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如果真有稳定赚钱能力,为什么要帮别人赚钱?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佛热思塔   2018-9-21 00:19   536545   9
1、基金给投资人分成比例很高;
2、融资手段很多;
3、资金越大操作越难、单位收益相对越低。
基于以上几点,如果真有稳定投资赚钱能力的人,完全可以用自己和多种方式融资,自己拿大头,何必要帮别人赚钱?

本题已经收录知乎圆桌 基金投资二三事,更多「基金理财」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推荐
多帝  4级常客 | 2018-9-21 00:19:37 发帖IP地址来自
对于很多人而言,离开牛市,啥都不是。对于基金经理,还要再加一句,离开平台,也啥都不是。不出去单干,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能力打造那样的一个平台。当然,也有一些不自量力的。
3#
匿名用户   | 2018-9-21 00:19:2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Z Abigail  2级吧友 | 2018-9-21 00:19:30 发帖IP地址来自

现有答案都说的很好了,我试着说一些还没有提到的东西。其实说到底还是风险,或者说upside/downside的分配问题——拿别人的钱基本没有downside,不拿的话则是一点upside都没有。这对基金经理和客户 (aka LP) 都是一样的。此外,随着一个较小的组织逐渐发展,必定会慢慢地有更多“机构化的行为”,比如path dependence/herd mentality. 有时候就不是基金经理自己能决定要不要拿钱了。


问主得出问题的结论是根据问题介绍中的三个前提,但很可惜的是这三个前提中的两个有偏差:

1. “融资手段很多”

是,但是资金的来源不对的话(structural alpha) 会妨碍到investment alpha. 巴菲特应该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的。

2.“资金越大操作越难、单位收益相对越低。”

离开具体的策略,这个结论并不一定成立。而且有很多基金最后成为了multi-strategy


有“稳定的赚钱能力”,基本上应该是有至少两年优秀的trackrecord (并没有定数,根据市场情况,每个allocator的标准不同),最好包括了市场表现良好和不好的时期(可以检测风险控制)。至少在美国,投资基金已经是高度机构化的产业了——从最开始的所谓seeder到各个大小不同的FOF,等到基金经理证明自己有“稳定的赚钱能力”,很有可能他/她已经不开放给外部投资人了。而且对于有一点追求的基金经理(或者策略的要求),并不是谁的钱都敢要的,因为有的投资人维护成本太高了——在最需要liquidity的时候提出撤资,回报率稍有下滑即提出撤资,干涉投资决定,等等。(还有比如此题下很多提出买基金不如买ETF的人,拿他们的钱只会徒增烦恼)


-------------------------------------------------------------------------------------------

关于拿不拿别人的钱,确实是一个风险偏好的问题。此问题涉及到的不仅有基金本身的风险,也有客户的风险。


不拿别人的钱:省去了外部compliance/Investor relations的开支,基金经理可以专注于赚钱而不用常常成为推销员。但是基金需要保证自己的平均回报率能至少多于日常开支 (research analysts/traders/back office/bloomberg factset 等等研究服务的开支),而且还需要保证有足够的交易量来维持sellside的关系。能剩下多少看基金经理本身的能力和运气,如果市场不好,基金经理很可能需要自己支付日常开支。


拿别人的钱:管理费能够支付日常的固定开支,管理的钱多了,更容易保持sellside的关系因此信息流通畅(此处有语病)。虽然基金经理要花时间见投资人,但在这种情况下基本是不会有downside的(假设management fee能够负责日常开支),有赚钱的话还有performance fee


同时,基金的规模本身其实就有可能带来edge.

