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探访疫情下的乡村,发现部分乡村老人不知新冠,只当是 ...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2-17 08:05   4517   5
目前,新冠疫情已蔓延到不少城镇和乡村。《出圈》探访西南某县,县城诊所排长队,家庭整体感染情况普遍。在农村,许多人出现症状,一些老人对“新冠”没有概念,只当做是“感冒”,并无准备;乡村诊所问诊量大幅增加,退烧药紧缺;有老人用偏方应对,生病了只能独自面对。农村地区亟需普及疫情相关知识、增加基础药品供应。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7 08:06: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看了高赞的 @简在我心 的回答,很有感触。
之前我写过一个回答: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穷人容易得重病和怪病?
并不是穷人容易得重病和怪病,也不是重病和怪病容易缠上穷人,而是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差异,让穷人面对重病和怪病的时候,更容易被击垮。
为什么我们所看见的都是穷人得重病和怪病?是幸存者偏差嘛?
我看到过的患者很多是这种面貌:衣着朴素,满面焦虑,在弯弯绕绕的医院走廊里小心翼翼地问路,惴惴不安地询问医生自己是什么病。很多患者是拖家带口地来医院看病,背着一个很大的麻袋,装着衣服、洗漱用品等。
很多患者,尤其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患者,总是肿瘤、感染等病变拖到不能再拖,忍到不能再忍才会到医院就诊,而且往往选择最便宜的治疗方案,只求能够缓解病情就可以。有时候一些患者根本不敢询问做手术的费用,也不敢奢望用更贵的药物。
和很多家属谈过话,一些老人在得知手术费用后,只能茫然地张着嘴坐半天,——因为贫困,很多就是匆匆的选择放弃治疗直接回家,甚至不敢奢求开一些疗效较好的药物。
碰到过癌症晚期患者,靠政府低保补助。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为他申请某滴筹,乡亲们包括认识他的人,竭尽全力也只凑了5万元。他舍不得用这筹来的钱治病,放弃治疗,回家。
一个才四十出头的妇女,因为乳房流脓、出血、肿胀,因为农忙和照看孙子,一直拖到秋后攒够借够钱后才来医院看病,经过检查乳腺癌已经转移全身。但是因为没有钱做手术,只拿了一些止疼药和抗生素就原路返回了。当妇女听到手术费用的时候,眉头拧成疙瘩,眼泪直打转,久久不说话,最后叹了一口气,决定放弃治疗。我觉得那一幕每次回忆起来都会很心痛。
还有老嗲嗲和娭毑做检查的时候,从钱包里翻出来一摞用橡皮筋系着的毛毛钱,仔仔细细数上几遍缴纳检查费。更不敢说手术费,大概都是东拼西凑的。很多医生遇到这样困窘的患者,会想办法用最便宜但有效的药物,尽量减免治疗费用。
住院做手术一次,对于这些贫困、偏远地区的患者,就是压上前半生的积蓄和后半生的劳力,甚至是子女的终生。
走廊里到了晚上就会有打地铺的外地患者,因为舍不得钱住旅馆,只能守在患者身边或找个角落凑活一晚。如果晚上没有留意被人偷了看病钱,简直就断送了一家人的希望。
这样的患者并不少:
贫穷、偏远地区、教育水平低、保健意识差。
很多贫穷地区的患者往往有这样的习惯:极强的忍耐度。
对苦难的生活也是忍耐,对身体的不适也是忍耐到不得不前往医院,才会想到就医。
而往往很多不适症状的出现都是疾病的预警。
但是因为经济限制,以及对健康预警的不重视,这些患者往往在早期症状出现的时候,不会及时就医。
直到疾病进展到较重的时候,患者才会拖着病体就医。但是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疾病较重的阶段。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7 08:07:2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城里的疾病爆发了,媒体人不敢去医院一线,于是选了山清水秀的农村。
一个农村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一个23岁的研一专硕。他为了每月600元的规培补助,发烧三天仍工作在一线,最后死于心肌炎。这个23岁的年轻人曾是村里最好的人矿。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媒体人知道了,便在她儿子下葬那一天去探访他的母亲。

