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曾阿驴   2018-9-20 02:11   99164   8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Sgt Pepper  4级常客 | 2018-9-20 02:11:07 发帖IP地址来自
doknow兄说的前半句是对的。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终结这个题目,但我想多说两句。

有人问,中国做对了什么才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让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大都跟自由的市场经济靠拢,但偏偏有这么一点是与自由的市场经济相左的,就是利率管制。所谓利率管制就是,限定存贷款利率,人为制造利差。而管制的存款利率长时间低于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就形成了长期且严重的「金融抑制」。这种因管制利率造成的「金融抑制」,恰恰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四万亿」大放水时期,SHIBOR利率(姑且用此表示市场利率)长期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这中间的利差就是因利率管制形成的「金融抑制」,这部分利差也是储户存入银行资金的「损失」。银行利用这部分「损失」的利差,额外赚取本不应属于他们的利润。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银行一家独大,股债都难以大规模吸收居民资产,间接融资比重居高不下,因为缺少投资渠道、银行没有打破低利率的意愿,居民和企业只能把钱存入银行,储户因为「金融抑制」造成的「损失」巨大。这巨大的损失,正是成本低贷款的来源。因为利率管制,贷款利率的上限在长时间内被限制,造成的结果就是,银行把钱放给谁都赚一样的钱,这样有政府兜底的、占用大量资源的央企和国企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低成本资金成为他们扩张的支持。而实力弱的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在竞争中全面落后。

得到低成本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的央企得以大肆扩张,确实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可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被人为扭曲后,「利率双轨制」成为难以打破的壁垒,一方面难以拿到贷款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实际利率高得令人发指,另一方面拿到低成本资金的大企业不会珍惜且效率低下。在潜力充足的经济上升期尚可以容忍和挥霍,但在潜力被挖掘的差不多的经济平稳期甚至下降期里,这个代价就难以承受了。经济不会一直高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势在必行。

另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金融逐步发达,间接融资比重必然呈现下降趋势,更多的钱会从银行出来,推动利率上行。而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利率市场化或者金融脱媒的推手。人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接受「金融抑制」造成的「损失」,但随着金融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损失」。余额宝的意义就在于点着了这把火,把一种银行历来就有、但从不主动推荐的理财产品变成每个银行的标配,你不革自己的命,就被别人革掉。所以,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是势不可挡的。

最终,利率双轨制是应该终结的,利率是要实现市场调节的。市场决定的利率,就是资金应有的价格,会使资源配置更合理、资本流向更聪明,利于调结构促转型,也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

而在长期压制下的利率,市场化后不一定是下降的,反而有较大概率要上升。
3#
阿诺德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09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来看一下资金的流动的方向:
从资金供给方到资金需求方,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回流,这就是金融市场的作用。而利率就是调动这种资金资源的价格,它驱使着资金流按照以上的流程从资金供给方很好的流向金融市场,作为媒介的金融市场,可以把资金带给资金的需求方,为了满足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利率是金融产品各方面定价的基础,利率是资金供给方给出的价格,是资金需求方获资金的成本,而利差就是金融中介获得的收益。我的回答不会照搬学术论文啥的,仅给出个人看法。
1.从资金供给方的角度来看
个人投资者和企业都很想把自己的闲置资金转让给第三方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而且这在中国这个有这良好储蓄习惯的国度,这一习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资金供给方需要一个合适的回报收益。但是每一个资金供给者持有的成本是不同的,规模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个人和企业,所以理所当然的对各自资金的收益率有着不同的预期。但是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是的,目前中国市场还是利率管制的,中央银行对存贷利率都有着严格的管制),大家的收益率都一个样,实行一刀切,故而就很不公平。资本是逐利,他自己会自动的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于是便出现了P2P,民间借贷,楼市疯涨,大妈黄金这些神奇的现象,因为他们预期有着更高的收益率。

利率市场化之后,对资金的供给方来说,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选择自己能接受的最大化收益率的金融产品。这样对资金供给者无疑是利好。
2.从金融中介的角度来看
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需要,对不同的风险层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定价手段,这样面对P2P,各种“宝宝”们的竞争的时候,银行更有底气拿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而不至于受制于央马的管制。
技术上的革新使得从互联网金融可以革传统金融的命,金融脱媒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看看各大银行最近几个季度的存款余额就可以知道了。

