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是由其内外众多因素引起的。如果我们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诱发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大致有三个。 1.主体因素,指商业银行本身。由于商业银行具有资产负债不对称的特征,决定了其资产的流动性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出现清偿力不足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经营的特征,容易导致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征,一方面会使银行产生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容易引起公众的不信任,从而影响银行的安全。 2.客体因素,指直接与银行打交道的企业、公众等。从商业银行的负债方面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建立在各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提款,存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并不取决于银行本身,而取决于公众对银行的态度。因此公众的行为可能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从商业银行的资产方面看:银行的多数资产是贷款,而贷款一般难以交易和不具备客观决定的市场价值。当一笔贷款成为逾期之后,就很难确定这笔贷款未来的现金流量准确的现值,从而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还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借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改变资金用途,一旦贷款放出去,贷款人就很难对借款人进行监督,借款人处于利益的驱动,很可能去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二是一些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可能隐瞒自己的收入,不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借款人取得资金后,对于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致使信贷资金发生损失。 3.环境因素,指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同样会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起着关键的作用。(1)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使政府宏观调控与干预必不可少,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其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前些年,我国政府对银行、企业经营有较大的干预、指导和保护主义政策,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商业银行在政府的指导下对企业无限制地放款,形成了“银行导向”型金融,只是在经济增长乏力时,企业亏损,银行仍需对企业继续支持,最终不良资产越积越多。同时在政府的保护下,银行不思进取和产品创新,竞争力下降,稳定性差。 除此之外,监管不适应也会导致银行风险。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政策的失误;二是监管水平不高,如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资源不足等。同样,银行监管过度会使银行感到被管得太死,从而影响到银行的业务创新,降低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加大银行风险。(2)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决定意义。在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都比较协调的经济体中,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起到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作用,经济运行的效率较高,银行成长所赖以生存环境良好,因此其经营也相对稳健;相反,如果经济运行不健全,则会带来银行风险。(3)金融全球化在降低融资成本、给金融业提供新的牟利机会的同时,也给银行的稳定性带来了风险。一是全球化使银行进入了很多原来并不熟悉的区域,增加了学习的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二是全球化打通了银行风险传导的国际通道,使银行风险的传染性更大,同时也加大了银行风险解决成本;三是全球化为银行跨国“监管套利”创造了条件,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同时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