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但就是不去行动,怎么办?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09ozo   2022-7-3 11:12   8118   5
热爱很多东西,给别人讲起来头头是道,到自己真要去做了,特别容易退却,三分钟热度。有的时候特别焦虑,我该怎么办?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luckzpz  1级新秀 | 2022-7-3 11:13:2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打造行动力不能光依靠热情,或者一时的动机,而要依靠系统
《福格行为模型》里提到的公式:行为发生于动机+能力+提示三者齐备的时候



福格行为模型

下面来逐一分析一下:
动机:仅仅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算是拥有了做这个“什么”的动机,但人的动机往往复杂而多变,还有可能相互冲突,比如你不去行动,有可能是你的潜意识里,觉得这件事没那么重要,或者没那么急迫,此刻你还想做其他更好玩儿的事情
比如,

  • 一个普通上班族小A,想提升自己,他决定每天下班回家之后,一定要抽时间看书学习
  • 但实际情况是,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又累又饿,这时候根本不想动弹,只想刷刷剧,打打游戏,看看某音某手上的短视频
  • 小A这会儿心里的想法,从之前的“想提升自己/看书学习”,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白天辛苦了一天,犒劳自己一下,休息休息,也是应该的”,两种动机之间产生了冲突,打架
这种时候,小A能看书学习的概率能有多大呢?恐怕很小,而且多半第二天还会产生自责情绪,觉得自己太没意志力了
所以,说结论:
仅依靠动机,就想让自己能实际行动起来,是不靠谱的,因为动机往往会变,还会自己打架
能力:你做这件事的能力有多强?或者说,你想做的这件事,对你来说,难度有多大?你的能力越强,做这件事的难度越小,你越容易去做它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当你想做一件事但到底要做的是什么,具体的动作是什么,在你脑子里还很模糊很不清晰的时候,其实对你的大脑来说,这种情况就等于高难度
还举前面小A的例子吧,小A想下班后看书学习,但是,具体学习什么?看什么书?
从“想提升自己”到“看书学习”这一步,仍然还是非常模糊的,是想提升自己本职工作方面的能力,比如考个行业证书,还是想学一学英语?或者销售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
然后,每个领域,都还可以再细分,在这一步,当你能细分到类似:

  • 我今年想考下会计师资格证,为此我这个月要复习XX,刷题XX道……;
  • 我想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为此我要读商务沟通方面的XX教材,预计这个月读完,每天读XX页;
  • 我想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此我要读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XX书,预计1周读完,每天读XX页;
细分到了这种程度,你原来的“想提升自己”已经变成了具体每天的,我要读几页书,难度一下子降低了不知道多少倍
你的行动意愿和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地提升
提示:
最后说一下提示,如果有了充分的动机,也有行动的能力,但如果缺了提示,行为还是不会发生
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你有了想提升自己的动机,也通过将任务具体化、细分化,大大降低了行动的难度
假设现在你的行动变成了今天我要看5页书
但如果缺少提示的设置,情况很可能会变成这样:早上出门前,想着今天下班回家后要看5页书,但等到白天忙了一天,下班回到家,你多半会想着要先吃点东西,吃完东西,觉得有些困倦,什么也不想干,于是掏出手机漫无目的地开始刷手机……
不知不觉间,猛一抬眼,已经快12点了,明天还得早起赶班车,今天还是早点睡吧,明天一定要开始学习了……
从早上出门前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到下班后临睡前这段时间里,你其实缺乏一个行动的提示,来让你想起,晚上还要再读5页书这件事
它可以是一进门就让自己看到的便利贴,或者一个定点的闹钟,比如把闹钟设在晚上10点,提示自己,要翻开书了
特别是在一个行为还没成为你的习惯之前,来自外部环境的提示就更加的重要,而提示的设置,其实也并不难,只是你很可能以前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而已
最后总结一下: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不行动,你需要一个系统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想办法强化自己的动机,但也要知道,仅仅依靠动机就想让行为发生并不可靠
2、想办法降低行为的难度,要想办法把一个大而空而愿望,分解为每日要采取的具体行为,甚至具体动作,而且这个行为难度越低越好
3、在环境里设置针对这个行为的提示,可以是大字提醒,也可以上闹钟,或者其他你觉得对你有提醒作用的设计
有了上面这三点,行动的概率就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我是 @天舒老师 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个人成长、行动力提升方面的干货
3#
vzs_i  1级新秀 | 2022-7-3 11:14:19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我相信你的问题是:
一,没有刻意了解自己行动力的特色;
二,你以为凡人的行动力,一定是思想上认为是好是对,就会有行动力,就「应该」很喜欢去做,真的是这样吗?
每个人的行动力都不同的。
有些人是凡喜欢的,就会有行动力。
有些人是凡认为是对的,就会有行动力。
有些人是凡有别人在身边的,就会有行动力,自己一个,就会躺平。
有些人只要引起他的好奇心的,就会有行动力。
有些人只要感到害怕,不做后果不佳的,就有行动力。
有些人只要跟对方比赛,就会有行动力。
4#
unz7c  1级新秀 | 2022-7-3 11:15:12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这个思维模型,可以解决90%行动问题
打开这篇回答之前,可能以为是个标题党,在你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我曹NB”的感叹。
不耽误时间马上开始,堂主是做读书社群的,不同的是我们更侧重于行动,书只是验证行动的一个方式。做别的也行,就是不容易把人都聚焦在一起,不像读书受众那么宽泛。
今天为社群准备新的培训内容,对之前的行动方法论进行了升级,顺便在群里要了一波行动问题。
看到好问题就很兴奋,大脑思路瞬间激活,忍不住出来写一篇文章分享。




