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作品》杂志不走寻常路
以“新媒体拳法”
打通文学杂志的任督二脉
微信平台、抖音、腾讯会议轮番上阵
评刊队伍不断壮大四大洲都有“我们的人”
刚刚,《作品》依托腾讯会议完成云颁奖
同时:
抖音1号直播云颁奖
抖音2号直播解说云颁奖
微信平台+官方抖音秒推评选结果
实现五重线上叙事
满满的黑科技,真真的大融合
主持人在大理
颁奖主会场在广州
获奖者横跨欧亚大陆
颁奖者身在亚欧美洲
盛可以、海男、薛舒、王秀梅
张锐强、陈仓、杨袭、李衔夏
赵文、马晓康、唐一惟
一干名家、新秀联袂颁奖
这盛典简介太哇塞!!!
十佳评刊员获奖名单
颁奖词
她是一个勇于探索的评论者。她尝试挖掘作者自身都未意识到的空白地带和外延空间,驶出文本,突破规范,借用物理学、心理学等非文学范畴理论,试图对作品进行重塑性的阐释。 (颁奖嘉宾:盛可以)
获奖感言
十几岁时我经常失眠,每晚都在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后来想明白了,为了理想和快乐。
上班后,因为是主持人的原因,我红透半边天。那时地方电视台流行制片人采编播合一,由于创作异类,我虽然在民间很受欢迎,但在权威面前却频受打击。我逐渐看破名利,渴望达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认为隐藏锋芒、保持平凡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人只要有欲,便无法逍遥,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我开始写作,看似努力,其实很消极,经常觉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不过一堆垃圾。
幸好,我遇见了《作品》,它的勇敢和顽强,它的创新性和探索性,给我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带来勇气和动力。破天荒地刊新人,推内刊,重手稿,发掘程坚甫,为70后封神,掀起一阵又一阵热浪。作品还进驻了抖音平台,顶着同行的嘲笑,抖友的挖苦,推广文学,服务读者。有时候你会感到可悲,那一条条浸透心血、制作精良的文学科普,竟然看者寥寥,可《作品》仍然如同西西弗斯般,在娱乐当道、文学已死的时代,尝试扩大文学的边界。这种百折不屈,不正是活着的意义吗?感谢《作品》带我走出困境,感谢您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带领我们一起乘风破浪。
颁奖词
他的评论,源自心灵感知的凝结,不受文艺理论的拘囿,总是以简约、犀利清晰勾勒文本情感指向及构建脉络,准确捕捉细节与言外之意,发现价值亦不回避瑕疵,是公允的认知。(颁奖嘉宾:海男)
获奖感言
感谢《作品》高端平台及各位老师的鼓励!《作品》无疑是一个拥有理想、永葆激情而务实的文学刊物,在2020这个艰难而特殊的年度,既开掘了人类不得不去面对的那些苦难,亦给予人们跨越、穿透苦难的温暖与精神伟岸。一年里,持续的线上研讨,让我们这些怀抱文学梦的普通者,如此贴近作家的创作与思想脉动,给予了我们介入性阅读的思路与渠道;尤其是杨无锐老师的公开课,更是给予我们站在文坛之外看文本与文学的广远视域,给予我们重归文学本源价值的理性认知。《作品》给予我们一个审视文学的最佳站位,让我们永葆着对文学之“真”与“大”的感知与追求。
在我看来,《作品》以与时俱进的方式构建着彰显着对文学,对作家与读者纯粹的尊重,提升了期刊、作家与读者良性互动关系实质,给予了文学及其参与者以无限的腾跃空间。为此,我会珍惜这种最美的相遇,会持续地读下去,写下去。再次感谢《作品》,感谢杂志社的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评刊员朋友的支持!