现在国有银行垄断中国金融市场的事实大家想必已经深恶痛绝了,利率市场化是可以带来更多的搅局者。新设立的银行完全可以处于业务考虑,基于自己的风控优势,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利率,扩张市场,说不定以后银行存款,天天“双十一“,各种私人定制,收益的也是普通大众。

像一些边远的农村地区,或者一些银行不愿面对的客户(小微企业),或者社区金融服务,这些特定领域都可以发展出来一批很牛逼的金融机构,放开利率,就等于松开被绑住的双脚。
竞争会拉低各大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中间业务的发展将会是中国银行也转型的一个关键。
3.从资金需求方来看
从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经验和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范围看,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利率的普遍上升,利率水平的升高会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受到挤压。同时利率市场波动较大,使未来企业经营成本可控性降低,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这无疑给了银行放大自己贷款利率的借口,对于一些资质不好的企业,银行估计会有更高的利率来对付他们,中小企业会从无钱可贷到不敢贷转变,这也符合常理。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会获得自己的金融服务,但是会为此付出该有的溢价。
4.从监管层来看
首先看一下货币传导机制(图不是很清楚,大家凑合一下啊):

如上图,利率市场化之后,可以让央妈的政策更清楚的和更有效率的方式得到市场的反馈,从而推动央妈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政府似乎想把一切都纳入掌中,每一个政府机都有扩张自己权利的欲望,所以这也是央妈为啥拼了命,也要主推这件事的原因。
4#
Adobeeee Ma  3级会员 | 2018-9-20 02:11:10 发帖IP地址来自
  • 意义
利率表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通俗点,就是货币的使用价格。
而货币则是社会资源的价格,于是利率就是社会资源的价格的价格。(唉卧槽

价格市场化的好处,是资源可以按照供求分配,价格起调节传递作用。

利率市场化和价格市场化一样,可以让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合理,趋利避害。衡量了时间和风险。

利率市场化从经济的供求角度来说是有利于市场的,但是供求并不一定代表了良好的外部性。有时候需要政策倾斜来助力。

  • 推动原因
在非利率市场化时,贷款的分配是很不经济的。会产生灰色产业,寻租空间大,而且金融风险极高。

比如说,有两个企业A和B。A为大国企,B为小企业。A处于稳定平台期,B处于发展期。
由于A本身就是国企,很难倒闭,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A,毕竟利率浮动空间很小,利率溢价不足以弥补B企业带来的违约风险,所以宁愿低息借给A。A拿到贷款后,发现要么就是花不了这么些钱,或者是发现自己的投资收益率很低。总之就是贷款不能有效利用
这个时候,有一些掮客来游说A。“你看你这贷款,放着每年还得交利息,交给我,我放贷给别人每年给你20%的收益率”。然后这些掮客再回头去找企业B,B需要钱啊,但是借不来钱。掮客告诉B,“你看我给你拉来贷款,不过你这风险大,得高利贷了,每年30%你看行不行”。B缺钱,没准资金链断了快,或者是等着发新项目,死活都得要这笔钱。30%也认了,总比没钱好。于是这些掮客就把银行贷给A的钱借给了B,从中赚了10%的利润。
这些资金掮客就是影子银行。
如果经济持续发展,B能还得上钱还好。一旦经济有波动,B普遍还不上钱了,风险一层层传递,金融风险暴增。而且这属于灰色产业,监管部门很难监管、控制,提前预防提前动手,等真出事了,就是大事了。

不过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会有很多中小银行破产。
举个栗子,美国大约是1985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1986-1990年,年均200家中小银行破产。
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先行。
5#
杨帆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12 发帖IP地址来自
1.在开放经济下,利率是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市场利率即是使货币市场供求关系达到稳定均衡的利率(市场利率由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而管制下的利率是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利率决定投资从而决定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利率影响汇率、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均衡,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出口从而影响产出决定。因此,利率直接关系到货币市场均衡、产出市场均衡和外汇市场均衡,间接关系到劳动力市场均衡。利率的影响如此之广,已成为开放经济下经济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要使利率发挥对经济的自动调节功能和稳定功能,必须实行利率市场化。

