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备受全球关注的人类生命极限前沿研究,公众讨论甚热 ...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2221163146   2022-7-4 12:56   4912   5
疫情前备受全球关注的人类生命极限前沿研究,如永生技术、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被媒体广泛传播,公众讨论度甚热。自疫情后,人们鲜再讨论这件事,媒体效应减弱。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这一变化?
是疫情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吗?疫情与其他科研方向是否存在话语权上的冲突?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重心和资源条件又是如何受外部环境影响的?
本提问为知乎「向科学要答案·科学无界」系列问题之一,欢迎回答。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35443  1级新秀 | 2022-7-4 12:57:1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当下的公共话语更希望让个体意识到自身的社会性,而非个人主义。
最近在找选题的时候翻了下学科的刊物,比如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以及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itique,发现讨论健康传播的 topic 明显增多。在谷歌学术搜索,2021-2022 年关于健康传播的命题一共有快十万篇论文产出。包括社交媒体下的健康传播谣言治理、信息疫情与健康传播、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方向。
而关于个人主义色彩偏多的人类生命极限的前沿研究,其实也不是不再讨论,这段时间也有类似热点出来比如赛博人、动物克隆等,但似乎追求高精尖技术与触碰人类生存边界的基础,更多是现实世界中的吃饱穿暖、衣食无忧。
疫情之后,能看出舆论场和媒体话语中的一个明显转变是,更偏向讨论普世性、联结向的内容。
如同中国新闻学史学会在今年 4 月份召开的研讨会主题:重建「联结」:疫情中的人、社区与媒介。圆桌的议题如下:
1.疫情中的社会“联结”
本次疫情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因各种冲击而断裂,家庭、单位、小区等互联网络如何与个体共同前行?各种社会联结的形式,如物理世界的联结,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结,社区与社区的联结,出现了哪些变化?
2.疫情中的媒介
在本次疫情中,网购平台、新闻媒体、社交网络等媒介在“联结”的重建或解构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承担了何种角色?以社交媒介为主促成的联结的社会结果是什么?
3.疫情中的人本回归
在本次疫情中,心理、社区与社会归属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如何重新平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何看待陌生人关系与我们所在社区、城市、社会?疫情中心灵的触碰,有哪些让我们难忘的体验?各个城市的心灵联结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建构人、社区与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
4.未来研究展望
针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新闻传播学科研究者如何与其他学科,其他治理主体进行联动,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有效对社会进行发声?

疫情让我们或多或少体验过生理上的隔离与移动困难,也体会到心理上的受困与彷徨。
我们也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更加渴求关系网络,渴求团圆与集体感。这种众人热闹的烟火气,是比起个人福祉更带几分暖色的,也是更容易让内心重振旗鼓、让个人意识到社会性的力量。
3#
47j8  1级新秀 | 2022-7-4 12:57:30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就我个人而言嘛。
我对于连家门都出不了菜都买不到的生物学永生和随时可能被发个红码的脑机接口机械飞升毫无兴趣,而这种情况的可能性甚至比永生本身还要大。
只有灵能飞升润出物质界才是正途。
4#
吴宇  管理员  伦敦金丝雀码头交易员 | 2022-7-4 12:57:50 发帖IP地址来自 云南
两方面的原因吧,一个是注意力的转移,另一个是资源的转移。
在新冠疫情之前,人类整体对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把控能力,还是非常自信的。毕竟平均寿命一直在稳步增长,即便是收入相对落后的亚非拉,也是在不断的提高,只是斜率有区别而已。