颁奖词
她总是把心灵的触角伸进作者与作品人物内心最隐秘的部分,发现隐藏在人物潜意识中的欲望与疼痛,一针见血,像在寒窑里架起火炉,在暗夜中点亮心灯。(颁奖嘉宾:薛舒)
获奖感言
我是评刊团九组,山东临沂的张维菊。我只是一个读者。一个普通而又幸运的读者。幸运地加入了评刊团,幸运地得到《作品》杂志社的免费赠书,开始于读书之外,写下自己的一知半解。
十月老师对评刊的要求很严格。有时,微信公号选用的评论只有一两句。十月老师告诫说,那是因为,只有那一两句才是有用的。记得杨袭老师中篇《大地苍茫》的评论文,是全部退回重写,大家才过的关。梁红老师呢,也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大家:不要像中学生那样,去归纳中心思想、社会意义啊什么的……评刊就这样慢慢起步。
加入评刊团,我又幸运地认识了那么多的良师诤友。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只要一见到你们的名字,就如见家人一般欢喜。
评刊,重在参与。没想到自己会获奖。十佳评刊员,是我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奖项。我心里知道它的重量与份量。
感谢《作品》!感谢为我们奉献出精神食粮的作家们!感谢评刊团思想碰撞的火花,给予我们光亮与温暖!谢谢!
颁奖词
她的评论如庖丁解牛,言简意赅,大胆、犀利,不乏锋芒,敢于直面世相症结与人心痛点,她总是抽丝剥茧,提炼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令人震撼。(颁奖嘉宾:王秀梅)
获奖感言
进入《作品》评刊团两年来,我见证了《作品》杂志社全体老师敞开胸怀接纳新媒体,尽心竭力为作者、读者搭建交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服务读者的胸襟与情怀。与很多纯文学期刊沿着老路去读者化不同,《作品》杂志一直致力于真文学、大文学的传播和读者文学素养的培训提升。
参加评刊团,感受最深的有三点:面对信息化时代传媒路径的多元化趋势,《作品》以变应变,选稿不唯名家,不薄新人,所发作品充满时代气息与先锋气质,很多新人新作通过《作品》走向全国,走进大众视野。其次,《作品》评刊团开文学评论历史之先河,为作家、学者与读者搭建线上交流平台。这种从心出发,打破学界僵化教条主义风气的做法为文学评论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思想在这里交锋,心灵在这里碰撞,新知与锐见在这里生长。《作品》杂志社充分利用新媒体,从开展线上评刊,开通抖音发布,到邀请知名学者、作家举办公益性文学讲座……让文学的烛光照亮每一个热爱文学者的心灵。这些举措在扩大《作品》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了广大读者的鉴赏力。
《作品》评刊团犹如一块磁石,吸引了海内外很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参与。两年评刊中,我不仅读到了许多文质并丽的作品,而且跟着《作品》评刊团不断成长。
颁奖词
她始终坚持以美学的多元视角去了解、体察作家和作品,也始终坚持以阅读中被文字扣动心扉时的感悟与作家作品对话,并把这种阅读的同情共振传递给更多的人。她的评论,逻辑绵密,语言简练,温婉而生动。(颁奖嘉宾:张锐强)
获奖感言
感谢第二次在《作品》的颁奖典礼上露面。
其实,我想感谢的不仅仅是《作品》通过设置这个奖励给予了我肯定,更重要的是因为《作品》带给我的关于文学的力量,让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转向。我一直在文学的环境里接受韬养和熏陶,以前是出于学业、工作的要求,多半有些许被动的成分去接近文学,会偶尔在浩瀚书海里感觉到混乱和沮丧。可是,成为了《作品》评刊团的一员,才真正在全身心地亲近文学,感受到文学带给我一种特殊的免疫力,得以抵御现实中的迷茫和失落,尤其是与许多作家作品亲近之后,他们如此真诚动人,使得我也莫名地在同频共振中修炼一颗强大和自由的文心。
记得早年读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中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当年并不明白其中深意。而现在,伴随阅历越发丰富,今天的场合,我还是特别想说,我感谢《作品》,感谢这么多的作家带给了我关于人生的多重感悟和引领。文学不是虚妄缥缈的光,而真是一种能突破能超越,能显出人性本真和世界真理的感动。我也希望,今后我也能用我的文字传递出我真挚的感动。谢谢!