2.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利率管制会变得无效。开放经济中政策制定者从避免本国经济受外部冲击的意图出发,往往在观察他国的政策选择后做出决策。在利率政策上尤其如此。例如,若他国提高利率,为防止资本外逃,本国将被迫提高利率。如果本国执行的是非市场化的利率,将出现频繁调整利率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国外市场利率的“模拟”,最终使本国利率也趋向市场利率。如果本国实行固定汇率或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其后果将会更加严重。政府为避免上述结果的产生,往往会参照其他国家的利率来确定本国利率,以消除其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中国的外币存款利率就是这样确定的。这说明在资金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利率的控制是无效的,不得不实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3.利率管制已影响中国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中国目前对利率实行管制,并禁止中资银行在规定的利率范围之外收费,使中资银行无法根据项目风险大小确定利率,因此出现了“惜贷”现象,客观上使贷款流向大中型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这样,对利率敏感但效益好的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贷款而不能增加投资,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资效应。国有银行因宏观紧缩吸引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却不贷给赢利高的非国有企业,迫使一些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利用外资。这在客观上导致一方面国内有大量闲置资金,银行出现存差;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外资涌进。这是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并存的原因之一。

4.利率管制影响了中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管制容易导致经济内外失衡。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完全自由的,极小的利率差异也会引起极大的资本流动,完全的资本流动会使国内外的利率差异完全消除。即便在存在资本控制的情况下,资本流动不会因资本项目的管制而完全消除。中国的情况完全能说明这一点。自1994年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以来,外资已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渠道进入中国。由于中央银行以人民币汇率稳定为政策目标,使汇率对外汇供求变化缺乏弹性。国内外的利率差异较大,对国际短期资本有很大吸引力,一些国际游资开始采取非常的手段结汇,套取利差与汇差。各种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政策“灰色”地带或黑市渠道将资本汇入中国,以合法的贸易结汇方式套息,这可从1994、1995、1996、1997年连续几年外汇结汇资金超过出口贸易幅度中看出。各种外资的进入,削弱了当时中国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效应,增加了对通货膨胀治理的难度。而1998年以来,由于国内连续下调利率,这种国内外利率差距,引起了各种形式的资本外逃,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产生消极影响。
6#
贫僧法号木瓜  1级新秀 | 2018-9-20 02:11:13 发帖IP地址来自
简单讲就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是最有效率的,我国现在基本是通过调节基础货币供给和公开市场操作两个渠道来调节货币,而美国主要是依靠调节联邦基金储备利率来调节,相对而言力度更温和也更有效。因此,只有先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现行的利率管制才能利用利率这个因素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
补充一小点:十八大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弱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推动利率市场化也是必然要求。
7#
匿名用户   | 2018-9-20 02:11:14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问渠优选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15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先详细回顾下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缘起:利率管制根基动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一直处于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均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可浮动范围和浮动方法比较固定。

  在那时,管制性的存贷款基准利率长期存在着。据了解,人为建立这个基准的目的,除了维持利差以维护银行收益,防止其进行非理性价格战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外,还有变相再分配信贷资源以承担财政职能的货币政策的作用。

  利率管制的关键是能够向民众征收一定规模的特许利差,并将这笔征收的利差收益转移给产业,相当于以存款人利益补贴企业,与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理相同。这样,当央行直接通过存贷款利率升降息的时候,就不会遇到利率的传导效率问题,利率的变动直接传递到实体经济。

  但利率管制能延续的条件之一,是存款人愿意将剩余资金以低利率存入银行。在通货膨胀率低且没有可比均衡利率的时代,存款人手中的闲钱没有其他投向,也只能选择存在银行。

  然而,利率管制扭曲了价格关系,不能实际反映市场的供需要求,削弱了利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率上升,人们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可以获得更高收益时,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利率管制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这时,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也迫在眉睫。

路径:20年基本完成市场化

  我国于1996年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2004年左右,开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尝试。2004年至2006年实现了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扩大房贷利率浮动范围。

  2012年之后,利率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多次扩大存贷款浮动区间,并于2013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彼时,央行负责人表示,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后,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利率调控会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利率市场化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模式,在众多利率品种中,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外币,后本币;先法人,后一般储户;先贷款、后存款的顺序进行改革。

