队的协作和配合的时候,难免有很多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甚至说更直接一点,利益不统一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出来去开会协调。

很多时候,这是因为这些管理者本身并没有总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方法论。

复杂性低,不确定性低的的环境,员工只需要有执行力就可以。

越是复杂性高的环境下,我们越需要方法论的指导

越是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我们越需要价值观的指导。

不论你是不是管理者,我都鼓励你多总结方法论。


连续创立NTT通讯,京瓷两家上市公司,又把欠债1200亿元(人民币)的日本航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对于人才的成长就有自己的总结:

人生工作的结果=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这个成功方程式,不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做做样子的,而是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的真实标准。从这个等式出发,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而是用对于事业有热情的人。

一方面是提高你自己下次碰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效率,另外一方面方便其他人在碰到那些问题的时候,可以用你的方法论去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你对于方法论的总结,就是你个人能力的最好名片。


04

如何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认可深度思考能力,对规律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以及方法论的总结,这三项能力的重要性。

你最大的疑问可能是,怎样去提升这三种能力?


1)对于规律的理解,来自于高质量的输入+主动性的反思。

我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厉害的朋友聊天,问他们有什么对他们帮助最大,启发最大的事情。


比如说有一位在电视台待过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现在电视台的分工已经特别细了,很多时候呢下面的小导演只是在做执行,只有总导演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比如说拍一个综艺节目的现场直播三个镜头,为什么要按特定的位置摆放?

我这个朋友他就特别好奇,就跑去问总导演,总导演才告诉他“是因为三个镜头成90度角摆放,这样拍出来的镜头不容易穿帮,也就是说不会在某一个镜头里面出现其他的镜头。”

朋友跟我分享的是讲的一个电视台里分工的故事,但我从中看到的是行业分工对于新入行年轻人的挑战“如果你只知道执行,你就一直是个螺丝钉。”


2)对于人性的理解,其实可以多看看经典小说。

针对提升对于人性的理解这一选题,有一位上市地产公司的副董事长,推荐我去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小说集。

里面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没落的贵族和新兴的商业市场,阶级之间的利益勾结,描绘的那是相当的细腻。

你会见到为了一份10万法郎丰厚的嫁妆,而勾引商人家小姐的贵族军官。你也会看到自私自利,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从中作梗,拆散爱情的贵族小姐。

虽然环境不同时代不同,但人性是相通的。


3)方法论的总结能力,可以从模仿开始

一个方法论之所以能够成为方法论,包括能立的起来,绝对不是拍脑袋能搞得定的。

在很多经典的管理学著作、心理学著作里面,都有大量的模型和方法论。

比如说下面这个很经典的四象限,是乔布斯曾经用来去区分自己和其他智能手机的差异的。

表达的意思是比我iphone智能的手机,操作便捷性不如我。

便携性比我好的这些传统手机智能化程度不如我

假设你是一位技术背景的销售。你是不是可以模仿这个四象限,画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方法论的总结,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只要你开始总结,你会发现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容易。


小结:

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挑战的各个行业,“深度思考能力”变得越发稀缺。

毕竟“想清楚,才能做明白”。


因为担任高管私教,我见过迷茫的博士和不知前路的创业者。

迷茫是因为看不到前面的路,更是因为看不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对于善于深度思考的人而言,这个世界充满了未被满足的需求。

中国的每一个行业,都值得再做一遍。


深度思考能力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多思考规律,才能预判趋势。

多理解人性,才能聚合资源。

不断总结方法论,才能实现成果的复制。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再加上一项深度思考能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让迷茫的人,少一点,再少一点。


PS:辛苦写的3000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送你一本99页的《贺嘉演讲指南》电子书PDF。

关注公众号: 贺嘉老师 ( ID:kuajie123),回复关键字“演讲”领取。

经常有朋友问我的成长之路,如何跨界转型和变牛x的,如何获得机会给长江商学院CEO班讲过课,给腾讯、国信证券这些公司中高层做私教的故事。

我在贺嘉老师(公众号 ID:kuajie123)专门写了篇文章,回复关键字“套路” 查看。

6#
匿名用户   | 2018-9-22 00:58:20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天宇  2级吧友 | 2018-9-22 00:58:21 发帖IP地址来自
是成熟的内心
8#
polly梦梦  3级会员 | 2018-9-22 00:58:22 发帖IP地址来自

1、接触理财。

理财,绝对是越早接触越好,绝对不是说等你有钱了再去接触才合适,理财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在你收入较低时就应该去学习锻炼这块能力,这样你有钱时才会有匹配的能力去理。


