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4象限:不要颠覆要常识!(推荐文章)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5s90k   2022-7-2 21:14   2440   0
前几天在社区抛出「知道x不知道4象限」问题,其原因,是目睹了很多人求知欲背后的焦虑。本文给出我的理解,内容较多,要点如下:

  • 看似高大上的模型,一定要剥离形式加分项,不高估、不仰望。
  • 超越模型,从定性到定量,认清「已知」才是价值,「未知」只是焦虑,并无价值。
  • 超越模型,从定性到定向,补充知识的3种分布地图。
  • 给出行动方向:从已知出发,推导出邻近未知。即学习→思考。或 外向学习→内向学习。
  • 循环示例:常识自以为知道,实不知;结论貌似新鲜不知,实际可推导。
  • 再次强调:回归常识!与其横向寻求新知识,不如纵向深挖常识!



图:知道x不知道的4种情况,简称「知识4象限」。也可简称「知否4象限」「知乎4象限」

4象限,不必高估它

多年前,我看到4象限分类,内心反应是「嗯,知道了」——并无特别留意。
也有些人很重视这个模型。但我认为,扣除如下加分项,才是它的原本价值:

  • 任何两种维度的组合,4种结果,画成坐标图后,顿显高大上,形式感加5分;
  • 「知道」「不知道」,绕口令式的组合,强化了思辨的感觉,形式感再加5分;
  • 通常关注「知道」领域,现在抛出「不知道」的暗区域,新颖感再加5分。
我对此模型无特别留意,有两重意思:

  • 未见它之前,我没有什么困惑;
  • 遇见它之后,我没有什么收获。
但是,近期,我看到很多爱学习者的提问。在提问的背后,我看到了焦虑。在焦虑的背后,我看到了「4象限」模型——执着于「未知」,忽视了「已知」——这正是焦虑根源
定量化,聚焦真正价值

描述一个问题,有定性、定量两种方式。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一点吧?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数量观」——大家当时觉得「有道理、有收获」,现在到了用的时候,不应该忘记。
「4象限」模型,居高临下的告诉你:来,看一看,一共分4类啊。
这里的潜台词是:少年,你之前只明白2类吧——「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我现在给你展现了另外一个「没有意识到的」世界,那还有另外2类呢,甚至这2类比你原有的2类……
听到这里,你甚至会自动脑补,联想到:意识 vs 潜意识;冰山水上部分 vs 水下部分;可观测宇宙 vs 暗宇宙…… 这一切都会促使你相信——哇,这新的2类,可能比原有2类更庞大,甚至高几个数量级呢。
于是,你非常满意,因为「有收获,有巨大认知提升」;另一方面——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更加「谦卑/不自信」起来。
回顾一下,就是:定个性,分为4类,用模型者的新2类,碾压你原有的旧2类
但实际上呢,要定量、定向,更精细看这4类分布,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模型背后的道理。我随手画一个模型——不准确,但足以纠正上面纯定性模型的偏颇。



随手一画,原创图片,放弃版权

小的绿色区域,是「知道自己知道」;大的红色区域,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在数量上看,后者比前者多几个量级;但也不要忘记,从「价值度、关注度」来看,前者如果是 95%,后者可能只有 0.01%。数量 x 关注度,得到加权之后的价值,它们的价值比例是多少呢?这正是关键。
这个价值比例,在我看来,大约是95:5量级。原因很简单,我的存在、我对社会的贡献、社会给我的回报,95%源于我「已知」的知识,「已有」的技能;另外5%,是基于我的潜能——将来从「未知」向「已知」可转化的预期。你看,这5%,根本上是「未来的已知」,但既然现在仍属「未知」,就姑且归于「未知」领域吧。
而很多爱学习者,被知识贩卖者的焦虑所控制,目光都聚焦在浩瀚的未知上,总感觉自己「已知」的价值,不过1%,要从「未知」找回99%,才能「完善自己」。知识收费者向你贩卖预期,但你的公司要现实得多,他们只为你的现在而付费!
那么,「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区域,量化后是多少呢?抱歉,既然不知道,当然不能量化,并且也不必量化。不纠结的人,不应因此而烦恼。还沉迷于学习的乌托邦?想象如下场景,足以破除学习迷思:
老板:我们的方案,分析好了?
小王:这个方案,我想来想去,凡能想到的,我非常确信——5项收益、2项风险。但问题是,肯定还有更多……想不到的收益和风险啊。所以,老板,我要再想一下,一周就好。
老板:……你的意思是,一周过去了,你告诉我还要再一周,去想你「想不到」的因素……想不到你还想,我有病还是你有病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界很无情,只关心你能做什么。你不能做的,另找人去做就是。而另一些特别热情的人,总是暗示高姿态明示和蔼可亲的说:小伙子,我这绝世武功,很管用,你不会吧?99元促销包会,包你提升啊~



