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如何才能让自己幸福无忧?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4-5-30 17:41   3558   0


孟子见梁襄王。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孟子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这段话很有意思,如果孟子在我们身边,我们该问什么问题呢?一个时段有一个时段的大问题。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我想,应该问:“如何才能让自己幸福无忧?”但转念一想,似乎孟子在这段话里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文章有文理,其不在文字上而在文字之间。正如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孟子与梁襄王论国,而国可为家,也如人,一国和一人又有什么分别呢?
天下万物一也,治一国如治一身。
孟子说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可见梁襄王的心浮气躁,已然失去了作为君王该有的平心静气,一颗心如能广大无边,容人所不容,才具备牧天下的君王品质。人的相貌、行为会在不经意间展露出内心的品性。





人的本性皆善,如水般清静透明,但品性会随着所处的环境而变化,被欲念侵染而闭塞混乱,终成了后天品性而成就了个人的特征。而梁襄王望之不君,就之不畏,卒然就问,由展现在外的貌相和言行而知他内在的精神和气息是如何了。归根结底则是内心的德不全,神不静。
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天德之象。”德,就是谐和;道,就是顺应。德无所不容,就叫做仁;道无所不顺,就叫做义。”而梁襄王相貌言行表现出的便是不仁之象。孟子一眼便知其心,于是便告知他最根本的因。孟子说:若要天下定,只需定于一,而定于一则需不嗜杀人君,人君若仁,天下则莫不引领而望,民皆如水流下而归之,谁又能挡住这大势呢?
嗜杀的人又怎能心平气和呢?嗜杀的人又如何能够仁义?不够仁义的人其在外则表现出心浮气躁,气息不和善,这样的人又有谁愿意靠近。庄子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不仁的行为最好不要作为,就如用剑杀人,被杀的人只会抱怨拿剑的人,而没有人会去怨恨杀他的剑。换句话说,只有心中不仁的人才会拔剑杀人,如果一个人使用恶,那么善就会被抑制,用一次剑,就助长了一份恶。
庄子说:“人要端正且蓄养自己的德行,德就不会丧失,德行缺失就会使万物失去自己的本性。”
失去善性的人就如梁襄王般的相貌言行。一个心中有急事的人,走路一定着急而乱了方寸,如果他总是急躁,那么快步走路就成了习惯,最终劳形劳神。一个愤怒的人必定面目全非,握紧拳头,而长期愤怒的人必定满脸横肉,气息混乱,因为他在长期凝炼恶,也长期锻炼恶的肌肉,其最终恶的言行必然得恶果。一个兴奋的人必定肆意大笑而发狂,而长期发狂的人必定不知收敛而酿成悲剧。





孟子说:“仁者无敌。”如果一个人从里到外都是一团和气,到处都表现出和谐宁静,那么,人的身体、言行、相貌皆儒雅恬静,众人就会如一国的平民,皆引领而望之,皆归之,其势不可挡。
这就如美丽的风景谁都喜欢长期居住的道理一样。若一个人心中至仁至义,就无需绞尽脑汁而投机取巧,强取豪夺。名声,财富,尊贵皆不招而来。
若一个人心中至仁至义就会如庄子说的那样:“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