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闽语区地名的文化内涵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2-12 09:08   15668   0
粤东闽语区地名的文化内涵

2022-01-15 06:40:06 来源: 江西地名研究  举报

摘要:地名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而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命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史的活化石。本文以粤东闽语区地名为例,探讨了地名与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地名与经济类型及物产情况、地名与历史事件、地名与民间传说、地名与人民的社会意识、地名与语言研究、地名与军事设施及宗教信仰等的关系,挖掘了粤东闽语区地名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粤东闽语区;地名;文化内涵;地名学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起的名称。地名往往带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各地、各社会的文化类型有可能由不同到相同,由独立到融合,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可能慢慢失去其独特性;地方语言也许被一种新的语言(方言)所代替。但是,地名却世代相因,变化极小,较完整地保留了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因而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化史的活化石。“因为地方的命名,地名的沿革,都与地方的地理方位,地方的历史沿革,地名所反映的地方民俗等方面有关……牵涉到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所以,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可贵的资料。

历史上,早就有人对地名的文化价值有了认识,对地名进行了研究。“地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形方氏掌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山师,掌山林之名……;川师,掌川泽之名……;原师,掌四方之地名……。”自汉代班固的《汉书》创造性地辟有地理志之后,各史书、志书多为地理设立专篇。二十四史中,就有16部有了《地理志》篇目。《尔雅》、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应劭的《地理风俗志》、袁康的《越绝书》等也都对地名做了或多或少的研究。汉以后,在地名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的是北魏的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中不但探索了地名的来源,还尝试对自古以来的地名命名原则作总结。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文的《舆地广记》、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李兆洛的《历史地名志韵编今释》、近代臧励和等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都对地名进行了专门研究。但中国现代地名学的真正建立,最早只能推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谭其骧、曾世英、王际桐、褚亚平诸先生的成果为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的地名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出版了《广东地名探源》、《广东省今古地名词典》、《广东省志·地名志》和《广东地名拾趣》等成果。粤东闽语区也出版了《汕头市地名志》、《澄海县地名志》、《南澳地名》等著作。但这些著作大都按方志和工具书的要求来整理研究,对地名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专著还不多。所以,本文试图以粤东闽语区地名为例,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对粤东地名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研究,希望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一 、地名与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

当人们为某地或聚落命名时,多考虑当地的地理特点、形状,或以该地与某一突出之山川海洋的位置关系命名,或象其形、状其貌,或定其位,或取其性质特点。因而地名多反映了当地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潮汕地区从南澳、饶平至海丰、陆丰,海岸线较长,沿海各辟有大大小小的港口,因而地名中多有“海”字“港”字,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滨海之地,如澄海、靖海(惠来县)、海门(潮阳市)、海山(饶平县),汕头市的“南海路、海滨路”,潮阳市的“潮港、西港、仙港、港内”,惠来县的“沫港”,普宁市的“潮来港”,澄海市的“港口、南港、北港”,饶平县的“上港、东港、西港”,南澳县的“港畔”等。也许,沧海桑田,这些以“港”命名的地方有的已经不再见到港口,但在历史上,那里曾经有过港口,或者与港口有过某种关系,那是必定无疑的。

江河粤东闽语叫“溪”,大的称“大溪”,小的称“溪仔”,因而不少滨河而居的地名叫“X溪”或“溪X”,如潮阳市的“东溪、桃溪、那溪、溪口、溪北、范溪、溪头、溪美、全溪、龙溪、里溪”,澄海市的“新溪、溪南、前溪、南溪”等。

在粤东闽语区,能够反映海滨特点的地名,还有个“埭”字。“埭”字潮音读(音同“袋”),指拦潮土坝。《玉篇·土部》:“埭,以土水。”,同遏;阻止,阻拦。《正字通》也谓:“埭,壅土为堰。”既然是拦水大坝,那么,叫“埭”的地方也肯定是滨海地区了,光澄海市就有“尾埭(美埭)、上埭、上埭尾(上岱美)、下埭尾(下岱美)、埭头、海埭(海岱)”等。

“澳”在粤东方言里指海边曲岸,因而带“澳”字的地名也都在海边,如海岛县南澳就有“南澳、支澳、深澳、青澳、东澳、九溪澳、隆澳、三澳、澳前”等地名。

滨海地区受海潮浸渍的田园,当地人称为“塭”(潮音)。“塭”原指阻水的小堤,后引申指“塭”里的咸田。所以凡地名带“塭”字者,也必定是在海边,或者曾是海滨之地,如澄海市的“东塭、老田塭、公塭”等。