1. 基金有明显规模化效应,AUM越大,相对下运行成本会更低,因为虽然策略不同,但研究其实是有相对固定的程序,研究一个小公司并不一定比一个大公司省时间,管的钱多了,就有更多的经费来做更彻底/有趣的研究。不论一个基金有多大,back office/admin之流的不愉快但必要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2. 规模化效应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交易成本。这一点可能在二级市场上是劣势(但也不一定,需要有足够的discipline),但是在一级市场上并不一定是(更有可能拿到好的financing)



对于LP来说,把钱放到一个大基金也可以降低风险。事实上,很多allocator明确要求自己对于某个基金的投资不能多于基金AUM的某个% (比如投的钱不能多于20%的AUM). 因为如果他们需要撤资,可以保证自己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拿到钱。


此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机构投资者中相当大的一个部分,即养老基金已经开始consolidate自己的投资,为将来越来越多的redemption做准备——把越来越多的钱从小基金里取出放到大基金里。因此,其实现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now or never (....sort of). 现在如果没有拿别人的钱达到一定规模的话,就是丧失了一个optionality, 而且在未来可能会更难。


--------------------------------------------------------------------------------------------------

虽然过去几十年的记录已经显示大部分基金经理的回报率不如S&P 500, 但是ETF还是没有成为allocator唯一的选择——为什么?


当然还是风险的问题。比较回报率是人人都会做的事,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判断风险控制。对于很多投资人来说,产生类似市场回报率的同时拥有比市场小的多的风险,这是更难得的alpha——如果能做到的话,这个基金能在市场好的时候有足够的回报率,但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不但不亏钱或者少亏钱,还有足够的dry powder去买东西。

5#
薛伯德  2级吧友 | 2018-9-21 00:19:31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请自来,自己虽然不是基金从业人员,但是好歹自己专职做交易也差不多10年时间,也有不少同学是从业人员,有点心得。稳定投资能力赚钱能力要看你怎么定义,我认为这些人是有的,而且我也认识一些人符合我的定义,我认为我也算半个。不过你要真和我较劲什么有效市场理论没人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之类的话,我真的没办法说服你


在这个行业里面,有的人投资是为了利益,图的是名与利,有的人是为了信仰,图的是价值观的实现。然而谈梦想首先得温饱,追求利润总是这个行业的基础,我就用我的几个故事,去说明一下当基金经理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收益分成的


大概在10年的时候,因为蠢的原因,风控出现问题导致手上的IF合约被强平,基本资本消耗殆尽,无奈之下只能回到老家二次创业,这时候因为深刻反思并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交易哲学,并且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但是我手头上的钱大概只有二万九千多而已。我父母也很支持我的事业,但是我父亲在工地干活,我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全部积蓄也只有5万块,这些钱对于专职交易来说真心不够,商品期货完全没办法做,只能做股票。于是我决定找有钱的亲戚打算去合伙做投资,分成他们八我二,不赚钱不分成,我当时候非常有信心,因为我的亲戚经济条件都比较好,众筹个20万应该没有问题。


我叔叔是汽车经销商,拥有某二线品牌国产车与某二线合资车北京上海的4s店。我小姑妈是外贸公司的老板。我大姑妈是一家省重点的英语老师,因为照顾爷爷奶奶的缘故,也成了所谓的高净值人士。我母亲有七个兄弟姐妹,有4个都是家里有一定积蓄的人,也有炒股的,而且他们业绩也不好。


结果却非常悲催,我叔叔直接说有关钱的事情直接免谈,小姑妈倒是很耐心听完我关于商品期货价格崩盘的判断与我的风控理念,然而之后却劝我去给姑丈做工人,月薪三千包食宿。大姑妈因为没有什么投资渠道所以特别感兴趣,但是一听到赚钱了还要分成20%之多就顿时拒绝我的要求。我母亲这边的亲戚听到股票或者期货就烦了,所以在亲戚身上,我一分钱都没有融到。


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当时候的女朋友,当时候我们只认识三个月,她是个中学老师,月薪只有三千多,岳父岳母都是三峡移民,也没几个钱,她居然同意了我的方案,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存的4万块给我做交易。领证前一天我问她,如果我卷走了这笔钱,那你不是人财两空了?我太太笑着对我说:“我觉得你一个很特别的人,所以我信任你,再说如果你真的不要我,我才23岁,输得起”


下面回答题主的第一条观点,为何基金给投资人分成比例这么高,基金经理仍然选择帮别人理财?


