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现状是怎样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6-25 00:59   8537   5
中国金融业现状是怎样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2-6-25 01:00:16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丰台
巧了,早上才和江苏银行的一个分行行长聊这个话题,搁了电话没多久知乎上刷到这个问题。这是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定性给结论的话,就三个字,不咋地。
系统性地阐述这个问题太费脑子了。我就来举个例子吧。这几天的新闻说信贷在快速下跌。背后原因有很多,比如房地产拉垮,实体产业不行等等。这些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且不容忽视,但是好像舆论很少有探讨银行自身的原因。我们国家的银行固然可以进入各种福布斯企业巨头榜,但水平其实是很低的。放贷一招鲜吃遍天。啥招呢?抵不动产,主要就是地皮和住宅用房。其他不会了。这就有点像我高中时候(07年左右)有那么几个语文成绩很好的同学,谈文学素养其实很有限,可是作文每次都能打高分。这些人用什么办法呢?当时有一个词叫“写梵高”。就是研究透梵高(或某一个固定对象),再背一些范文和华丽的固定句式,然后不管出现什么命题作文,都想尽一切办法往梵高身上套。要深度游深度,要文采有文采。让写点别的,不会。我们国家的银行也是这个风格。房地产、土地金融,操作面深度广度一流,但是你要让他做一点别的业务,不会。往商业上说,我身边做生意的,地皮房子的款子一贷一个准,跟银行关系好的话市值1000w的房子可以贷出1500w比比皆是。但是花2000w买的设备想贷个100w都难。往居民贷款上说,房地产贷款也很容易(现在比较难了),但是正常的消费信贷额度也都很小。我在英国也做过三年的生意,以前有两个感慨,第一是国内各行各业发展太快了,低端制造业、轻工业、互联网、土木工程、新能源,都在世界上是独一档的存在,第二个感慨是,金融这个不新也不旧的行业,实在是实体发展的瘸腿。有的时候想想幸亏国家金融不放开,否则不知道国内的商业银行怎么和国外竞争。我并不是在说国内银行人员从业素质不行。这和制度的关系很大,不展开说了。那么房地产和土地金融不行了,地方政府债务也居高不下,现在银行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各种乱七八糟违规操作的新闻也日渐变多,比如东北前几天一口气抓了60个行长。我觉得这是一种金融改革没有跟得上实体经济新形势的一种必然结果。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财富分配。或者说财富媒介。去市场上寻找钱多的人,再寻找缺钱的人,从中赚取差价。和路边瓜农和房产中介并无本质区别。那么这种情况会导致金融会有一种“损不足而补有余”的天性,这个和我们国家目前的“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本质上其实是违背的。所以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分析货币啊财政啊宏观啊一会儿说大盘要熊了大盘要牛了,但还是然并卵,股票市场就是雷打不动得定在3000点。我想这些各种放信号的经济大师首先去做一做共同富裕的政策解读,了解背后的政治动力。国家既然有魄力地改革了房地产和教育,对于造富效应又快又大的股票市场,难道会放任?难道会支持大盘上涨?很简单的道理。所以A股市场未来没得好,相应的投资银行、私募之类也都没得好,信托可能相对来说没那么差。都是存量市场博弈。我们国家各行各业发展那么快,也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选择雷打不动的A股去互相卷。今天看到一句话叫“IBD是中产阶级家小孩的pornhub”,觉得真的很好笑又很有道理。所以我觉得创创业或者做做大宗期货都比A股强很多。我从2018年悟出这个道理之后就再也没做过股票,我每年都有一半时间账上现金都在3000w rmb以上,但是从来不炒股,我因为这一点很庆幸。不是说怕风险。相反我在经营上是一个挺爱冒险的人。是我觉得A股实在没波动,没有波动的市场赚不了钱。杀进去卷来卷去不说,都赚不了钱也不知道咋忙乎个啥。
看李前几天开的稳定经济工作会议的发言。这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支持是什么?没有大水漫灌,没有直接中央给地方拨款,也没有赤字货币化,而是退税。这是一个很清晰的信号,就是扶持实业。我们国家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整体经济远远还没有达到可以谈论脱实向虚的时候。我们国家金融不行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来说是zyzf在做金融抑制,另一方面民众习惯于和西方发达国家去比较,总觉得对方的金融那么好,华尔街那么神,那么我们国家金融肯定大有可为。不是这样的。任何事物发展都要有个过程。现在不是时候。所以我给能看到这个帖子的人的意见就是:不要炒股,更不要去炒币。任何迷信暴富的行为在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都是不可取的。不要被网上这个V那个V带偏觉得哪个哪个行业火,哪个哪个股票能买。这一切行为都是卷。这些人年收入基本不会超过1000w,说白了vision是不够的。踏实、踏实、再踏实,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选择一个国家支持的新兴行业,去探索实体,去多系统性地学习。不要因为哪个同学朋友炒币炒股赚了百十来万就眼红,打乱自己节奏。人生很长,定力很重要。另外读一读宏观经济和比较政治,去听一听索罗斯和基辛格的演讲,对个人的理财和对世界的洞见都大有裨益。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2-6-25 01:00:57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金融业发展历程