母亲站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中央,笔直站在一张小桌前,伸出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做礼拜一样。“天呀!”媒体人心想,“她在这种时候居然还能吃东西!还睡得着觉!她们这种人真是铁心肠!全都是一样!”
这时候媒体人记起来了:几天前她得了新冠,发烧到38.2度,她很痛苦,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待在方舱医院双人间度过整个冬天,吃着儿童退烧药,还得自己烧水。
然而,这个女人却还在继续喝她的白菜汤。

媒体人终于忍不住了。“安娜,”她大叫道:“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知道新冠不是感冒吗?你怎么还有这样的好胃口?你怎么还能喝下这碗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老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了下来,“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被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这里面还放有盐呢!”
媒体人只是耸了耸肩,望着这个无可救药的蠢妇人,默默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4#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7 08:07:46 发帖IP地址来自 青海西宁
前几天看到b站一个视频
up回到自己的河南老家,村子里的人几乎已经感染过一遍

「他们谈到感染的时候,语气就和谈论今天的天气一样平淡」
「发烧过后该下地砍白菜就下地砍白菜,该干活干活
村里人压根都不知道抗原是什么
发烧了就躺两天
严重了就吞两片药,叫安乃近
实在不行去卫生室输个液,也就过来了

没有人阳性,因为没有人测抗原
没有人不把这感冒当病,也没有人把它当大病
出门依然戴口罩,没有人云淡风轻到丝毫不管
更不会有人把这上升到阴谋论而讽刺谩骂的高度

有老人去世的,因为到了耄耋之年
再加上常年疾病困扰的缘故,是大限将至,是老天要收
这没有办法的,依旧算喜丧

大概是因为农村的话语权太小,农民在网络的话语权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纵使被人关注,也是伤痕文学的反思和悲剧主义的写照
似乎没有太多人留意这个地方,有人留意也未必愿意来这里看看,更别说在这里生活了

'
我家农村,在沉默中扛过疫情_哔哩哔哩_bilibili
5#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7 08:07: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1965年6月16日,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工作汇报后大发雷霆。

毛主席几乎是“吼”着讲出了以下一番话:

“你们汇报了半天,说的都是城市里的医疗成就,广大农民就只能等死吗?”

毛主席如此严厉的责问,让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一脸尴尬,如坐针毡。

毛主席接着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指机关干部)。”

“广大农民一无医,二无药,得不到医疗。”

毛主席继而训斥道:“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我看不如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算了!”

钱信忠是开国少将,1957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毛主席这次大发雷霆之怒时,钱信忠刚刚接任卫生部部长。

对于毛主席的严厉批评,钱信忠百感交集,其中有惶恐,有内疚、自责,也有无奈和些许委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农村的医疗问题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大部分农民生病后只有三种选择:

听信道听途说的“土方子”;

硬扛,听天由命;

找当地的“土郎中”看病,甚至找“神汉”、“神婆”看病。

这种不科学、不负责任医治的结果可想而知。

中央及卫生部也有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

1958年,毛主席就倡议“发展中医,进而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水平”;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卫生部的组织下,全国城市也曾组织2800名医生前往农村接诊;

但是,这些措施虽然可以短时间内改变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弊端也十分明显。

首先是规模有限,2800名医生,有限的次数,对于中国庞大的农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大力发展中医事业的设想虽然不错,实践却证明,这种方法组织不易、见效慢,短期之内难以取得成效。

加之农村地区的道路、电力等基础条件较差,很多大型医疗设备无法搬运到农村。

即便在许多县一级医院,也不具备接治重症病人的条件。

与硬件设施上的匮乏现象并存的还有医疗人员的缺失。

如此就导致了让卫生管理部门极其头疼的问题:

一方面,高级医疗人员不愿到条件落后的农村工作,农村地区的医疗人员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医院;

另一方面,县一级农村医院用不上、也用不得起昂贵的医疗器械;