2、学会拒绝。

一段时间内,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把它做好,然后,做另一件事。


3、创造一段可以让你骄傲很久的经历。

你一定要做出一件特别牛逼的事,值得你每次见到新朋友都拿出来说的事,这样你会很容易交到新朋友,而且会越来越自信。一个好故事,真的可以让别人对你顿生好感,你一定要为自己制造这么一个好故事。


4、接触比你优秀的人。

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你的收入等于你最经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个理论真的好准确,因为你最经常接触的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目标、视野、格局。多去接触下比你优秀,比你收入高的人,你的目标、视野、格局会慢慢发生改变,直到你不想和以前的五个人玩了,这个时候,新的五个人其实已经出现。


5、顺手点赞是美德~~~

9#
超人  3级会员 | 2018-9-22 00:58:23 发帖IP地址来自

1.趁早接触理财

之前参加一社群认识了一大姐,说不上认识,就是点赞之交,但我对她的一条朋友圈印象非常深刻,她晒出了她给自己两个上高中的女儿开了理财账户和教她们打理一年后的收益情况。这对我很是触动,而我父母教育我关于“钱”的道理就是:节约、好好工作挣钱。


作为学生一直在校园里“衣食无忧”,但是有段时间身体的疾病让我对“钱”有了极度的渴望,研二的时候我开始接触理财。“理财”不是单纯的管理钱,理财也是理生活。


虽然作为在校学生手头没什么钱进行实操,但是我也开始了基金定投;我开始转变消费方式,我买更好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买冲动下的“负债”;我开始筹划给自己买保险,分摊风险等。


由于是女孩,舍友之间讨论的多是明星八卦、穿衣打扮,从来不涉及理财这一块,偶尔有次说起定投基金的事情,她们表示很诧异和不靠谱,而她们不知道自己存的余额宝也是基金的一种。


这个时候,我会庆幸我接触了理财,虽然不早。



2.多干、多经历

这点太重要了。


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是没有职业规划的,甚至包括我自己。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能单靠猜想、感觉,要干起来才知道!


我的本专业是建筑,但是经历了一年的设计院实习,我发现我实在不喜欢日复一日机械的画图和拖沓的进度,因为实习过,我才知道我不喜欢!


所以我打算转行,接触新媒体是2015年,前后一直也有关注,我打算试试新媒体这块。上一节不是提到了我喜欢钱嘛,那时候我关注了很多理财公众号,偶然的看到一篇招聘启事,我就立刻写了简历,投了他们的实习生,可能是我的简历非常诚恳,我被录用了,在沪上一个比较知名的理财自媒体实习,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运营的知识,同时我也确定我喜欢创业公司的工作氛围(你的想法可以被倾听,即便你是个实习生,这在传统的设计院是想都不要想的),因为去干了,我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最近毕业季,我也正在找新媒体方面的工作。我的同学都认为我太天真(因为建筑是一个从业门槛较高的岗位,而新媒体相对较低,完全不是明智的选择),可我的感觉是:我比哪些整天吵着设计院画图没出路,却也还是在为一个设计岗位挤破头的人,勇敢多了!


只有你自己多尝试、多做、多经历,你才能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件中更好的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的喜欢什么,而不只是一时新鲜。光想是没用的,抱怨是没用的,干了才不后悔。


3.勾搭优秀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很内向,但是在面对优秀的人时,我是比较主动的,比如在一个社群里遇到很优秀的旁友,我会主动加微信,然后打个招呼,后期的话会关注他的朋友圈,队友共鸣的话题多评论,并在无形中学习他人的一些优点。比如过年的时候在知乎认识了一个蛮厉害的小伙伴,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加了微信,后来一次她要策划一个社群,我就主动的联系了她,因为我自己有做过社群,这方面有一点点的经验,申请帮她一起搞社群,她也很爽快的答应了。


“勾搭”也许不太好听,但是想认识优秀的人不是蹭光环,显摆自己牛,而是真的从心底感觉对方很厉害,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4.年轻人应该早点接触什么?

总之,就是在不断的"干”中找到自己,勾搭优秀的人学习提升自己,顺道挣钱养那个想自由的自己。(妥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因为我把自己过好了,才是对爱我和我爱的人最好的回应)


要不你就,轻悄悄的点个赞~

10#
灏泽  3级会员 | 2018-9-22 00:58:24 发帖IP地址来自

活的贵人,好的书本。

这两样东西就连金庸老先生都推崇备至,

君不见但凡男主角每次遇到困境,

要么是Biu~的遇到了一本奇书,

要么就是Xiu~的遇到了一位贵人?