基金收费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私募普遍采用的分成模式,一种是公募普遍采用的管理费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风险转移给客户然后还能获得收益。高额的无风险收益是一个理性交易者根本没办法拒绝的。比方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想用这种方式进行原始积累,然而我的亲戚都不是笨人,都看出了这种收费模式的不合理,因为我没有什么博弈的资本,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失败了。但是对于拥有博弈能力的人来说,他是相当愿意采用这种手段去利用别人的钱去挣自己无风险的钱的,而基金经理这个位置就恰恰拥有这个能力。


2,我的亲戚都不愿意拿钱给我操作,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钱,比方说我表弟出国留学想买一辆宝马我姑妈立马就汇了60多万给他买了台740,而是他们不愿意为我的成长买单,这其实是人之常情。资本交易实际上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工作,我足足花了5年时间才略窥门径。事实上如果没有无私的爱(比如我父母,我太太),谁愿意把钱投资于一个虚无的未来中?然而基金公司这个机制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会有人认为专业机构确实拥有这个能力。很多人说投资很难,我不反对,但是其实融资也很难,基金公司有专业的销售帮你解决了融资问题,更有甚者,你可以用投资人的钱去买教训,这样的好事哪里找?


第二个故事,和融资有关


2013年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就是钱荒。具体体现为利率很高,股票很便宜,第二件事情就是光大的乌龙指事件,这事件直接揭示股票卖方力量是如此之低。这两件事综合起来,只要稍微懂交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十年难得一遇的大机会。所以融资又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


券商因为我刚换券商,不能开融资融券,所以刚开始也没打算找他们融资,后来倒是融到70万。由于股权质押需要给交易所额外的费用,于是我直接采取了融资买入价值投资的股票方法来进行融资,实际上我用了额度的一半,原因也很简单,一来当时候逆回购的利率还是很高,所以我留了一部分钱在普通账户里,另一方面我也考虑到券商融资非常方便,可以随时调整头寸,比较灵活。看起来我精打细算实际上事后看愚蠢至极,因为2014年后融资额度基本靠抢,下半年直接什么都融不了,这里我要黑一下所谓的互联网券商,互联网思维用处实在还有限,只有钱多才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我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抵押房产,然而银行直接来了一句混合结构不能抵押直接把我否了,那个信贷的姐姐见我郁闷还和我补充了一句,像我妈的那套房子即便银行接受抵押也贷不了几个钱。小贷公司倒是肯接受抵押,然而只能贷10万块利息18个点而且还爱要不要。这套房在2015最终卖了40万,然而当时为什么不卖房呢?有两点原因,一是所谓不动产,就是需要钱的时候就不动了,二是如果当时候卖房了,那我住哪里?天桥吗?


无奈之下,我只能去再次找我的亲戚去融资,之所以选取借钱这种方式,是因为当时我的资金总额已经能够有抵御一定杠杆风险的能力,而且这次机会确定是个大机会,我不想分享我的利润。令我吃惊的是,我的亲戚对这种借钱的方式都普遍比较接受(从侧面可以看出基金的收费方式有多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当时候余额宝比较强势,强势到我舅舅和姨妈这种死了都不卖的套牢一族都将股本转到余额宝那里吃利息,像我这种只能接受10点以下利息的抠门之人直到2014年年初的时候才陆陆续续凑够50万的借款,利率8个点,这还建立在我本身账户有上百万的自有资金,能保障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借到的钱。


也许你说2013年资金紧张,融资很难,现在的融资很简单,我再说分享一下我2015年的经历,2015年年中的时候我已经很有空了,于是我就打算去玩龙腾世纪3,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EA只接受信用卡支付,于是我就去我资金托管的银行去办理信用卡,然而银行告诉我没有职业又无资金流水,是不能够办理信用卡,然后我说我往银行卡存800万能不能给我额度哪怕是最低额度,银行的人说不是钱的问题。受伤的我就想试一下我究竟能贷多少钱,然后就去找小贷公司贷款,因为我老他们找买房,所以还算认识。他们和我说,有抵押借钱完全没问题,像我这种无业人士无抵押贷款是过不了风控的,但是我太太是老师,以我太太的名义贷款就可以,因为是熟人,额度可以给我调高点。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无论钱松还是钱紧,像我这种身份的人,想获得贷款可能的路径只有找券商。


下面回答题主的第二问题,融资手段很多,为什么还去当基金经理?