广大农民也用不起那些价格不菲的西药、特效药。

即便有条件看病,也常常因为农民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距离县城普遍较远,因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毛主席那天看到的数字是这样的:

全国共有140多万名医疗工作人员,其中90%的高级医务人员都分布在各个城市。

只有10%的高级医务人员在农村医院,且绝大多数在县一级医院工作。

每年的医疗经费中,城市就则占去了75%,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却只占了25%。

中国1965年的总人口数为725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59493万人,占比高达82%。

显然,毛主席显然被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刺激到了,也被这些数据激怒了。

“人人平等”是毛主席毕生追求的目标,更何况,毛主席对农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

毛主席当时有一句话振聋发聩:“我们对不起农民……”。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有了“将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设想。

但是,怎么做才能尽快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

钱信忠提出了“让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到农村去”、“让农民用得起药”等等想法。

该从哪里入手?

钱信忠说:“用行政命令要求城里的医疗人员去农村工作,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也容易见到成效,但显然是行不通的。”

其一,这种做法无异于“挖东墙补西墙”,不但削弱了本就不那么强大的城市医务力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务人员的不满;

另外,此举虽然会在短时间里看到成效,却不可持续,也没有办法满足广大农村那么大的需求。

因此,钱信忠向毛主席建议道:“农村地区有许多条件上的局限,也有许多城市没有的特点。”

“我认为,农村地区的医疗体系不一定非要跟城市一模一样。”

钱信忠建议,我们可以适当提高中医的社会地位,让农村快速拥有一批了解中医知识、能够医治普通疾病的“农村卫生员”。

钱信忠的这个提议给毛主席以极大的启发。

毛主席沉思片刻,说出了一番让钱信忠有些吃惊的话来。

毛主席问钱信忠:“你不会不知道农村各地都有的‘神医’吧?”

钱信忠说:“我知道,这些‘神医’骗人、骗钱,不是什么好人。”

毛主席说道:“可是,乡村‘神医’也有几个好处。”

毛主席的话让钱信忠大惑不解。

毛主席说:“‘神医’有他们炮制的‘神药’,这些‘神药’大多数是治不死人的,这是其一。”

“第二个好处是省钱,农民看一次毛病,花几个铜板就够了。”

“第三,即使看不好病,也能够给病人精神安慰,说不定有些病也就好了。”

“第四,他们就在农民身边,许多时候都能随叫随到,农民找他们看病非常方便。”

钱信忠恍然大悟,他很快就明白了毛主席这番话背后的真正意思。

钱信忠这样理解毛主席话里的意思:

我们的医务人员应该扎根农村,离农民最近,随叫随到;

他们即使没有太高的医术,也总比那些骗人的“神医”、“巫师”要可靠;

他们并非一定要是专业学医的“科班生”,他们的医疗技术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来逐步提高。

这次谈话,钱信忠记住了毛主席讲话的精髓-

“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大力培养农村卫生员”。

在钱信忠部长主持下,卫生部立即召开党委会议,并于6月26日当天就下发了《关于把卫生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的报告》。

紧接着,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城市医疗工作人员下乡培训农村医务人员的热潮。

这就是毛主席“六二六指示”的来龙去脉。

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赤脚医生”这个职业称号。

上海是最早对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进行专业医疗培训的地区。

培训的初衷是,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学员们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这些乡村医务工作者不完全“脱产”,有病人需要医治时,他们是最先接治病人的医生。

在平时,他们依然参与农业生产,工作性质为“半农、半医、半脱产”。

这个做法正好可以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医生的庞大需求,而且不会给农村和农民带来过大的负担。

上海是最早进行这项尝试的地区,但是,这种模式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还得益于一篇调查报告。

1968年夏天,《文汇报》刊登了一篇调查报告,这篇报告的标题是-《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这篇报道一经刊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随后,《红旗》杂志、《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相继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