我要讲的是一套思维模型,用的好可以解决90%行动问题,是不是吹牛接着听完分析就知道了。
模型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就是一套固定的套路框架,就像月饼模具,把包好馅的面皮放进去,压一下就变成月饼样子。
具体肯定比这个复杂,这样讲可以让你瞬间想明白,我们把行动问题当成面皮,不管什么面都放到模具里过一遍。
基本上都能帮你整理清楚,实在解决不了的,哪些特别复杂问题,以后在拿出来慢慢想。
日常的简单行动问题,直接到这个模型里套就管用。




我管这个行动模型叫“行动透视理论”用三层透视镜的方式去拆解问题。
这个模型就像装了3层的透视镜,对照你的问题,可以让你看到最核心的部分。
无论你遇到什么行动方面的问题, 都可以拿出这套模型,套上去自己尝试解决,就像解方程式一样。
这个模型一共有三层,都以“什么还是什么”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删选和区分。
当问题照射过3次之后,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一层:偶然的还是常态的
这个问题是经常出现,还是偶尔一次。
如果是偶然一次,问题通常都不大,不必太过担心。如果是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要引起警惕。
比如,今天上班特别忙,晚上1点才下班,该做的事也没,这可咋办呀!
那就可以问自己,是偶尔的还是常态的,一个月就一次1点下班。这个本身就是意外,谁都不能保证不出意外,没有完成就拉倒,明天接着做就行。
如果你天天都1点下班,这个就需要在意了,同时又可以继续用这个问法,是阶段加班,还是要一直加班。
偶尔的就好好上班,一直加班,可能要调整你的学习时间了。
就这样问几次,答案也就很明确了,偶尔的不用在意,常态的就要修改行动策略。



第二层:是借口还是问题
天天说自己没空,打开APP使用时间,每天超过5小时,都是用来干正事吗?
我想能经得起考验的人没几个,大部分都是在漫无目的的刷手机,时间就是从这里溜走的。
当你遇到行动问题,可以问下自己,这个问题是找的借口,还是真的问题。
真问题就解决问题,如果是借口,很大成分原因可能就是不想做,没有什么神奇的理由让你非做不可。
比如,看书看几眼不想看,可能会找出一下理由,看不懂, 看书就困,看不进去,觉得没意思,看不懂不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读书有什么意义。
这样思考一圈下来,什么事都会变得特别没意思,没意义的事,还干他干嘛?
这个就是找理由思维,只要你愿意,就一定能找到说服自己,让自己满意的借口出来。
如果是真问题,你的心思会放在如何解决上,根本不会想到不去做,而是会想怎么做。
比如,看不懂,慢慢看,先理解字面意思,不懂还可以找人问,这个指的是社群的同学们,不要放过堂主的大脑为你思考。
看不进去,是因为环境吵,还是什么原因,问题被你问几次为什么之后,答案其实就在眼前。