先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这也是金融改革的起点。
在此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金融体系非常简单,规模很小,种类也很单一,基本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机构。人民银行既要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责,又要提供商业银行的业务。这种体系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由中央计划安排。企业需要做投资、买原料、付工资的资金都由计划统一调配,企业的盈余也要全部上缴,老百姓的存款也很少。对应的,金融机构能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实际上,中国的金融体系一度曾非常发达。大概在100年前,在彼时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市面上一度有100多个国家的货币同时流通。当时实行银本位制,跨境资本流动完全自由。不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受到大萧条和连年战争的冲击,金融体系基本上崩溃。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开始,金融机构国有化。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金融机构几乎全部被取消。
1、重建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从中央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金融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亟需改革。1979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相继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1984年,工商银行也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至此,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
不过,当时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竞争,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
但是,由于初期大型商业银行自身治理不规范、政府干预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积聚。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又给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沉重一击。按照世行的统计,200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30%,面临严重资不抵债。于是在2003年以后,国务院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注资和不良资产剥离,引入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启动了现代公司治理改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真正开始接受市场检验。(想了解更多国有大行股改上市的内容,推荐阅读潘功胜的著作《大行蝶变—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复兴之路》,这里不再展开。
这次改革也加快了商业银行竞争性格局的形成。此后,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从国有大行高度垄断逐渐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多元主体共同竞争,银行迎来了蓬勃发展。2021年,国际权威财经媒体《银行家》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21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国共有144家银行上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位列全球排行榜前四位。




