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专业都选好了吗,考专硕还是学硕?前期工作准备的差不多,从七月份开始准备,到十二月底考研初试,半年时间,如果能规划安排得当,保持高效复习的话,完全来得及啊。
暑假黄金备考期,此时不准备,更待何时呢。“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一是十年前,二是现在。”决定了考研,下步就是加油干!
![]()
首先要了解考研的形式、科目和流程
简单地说,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大部分。
初试大部分专业考4门,包括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满分各100分;两门专业课(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满分各150分,这样4门总分500分。
此外,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专业课只考一门,满分300,三门课总分依然是500分;
还有一些专业硕士(例如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只考一门公共课(满分100)和一门专业课(满分200),总分300分。
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同等学力需加试两门专业课,加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必须及格。
总成绩=初试成绩*X% + 复试成绩*(1-X%)。有的学校X=50,也就是初试复试成绩各占一半;有的学校X=70,也就是初试成绩权重较大。按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以22考研为例,具体的流程为:
1、21年9月研招院校发布招生简章
关注重点:报考条件、报考日程、录取总数、参考书目。虽然每年新的招生简章绝大部分都会继承之前信息,但是还是可能会有一些改动,所以千万不要错失信息,可以每天花一点时间去了解最新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条件以及地域发展思考,选择合适的目标院校专业,这是最重要的前期工作,为其他准备工作明确方向。
其中考研大纲发布——9月份左右,包括两类:公共课考试大纲和专业课大纲。
一般来说每年的大纲变化都不会很大,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复习。等到新大纲公布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比,理清大纲的新变化,以免发生复习方向错误,遗漏知识点。
2.、21年9月网上咨询周——9.22-9.26
3、21年9月底网上预报名
4、 21年10月正式报名
5、 21年11月上中旬网上确认
6、21年12月打印准考证
7、21年12月底考研初试
初试总分为500分;管理类联考总分为300分(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
命题方式: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全国统一命题;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其中公共课的试卷结构:
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 形势与政策16分
英语:完型填空10分,阅读理解A 40分,阅读理解B(即新题型)10分,翻译10分, 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
8、22年2月初试成绩查询
9、22年3-5月考研复试(调剂)
其次,打算考学硕还是专硕
如果用一句话概况学硕和专硕的差别,那就是:学硕偏研究,专硕重就业。
![]()
那么如何选择报考专硕还是学硕,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多角度评估。
1、应届生还是往届生
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考虑到备考时间和备考精力比较充裕,另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处在熟悉阶段,可报考学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而往届生或是在职考生,考虑到备考时间、复习干扰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有时候专硕可能更适合,当然这要看个人情况。
2、毕业后的发展方向
如果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博士)或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有志于做一名科研工作者,这样的考生应该以学术的方向为主,建议考学硕;如果考研就是为了更好的就业,那么选择更注重培养职业素养的专硕可能更有优势。
3、是否要跨考
如果你考研的专业就是你本科所学的专业,那么你能掌握很多该专业的考研信息,同时知道这个专业的考试中最核心的重难点,那么选择学硕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是跨专业考研,有时很难通过几个月的时间去补起来专业知识,这时选择专硕可能会相对简单一些,成功率会相对高一些。当然如果你意志力很强也另当别论。
4、经济条件
部分专业的专硕学费比相应学硕的学费要高很多(如金融、会计专业),其中一些专硕还没有评定奖学金的资格,此类专业不建议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报考。但如果你是"有钱任性"的类型,那可以选择报考专硕,在能力范围内多花一些钱,给自己的成功录取多一些保障。
总结一下:
如果本科双非想考名校,建议专硕;
如果有读博的打算,建议学硕(也可以先专考硕先进去);
如果想要复习更简单、轻松一些,建议专硕;
如果高校专硕不安排住宿,对于经济状况不佳的考生,建议学硕。
无论是选择报考哪一类硕士,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并不是说读学硕出来的同学就必须当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专硕的同学就必须到公司工作,而不能搞研究。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偏好和能力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就是最好的。
选择学校和专业非常关键
在充分了解考研的科目之后,为了更好地制定学习规划,首先要确定报考专业和报考学校。因为即使同一个专业,不同学校的考试科目也有可能不同。
一般来说,专业选择靠前。专业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专科原专业和自己喜欢的专业。两者经常并不重合,这就需要取舍。原专业最熟悉,报考限制更少(有的学校不允许同等学力跨专业);而喜欢的专业学起来效率更高,提分更快。
如果难以确定专业,可以选择两三个备选专业,依次粗筛和细筛。
1、粗筛
粗筛主要考虑因素有学科排名、地区、学校报考限制。此阶段比较快,大概一两天就能完成。
教育部已公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以查询各校的专业实力。
![]()
学校所在地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想在上海就业和发展,当然应该优先考虑上海的学校。这样毕业季实习和找工作都比较方便,此外上海学校的毕业生落户也比外地学校有优势。
通过以上三个条件,筛选出若干所学校,一般以3-5所为宜,然后进行细筛。
2、 细筛
细筛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招生人数、历年报录比、试题难度、风评。这一阶段比较慢,可能花费一到两周,主要因为信息少,难获得。
3、需要详细了解的指标:
3.1 报录比——报名与录取比例,可在招生院校的官网或中国教育在线上查询,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
3.2 分数指标——国家线+学院复试线+实际录取最低分+实际录取最高分。
3.3 目标专业学科排名——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确定好目标院校后,一定要去查看这些指标,结合自己的能力来选择。
3.4 计划招生人数——在招生院校公布的招生简章或专业目录里一般都有说明。
3.5 报考人数———这是个较关键的信息,反映这个专业的报考热度、竞争激烈度,从中也可大致看出潜在的竞争对手有多少。
3.6 实际录取人数——随着复试、调剂的进行,各大高校的拟录取名单也陆续出炉,在学校有研究生官网或各院系官网都有公布,可以查询。
3.7 推免人数——有些名校热门专业推免名额可能会占很大比例,那么留给统招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就更激烈,难度更大。因此推免人数是个重要参考。
从以上人数可以准确算出该校该专业的报录比。此外,还要关注下复试比例及最终成绩计算方式。差额复试比例越高,当“炮灰”陪考的同学越多;复试、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越高,学校的自主程度越大。
![]()
4、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
考研不是闭门造车,获取以上这些有效信息尤为关键。有时“信息不对称”会成为选择学校和专业最大的挑战和绊脚石。那么这些信息从哪些渠道获取呢?