第三层:要最好还是更好
这两个问题,拷问的是贪心的问题,平时不读书,好不容易读书了,就想收获特别多,生怕自己读书收获少吃亏了。
我说读书就像吃薯片,吃了半天最后就一点点东西,读书也是一样,书本知识就像海洋,可我们手里只有一次性杯子,也就能带走这么多东西。
这个是早期读书收获少的原因,到后期你本身知识储备多了,自己就会像一个海绵一样,用已有的知识去吸走相关的知识。
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你要用10本的知识储备去看一本书,收获才够多。这本书就会像一个诱饵一样,钓出你本身已经有的知识。
明白了读书收获的逻辑,z再来看要最好还是更好。
其实是在讲成本和效率问题,你想看完一本书都带走,想看完就得到一个完美的笔记出来。
不是做不到,是做到要花费你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达成这个目标。
这个时候不只是问能不能做到,而是要问自己能不能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你可以写出一本完美笔记,但付出的时间远超出你现在付出的,在没有付出如此大代价之前,是不可能得到什么完美笔记。
在成本和效用的限制下,我们只能先做到更好,而无法马上做到完美的最好。
有时候你想要的不是得不到,而是付出的代价太大,自己主动放弃的。



写在最后
把能做的先做好,不可控的部分先控制住。
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取舍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无论是读书还是生活都是如此,你总要放弃点什么。
什么都要,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这个不是什么残酷真相,因为事实本身就是如此,就算得到了,付出的代价也远超过所得。
这个就是为什么真正成功的人很少,就是他们豁得出去自己,为了一个不符合成本的目标而努力。
大部分人都舍不得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不必觉得自己得到的东西不够好,有可能真的是我们配不上它而已。
5#
rtay1  1级新秀 | 2022-7-3 11:15:48 发帖IP地址来自 广东阳江
你不是不愿行动,你只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以下内容有些长,如果你想解决你的问题,我建议还是认真看完…
毕竟,如果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你的问题,那你就不会来这里提问了,更不会迷茫了。
事实是,你的问题不小,所以你需要认真看完。
以下是正文。
我看题主回答过别人的问题,是编程类的。
题主说:“没有什么突飞猛进,只有不断训练下的熟能生巧。”
题主本身是明白“熟能生巧”的。
题主本身也在工作的推动下,在编程方面做到了“熟能生巧”。
这其实已经够啦,你只需要把这一套流程搬运到其他方面就好。
你怎样对待工作,就怎样对待你“想要的行动”。

题主很清楚编程不能突飞猛进,而是熟能生巧。
那我问题主:我想要学编程,我只有三分热度,你能不能让我在几天内达到你的水平?
如果我达不到,那我就放弃,因为我只有三分热度。
那你会怎样说?
你能让我三天达到你的水平吗?
我觉得你不能,我也知道这不能,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那么,想要学编程,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它就不能靠三分钟的热度。
它需要慢慢的积累、慢慢的熟练。
它必然需要很多的时间。

那么,题主到底是“为何而退却”呢?
题主如果只是三分钟的热度,那题主应该十分清楚:靠这种热度,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说了,你不是不愿意行动,你只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面对只能三分热度的自己,然后抛弃“依靠三分热度”的想法。
面对需要大量时间慢慢堆积的现实,然后老老实实的去做。
这很难吗?
其实也不难,它只需要一些觉悟,就像你一直在做编程,你没放弃这个。
它也确实不难,就像你的编程能力比几年前要强很多很多。
这只是一个依靠一点点觉悟,再加上许多时间的事,没那么难。


焦虑。
众所周知,焦虑无法改善现状,反而会让现状变得更坏。
你越焦虑,你的内心就越浮躁,就越沉不下来。
越沉不下来,距离“持续去做”就越遥远。
这个道理就是明面摆在这里的。
我相信在我说出来之前,你应该也明白。
那么,你既然明白,为何不去面对、改变呢?