这篇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赤脚医生”这一说法。

毛主席也满心喜悦地阅读了这篇调查报告。

兴奋之余,毛主席提笔写下七个大字-“赤脚医生就是好”。

在毛主席的首肯和卫生部的推动下,上海的做法很快便推行到了不少省份,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从此有了“赤脚医生”这一庞大的群体。

他们只经过短暂的培训,也只大致掌握了基本的医药知识和医疗常识。

他们的医术没有那么精湛,医疗器械极其简陋,医疗水平没有也那么高。

但是,“赤脚医生”这种模式培养快、成本低,便于推行,很好地解决了之前方案见效慢、规模有限的不足。

他们能够熟练应付类似感冒发烧、跌打损伤之类的小病,基本治不了什么大病。

但是,在那段非常时期,他们一直都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主力军。

他们用最简陋的医疗器械、用最简单的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农民的生命。

这些出身农村的赤脚医生们也想尽办法,他们利用有限的条件,在给农民治好病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医疗支出。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活跃在乡间、走乡串寨、“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们颇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总而言之,“赤脚医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

顾名思义,“医生”是一种职业,“赤脚”是这个群体的外在形象。

在公众的印象里,他们就是打赤脚的农民医生。

几分钟前,他们也许还打着赤脚在农田劳作。

几分钟后,他们或许就会出现在病人床前把脉问诊。

由于赶得匆忙,他们也许还没有来得及穿上鞋袜。

久而久之,农村医务人员的“赤脚”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亲切地称他们为“赤脚医生”。

在推出“赤脚医生”这个举措之后,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制度也随即推出,也就是集体合作医疗制度。

农民们只需要缴纳很少的挂号费和医疗费,农民看病的负担进一步减轻。

这样既方便、又省钱的制度自然会受到农民的拥戴。

农村地区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赤脚医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代表性人物,她就是“赤脚医生”王桂珍。

王桂珍是最早一批“赤脚医生”中的一个。

从医学培训班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公社卫生院坐等农民来看病,而是离开诊疗室,背着药箱去了田间地头。

刚开始的时候,农民们并不认可她的医疗水平。

但是,随着她治愈的病人越来越多,再加上态度和蔼、细心体贴,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信任她的医术,认可她的为人。

王桂珍的名气越来越大,多次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她也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主动背起药箱,走进农村,成为备受农民欢迎和尊重的人。

1969年9月,王桂珍还受邀参加了新中国20周年国庆。

1974年,王桂珍又受邀参加了第27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

在这次会议上,王桂珍介绍了中国“赤脚医生”的成功经验,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毛主席也知道了王桂珍这个来自乡村的“赤脚医生”。

他非常高兴地指示卫生部“要很好地表扬,并在全国范围积极推广‘赤脚医生’的成功经验。”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赤脚医生”就是广大农民的健康的保护神。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赤脚医生”的专业水平?

对此,卫生部和各省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

一些“赤脚医生”也参与到这些行动中来。

他们凭借丰富的实际经验,编写出不少内容丰富、简单实用、可读性和可借鉴性极高的小手册。

许多医学院校也参与其中。

1969年,上海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学院等知名医学院联合发起了一项活动。

他们调集了一批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组成一支调研队,期望通过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编撰一本可供“赤脚医生”学习的医疗手册。

1970年,《赤脚医生手册》成功出版。

这本红色封面的小册子很快畅销全国,一时间成为了中国最热销的刊物,其发行量仅次于《毛主席语录》。

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本《赤脚医生手册》。

这本来自于实践的书可谓“干货满满”,全篇没有任何空话、套话。

它语言简朴,浅显易懂,且图文并茂,全书列举了大量常见疾病的判断、医治方法。

其中的内容包括常见的咳嗽呕吐、头疼发热,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紧急救治知识,甚至包括防蚊防虫、病毒防护。

许多普通家庭也购买了《赤脚医生手册》,把它当作预防疾病、了解健康知识的工具书。

毫无疑问,在《赤脚医生手册》的指导和帮助下,“赤脚医生”整体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赤脚医生手册》还翻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大量发行。