还有地名高频用字“陇”,指江河或海边冲积而成的沙脊,如汕头市的“金陇、陇一、陇二、西陇、下陇”,惠来县的“寄陇、东陇华陇”,澄海市的“冠陇(冠山)、东陇、(东里)、内陇、横陇、陇尾、下长陇(下长宁)、梅陇”等。有些地方读“陇”为平声“龙”,或许因沙臂多成长条龙形有关。

粤东闽语区除了海滨之外,还有些小丘陵称“山”、“岭”者,与别处差不多。但是有一个地名用字却比较特殊,这就是“坑”字。“坑”在潮汕话中多指山沟,所以,地名带“坑”字者便一定是山区。如潮安县凤凰山区有“月藤坑、南坑、四水坑、石坑、李工坑、坑美、坪坑”,揭西县有“柑坑、泮坑、山东坑”等等。

跟山区有关的地名还有“坪”。“坑”指的是山沟,“坪”指的是山里的平地,如潮安县凤凰镇的“石古坪”、凤南镇的“大坪”,饶平县有“坪溪乡”,“坪溪乡”里有“坪峰村”,上饶镇有“埔坪”,建饶乡有“杨梅坪”,揭西县有“坪上镇”,普宁市有“大坪镇、樟树坪、田坪、茅坪村”等。

此外,个别地名还反映了该地的历史地理现象,如普宁市的流沙,“相传该地原为洼地,有一溪发源于大南山,常因山洪爆发,泥沙随水流至此,堆积成一片沙滩。……故名流沙”。今天的流沙已不再是沙砾一片,假如不是有此地名的话,谁还会想到往日那流沙成堆的情景呢?

一些地名还反映了地名所指示的地域、山川的形貌特征,如“虎屿、羊屿、鸡笼山、莲花山、狮山、象山、双乳峰、香炉山”等等。

二 、地名与经济类型及物产情况

经济的发展是居民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反过来,地名有可能是该地经济发展的记录。虽然一两个地名不可能反映全面的情况,但从地名中多少可以窥见某地的经济类型及特点。例如,潮汕从古至今以水稻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不少地名带“洋”字。例如汕头市郊的“牛田洋”,潮阳市的“北洋、前洋、洋心”,惠来县的“洋尾、埔洋”,普宁市的“什石洋、涂洋”,揭阳市的“翁洋、西洋”,揭西县的“南洋、后洋”,潮州市的“洋头、洋东”,澄海市的“南洋(莲阳)”等等。这个“洋”是田野的意思。潮汕平原间到处可见成片的水稻,一望无际,此谓之“洋”。叫“洋”的地方,原来一定是一派田园风光。

除了“洋”之外,还有很直接的“田”或“园”,如澄海市的“田寮”(龙田),潮阳市的“田心、凤田、官田、仙田、南田、西田、旷园、桃园”,惠来县的“詹厝田、图田、何田、彭田、美园、华园”等等。粤东闽语区的“田”、“园”有别,“田”多指稻田、水田;“园”多指旱园,种蔬菜、红薯。地名所指的地方,原来都是傍着田园的村落。

旧时的汕头市和潮州市区,是小商品经济颇为活跃的地方。众多的行铺,繁荣的手工业作坊,曾经在城镇中兴旺过。然而,时过景迁,现在再想研究当时的商品经济的话,再也见不到那些行铺作坊了,代之而起的可能是高楼大厦。但是地名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张旧时城镇的商业和手工业区分布图,例如潮州市(府城)有“竹篾街(经营竹器)、打石街(经营石碑、石柱及其他石器)、打银巷(经营金银首饰)、当铺巷、东丰栈巷、元盛栈巷”等。

粤东各地,还有不少以“市”命名的地名,如澄海市的“店市”、汕头市和潮安县交界的“葫芦市”等。这个“市”是集市的意思,不指行政区域。还有地名叫“X墟”,该地也一定是农村的集市,而且大部分在靠近山区的地方。如惠来县东陇镇的“达山墟”,揭西县的“新墟”,普宁市的“大坝墟”等。

此外,如澄海市有个盐灶乡,今天已不产盐,当然也无煮盐的灶,但在过去该地确实是个以垒灶煮盐为生的居民聚落。汕头市升平区有光华埠,原名厦岭。1916年筑堤围并在耀华港畔建耀华火柴厂,后改名光华火柴厂,地遂厂名,称为“光华埠”。1951年建光华农场,1965年开光华路,居民点有光华村,又随“光华埠”命名。光华火柴厂已经不复存在,但“光华”系列地名却留住了那段历史。