  “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撰文指出,在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央行还提出“利率走廊”三步走路线图:第一步,在一个隐性的政策利率周围建立一个事实上的利率走廊,但未必宣布这个隐性的政策利率;第二步,逐步收窄事实上的利率走廊;第三步,宣布建立短期盯住政策利率和中长期参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新政策框架。2014年至2016年,央行沿着这一路线图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不过,这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充分,一方面,存在“利率双轨制”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监管,加剧了2016年的“金融乱象”,2017年利率市场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后撤,货币市场波动性急剧提高,利率的基准作用下降。

新航程:稳步推进“双轨合一”

  种种信号表明,中国距离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已越来越近。

  在今年4月的博鳌论坛,央行行长易纲明确表示,我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

  在孙立坚看来,“两轨合一”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走势,而不是政府;另一方面,要让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资金自由流动,让利率的差异体现在期限的长短和参与者信用等级的高低上,没有根据上述因素进行定价的行为都可以怀疑为破坏市场稳定的行为。

  实际上,从前不久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下半年展望》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央行已为推进“两轨合一”展开了一系列“动作”:

  3月,央行引入新的一级交易商考评指标体系,涵盖传导货币政策、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等七个方面,重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调整与传导机制;4月,央行与中国银行(3.500, 0.05, 1.45%)(港股03988)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旨在消除监管套利并打破刚兑,修复利率定价扭曲,从而实现渐进式的利率并轨;5月,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两轨”逐步合“一轨”,趋向市场化的方向。这与易纲此前的表态一脉相承。

难点: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按理说,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市场基准利率应该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在公开市场中形成的一条传导到各个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比如美联储的联邦基准(由隔夜拆借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形成)。

  今年5月落地的《“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中更明确提出,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竞争性利率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市场基准利率到底选哪一个。“存款利率已被否定,有一种说法是用SHIBOR,或是别的同业利率,但到底用哪一个,目前还没有定论”。

  那么,市场基准利率该怎么定义呢?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尚不成熟,市场内部割裂现象严重,导致利率联动效应较弱,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进而使得在利率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之后,其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不合理。

  “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已高度市场化,贷款基准利率虽然放开,但还是有一些窗口指导存在,而存款基准利率根本还没有放开。而且,分割的市场不可能形成健康的收益率曲线,只有放开所有的利率管制,让资金自由流动,央行才可以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对于不合理的利率定价及时干预,不要让它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才能畅通。”孙立坚表示。

二、一些关于新格局的思考

  利率市场化会倒逼银行加快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转型。但在负债荒的背景下,银行出于拉存款的压力,会竞相抬高存款利率,进而导致银行存款成本提升和净息差的收窄,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对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负面影响。利率市场化把定价权交给了银行,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已习惯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制度造成了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制度使得金融业行业间的联系性较弱,协同合作的机会较少,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结构中银行独大、非银金融机构规模有限;贷款融资渠道独大、其他融资渠道规模有限;银行存款资产独大、其他投资渠道规模有限。体量的巨大差异不利于银行以外的直接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非银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远远弱于银行,另一方面也在于银行过于庞大的资金难以进入其他市场。

银行独大、信贷独大的不平衡格局会影响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需要大力推动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一个或多个规模、声誉、投资实力都能够同银行分庭抗礼的直接融资市场。标准化债券将是这个市场的核心,但目前中国的债券余额仍远远小于信贷规模,这需要金融市场逐步放开对债券发行的准入限制,鼓励企业通过债券融资、鼓励投资者持有债券。

  其次还需要大力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合格投资者的规模。如果债券市场蓬勃但投资者仍像现在一样以银行为主体的话,那这样的直接融资只是“假直接融资”罢了。这需要鼓励居民逐渐将储蓄从单一的银行存款转向多元化的投资方向,推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发展,逐渐让基金、保险、信托等成为直接融资市场中资金体量不逊色银行的重要角色。

  第三还需要打通银行内外市场的分隔,推动交易所市场的“扩容”,改变目前大多数标准化债券都只在或主要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局面,建立方便快捷的跨市场流通、交易、转托管机制,打通两个市场之间的交易障碍。