在如此乐观的情况下,想着百尺竿头更上一步,也是很自然的。尤其是现在大家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脑机接口正好可以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些都是在疫情之前非常让人关注的话题。
但是疫情之后,现实的威胁显然远远大于了对未来的期待,大家更关注当下,更关注身边的防疫,并且因为疫情而带来的全球通胀也让人们生活压力增加——-当生活压力增加的时候,人们会投入更多的努力来增加收入,对抗不确定性,那么对于『极限生命』和『人机合一』这样的诗和远方自然就关注少了一些。
当然,这个关系也未必是单调的,如果压力非常大的时候,人们反而可能会因为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而更加的关注遥远的未来。
第二点,或许更重要,就是资源的转移。
直接的效应就是大量的经费被用来进行和covid相关的研究。而国家的经费是有限的,给一个方向多了,给另外一个方向就少了。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从Covid爆发的2020年开始,就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关于疫情的基金在不断的被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提出来让学者们申请。而就算是其他表面上和COVID没有关系的基金,比如英国的皇家科学院小额基金,事实上也有很多批准的项目直接或者间接的和COVID有关。
这还只是经济管理这个和COVID只能说有一定相关度的专业受到的影响,那么可想而知传染病学、医学领域,这些和COVID更加相关的领域,COVID会占多少的比重。对COVID的研究不是没有机会成本的,
一般来说,重要的研究课题有两种,成本型和利润型。前一种比如从2020年开始大红大紫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具体就是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方面,包括碳中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AI伦理等等——这些领域的重要在于,如果不满足的话,企业往往会陷入被动,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压力,或者因为不满足政府的规制而被罚款,或者因为违反伦理而吃官司,或者因为舆情不利而声誉受损。所以为了避免这些可能的负面因素,企业是有动机掏钱来让学者研究这些的。
而利润型则比如人工智能。这是实实在在的业务,是可以为企业产生利润,开拓市场的。这方面当然也同样研究经费比较宽裕。
而COVID比较牛的在于两边都占。一方面,COVID作为大流行病,不仅仅单纯的在医学上有研究价值,对于社会形态的改变,对于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医疗救助等等,这些都是有相当研究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COVID也有着巨大的商机,借助于COVID实现了人生价值和阶层跃迁的人也不计其数。不仅仅是疫苗、特效药,包括口罩、核酸、快检等各种配套的医用设备,需求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可以说,COVID虽然看起来是流行病学,但是很多领域都和它有关,无论你是悲天悯人的伦理学家,还是热衷于探索未知的病毒学家,抑或是一心寻找商业机会的企业家,都可以在COVID中看到你想要的部分。所以因为COVID这最近这几年的的巨大影响,在很多领域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和研究资源是很正常的。
还有一个问题,更是加重了这种倾斜,那就是很多顶刊也是对COVID大开绿灯。有的研究从水平上、方法上是不够的发表到顶刊的,但是就是因为讲的是COVID,而这个话题很『重要』,所以顶刊也往往会破格录取这些文章。
而科研人员的KPI就是发表的数量和质量。现在有一个话题,很热门,审稿快,发表门槛低,这显然就会引得更多的科研人员来到COVID相关领域来碰运气,那么其他的领域显然相应能分到的资源就更少了。
不过现在疫情也差不多三年了。长期来看,COVID给科研带来的这次震荡会褪去一大部分,故而长生和脑机这些更加未来向的科技还是会逐渐的获得资源,回到大众的视角。
5#
y2z_1b  1级新秀 | 2022-7-4 12:58:01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我来说个实在的,新冠疫情是如何“打击”人类生命前沿产业的
CGT细胞&基因治疗行业因为新冠疫情大受“打击”

人类生命前沿行业,在新冠疫情中,整个产业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伤害”。
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冠疫情是如何扰乱细胞&基因治疗行业的(以下简称CGT)。
基因治疗行业的最大的三个产业链环节,分别是

  • 治疗的生产和交付
  • 研究和临床开发
  • 商业运营
这三个领域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和扰乱。
治疗生产和交付

新冠疫情在一些地区比在其他地区更为严重,这意味着一些CGT公司相对毫发无损。但在新冠高度流行的地区,一些CGT公司极易受到干扰,因为支持CGT治疗生产和交付的供应链漫长,复杂且必须高度受控,如下图。



信息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

产业链的“超级”精细化分工,在细胞治疗公司中尤其明显(基因治疗公司相对好一点,下文会讲到)。
细胞收集是生产过程的第一步,也是第一重点。
而由于新冠疫情需要减少聚集,许多血液分离中心已经停止运营,而且很多中心工作人员都被分配到抗击新冠疫情的岗位上去了。
供应短缺也是问题。
例如,某些细胞治疗公司的某些治疗必要部件的交付时间很长,其他一些公司则因为疫情而缺少临床试验对象。
再加上航班减少和航班禁运,全球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细胞治疗公司生产延迟或完全停止运营,而将近五分之一的细胞治疗公司报告供应链中断,如下图:



信息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

基因疗法的生产受到的影响疫情较小。大约60%的基因治疗表示他们的运营没有中断,侧面说明基因治疗公司的治疗生产和交付模式相对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基因治疗公司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及时向目标地点的患者提供治疗。
很多患者担心医院会有疫情传播,特别很多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身体欠佳,于是他们取消或推迟了预约。
而且由于旅行禁令,很多患者自己也无法访问治疗中心。
研究和临床开发