上世纪七十年代,“赤脚医生”这个独特的形象也传播到了国外。

1972年,美国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赤脚医生”的纪录片。

影片介绍了“赤脚医生”这个让外国人匪夷所思的职业,让外国人见识了神奇的“赤脚医生”。

影片也如实记录了中国的“赤脚医生”如何依靠一些传统的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土洋结合,为农民治疗疾病的场景。

这部纪录片把中国“赤脚医生”的形象介绍给了全世界,使得“赤脚医生”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基层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也被国际社会称为“奇迹”。

在此之后,随着“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县人民医院、公社卫生院和大队卫生室)的构成,“赤脚医生”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人数也大为增加。

据资料显示,截止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只有140多万医疗工作者。

到了1977年左右,光是全国赤脚医生的人数就达到了150多万之多。

这样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无疑是惊人的,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难以企及的。

同时,至1977年,全国85%的生产大队都实行了合作医疗。

另外,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也有明显的增长,从1965年到1970年末,我国民众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0岁。

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群体,“赤脚医生”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最困难时期的功臣。

据当年曾经当过“赤脚医生”的一位老人说,“赤脚医生”这个职业虽然备受农民尊重,却也是个苦差事。

“赤脚医生”这个工作没有确定的上、下班时间,只要有病人,只要病人有需要,任何时候都可能出诊。

另外,因为“赤脚医生”属于“半医、半农、半脱产”的特殊性质,不属于国家在编医务人员。

所以,“赤脚医生”没有国家发给的正式工资,其主要收入来源一是公社发给的补贴,再就是干农活挣来的工分。

如果仅仅靠公社发给的补贴金,“赤脚医生”家庭的生活将非常困难。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是有不少农村青年积极报名参加赤脚医生的选拔。

他们个个都是农村青年中的佼佼者,都有毕生为国家的农村医疗事业做贡献的思想准备。

但是,“赤脚医生”毕竟是特殊时期的过渡性职业。

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赤脚医生”也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经过慎重考虑,卫生部决定废除“赤脚医生”这个称呼,从此,中国农村地区再无“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也就成为了中国医疗卫生史上的一个历史名词。

但是,“赤脚医生”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无数人的记忆里。

“赤脚医生”为农民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回顾以往的点点滴滴,我们更加怀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如果没有毛主席,中国历史上也许不会出现“赤脚医生”这样一种职业,就不会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顺利推广。

是毛主席真正把全国农民记在心里,为全国广大的农民大众争取利益和权益。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毛主席五十多年前讲过的这番话至今依旧如雷贯耳。

始终把人民记在心里,始终把自己当作农民的儿子,始终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毛主席不是第一次为农民奔走呼吁,

毛泽东1933年就指出过:“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他痛斥的是一成不变的“老爷特权”,更是阴魂不散的官僚主义,他要竭尽全力去改变,改变他一直在致力于改变的一切。
6#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7 08:08:4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虽然有点政治不正确,但是就我感性的认知,结论是:
农村是最不在乎疾病和死亡的地方。
或者换个好听的说法:
农村的韧性最强,如海绵一样,能吸收海量伤害而不崩溃,——崩溃也不吱声。
整天在网上焦虑来焦虑去的,喊这喊那的,基本上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农村人。
专家们各种解释也好,安抚也好,表演也罢,压根儿就跟农村这个地方无关。
据我对传统农民的了解,他们从小见惯了生老病死和各种艰辛困苦,所以一旦生病都是自己扛,扛到实在扛不动了就蹬腿。
就这么滴,还能咋滴。
哪里需要专家们来开导?哪里需要别人来负责?
你可以嘲笑他们无知者无畏,嘲笑他们落后愚昧,但是至少不能否认,这是对国家所求最少的群体。
而每到了危机时刻,也是农村又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转移伤害。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农村社会。
最吃苦耐劳的一代农民已经老去,城市化也快走到终点。
恰逢这波疫情,农村或许将更加凋零。
而对于我们来讲,也许失去的不止是亲人,还有故乡和退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