然后功力精进二十年,

堪称简单粗暴的进阶神器。

其实原因很简单,

贵人和书本未必能为你带来直接的利益,

但能切实的把你的思想和眼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说到底,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同中最能拉开差距的,真的非眼界和高度莫属。

就像1942年终张国立的那句话“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我比你看的高站的远,我就一定能东山再起。


你没见过正儿八经的金融玩家,就不懂何谓资本运作。

你没读过投资学的那些经典,就无法理解何谓投资的本质与核心。

最终沦为市场上95%的韭菜们。(大概率)

你没跟过像样的玄学师傅,就不懂怎么吃这口江湖饭。

你没读过玄学的各派典籍,就无法做到出口成章以此为业。

最终成为个半桶水。

你没在大型地产公司中看过上司的操作,就不具备独立开发一个项目的能力。

你没好好拜读过地产的各类案例书籍,也必然会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付出额外的成本和代价。

结果成为各方博弈下的牺牲品。


并不是说,不接触贵人和书本,

你的人生就会失去什么,

但他们多少能让你的人生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就好像看到一株幼小的盆栽,

他的未来和前景有着无限的可能,

哪怕只靠水土和阳光,一样能茁壮成长,

但是如果这株盆栽希望脱胎换骨的成为一株绝美的赏品,

那就必然脱离不开好的修剪和养分予以滋养。

同样,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如此,

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在于其青春年华,

说到底,以后要想出人头地或者有所作为,

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价值最大化,

而贵人、书本,则是你所能接触的事物中,唯二最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两样。

11#
黄辛  2级吧友 | 2018-9-22 00:58:25 发帖IP地址来自

反思,研究,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并不只是你能多快的适应并胜任你的工作,而是让你知道现在能做到什么,你现在不能做到什么,还需要什么。

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只能变成一份工作的熟练工,和经验工,而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里汲取养分,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学习的,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于是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拿着可以活下去的薪水,有一天发现自己好像不太满足自己的现状的时候,发现已经无法再上一层楼。

由于知道我大学的专业是心理学,所以很多人会告诉我,他们也想学习心理学,但是不知道从何学起,有没有什么书本可以推荐,我推荐的永远都是每个心理学生大学一年需要读的书,而不是更有趣更好读的一些读物,当你学习任何一个学科,从事任何一份事业,你都需要知道你接触的事情的深度和广度到底能到达什么样的限度,你需要很清楚的知道你该如何接近这个限度,而不是说哈哈社会心理学好有趣我觉得我懂了,这一点用都没有,你根本不知道社会心理学到底是什么,跟其他的心理学有什么关系,你该如何用合适的研究手段开展一项研究,研究了也不知道前人在研究什么,你的研究到底在干什么,你就像一头扎进大海的小胖子,游了一下觉得自己很爽,但是又不知该游往何方,索性招招手让人把你接上去,然后回到陆地上和别人吹嘘自己在海中见到的景色。

永远知道你在学什么,你需要学什么,学到的东西该如何实践。


研究能力:那么你该如何甄别一样东西值不值得你学,一件事情值不值得你做,开展一个项目你该如何达到预期,一个专家说的话到底可不可信。

这需要你有针对某一点的快速深度学习能力,这里叫做研究能力。(可能在有些国家你还需要有合适的翻墙能力)

比方说你的老板需要你从多种维度研究新零售,或者告诉他互联网+到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或者你心血来潮想知道男人为什么会对女人的乳房和屁股感兴趣,这都需要你有极强的快速深度学习能力,也就是研究能力。

你需要熟知一些文献,深度内容的渠道,美国大学的research method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1.如何精准的找到相关文献、书籍 2.如何快速提炼要点 3.他们和你想研究的关系是什么

或者,去问你能接触到的最专业的那个人,这也是知乎、果壳,以及知乎live、在行为什么能如此火热的原因:省去你的研究过程,直接让你利用碎片时间就能获得精华。(但是我并没有说年轻人要多接触知乎、果壳,你没有第一点:学习能力,把知乎翻个底朝天也没用)


反思能力: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人类与其他生物重要区分所在,同样的,也是人与人产生差别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

一个出色的操盘手,德州扑克职业玩家,广告策划创意人,互联网大佬,任何一个职业的人,他们能够比同行更成功,一定是因为他们花了比学习、研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反思上。

我做了这件决定,花了这么多精力,达到预期了吗?可以变得更好吗?有哪里还能提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我的同行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我的同行能比我做的更好吗?这件事情对我的未来有什么帮助?

相信我,人们的行为习惯是很难改的,不反思不重复学习的人,犯的错误会变成习惯,弱点会变成根深蒂固的缺点,人格标签会越来越明显,在你享受做成一件事情带来喜悦的同时,花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复盘,才能无往不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