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真正高效地阅读,你需要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几种读书方法,可能会会比较注重实战,有些内容一开始可能会比较难以理解,但是慢慢体会、多多实践,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 1 )「精读」的理念
从现在开始,我们读的书都是自己精选过的。在选书上面多花一点时间,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但是这个时间怎么花,却很有学问。
我们在选书、查询作者的「五位一体」信息时,要遵循极简主义的理念。在精读一本书的时候,同样需要遵循极简主义的理念。
选书、查找「五位一体」信息,是一个搜罗信息的过程,全程由自己掌控。但是如果我们忽略这个步骤,就会丢失很多有用的信息。
读书像是观看一段长视频,我们可以拖动进度条随意观看,也可以调快播放速度观看,但是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却像是在看电影,只能从前向后慢慢看。其实,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阅读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作者,而且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
所以,「极简精读法」推荐大家在精读书的时候,尽量不采用看长视频的办法,而是要把整个过程中当成一个面试作者的过程。我们要像面试官一样,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不断地「盘问」作者。很多作者写作的内容连逻辑都不清晰,就像一些语无伦次的应聘者,遇上这样的人,我们就得自己去盘问。与其听他们慢慢说完,还不如自己去寻找破绽。
那么重点来了,盘问些什么呢?还记得极简主义的三个理念吗?
· 「消灭冗余」;
·「理解本质」;
·「精华是本质的延伸」。
这也是我们「盘问」的重点。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入手。
· 大多数作者写书的时候,都会长篇累牍。就像很多来应聘的人,除了说一大堆自己的情况之外,还会表决心。精明的 HR 会直接找出里面的重点和疑点,自动过滤他说的多余信息。最后确认几个要点,定性这个人「是什么」,确定面试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消灭冗余」。
· 很多 HR 会一边听应聘者陈述,一边核对简历,寻找破绽。他们还会直接问应聘者一些很刁钻的「为什么」:为什么上份工作要离职?为什么那一年的业绩比较差?这些问题都直戳要害,是很多应聘者没说出来或者不敢说的。有时候,HR 也会让应聘者用最简短的话描述简历的重点,或者陈述自己为什么能够胜任这个岗位。这是高明、老练的 HR 做法。有了这些「为什么」之后,他们顺着这些「为什么」去找重点。这就是「理解本质」。
· 有了这些「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剩下的就全是精华了。这个时候 HR 会在后台评估,最后决定这个人是否录用、该如何安排,等等。
我们可以将面试对应在精读一本书上。我们手里的「五位一体」信息就是作者的简历,书的序章(序言)、结语就是他的陈述。提出问题,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最后,我们需要想想这本书如何用在自己的生活和职场中。
根据这个面试法,我先向大家介绍一种精读书的方法,独木舟精读法。
之所以叫独木舟法,是相对于核潜艇法而言的。独木舟法是从一本书的前面直接读到后面,就像是乘坐一条独木舟顺流而下。而核潜艇法,是挑着读书,就像核潜艇一样,随时下潜,又随时浮出水面,一切行动都由自己把控。
( 2 )独木舟精读法
(一)独木舟精读法的本质是互动
独木舟法是从按照顺序从头读到尾,但是这种读法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是作者按照这个思路写,他一定是精心设计过的,也符合知识表述的逻辑,但是从头读到尾也有明显的弊端:
·一般来说,即使是一本好书(经典中的经典),也会有 30% 左右的重复、啰嗦和无效的内容。一般的书籍就更是如此了。
·书里的内容有些你早已熟悉了,有些地方你完全看不懂。如果都花同样的时间去读的话,就有点不公平。
·很多地方虽然读起来意犹未尽,但是长期停在这里,会耽误阅读的速度。
所以,独木舟阅读法,最重要的是由你掌握步调和节奏。还记得刚才说到的 HR 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吗?这就是我们发挥优势、绕开劣势的办法。
(二)三步提问法
第一,读完序章和第一章之后,列出一串「是什么」。
当你决定精读一本书,需要提前做完功课,包括了解作者、他在知识树里面的位置、他的队友和对手,以及他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你就可以准备精读一本书了。
先抛开杂念,按照作者的思路读完序章和第一章。在这个过程中什么都不要想,理解作者说什么就可以了。