你到底是为何而焦虑?
我相信,你不是因为“自己三分钟热度”而焦虑。
你是为“因三分热度导致频繁放弃、导致事情无所进展”而焦虑。
你是想要看到“行动的成果”,但因为“热度变凉所以不做,所以没有成果”而焦虑。

于是,问题就更清晰,答案就更简单了。
一件事是否能快速有成果?
我还是那个问题:你能不能让我三天内达到你的编程水平?
我知道你的答案。
你也得知道这个答案。

你知道了这个答案,就不应该焦虑。
事情无法快速有结果,是一种客观规律。
你为客观规律而焦虑,就像…你觉得自己饿,所以很焦虑。
我觉得不至于。
饿了就吃嘛,这是生物规律。
吃饱不就行了,你又不是吃不饱…
你既然愿意花点时间去吃饭、去填饱肚子。
那你为什么不愿意花点时间,做一点点事呢?
我觉得这跟吃饭确实差不多的。
你如果把某件事当成吃饭来看待,那你是不需要什么热度的。
因为你在吃饭这方面,是没有热度的,但你依然做了。
如果你吃饭靠热度,那你可能早就饿死了…


所以,我觉得只要认清两件事就好。
①我不能三天就与你比肩,你也不可能在热度期间就完成巨大成就,这是水磨功夫。
②你为“无成果”而焦虑,而短时间内无成果是一种客观规律,你为客观规律而焦虑,就像你因为自己饿了而着急…何必呢?
知道自己做某件事需要时间,知道这件事不能依靠热度,就像你吃饭不能依靠热度。
然后老老实实的面对它。
我还有一句话,更为简单:
你现在开始慢慢去做,过十天,你就有十天的小小小小小小积累。
慢慢做一个月,你就有一个月的小小小小小积累。
慢慢做一百天,你就有一百天的小小小小积累。
慢慢做半年,你就有半年的小小小积累。
慢慢做一年,你就有一年的小小积累。
慢慢做两年,你就有两年的小积累。
慢慢做一千天,你就有了足够的积累。
上面看似是一堆话,其实只是一句话:做多少事、做多少天,就有多少天的积累。

如果你继续焦虑,继续着急,并且天天把时间都花在“如何克服焦虑”、“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克服拖延”、“如何自控”。
那你的时间就会浪费在“找方法”上。
找方法,看似是捷径,其实是最曲折的路。
直接去做,一点点的做,看似是最笨的办法,其实是最直接的路。

我不懂编程,但我觉得“我现在上手开始实操,边学边实践几个月”。
要比“花几个月挑选几本超级教材、然后再实践”要有用的多。

如果你继续焦虑、继续迷茫、继续踌躇。
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你每迷茫一天,你都会浪费“一天的积累时间”。
就像你每休息一天,你都会缺少一天的编程经验。
而且你还会在无意义的焦虑之中,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太亏了。
你继续拖延下去,你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行动永远都不会晚,只要从现在开始。
行动永远也都会晚——那就是一直拖延下去。