CGT公司们的研发部门中,研究计划和临床前活动已被中断。
因为公司必须减少在现场工作的人数,以确保员工的安全和遵守政府要求的疫情封锁。
许多公司的研发运营能力低于正常量的50%。例如,一家CGT公司有85%的员工在家里工作了好几个月没有去公司。
而某CGT公司的因为人员短缺,推迟了其检测技术的相关开发。
研究和临床前开发也受到归因于疫情的供应链短缺的影响,相关实验室耗材供应短缺。
疫情的破坏不仅仅是拖延行业内公司的发展,其甚至可能会威胁到一些CGT公司的生存能力。
这是因为许多是仍处于商业前阶段的小型生物技术企业,非常依赖外部资金。
在没有产品销售的情况下,出资者(风险资本家、股东、政府和制药公司)会考虑到公司研发进度、关键数据读数和具体的研究里程碑,而做出不利于公司的投资决策。



大约45%的受访CGT公司的项目研发进程会延迟三个月到六个月

商业运营被影响

CGT公司的商业运营受到疫情广泛破坏。在参与调查的大批公司中,50%的CGT公司报告与医疗专家,临床站点和患者的调查和互动频率有所下降,如下图。



信息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

新冠疫情使CGT公司难以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增加了临床应用的难度。
与患者的接触也受到了影响。虽然CGT公司不希望在疫情期间中断医疗服务,但CGT接受患者获得治疗的机会和意愿,都有所下降。
6#
sayhelo23  1级新秀 | 2022-7-4 12:58:35 发帖IP地址来自 福建
学科与科研方向的热度属于典型的上层建筑,它类似于流行风尚、审美和价值观,一定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简言之,当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时候,有闲有钱的人多了,畅想星辰大海的人就会更多,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不过,即便是生存压力巨大的史前社会,这种畅想也不会中断,它或许不会是一个较短时期内的主流,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观察,星辰大海才是永恒的主题。如果史前人类只关注怎么吃饱,估计就没人闲的没事去画岩画了。



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史前岩画

即使是经济陷入停滞,如大萧条时期,大街上站满了排队领取救济食物和临时床位的失业者。美国的电影行业也在逆势增长,这说明还是会有相当数量的公众向往美好的生活和更加光明的未来。



大萧条

这就是人性之中的坚韧——即便我还在为下一顿饭发愁,但只要我还没死,我就会向往一望无际的野牛群和星际穿梭。
疫情爆发至今已历三年,公众的关注热点从基因编辑(如贺建奎事件)、脑机接口(如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永生技术(包括以数字孪生为基础的元宇宙概念甚至是人类意识上传)、癌症登月等话题逐步变成与自身利益更加密切的事务,如买菜、就业和兼职。
但公众讨论热度降低,国际资本就不再关注了吗?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是在疫情期间,关于基因编辑、脑机接口和元宇宙、数字孪生相关的发布会也基本上如期举行了:
1,2020年8月29日,埃隆·马斯克的Neurolink公司发布了脑机接口“一代目”产品,初步实现了脑机互联,虽然能够实现的功能还非常有限。


2,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公司(部分产品)正式更名Meta,全面布局元宇宙和数字孪生。其实元宇宙可能不仅仅是大家理解的现实世界数字映射,随着计算机算力的进一步提升,很多现在看来还非常粗糙的模拟和映射未来会得到进一步的升级,甚至随着人们对脑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元宇宙将使人类的意识上传,实现所谓的“数字永生”。


3,2022年2月2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重新启动白宫的“抗癌登月”计划(Cancer Moonshot)


所以不难看出,即使是公众关注度降低,资本和行政的力量还是会在这些目前看来肯定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重要产业升级的领域持续投入。
目光回到国内



虽然疫情期间国家的相关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都在向疫情相关研究进行倾斜,但真正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支持力度并没有下降,反而是提高了资助门槛和相应的资助水准,强调一个高要求、大力度。像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些受到技术封锁且关乎国家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领域,更是给予了高度重视。
虽然疫情期间国内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高科技产品发布会,也没有吸引镜头的“癌症登月计划”签署仪式,但国家对重要领域科研的投入是持续的、常态化的,而且保持了相当的增长速度。类比“爱情不是乍见之欢,而是细水长流”。
2012—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0298亿元增长到21737亿元,7年间翻了一番。2019年的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2.1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灰天鹅、灰犀牛或许会影响公众的关注力,但资本和强大的行政实体不会被这些问题过度影响。他们还会继续在人类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赛道上持续发力,为经济复苏乃至于新一轮产业升级积攒力量。待经济顺周期到来,公众的生活压力下降了,再次关注星辰大海的人又会多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