之后,放下书,在纸上列出 5-10 个「是什么」。这些「是什么」是针对序章里面提到的具体问题。比如,《未来简史》是一本非常理论且有难度的书,我身边很多精英人士都觉得读不懂。作者在书的序章和第一章中提出了如下概念:21 世纪人类可以长生不老,但是我们的道德和社会伦理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人类社会是想象的共同体,如果观念跟不上实际,社会就有可能崩溃。接下来,你可以提出几个「是什么」:「长生不老需要相应的社会伦理是什么?」「现在的社会伦理是什么?为什么和长生不老是矛盾的?」「长生不老为什么会催生新伦理?是什么新伦理?」……
第二,在读到全书三分之一的时候,再问一连串「为什么」。
我读书的经验是,读完一本书前三分之一的部分要花的时间,和读完这本书的剩余部分并且写好初步的笔记大纲,要花的时间差不多。
所以,当你已经顺利地读完一本书的三分之一时,那你接下来就要拿出纸,在上面列出 5~10 个「为什么」。这里的重点在于,不要问你心里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你要问你心里没有答案的问题。也不要问完全和作者思路无关的问题,一定是他已经提出来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提出来之后,你就可以顺利地开始后面的阅读了,而且速度会非常快。
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和作者互动的过程。在接下来你读到的内容里,你只要找到你提的问题的答案,就可以高效地精读完这本书了。
第三,读书的过程中,随时停下来问一系列「如果……会怎样」。
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回忆自己早年间的读书经历。他读书总是读不完,因为每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读到重点他就会去找书里面提到的第二本书。结果,在读第二本书的时候,又找到了第三本书。这样,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他的桌上已经放了一大摞书。
这是学者精读的方式,我们日常的读书不需要找那么多书,但是却需要在重点的地方停下来,开始思考:如果换了是我来写,或者换了我去经历这样的选择,会怎么样。
(叁)核潜艇精读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核潜艇精读法。这种方法,主要有两个要点。
(一)从全书的三分之二部分开始读
核潜艇法是跳着读书,不按照作者的思路。
我比较常用的办法是从书的三分之二部分开始读起,一口气读完书的最后三分之一。
如果是虚构类的书,比如小说、文学类图书,这种方法尤其奏效。因为一部文学作品,一般都在三分之二处已经完全展现了全书的主要矛盾,并且在黄金分割处的矛盾暂时缓和之后,即将迎来矛盾的总爆发,故事的大高潮也随之到来。所以,最后三分之一往往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能够让你直接进入故事,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有很多关键矛盾你暂时还看不懂,这就自动形成了你内心里的无数个「为什么」和「是什么」,进而还可以带领你快速了解前面三分之二的故事。
如果你读的是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一般来说,作者在三分之二处写作的思路已经很清晰了。并且,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些细节(开头往往是提出问题,结尾则是总结、发表结论),我们从细节入手,读起来会比较舒服顺畅,并且还对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提问方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这部分已经临近结尾,作者的结论也要呼之欲出了。当你先读完了结论,再回过头来读作者在前面的铺陈,很容易带着一大堆「为什么」和「是什么」把一本书快速读完。
更重要的是,因为只剩三分之一的内容了,你的心理负担也会比较小,也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些不值得读的书上。
(二)寻找与全书最后三分之一有关的章节
因为你已经读完了全书的结论部分,当你再翻看目录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与结论直接相关的都是哪些章节,接下来你可以快速找到这些章节,有的放矢,然后迅速读完。
泛泛地读一本书,基本上读完就忘,所以,这种从问题带入的阅读,特别有助于记忆。
接下来,每一章你都可以当作一篇篇文章来读,我们用碎片化时间就可以慢慢消化这部分内容。
把这三种读书方法的具体理论了解之后,具体应该怎么运用这种几种方法进行阅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
两种精读方法实操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