颁奖词
她的评论,总是流淌着诗意与温暖,诠释人物的精神向度以及文本的社会指向。她,在评论中对话纷繁的世界,同时,她也用美好的声音,触摸作品的人物与情境。(颁奖嘉宾:陈仓)
获奖感言
2018年9月我荣幸的走进了《作品》评刊天团,成为评刊团普通一员。两年来,我在这个集体里学习成长,小说评论在当地内刊崭露头角后,开始登上省报省刊。作为写小说的我来说,写评论就是“逆推”典型人物的生成方式与意义,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抚触纷繁的人性与灵魂的温度,从而多方面促进自己的小说创作。作为生活中的我来说,写评论让我走近《作品》,走近我崇拜的知名作家们。我在评论中思考世界与人性的嬗变,在评论中了悟生存与创作的真义,在评论中体味了千百种不同的人生。在这里,我满怀诚挚的感谢《作品》杂志社的各位编辑老师一路的鼓励扶持,同时致谢各位团友们的关心与帮助,谢谢你们。最后祝《作品》杂志越办越好,祝评刊团的团员们激昂文字,团行天下。
颁奖词
追问天道人心,咂摸世俗生活,构成了他的批评底色。他的批评敏锐但不疾言厉色,平静中有疼痛,急切时有妥协,随处可见历尽世事,因悲悯而产生的不忍和中年人特有的犹豫。(颁奖嘉宾:杨袭)
获奖感言
事实上,我一直是文学的门外汉。文学于我,仅是为了活得更宽,并且活得更好的方式。三十多年的阅读和近十年的写作经历,使我确信:阅读比写作于我更有获得感。
我的阅读十分挑剔甚至偏执。绝不允许自己在肤浅的文字、自恋的言说中耗费时间。我写过不少书评,它们是我个人的体悟和阅读期待。我认为,好的读者、好的批评家要懂得拒绝,才能遇见好作品并深入其中。
我原以为,在商业主流的时代,喜欢阅读、热爱文学,是一件小众得难于开口的事情,何况我的工作每天要与贩夫走卒、私企老板们打交道。两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纠正了我对文学的“偏见”。2018年上半年,我有幸成为《作品》杂志社的特邀评论家,每个月都能收到快递过来的《作品》杂志,我的“老文青”身份由此暴露在同事和众多老板的眼皮底下,其中一个老板还一眼辨认出杂志封面是鲁迅先生的字体。想不到的是,我并未因此被视为不务正业,反倒因此收获不少夸赞,满足一些虚荣之心。如今,我的办公室赫然摆放着《作品》杂志,这在许多商人看来,是有文化、有品位的标志。
文学依然神圣。我必须说出我的感谢。
感谢《作品》杂志“十佳评刊员”的评委对我的肯定。这是我写作文学评论以来获得的第一个重要奖项。因了《作品》杂志“真文学,好作品”的追求,该奖项对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耀。
我习惯在阅读中与优秀的灵魂对话,我欣赏那种充满终极关怀、召唤人性光辉、追寻自由精神的文学作品。我愿与作家笔下的人物同悲喜,于人类精神的苦难书写中,完成自我观照与现实批判。
颁奖词
她的评论能够将文本潜在的情感暗流引出来,极具感染力。同时,她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跳出自身所处的境遇,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其评论能够超越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局限和束缚,去诠释人类共通的思维与情感。(颁奖嘉宾:李衔夏)
获奖感言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获得《作品》杂志的评刊新人奖。我是个文学门外汉,没经过文学专业的系统培训。虽然一直以来就对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但是却阴差阳错走上了理工科的道路,且应当算是一条路走到黑了。一开始,参加《作品》杂志青年评刊团,也是我鼓起了很大勇气来重新拾起年少时候的爱好。进入评刊团后,发现这里实在藏龙卧虎。我很紧张也很高兴,紧张的是我是个新人中的新人,高兴的是我能有幸结识各位翘楚,也有机会从大家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这次能得到新人奖,我感到惊喜又惭愧。我很感谢《作品》杂志和各位编辑老师,这对我来说是种极大的鼓励,让我相信自己能够一点点捡起曾经的兴趣,也能够慢慢有些进步,说不定以后也能写出点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愿望。总之非常感谢,也非常开心。谢谢大家。
颁奖词
她的评论总是能够贴近现实生活,对文本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做出独到而深刻的阐释。在剖析的过程中,其个人见解与文本思想融合相,具有一定思辨性。(颁奖嘉宾:赵文)