民居作为人民的必需生活条件,其建筑方式和条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建筑艺术)。在潮汕靠山区的饶平、揭西等乡村有些叫“寨”或“围”的地名。“寨”或“围”的建筑是把全村的民居联成方形或环形的封闭式建筑,东西南北各开一巷口,上设“更楼”。这种建筑便于居民团结互救、防盗防偷防山洪。这些建筑多数坚固而质朴。因为有这些“寨”和“围”的存在,很多地名自然也就有了这两个字。如普宁市的“下寨、洪厝寨、湖寨、中央寨、田厝寨、张厝寨”,饶平县的“西山寨、灰寨、上寨、下寨”等等,揭阳的“山东围、围头、乌围、前围、后围、东围、新围、上围”,潮阳市的“柯厝围、郑围、陈围、围塘”等等。

地名还有不少是因当地的物产而命名的,所以一看地名就知道该地有什么土特产。当然,地名反映的情况,只能是地名命名初期的实际情况。随着时间的迁移,该地也许不复出产这些东西,但是地名却牢牢地把它记录下来了。如潮阳市“棉城”、揭西县“棉湖”,都因当地出产木棉(吉贝棉)而得名。揭阳市“榕城”,因城中曾有很多老榕树而得名。澄海市“樟林”,明初居民集居于石壁头山樟树林一带,地多樟树,故以“樟林”为村名。后因台风海潮冲击和盗寇侵毁,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移居南涯新浦,但仍沿用“樟林”村名。澄海市隆都镇“樟籍村”,也因樟树得名。相传明成化间建村,因有樟树,高大茂密,因命村名为“樟树下”。1949年改名“樟籍”。此外还如:

南澳县有“荖园村”,属云澳镇。宋朝末期才创村,村中有一块较大的园地种植“荖树”,叫“荖园”。后以“荖园”命村名,虽然今天此地已没有“荖叶树”了。南澳县有“木屐桃村”,属隆东乡。该村附近坑地种有大量梧桐树,可用于制作木屐。木屐成为当地的特色,故名。

南澳岛有“紫菜石”礁,圆形,出水面高4米,面积8万平方米。常年长紫菜,因以为名。

南澳岛“鸟礁”,因每年农历4-8月有成群海鸥栖息在这里,故称。

饶平县柘林镇,昔因其地柘树成林而得名。柘林镇有村名曰“柘中北”,因其村地于柘林中北部,故名。

普宁流沙镇有“汤坑村”,揭西县梅云镇有“汤前村”,丰顺县有“汤坑镇”,都因“汤”而得名。“汤”古汉语指热水,地名指温泉。还有饶平县的“汤溪镇”,其地昔有支溪,温泉常年喷涌,水温高达80℃。

三、地名与历史事件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忠实记录。当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总会反映到地名中来。所以,我国现代地名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曾世英先生说:“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地理背景,地名的研究理所当然要有地理学家参加。地名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研究地名的来历、含义及其演变非进行历史的考察不可,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家历来对地名的沿革十分注意。”

首先,地名记录了移民史。潮汕地区有很多冠以姓氏的地名,而这个姓氏往往是最先来到此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移民的姓氏,可以说是该聚落的“开山鼻祖”。如澄海市“董坑村”,是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董氏移民所创;“欧厝村”是移民欧姓兄弟于元末明初(约公元1325年)来此创建;“许厝村”是许氏移民南宋时(公元1250年)来此建立;“沈洲村”的最早移民则是元末明初由福建诏安来此的沈氏父子4人。潮州市“刘厝埔”与清朝时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有关。刘永福初揭竿时随广西天地会反清,旗帜底色为黑色,故称“黑旗军”。1873年他与越南人民一起,参加了抗法斗争,曾受越南王封一等男爵。后来,他接受清朝收编,参加中法战争,1885年3月在临洮曾大败法军。1886年,调任南澳总兵。刘永福的家人当时就住在今虹桥头建宁里一带,因而群众称此地为“刘厝埔”。澄海市的“陆厝围”,是南宋时陆秀夫勤王至此,其后代留驻的地方。

地名还是研究少数民族或特殊聚落迁徙的宝贵资料。不少地名所指示的聚落,过去的居民虽都已迁走,但他们留下的地名,却无意间留下了过去历史的信息。如汕头市的“疍家园”,潮阳市的“疍家宫”、“疍家岐”,揭阳市的“疍家湾”,都曾是家人的聚居地。

地名还常与某些历史事件有关。这些事件也许会被写史书、地方志的人所遗漏,但地名却把它记录下来了。惠来县有个千秋镇,据《楚庭稗珠录》载,南宋处置使邹汁风和监簿刘子俊从文天祥驻兵于此,勒石为铭,有句云:“山川万古,镇垒千秋。”后宋帝昺又在附近大石上题“永镇千秋”四字,故名。澄海水寨村,地居韩江支流北溪出海要隘北岸,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在此筑寨,训练水军。明末废,但地名仍叫水寨,沿袭至今。澄海市韩祠村,韩祠远在潮州,澄海为何有此地名?原来此地历史上曾是潮州韩祠的公产地,故名。南澳隆东乡有“红山十六村”。解放初期,东山大队在红山仔建农场,并组织了16位青年妇女到此安营扎寨,称“红山十六姑娘”,后省称此地为“红山十六”。澄海大衙,则因元代曾设收盐税衙门于此而得名。澄海石丁村,原名敬业里,因1922年8月2日遭特大海风潮扫荡,全村幸存者仅几根“石丁”(石柱)而得名,并保留至今。