中国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为了保持对金融资源分配的干预和控制,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大行,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落后
中国的股权市场开始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以证监会为核心的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1999年,《证券法》出台后,资本市场在法律体系的保障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票市场按照统一市场机制定价,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摆脱了过去主要为国有经济融资的路径,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奠定了基础。2006年起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资本市场不断优化。2018年,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债券市场方面,中国于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1983年发行企业债,2007年发行第一支公司债,2015年证监会出台《公司债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公司债发行主体扩展到全体企业。此后,公司债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债券市场的产品和交易工具在创新中越来越全面:在基础产品的种类上基本与发达国家债券一致,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债券和资产支持类债券;交易工具方面,除了传统的现券和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外,还有国债期货、债券借贷以及人民币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品。
与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相比,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相对审慎,特别是在早期。以汇改为例,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可谓走走停停,曾在历次危机后一度中断。
1953年至1972年间,我国采用单一固定汇率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我国汇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则采用以一篮子货币计价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并进入一个升值周期,一直持续到1980年左右。
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1.5:1,严重高估。为了鼓励出口,我国开始实行官方汇率与外汇内部结算价并行的双重汇率制度。
随着经济开放程度加大,汇率双轨制逐渐不能适应我国的开放需求。1994年初,中国进行了双轨合一的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也奠定了当前汇率制度的基本框架。
1996年,中国宣布经常项目可兑换,并开始逐渐酝酿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特别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国内通缩压力上升,银行坏账加快积累,汇率体制改革一度放缓,资本项目开放的计划也只能暂停。之后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9·11”事件后世界经济疲软等新的形势和因素,为减少不确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连续性,汇率波幅收窄了较长一段时间。
2005年,随着世界经济企稳、美联储稳步加息、国内经济运行平稳,中国迎来了新一轮汇率改革的时间窗口。这一年的7月21日,新一轮人民币汇改启动,中国的外汇制度从钉住美元开始转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令汇率市场化进程再度中断。
2010年年中,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5年,央行启动“8·11”汇改,进行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增强市场化成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这一中间价形成机制逐步确立。
不过,本该受到市场欢迎的改革,却成了引发人民币大幅贬值预期的导火索,甚至引发了一轮规模较大的资本外流。为稳定金融体系,央行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二是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可以说是付出了市场化改革部分倒退的代价。不过,结合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不难理解央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是迫不得已,而且也达到了稳定预期的目的。
客观地说,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几乎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体系,且从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这一点实属不易。
2、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三大特征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一直致力于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这种体系大多是以欧美成熟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为范本的。不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中国金融体系有不少独特之处,其中有三方面特征尤为突出,即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
首先是规模大。
规模大体现在机构和资产两方面。从机构角度看,当前中国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都已经很完备了。有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组成的“一行两会”的监管部门,也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成的三大政策性银行,还包括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大型国有银行,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近4000家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此外还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说,市场经济国家拥有的金融机构中国几乎都有,而且数量庞大。
从资产规模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相对而言,资本市场就不够发达,但是用市值来衡量,中国股票市场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债券市场全世界排名第三。
其次是管制多。
管制多,意味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还是比较普遍的。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采用的是渐进式的双轨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产品市场基本上都放开了,但资本、土地、能源等要素市场的干预依然较多。在金融领域,金融抑制则普遍存在。比如,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央行指导和监测;央行对汇率市场贬值太多或升值太多时都会有一些干预;政府对跨境资本流动有比较严厉的管制等。
金融抑制这个概念是由斯坦福大学的麦金农教授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政府对利率、汇率、资金配置、大型金融机构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各种形式的干预和管制。




上图展示的是金融抑制指数,0意味着金融体系完全市场化,1意味着金融体系完全由政府控制。可以看出,过去四十年间中国的金融抑制指数下降了约40%,但仍处在较高的水平。
最后是监管弱。
监管弱主要是指当前的监管机制防范与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金融稳定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政府兜底,二是持续的高增长。政府兜底可以在短期内稳定投资者信心,避免市场出现大的震荡。持续高增长的好处是可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生了问题,只要有办法把增量控制住,存量可以慢慢消化。
不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商业银行不良率开始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受到国外市场波动的外溢性影响,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过去维持稳定的做法已经越来越难以持续。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处置各个领域的金融风险,尽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与此同时,国务院也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加强监管政策的协调,并将过去“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逐步过渡为“一委一行、两会两局”的统一监管大框架。但这个新的监管格局刚刚形成,一些具体的运行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识别并处置金融风险,还有待检验。
3、市场经济下,为何存在较多金融抑制?

在上述这三大特征中,规模大和监管弱都相对好理解。但是就“管制多”这一特征而言,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下,中国仍然存在较多的金融抑制?
正如前文所述,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可能是最直接的诱因
与前苏联、东欧等转型经济体采取的“休克疗法”不同,中国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是“双轨制”改革策略。
休克疗法意味着立刻全部取消计划体制,并对所有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改造。这种做法简单高效,但在实践中有很多困难。比如,改革初期经济很容易崩盘,而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需要相当长时间,经济恢复也需要很长时间。
“双轨制”改革则是,一方面支持国有企业继续运行;另一方面为非国有部门创造更宽松的成长空间。这种改革的优势是可以避免改革初期经济与社会的大震荡,特别是大规模的失业和严重的经济衰退,缺点是国有企业通常效率比较低,需要外部支持才能够持续生存。
而政府支持国有企业最简单的方式应该是财政补贴,但在改革期间特别是在前二十年间,财政一直捉襟见肘。政府只好借助于生产要素市场扭曲,变相地补贴国有企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压低要素的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政府干预要素配置决策,把大量的生产资源分配给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大企业。而在金融领域,则进一步体现为压低实际利率,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在包括信贷和非金融企业债券的整个债务融资市场中,国有企业的份额占到75%左右。这也就导致了很多非国企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部门得到满足,只好转向民间借贷、影子银行等非正规部门。实际上,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变相的利率市场化过程,这里我们不展开描述,在之后的文章中会详细解释。
除了利率外,中国始终还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这也是中国金融抑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资本项目管制一定程度上防止资本大进大出,对维持金融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金融改革的确需要循序渐进。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究竟是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成功,还是说没有妨碍经济成功?抑或是经济本可以更成功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如何理解过去,更涉及如何应对未来。关于这个问题,下期我们将继续更新,欢迎大家讨论和关注。