图:知识付费界的知名前辈

面对这「4象限」,应该记得 4 个字——扬长避短!是扬长「避」短,避开就好,不要执着于「补短」。
定向化,找出行动指引

上面的分析,其结论就是:「已知」远比「未知」重要
但是,略有不足的是,「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没能量化。
尽管没有定量化,但相比粗暴吓人的4象限(它也没有量化),还是可以改进一步。作为「精细化」认识世界的倡导者,我可以做出定向化补充。也就是说,给出一幅4象限的实际分布地图,来防止迷失方向、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图:不仅知道有4类,更知道它们在哪里!(CC0)


  • 「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蓝色区域,首先密集分布在「知道自己知道」的外围。这是一种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也是知识的运用能力。就像知道欧氏几何的5条公理,理论上,其他数百条定理都可推理得出。当然在实践中,你不可能推导出全部定理,但总能有所推论、有所发明,不应妄自菲薄,一切都要「外学」,忽视了「内求」。
  • 「以为自己不知道」的红色区域,其实隐藏着「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淡蓝色。比如,「2019年度上海市徐汇区,平均每平米房价多少元?」很多人想:我不关心房地产,也不在上海,当然不知道平均房价是多少——所以这属于「我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不然,你并非「全不知道」——你肯定知道这个值在 5千~20万 之间吧?甚至知道它在 8万~12万 之间。
  • 同理,在「知道自己知道」的绿色区域,其实埋伏着很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橙色盲区!比如各种常识,就属于此类。常识常识,本来是经常识得;实际却成了熟视无睹、行而常失。你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做不到,就证明不知道。
比如,以当下为例,我的这篇文章,以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源于常识的推理。如果只讲常识,大家说「这我知道」;如果只讲结论,大家说「这很新鲜,我不知道」。而真相却相反:「常识以为知道,实际理解不深,为不知道」「推论感觉新鲜,以为不知道,其实可以推理出应该算是知道」。
上面3种分布示意,第2条是在恐慌区给人安慰,和「放下对未知的焦虑,回归已知并安心」功效相同。第3条则是对常识的警醒,提醒大家「与其横向寻求新知识,不如纵向深挖基础」。而最最重要的,其实仍在第一条,「从已知出发,推导出邻近的未知」——如果说大家之前关注「学习能力」,这就相当于「思考能力」。从学习到思考,就是最好的提升方向
常识般废话,废话般常识

积极向上的学习者,今天学会了 1~10,明天学会了 11~20,后天又学会了 21~30 ……日复一日,真是充实啊。
而思考者,学完 1~10、11~20 之后,就自己明白了 31~99,乃至 100~……
很多人所谓的学习,只是狭义的学习,是向外学习。而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还有「向内学习」,也就是「从已知推理未知」的能力,也可以称为「思考能力」
内向学习(或称为思考)得来的知识,是充满活力的,会更容易推理出新知、甚至自动繁衍新知。外向学习得来的知识,活跃度较低、甚至僵死,越发难以应用。所以,「知道」领域,不仅有「数量、面积」,更有「鲜活程度、生命力、增值率」。
回顾本文:「学习」和「思考」本是常识,「4象限」也几乎是常识。也就是说,我并不比大家知道更多,只是贯通推理,得出了一些貌似大家不知道、其实应该知道的废话认知
说是废话,并非谦虚。因为我是从「思 vs 学」关系,破除了大家对「4象限」的误解,既而破除了对未知的焦虑。而这「思 vs 学」关系,早在两千年前,我最敬佩的老乡孔夫子老先生就总结过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看,这又是常识。
(说明:2005开始写博客,发在 http://xbeta.info,写了十年,后面基本停止更新;改更新 微博 @善用佳软 ;现在恢复了公众号的日常分享,名称也是「善用佳软」)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