在你知道“想要做什么”之前,你的时间是不值钱的。
但当你知道“想要做什么”之后,你的时间就越来越值钱了。
因为你的行动可以转化成“价值”,你如果去做,价值就一直在产生。
你如果不做,这些时间能转化的价值就会一直在流逝。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也不要为“以前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昨天浪费了这么多时间、看到这条回答之前又浪费了很多时间…”而焦虑。
因为“开窍”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你以往的经历都是为了“此时此刻”的“开窍”做积累。
如果你没有编程的经验,我给你举例子,你体会可能不深。
如果你没有焦虑和三分热度的经验,我说了这些话,效果可能也不好。
但你有,所以效果可能就会很好(我的评估)
所以,行动没有“晚”这么一说。
但是,如果你继续拖延下去、继续寻找方法、继续焦虑下去。
那你可能就会一直在“晚下去”,因为你迟迟不肯行动。
以上的逻辑…不仅适用于题主,也适用于所有“三分热度又焦虑”的人。
适用于“不想行动但又想有巨大成果”的人。
其实道理就是很简单的…水磨功夫有,但速成没有。
我不能三天比肩题主,你也不能三天小白成大神。
“天才”和“神人”可以做到,但他们本就“超凡”,所以不会烦恼。
既然你们也在烦恼,那说明你们天赋并不强、能力也一般。
正因为天赋一般、能力一般,所以更要去“扎实的打基础”。

在“基础能力”方面,世界上是没有捷径的。
也不需要“有捷径”,因为“基础能力”都是要慢慢掌握的。
倘若有人告诉你:我可以让你零基础速成!
那你一定要记住,他是专门割韭菜的。
真要有零基础速成之法,那早出现在各大名校之中了…
就是这种简简单单的道理嘛。

所以,不要在“基础”方面寻找捷径。
你也许能找到取巧的捷径,但你将来必定会为“基础不牢固”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就像,你年轻的时候可以大胆尝试,当你有家有孩子有房贷之后,你就不能随便试了。
现在没基础,就花时间慢慢不足;如果没基础却“取巧过去”,那你将来一旦出事,就必然是巨大的代价!
简单比喻,就是豆腐渣工程。
当时可能省了不多的料、不多的钱,但一旦出现事故,那可就是大事!
基础就是盖楼的底料,你不能用半吊子的底料去盖大楼。
捷径可以让你盖起来,但盖完之后你就等着吧…

也不要去寻找“方式”、“办法”。
比如说怎么记忆更方便、怎样能克服拖延。
你只要认清利害,就不存在“无法克服”这一说。
我见你上班拖拖拉拉,但没见你敢不去上班。
你敢拖延某些事,说明你不是很在意这些事的利害。
你知道会有些坏处,但你也知道自己能接受后果。
不然的话,我看你敢在“吃饭”这件事上,拖延多久…

与其让自己纠结在“过去的失误”、“三分热度”、“焦虑”之中。
不如从今天踏踏实实的去做。
别看每天积累好像很慢,但时间过得很快。
我打算每日更新一篇文章,现在已经是第33天了,想起第一天,我就觉得恍如昨日。
但现实告诉我:今天是第33天,明天是第34天。
不要觉得每天积累一点,太慢。
你太低估“时间”的力量了。
不信,你就去试试…

任何取巧、任何捷径、任何方式,都难以与“踏实做事”相比。

这就是我的核心观点。
纵观史上的成功者、厉害的科学家、厉害的企业家。
有几个不是踏实做事的?有几个没有深厚基础底蕴的?
尤其是看看那些科学家们,那些院士们,他们是怎样数年如一日的?
现在这种环境,到处都是速成、暴富、快速掌握技术。
这种环境确实扰乱大家视线,但大家还是要沉下心,让目光变锐利,看穿这些虚假。
暴富、速成真要那么简单,谁还卖课啊,他们不早就暴富,然后掌握世界上所有的花样了吗…
看看事实:教人暴富的人,在卖课;教人速成的人,也在卖课。
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个卖课的而已,你信他的邪?
看完点个赞吧,我也写了快一个小时了…

建议关注我的公众号:橙子会变甜
关注只花半分钟,每天看一篇文章只需要几分钟。
但你从这里得到的收获,远超这几分钟…
6#
7bnwe  1级新秀 | 2022-7-3 11:15: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丰台
属于没有规划,行动起来没有成就感的类型。
可以尝试在生活中先制定一些培养习惯的小目标,然后再制定一些小计划去实行。有了实践的成就感,剩下就好办多了。
你主要是缺乏经验上的自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