融资手段很多,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根本融不到钱好不好。如果你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无抵押还能贷款十万以上,如果你专职投资,就像我一样,贷款根本过不了风控,别说贷出现金,连房贷人家都不会优先考虑好不好。


比较靠谱的方法就是抵押房产,或者找有钱的亲戚借钱。抵押房产首先你得有房产,找有钱的亲戚借钱前提是亲戚得有钱而且还肯借钱给你,这两个选项对于没什么资本的年轻人来说可是一点都不友好啊。


对于职业交易者而言,比较现实的融资方法有三,一是参与一些衍生品交易,比如说期货,一个是融资融券,还有一个是股权质押。其实后两者都是需要抵押,相较房产抵押来说,还会存在市场机会好的贷不到款的情况。


2015年的配资我倒是全程没参与,一是当时候我已经不需要钱了,二是凡是打法律擦边球的东西我都是一律不干的。


题主说的融资手段很多,确实是很多,但是真正在需要时候能融到钱的难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真的很难好不好,别说我们这种国家明令不能银行借钱炒股的类型,像一些有固定现金流的中小企业融资都很难。


相比较而言,银行保险基金投行之类的拆借资金就很简单,不会有这样那样的隐形门槛,有时候真的是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当然人家并不是给基金经理的面子,而是看重其背后机构的偿还能力,实际上私募都没有这个待遇。再说即便不融资,基金或者保险等机构可以通过销售部门来进行融资,这种便利是个人投资者没办法比拟的优势。


其实金融交易和企业经营一样,只讲投资不谈融资根本没办法扩大规模,在国内的环境,目前融资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千难万难,启动资金最难,如果能当基金经理,则可以轻松得躲开这个中国性难题。


第三个故事,和资金量有关。


我06年入市,就是属于那种现在被人鄙视得最厉害的那种大学生不好好读书跑去炒股的那种类型,我最开始的起始资金,其实是拖欠的学费加上我搞日租赚得一点小钱,可能差不多有三万。十年以后,其中也经历过几次融资,得益于商品衍生品的单边熊与深综指的单边牛,自有资金刚到千万,我师父是个亿万富翁,我抄过他的交割单,从几万到一亿的操作我有深刻的理解。当然一千万或者一亿也不能算什么大资金,不过我的能力也就是这样了。


故事我也懒的说了,直接说结论吧


资金量小(50万以下)的时候,非常多的策略是不能够使用的,仓位控制也无从说起,几万块无论做什么品种,除了短线交易能用次数来减少不确定性以外,基本都能算赌博,因为风险不可控。


当资金量适中(50-1000万)的时候,基本短线交易和波段交易都能够使用一定的仓位控制策略,能做一部分套利,融资也相对方便,说实话个人感觉这个资金量是做起来最舒服,即便是最敏感的短线交易,在2013-2016这个时间段,一两百万的资金对于交易活跃的品种都不能引起太大的价格波动。


当资金量较大的时候(1000万以上),对于短线交易而言,滑价这是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而且资金量大也会引起对手盘重视。对于短线交易而言确实会出现资金越大操作越难。但是对于高风险的价值投资来说,资金量越大,平均调研成本就越低,风险控制能力反而更强,存在着明显的规模效应,当然也有阈值,但就国内还没有基金能够达到这个阈值。


就题主资金越大操作越困难,单位收益相对越低,这点也是不成立的,而且反例也很多。具体来说,当资金量超越其交易策略的容量的时候,才会出现资金越大操作越困难,单位收益相对越低的情况。


资金量大小还与资金来源有关,如果是自有资金,自然是越大越好,即便超越你交易策略的规模,也完全可以将剩余资金投入其他市场,最不济也可以吃国债利息。当然这样收益率就会降低,不过绝对收益会增加,投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战胜指数这些乱七八糟的目标。不过自有资金过多严重影响收益率的人有据可查似乎只有巴菲特一个人,国内似乎没有自有资金量高于伯克希尔的人吧。但是对于对冲基金这种拥有资金成本的机构而言,规模最好还是小于其交易策略容量。