参考文献
黄益平、王勋,《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金中夏、赵岳、王浩斌,《人民币:从市场化走向国际化》
国际金融报,从“技术性破产”到全球“四强” 国有大行涅槃重生
胡晓炼: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我国既定政策
4#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2-6-25 01:01:45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中国金融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遭遇“新冠疫情”爆发,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均受打击,市场蒸发过万亿元。而消费抑制下,金融业同样受到冲击。


“新冠疫期”金融市场受影响情况分析


疫情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最大的挑战是流动性下降的问题。对于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而言,其盈利重要来源于存贷利差,疫情对居民消费的压抑,造成流动性下降,影响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导致银行业有效贷款需求下降,银行面临较大压力,而影响也蔓延至整个金融市场。



金融行业积极调整应对“新冠病毒”

面对“新冠疫情”对行业的冲击,中国金融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规范自身服务,开通线上业务,并加大信贷投入以应对疫情。分析师认为,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金融企业都积极寻求业务改变来应对危机。但由此造成的宽松借贷,在疫情过后或面临违约风险提高的问题,资产质量存在隐患。

金融企业“新冠疫期”践行公益,提升品牌形象


2020“新冠疫期”金融企业在规范运营的同时也有不少公益举动,是疫情防范期间公益大军中亮眼的一员。
分析师认为,金融企业践行公益,展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获取客户信任以及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疫情过后受到压抑的社会经济有望迎来反弹,而疫情期间建立起良好形象的企业,能更好获取用户信任,展现竞争力。

中国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短暂,金融行业或在疫后迎来爆发
分析师认为,2020“新冠疫期”会造成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是对中国的经济冲击是短期的。疫情过后受抑制的需求将会集中反弹,从而带动经济回升。目前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缓解市场压力,未来参与调剂和释放市场活力的举措有望增加。对于金融行业而言,疫情结束后,将出现大量企业的贷款需求,货币流动性将提高,金融业务及产品需求迎来爆发。


(2)加速完善金融行业线上布局
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电子商务及发展得到提速,涌现出大批电商平台。分析师认为,与非典疫情类似,2020年新冠疫情为中国金融行业深化线上转型提供契机,疫情结束后各金融机构及企业在线上的布局将逐渐完善,金融业务线上化、科技化和数据化转型有望提速。


(3)“新冠疫情”为中小金融企业提供机会,战“疫”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2020“新冠疫期”给市场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绪,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发生动摇。未来疫情结束后金融行业将迎来反弹性增长,这对于中小金融企业而言,是一个挑战头部企业的机会。分析师认为,品牌形象及消费者信心是金融企业获客的重要因素,在疫情持续影响下,有着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将得到提升,增强用户信心。在社会经济回到正轨后的经济反弹时期,这些公司更有机会实现飞跃发展。



5#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2-6-25 01:02:36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基于国情,金融业沦为上层的钱袋子。有鉴于此,金融业乱象纷纭。
1.金融巨贪
2.外行管理内行
3.科技能力薄弱
4.极度受政策限制,无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si。
5.金融业利润远超其他行业,忘了”爱(I)存(C)不(B)存(C)“了吗?
6#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2-6-25 01:03:2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谢邀
这题目太大 要高手细细论述 我水平有限 只能简要说一点
中国金融业现下仍以把握政策为主 基本面虽也是一只手 但只能在长线中引导方向
由于政策和参与者都不是非常成熟 金融业发展中难免有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比如熔断和期货的暴涨暴跌这些
所以参与国内投机的话 考虑的各因素比重应与国外同种类产品不同
个人观点 高手见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