4.1 目标院校的招生信息网
包括学校简介、招生信息、招生简章以及咨询联系等。还有最重要的专业课参考书和报录比等信息都可先在这一官方来源查询。
4.2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这个是研究生招生的官方网站,国家政策、各院校政策、考研常识、报名、调剂甚至是各个学校的详细信息都在这里。
4.3 各种考研论坛
包括一些目标院校的论坛社区、硕博士的学术科研互动社区,还有一些论坛的考研资料下载页面等渠道。不过这些资料相对比较杂,需要仔细甄别。
4.4 知乎、豆瓣、微信等
这些平台集中了很多经验贴,尤其是知乎,公共课怎么备考等有很多很详细的回答,但是经验帖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来借鉴,不能完全迷信经验帖。此外,微信搜索也是一个很强大的功能,大家可以在搜索栏里根据关键字搜索微信文章和公众号,经常会有一些很干货的东西。
4.5 往届考研的学长学姐处以及其他非公开的渠道
特别是已经考上你的目标院校的师兄姐,或者没考上但是报考你的目标院校的师兄姐。除了一些公开渠道外,还有两个地方是一般人不会去的。一是你目标学校的研究生院或者研究生处;二是目标学校周边书店的资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这两个地方转一转。
通过以上流程,基本可以确定报考学校,接下来就可以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学习了。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考研选校选专业马虎不得,需要同学们认真权衡考量,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别忘了来知乎考研训练营看看,听听这个讲座,是免费的:
搜集资料购买参考书
专业课资源的话当然是招生院校官方参考书及往年考试题最可靠最好啦。有的学校在其研究生院网站或者各学院的网站上有这些资源,找到之后要第一时间下载下来哦。
除了招生院校的官网学习资源,上文所述的研招网、中国教育在线、考研网、考研帮、各微信公众号、考研交流群及目标院校学长学姐那里都可以试着找找,还可以上B站和幕课。
在B站上你总能找到一些免费视频,涵盖考研经验、考研数学、考研英语、考研政治等。可以说B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是学习者的天堂,几乎所有比较著名的公共课视频和少部分专业课视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且无广告,不开会员就可以加速播放,直接搜索所需的老师名字、机构名字即可。如今由于版权的原因,资源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不过还是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资料。
而幕课则Mooc汇聚了各大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很强很强,能搜到你一志愿学校的开放课程。按照专业在「课程」里搜索,你就会看到专业的分类,包括外语、计算机、理学、工、经济学、法学、文史哲等,真的是应有尽有,知识的宝库啊!当然也可以按照你的一志愿学校去搜索,看看你的一志愿学校,有没有在Mooc开通你所学专业的课程。
至于公共课,资源就更多啦,在这先不赘述了。值得一说的是,复习的顺序建议把政治放在最后(初试前的几个月),先开始英语和数学(如果跨考需要考数学的话),这两科也是两块难啃的骨头,需要先“啃”个差不多再开始“啃”政治。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复习备考
先准备专业课和英语,考数学的数学也要早早准备。在这说说考研政治的复习吧:
1、准备数学(如果目标专业要考数学的话)
对于公共课要考数学的同学来说,数学可能会决定你能否上岸,上岸哪个档次的学校。,如果底子较差,确实要早早开始复习先把基础夯实,数学拿高分都是有可能的,至少不会拉总分后腿,
考研数学题型和分值:单选题 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填空题 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6小题,共70分。
考研数学重基础重计算,重基础就是说考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理解和把握,重计算则每天都要大量的练习,这样运算能力才会提高,比如每年都有二重积分的计算。
就高数而言,基本可分为以下几个章节:极限、导数及其应用、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及其应用微分方程、无穷数列,总体上前三章是重基础,后三章则更重计算;
线代的特点是灵活、逻辑性强、前后知识点连接紧密;
而概率论的内容虽难,但考研考得相对简单地多,记住基本内容,把公式总结在笔记上,运算问题就不大。
如果你觉得数学内容多且难,没有老师带只是自学心里没把握的话,可以参考下知乎的“小白偷跑计划”,是知乎官方推出的考研课程,对数学有详细讲解,还有政治、英语各科学习指导,全程辅导,性价比很高,可点击以下链接,现在是免费的:
2、准备英语
先从阅读开始吧,阅读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训练材料可以是历年真题,教材上的课文,也可以是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等。