  最后,对于规避监管的那些非标产品、资管产品,在“堵偏门”的同时也需要提供一定的非标转标的“开正门”渠道。目前“标”与“非标”的分类名义上是标准化与否的区分,但本质上是监管缺失与否的区别。可以预期当成功纳入了统一的监管,“非标”也就成了“标”。非标产品、资管产品的野蛮生长是直接融资不发达叠加08年后宽货币、宽监管环境的产物,建立统一的产品监管标准、使其成为阳光透明的有效的直接融资工具,将是标本兼治的长远措施。

最后,简单说一句: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将会形成多层次健康的资本市场,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会从传统银行独大的模式中真正脱离开,各类金融及非银机构同步协调发展。整体金融市场将出现真正类似于欧美成熟体系的金融格局。

9#
liang  2级吧友 | 2018-9-20 02:11:16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占个坑,希望可以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句话概括:现阶段数量型货币政策效用在下降,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无可避免,而想要成功实施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转变的前提便是利率市场化。


详细版:

谈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的话,便先从货币政策谈起吧。常规的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数量型和价格型。数量型货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货币供应量(M2),中央银行通过控制M2规模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价格型货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利率、汇率等价格指标,通过影响资产价格来间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

结合我国国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用的都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因为那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中央银行只需要调控存款准备金率来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即可,并且效果还蛮不错的。但是发展到现在,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效用开始在下降了,原因的话,大概有以下几条:

1.货币供应量内生性增强。我国货币投放思路大致还是遵循公式:M=m'B。在基础货币方面,外汇占款和国企“倒逼机制”的存在使得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步履艰难。在货币乘数方面,货币乘数高度不稳定,并且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效用,如图所示:


2.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削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创新使得一些金融产品同时具备了收益性和流动性,如余额宝、T+0基金等。但在传统的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中,这些金融资产是没有被分类的,使得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开始失真。

3.货币供应量相关性减弱。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现在企业融资手段开始多元化,间接融资的比重开始下降,传统的M2指标不能准确表示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支持。并且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现阶段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比M2似乎更强。

再看价格型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并且在后续的央行货币政策、工作论文中也经常能看见这个词,为什么中央银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如此看重呢?并且从国际经验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也弃用了货币供应量而改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以我们首先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优点,也就是利率相对于货币供应量的优势来谈起:

1.可控、可测性强。以美国为例,美联储瞄准的政策利率锚是联邦基金利率,如果美联储想要调控联邦基金利率的话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公开市场操作即可,并且可以对其持续跟进、调控,直到将其控制在预期目标即可。可测性的话的就不用说了吧,随便打开一个金融网站查查就行。

2.成本低、力度温和。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经常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来对M2进行调控,但存款准备金本身威力过大,如果经常使用的话往往会使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无所适从,不利于经济稳定。而利率则不同,一般政策利率都是短期利率,中央银行只需进行简单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其调控即可,并且短期利率的偶尔失控对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3.具备杠杆功能。如果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核心是汇率的话,那么国内经济核心变量那一定是利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利率本身便具备各类经济功能,与各类经济活动都有关联。如降低利率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进行扩大生产;如通过提高利率来抵御国外发达经济体(主要美国)加息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或者通过差别利率和优惠利率来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等。

那价格型货币政策具备如此多的优点,我国央行为什么不采用呢?因为推行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前提便是利率市场化,所以你能看到西方国家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往往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那为什么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前提是利率市场化呢?这得从凯恩斯爷爷的利率传导机制来说起啦,传统利率传导路径为:M→i(实际长期利率)→I→Y,若一国经济体在利率管制时期采取价格型货币政策它将面临什么局面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1.央行想要通过降息来扩大生产却找不到“息”。以我国为例,信贷市场有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市场有R007,债券市场有一年期和十年期国债利率,可以看到我国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利率分割严重,想要降“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

2.微观经济主体利率敏感程度不足导致降息效果很差。以日本为例,日本自20世纪以来市场利率一降再降,什么QE、QQE连番上阵,只为能够扩大国内企业、居民能够多多生产、多多消费。恩,然后结果你们也知道的嘛。

所以你能看到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了吧,虽然小川哥向外宣布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口号嘛,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离我们还是比较远的,还需要等待其它经济基础继续成熟。

一点愚见,希望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