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发生在场外期权业务上的“账户出借”活动,与7年前的场外配资乱象如出一辙,其核心问题仍然指向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充分了解你的客户)政策的失效,这一现象无疑会助涨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资本市场违法行为的进一步滋生。“近年来央行不断升级的反洗钱行动,KYC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那就是作为金融机构能不能有效识别客户信息,避免代持背后引发的一系列违法活动。”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指出,“如果不能知道真正的交易主体是谁,那么在甄别内幕交易上就会存在难度。”针对证券期货从业人员可能出现的违规交易问题,证监会、交易所多年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一系列监控手段,并对各类证券违法活动保持了高压态势和严厉打击。但有分析认为,当前针对内幕交易的监控更多集中在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而面向法人、机构端的衍生品账户的穿透核查力度仍然存在不足。“虽然券商要定期上报衍生交易的相关信息,但是对于衍生品交易对象的了解程度与核查程度还是不足的。”上述了解场外期权的券商人士表示,“理论上除了期权,收益互换等其他场外衍生工具,其实也有可能成为内幕交易通道,只不过期权的杠杆相对最高,收益互换只有1:2左右,但期权可以达到10倍、20倍。”在业内看来,此次传闻中暴露在镁光灯下的场外衍生工具,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穿透式监管核查与强化。“无论这一次结果如何,可能都会让管理层和市场都认识到了加强场外衍生工具监管的必要性。”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称,“一来是遏制违法活动,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正义;二来还要对规模野蛮生长有所防范,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的传递和扩散。”事实上,衍生品的监管问题早在数月前就已被监管层所强调。“衍生品既是一种投资产品,也是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复杂的金融属性和市场属性,要求发行人必须恪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要求投资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必要的适当性。”中证协协会会长安青松会曾于今年5月公开表示。“证券经营机构作为衍生品交易的组织者、创设者,应当准确把握产品的风险属性,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守正创新,充分揭示衍生品的风险特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教育和管理,为衍生品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和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安青松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