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生态圈加速构建,绿色经济渐成星火燎原之势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9-9 10:37   5773   0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为了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宏伟目标,除了积极推进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以外,日常生活与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普惠机制也在积极推进。
未来个人碳交易的普及必然是大趋势,通过将碳减排行为同金融或商业场景逐步建立起关联,就能为未来个人碳积分进入碳权交易市场打下基础,如此也有助于引导用户选择低碳消费行为,能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绿色生活的行列中来。



建设绿色低碳经济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节能减排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对于个人的碳排放量问题,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活动产生不了多少碳排放,但积沙成塔、积水成渊,如果算上全部人口,碳排放量一下子就升上去了。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排放总量中的占比为53%,超过了总排放量的一半。
碳阻迹在《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中也指出,一个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一、二线大城市,到2030年平均每人的减排潜力至少可达1129.53千克,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千万人口城市的减排量将在1100万吨以上。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加入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那么届时一年的减排量将至少在十亿吨以上,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关注企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同时也要努力降低个人的碳排放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既定目标。
现在个人碳账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各地推出的、有相应政策支持的个人碳账户,下一步进入碳权交易市场的机会相对比较大,另一种是企业结合自身的平台业务及使用场景来建立的个人碳账户。
在8月初的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活动中,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与个人碳账户正式上线,相比而言,其个人碳账户的涵盖范围扩大了不少,把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都囊括在其中,如衣食住行等方面。
用户可以通过签到、看视频、答题、填写问卷调查、骑行共享单车、坐新能源车出行、购买环保家电等方式获得碳减排量积分。
如购买了一定金额的一级或二级能效的家电,在使用后就能一次性获得该家电一个月累计的碳减排量,最高可达375千克,积分能在商城中兑换停车券、影院代金券、美团30天畅骑卡等商品,个人碳账户一经上线就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很多人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88购物节上,淘宝也推出了88碳账户,这是平台用户的个人碳账户,它基于阿里的生态系统,用户第一次使用时只要关联了天猫、饿了么、菜鸟、闲鱼等App账号,后续用其中一个App都可以积累碳减排量。
用户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绿色低碳行为拍照上传后,获得的碳减排量会自动记入个人的碳账户里,淘宝碳账户支持的碳减排行为非常广泛,像垃圾分类、物品回收、点外卖不要餐具、闲置物品交易等均能得到相应的积分。
碳积分可兑换无门槛现金红包、参加活动商家提供的商品折扣、商城的专属服务等,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逐步普及,假如淘宝的10多亿用户都能开通并使用88碳账户,那么一年日积月累下来,所能减少的碳排放量将会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围绕碳交易正在形成新的商机与商业模式

如今围绕碳账户和碳减排正逐渐形成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现在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碳交易,通过碳权交易市场可将减少的碳排放量转化为货币价值。
早在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7个省市作为首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试点区域,截至2020年底,所有试点地区碳配额现货的累计成交量为4.45亿吨,成交额为104.31亿元。
当前碳交易的热度还在持续升温,去年7月中旬,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主要服务于年碳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上海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仅在去年运行的114个交易日里,成交量就达到了1.79亿吨,成交额共计76.61亿元。
这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个人还能将碳积分卖给企业或机构获得收益,今年初,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就《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同上海碳交易市场以及各商业消费平台的对接,从而把市民手中的碳减排量积分变成实际的购物优惠与商业收益。
除了进行商品兑换之外,未来碳减排量也能参与到碳交易市场的流通或购买商品服务的抵扣中,到那时个人手中的碳减排量积分就将成为硬通货。
类似的交易情景也有可能出现在深圳,今年6月,深圳推出了居民低碳用电小程序“碳普惠”,它通过计算家庭用电量并统计出碳减排量,来授予用户不同等级的标志勋章。
并且预计到明年,用户的碳减排量就能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平台上进行交易,买方为高能耗的企业或机构,又或者可以用来兑换地铁卡、礼品卡等绿色消费券。
阿里在下一步也将围绕碳交易的相关环节,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展合作,当然这需要先把大量用户手中的零散积分集中起来,然后借助交易平台实现积分的价值变现。
绿色金融的出现也赋予了个人碳账户更多的金融特征,它有助于银行拓展个人零售金融场景,今年8月底,汉口银行和武汉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推出了个人碳账户+绿色信用卡试点。
系统会自动采集个人线上缴纳水电气费、各种低碳出行、使用移动支付(云闪付、支付宝、微信)等信息,经量化计算后把这些减碳行为转换为碳币,存入到个人碳账户中。碳币可以用来增加个人的金融消费权益,如提升信用额度、降低货款利率等,
「于见专栏」认为,该活动如果能持续推进,最终将会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个人得到了更多的消费实惠,银行金融业务也能向绿色环保方向延伸,在吸引增量客户的同时,也增强了用户黏性,拓展了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仅会使社会消费额逐渐增加,而且城市也将逐步实现低碳转型。
目前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上线了个人碳账户及积分机制,并把它们同信用卡、信贷业务等金融产品关联起来,初步实现了个人碳账户的金融属性。
统一的标准有助于实现真正的碳普惠市场
央行的数据显示,当前绿色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截至去年底,绿色贷款余额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22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3月末,绿色债券余额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36%,从长远看,银行业可以科学布局碳金融业务,以抢占低碳经济竞争新高地。
对于生产端来说,企业积累的碳积分和碳减排量,可以形成碳资产,除了能通过交易获益以外,甚至还可以享受抵押融资等金融权益。
对于个人碳账户而言,现在人们的参与热情正在逐渐升温,节能环保意识也渐成星火燎原之势,饿了么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在“e点碳”平台上已经有超过1200万用户拥有碳积分,平台累计派送的无餐具订单约11亿单,相当于减碳约5.8万吨。
中信碳账户测算显示,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低碳活动,每年可减少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碳普惠的巨大作用已是初见成效,但总的来说,用碳积分进行价值变现的应用场景还不够丰富,在激励个人低碳生活消费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目前很多机构与企业都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消费者对这些账户的接受度及参与度也是各不相同,加之这些平台都是地域性和单一化的,相互之间没有互联互通,碳减排量标准也是各不相同,这两大因素限制了碳普惠机制作用的高效发挥。
今年5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其中明确了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7大类共40项绿色低碳行为及其量化方法,大方向虽然有了,但对每个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却没有统一的数据可供借鉴,仍然需要每个平台自行评估或测定。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各平台对同一绿色低碳行为给出了明显不同的碳减排数值,加上碳减排数据来源不够全面,数据计算标准仍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也会导致各平台之间的数据无法互认互通,进而影响了国内面向个人的碳交易大平台的建立及碳减排量的流通兑换。
「于见专栏」认为,目前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碳排放量测定与计算标准,以实现碳排放量能在国内市场的自由流通和兑换,进而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碳普惠交易机制打下基础。



结语

目前的个人碳账户基本上都是记录并核算个人的碳减排数据,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再结合预先制定的兑换规则来鼓励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以实现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愿景,当前围绕碳交易正在形成一系列新的商机与商业模式。
除了企业之间的碳交易以外,未来个人碳账户也有机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但在此之前首先要建立起一套统一的、量化的碳减排计算标准体系,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及应用场景,最终将会实现全民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美好意愿。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