即便题主所说的这一条成立,理性的投资人很可能依旧选择扩大自己规模,道理很简单嘛,同一个交易策略,自有资金500万能赚40%获得200万的利润,如果管理一个亿的私募基金,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只能赚取20%利润就有2000万,根据普遍的行内20%分成就有400万的纯收入。当亏损的时候自有资金仍然接受亏损而私募基金经理本人却几乎毫发无损,这种风险报酬比我觉得小学生都能算得清楚啊。


即便楼主的三条假设完全不成立,我依旧想认真的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何要选择公募基金经理这条路呢?因为好处实在太多了


我们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去分析一下。


假设你是一个常春藤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并且有一定的从业经验,但是你没有足够的本金,当基金经理有什么好处呢?


1,在职业成长初期有稳定的无风险收入,自己干是没有的,参考故事一。另外多说一句,虽然基金经理入职前履历耀眼,但是拥有这种履历的人找到比基金经理更高收入的职位是相当难的,基金经理的平均薪酬几乎是秒杀其他职业群体的,恩,nga论坛的会员除外。


2,能够便捷的获取大资金,自己干是没有的,参考故事二。


3,更容易的使用一些需要资金量的交易策略,以及更便捷的交易通道等交易资源,讲道理的话,自己干也能做到,但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依旧很难


4,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及人脉资源,如果前公募基金经理与自己干的同时推出私募基金,这种差距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5,公募基金是一个团队,对于经理本人而言人际交往以及对“上意”的揣摩都要比自己干的要有优势,也许你觉得很荒谬,但是在中国,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


不信?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2015年年中出现崩盘式的下跌,某王姓私募经理就在大力呼吁政府救市,说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种下跌是境外势力亡我之心的一个体现,因为98年的时候他就经历过。某徐姓私募基金经理就在这时候剧烈抨击救市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更可恨的时候他竟然空仓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觉得大家会更喜欢谁的言论?当然两个月之后,徐某就因为内幕交易被抓,当然内幕交易是一种违法行为终究会被抓的。只是我觉得作为前公募顶级水平与私募顶级水平的两位基金经理,在面对这种大事件时,虽然徐的操作水平更为优越,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终究是略逊一筹的,也正因为性格问题,才导致最后陨落,真是可叹可惜。


对于类似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成为基金经理真的是一个绝优的选择。事实上,帮别人理财这种基金模式对于绝大部分进入万神殿的交易大师而言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路子,巴菲特,索罗斯,西蒙斯几个行外人都熟悉的大师都选择了这条路。纯粹靠自营交易获得财务自由的人其实很多,而且资金量也能达到亿万美元这个级别人也大有人在,但是从绝对数量及最大资产总额来说终究是差了一个级别。没办法,投资就是能够使少量优势通过复利的方式无限放大,基金尤其是私募基金带来的优势还不是一般大。


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基金经理的优势如此明显,实在让他们难以拒绝,但是我提的这些优点,对于本身就很有钱的人来说。其实根本不是事,那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这分为两种情况去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有大资金,但是没有掌握盈利模式。


说起条件,王思聪算是一个条件非常优异的人,事实上,王思聪的正职还真的就是一个私募基金的经理。只不过这个基金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事实上你会发现,像王健林或者拥有王健林实力的人在为子女选取职业道路的时候从来没把二级市场交易纳入法眼,他们都青睐类似于电信、私募股权、石油、电力这种门槛高利润大的行业。事实上选择这些行业确实能让自己的子女赢在起跑线上。别说基金经理,就连二级市场交易他们都是看不上的,事实上,你又见过几个富豪的子女沦落到二级市场和我等蚁民抢饭吃?