获奖感言
在座的各位作家、老师,你们好,我是青年评刊团三组的成员黄楠,来自广东梅州,非常高兴能够获得2020年度作品杂志社十佳评刊员的称号。
有幸在今年的6月10号加入青年评刊团,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虽然只参加了两次的线上研讨会,但在研讨过程中听各组发言人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就已经深深让我感觉到自己在写作上,诸如知识储备不太够、在写评论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文学理论去分析文本等方面的不足。
写作对我来说是初心,在我看来它不仅仅只是我的爱好,它更像是我本该要做的,无条件坚持的事项。
我的大学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我们老师说,不是谁都可以被称为作家、作者,甚至写手,你们在读了文学专业以后不管会不会写作最起码都要有作为一名专业读者的自觉。而在加入评刊团以后,我就更加感觉到我的写作道路真的还很长,要不断学习和历练才行。
最后,还是要感谢杂志社给予我的肯定和认可,我也一定会加倍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评刊员!谢谢大家!
颁奖词
黎希澈对文论术语理解透彻,对叙事理论和方法运用娴熟,能准确地捕捉小说情感与叙事上的特点,行文简洁严谨,没有丝毫的斧凿之痕,显出学院派批评的风范。 (颁奖嘉宾:马晓康)
获奖感言
首先,很荣幸能够成为《作品》杂志社青年评刊团的一员,感谢各位评刊员让在这里我遇到了文学评论领域的更多可能性,“难道世上的任何事物,只能以一种方式存在?”;通过参与线上评论研讨会和公开课,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内优秀作家对文学和对世界的观照,我好像走进了他人的书房,也短暂借用了他人的眼睛;感谢《作品》给予我这样一个平台,即便身处异国,即便因为疫情生活在冻结的城市,我依然因为文学可以和这个世界有一些温暖且紧密的联结,无论晨光,无论星光。感谢《作品》给予我的肯定和鼓励,希望未来可以和《作品》继续同行,希望我们未来道路漫长。
颁奖词
他的笔触清雅而书卷气,他的主持风格活泼轻松与沉稳大气融为一体,作为在读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他是《作品》青年评刊团的滚滚“后浪”之一。(颁奖嘉宾:唐一惟)
获奖感言
我是一名在读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文学既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专业,读文学作品就是在和不同境遇的伟大灵魂和普通人们对话,读盛可以老师的《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让我思考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父子关系,读唐一惟老师《2020滞留美国实录》让我思考大时代下每个普通个体的使命与选择,《作品》杂志选材经典,呼应时代,立足现实,每个月从学校菜鸟驿站收到新一期杂志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一段新的文学旅程开始了。
当然,我想我们每个获奖者想要说的都是感谢,感谢杂志社的各位老师,没有你们就没有《作品》杂志,更没有我们评论员们的存在,谢谢你们。寝室书架上堆满了一本一本的《作品》时,我时刻提醒自己,是否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评刊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今日的自己优于昨日的自己,催我不断进步。
感谢《作品》,感谢各位老师,也祝贺其他获奖者。我们一起努力,愿《作品》越来越好!
附(二):
抖音扫码,添加关注
副 总 编:王十月(主持工作)
副 社 长:郑小琼
邮政代号:46—37
主办单位:广东省作家协会
订 阅:15.00元
零 售:20.00元
地 址:广州市天河龙口西路552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七楼
邮政编码:510635
电 话:(020)38486216
传 真:(020)384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