根据自己的实际英文水平选取难度略高的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太简单的起不到练习的作用,太难的一看就头晕,打击自信心,所以难度中等略难的文章最好。如通过四级的同学可以选择六级阅读作为初期的训练材料,通过六级的同学可以选择专业八级难度的文章,之后对自己的水平更有信心了,也可以直接阅读economist, New York Times, CNN评论等,有官方的APP可以下载,有事没事刷一刷,也可以直接上网站浏览。
背单词必不可少,纸质单词书一定要有。比如考研英语命题组的《红宝书》、新东方的《考研英语词汇》、星火《考研英语词汇》等等,选一本内容、格式排版自己喜欢的就行。
说说我背单词的两点体会:
1.背诵单词与阅读、语法相结合,同步进行中
建议在此过程中可以自己动手整理单词本(如阅读中遇到的考纲内的重点单词、词组、习惯表达等),一段时间后,大家会发现自己也可编一本真题词汇啦!学英语到后期拼的就是词汇量,词汇量越大,做题就越快越顺手!
2.有效利用时间
背单词与做阅读做真题需要系统的大块的练习时间不同,就是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刚起床时、临睡觉时、吃饭前,等公交车时、学其他科目学累时……都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背单词哦!记单词要有反复性,反复记忆是最好的方法。今天背100个单词用了半小时,第二天复习一遍只需5分钟,再过几天,再过一周复习一下还是5分钟,复习的时间间隔不断延长,记得就会越来越牢固。如果记了100个单词接着几天都不看,差不多就全忘光了,从头再来很不划算的。
不管选择哪本词汇书,坚持都是很重要的。坚持下去,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考研英语其实真得没有那么难。
3、准备政治
考研政治包括五大学科,其中马原大约占24分;毛概最多,占30分;<a href="http://www.zhihu.com/search?q=%E8%BF%91%E4%BB%A3%E5%8F%B2%E7%BA%B2%E8%A6%81&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extra=%7B%22sourceType%22%3A%22answer%22%2C%22sourceId%22%3A2446006580%7D" class="internal">近代史纲要占14分;思修占16分;形势与政策占16分。各部分题型比例和分值如图所示:
![]()
从图中可以看出,考研政治的五科中分值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有轻有重。所以,我们在复习时着力点也要有轻有重,抓住重点、难点去记忆背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一定要熟悉教材,哲学原理在理清逻辑框架后重点记忆。
毛中特需要背的知识点也很多,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可以把概念分组,比如公有制和非公制的区别运用比较式记忆;还可利用一些记忆技巧,比如符号、谐音、数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法宝”、“四项基本原则”)、关键词等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把出现的特殊时间、特殊事件、特殊会议进行归类整理,提高记忆效率。
史纲部分可以时间轴为线,把整个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串起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代表人物、意义、影响和经验等等放在一起对比记忆。
思修法基最简单、易理解,容易出选择题,考察的大部分都是教材原文,可着重熟悉大、小概念及概念所处的地位和名言部分;分析题可分为多个板块,理解基础上记忆。
形势与政策部分只能从11月开始准备,因为每年的题都不一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要从宏观层面去把握,平时可多积累一些万能表达。
时间安排——复习规划不尽相同,应根据个人的基础情况、时间安排、学习效率等来综合考虑,这里提供一个整体思路,仅供参考。
大家可以两个月一个周期,大概到考试前复习三轮。
1)7~8月
学习任务:考研政治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时政除外)。
学习目标:理解每个知识点,做好笔记。
2)9~10月:
学习任务:做历年真题,大量试题。
学习目标:近十年真题做两遍,找出规律;模拟题做一遍,做好错题笔记,反复分析。
3)11~12月:
学习任务:冲刺重点,学习时事政治,做模拟试卷。
学习目标:巩固核心知识点,理解出题思路;对全年时事政治进行梳理总结;做8套以上模拟试卷。
如果同学们政治复习开始较早的话,可以核心考案先过一遍大概,对政治的知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在笔记本上整理每一章的知识框架体系,记下关键知识点。不仅能让你有效串联各知识点,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以后冲刺阶段就不用再去翻厚厚的书啦。
政治这类科目非常偏向于文科,五科内容繁杂,多以背为主,掌握良好的背记方法十分重要:背诵记忆与理解记忆相结合。不能只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理解到位了,记住才更加容易。
祝23考研的你成功上岸!一战成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