第二种情况,是有大资金,也掌握了盈利模式。


这部分就比较复杂了,因为说一个人拥有优厚的条件,就证明了他拥有很多选择。到达这个层面的人,选择都比较多,比方说李嘉诚就选择自己以集团的名义操作,比方说西蒙斯就继续采取基金经理这个身份去操作,拥有这种条件的人,选不选择基金经理这条路径完全取决自己的考量,不过到达这个层面的人即便采取基金经理这个形式,一般也不会采取公开募资的方法,因为人家确实没有义务带你赚钱,比方说麦哲伦基金在林奇接手的时候就是以约翰逊家族(富达老总)的资金为主,之前中国私募的神话泽熙的产品也是不对外出售的。


从题目可以看出,题主想说的是基金经理没有赚钱的能力,所以才不得不去做基金经理。姑且不论基金经理是否拥有赚钱的能力,同为市场的参与者,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基金经理这个身份种种好处,对于一个理性投资者来说根本很难拒绝这些好处。


那为什么我不当基金经理呢?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尽管基金经理有更高的风险报酬比、更便捷融资、更广阔的人脉、更优秀的学习曲线、更尊贵的身份等等诸多优点,但有一点是致命的,就是公募基金交易制度以及基金公司本身制度决定了交易的核心风险控制是不由基金经理完全控制的,我觉得这点对于交易来说是要命的,更有甚者,有时候交易策略及品种也不由基金经理控制。如果我套上基金经理的限制,说实话,我并不能保证我能稳定盈利。


二,别看这么多人鄙视公募基金经理,实际上想当一个公募基金经理的门槛还是挺高的。公募基金经理通常需要高大上的学历及耀眼的工作履历。实际上符合这种要求的人比基金经理的位置要多得多,而且对于这种人来说似乎也很难找出比基金经理更高薪酬的职位了。对于我这种大学都没毕业的人去当公募基金经理那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私募基金似乎就没有这种限制,比方说一些很有条件的人如西蒙斯、索罗斯等人也是选择了这条路,其实帮别人赚钱的同时自己也能多赚点钱,有什么不好呢?

6#
陶韵  4级常客 | 2018-9-21 00:19:32 发帖IP地址来自
7#
空山新雨  3级会员 | 2018-9-21 00:19:33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问题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投资是一个行业。一个高度产业化的行业。

为什么炒菜好的大厨不自己开饭馆?
为什么牛逼的码农不出来单干?
为什么大牌子的服装设计师不自己出来单开牌子?

答案都是一样。这是一个产业化行业。你看到的是其中貌似最决定性的一环。其实还有很多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你没有看到。

当然啦,世上也有独立设计师,私房菜馆,个人工作室。正如投资也有两三个人的小fund或者family office。但彼此的存在并不对立。小fund会羡慕大公司的infra和franchise,大公司会羡慕小公司的决策速度和精简架构,以及分红:)
8#
Edward.Fu  4级常客 | 2018-9-21 00:19:34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我想了一年,单干还是组团一起飞,最后我个人还是选择了后者,在一家大的fund下组个team。当然了,这个事情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甚至因时而异。

为什么?
1. 个人能力和精力有限,历史业绩仅代表历史,而未来持续和稳定的回报很难,所以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构建更多低相关性的因子;(此处不排除某些大牛一个人一条龙全搞定)
2. 没有固定的管理费来负担团队的日常生活成本和支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或者团队的投资决策;(此处不排除自营资金多到可完全忽略生活成本的人和团队)
3. 追求极限和成就感,人总是想超越自己的极限,随着aum的增加,管理的难度几乎是指数级别增长;
4. 社会的认同,随着客户资产和信任的同步增长,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9#
海洋  4级常客 | 2018-9-21 00:19: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就我个人所见,投资者在二级市场有稳定赚钱能力时,确实没有什么意愿去发基金产品,无论公募还是私募。

都是用自己的钱在干,当平均每年一倍甚至更高收益率时,个人的资产复合增长速度很快。基本没有必要去拿募来的钱,因为募来的钱会有仓位、止损、赎回等诸多掣肘。

(PS:这也是我的个人偏见:风控的本质就是机构投资者为了平滑收益曲线,以降低复合投资收益率为代价,为道德风险和外部监控所支付的溢价。并且也基本无效……)

朋友中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冯柳,但他的产品也没公开发售,身边的人就认购掉了。

非常漂亮的净值,四个多月40%+的收益,要知道这是十个亿的规模。而且数据有个错误,成立时间为去年12月。熟悉市场的人,就知道这有多牛了。
10#
年年  4级常客 | 2018-9-21 00:19:36 发帖IP地址来自
主要是。基金经理没有那么多的钱来投~
如果盘子越大,基金经理最后收得的管理费也是挺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