四、地名与民间传说

地名不但是一部真实的史记,它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集。这些历史传说多存在于民间,史籍已无可考。如现在的潮州湘子桥,原名广济桥,相传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移山驱石帮助建成的,群众为了纪念他而易名湘子桥。今揭西县河婆镇,原作何婆。民间传说是在昔日的南关城,有一位卖擂茶的何大娘,其擂茶香甜可口,人又善良和蔼。过往客商,宾至如归,异日至他处经商,无不颂扬何婆之美德及擂茶之美味。久而久之,何婆便成了此地的代称,乃至成了地名。

澄海市的鸿沟,据传唐末此地仍叫环山。后因地震而山崩地裂,海底升高,联成一片乱石滩。滩中出现大海沟一道,潮涨时海水轰涌而入,潮退时鸿雁喧鸣而来。群众视鸿雁为吉祥之鸟,故改称此地为鸿沟。

澄海市的“百二两”,原称福坪,相传村人曾挖得一个特大番薯,重达120两(过去16两为1市斤),远近闻名,故此易名。

地名还记录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活动轨迹。南宋末代皇帝赵罡、赵昺兄弟俩和文天祥、陆秀夫等也在潮汕一带活动过,因而也留下很多跟他们有关的民间传说的地名。如潮州市开元路的东侧有一口古井,人称“义井”,“义井”对面的胡同,称“义井巷”。相传宋帝逃难至潮州时,饥渴难忍。因兵荒马乱,居民家家闭门自安,无法找水饮用。当队伍来到城南时,见路旁有一水井,水清如镜。但一时又找不到汲水工具,望水莫及。宋帝昺长叹一声:“难道连水也来欺负我么?”说来也怪,话音未落,但见井水突然上涨,涌至井面。帝昺大喜,掬而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并封此井为“义井”。井边的小胡同也跟着沾光,称“义井巷”。澄海市“上坑村”有座“接龙桥”,传说宋帝昺逃难至此,刚好天降下一道彩虹横架河上。宋军赶忙过河。后来群众在此河上真的建了一座桥,为了纪念宋军,便起名“接龙桥”。

南澳有“石亭盖”暗礁,据说为纪念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拒红夷有功、在深澳建石亭时,从案屿取石头雕刻了一亭盖,用绳索缚于船上。船行驶至走马埔前海面时,绳索裂断,亭盖沉落海底,变成暗礁,故名。

潮州市有“竹篙山”,传说与韩愈有关。韩愈刺潮之后,有一次潮州淫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顿成泽国。韩刺史亲自到城外巡视。他骑马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考察了地形。他吩咐手下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并召集人马,筑堤防洪。岂料奇迹出现:前面走马,后面插上竹竿的地方已自然拱起了一条山脉,堵住了汹涌而来的洪水。竹竿,潮州话叫“竹篙”,后人便称此山为“竹篙山”。

跟地名有关的这类民间传说,大部分都查无实据,可谓“口说无凭”。但老百姓却津津乐道。这类地名的真正得名原因往往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从词源学来说,地名的民间传说只是一种俗词源。

五、地名与人民的社会意识

人民总是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因而在给自然村落起名,特别是要写之于书面时,他们总是希望把村名起得文雅而与吉祥幸福有关。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大量使用吉祥字眼,如“吉祥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德”等等。据李如龙教授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册》中所收地名中有“太平”54处,兴隆24处,“安”字头的地名125处。粤东闽语区的例子如汕头市的“升平区、长平路、万福里、万安街、新兴街、文德里、五福里、仁安街、仁和里、永平路、永泰路、迎祥路”,潮州市的“文安路、广平街、太昌路、永丰街、永兴街、新安街、福真路”等。

潮汕人常常用谐音的方法,把原来较为粗俗的地名写成文雅吉祥的字眼。如潮安县“下尾”村,写作“华美”。“华美”两字,在粤东闽语区十分典型,几乎大部分口语叫“下×”,或“×下”的地名,潮汕地区不少都写成“华”;“尾”则写成“美”。除“华美”之外,澄海市“下布村”写成“华富村”,“下窖”曾写作“华窖”,“下埔”写作“华埠”,“埔尾”写作“埔美”,“尾埭”写成“美埭”,“埭尾”写作“岱美”,“陇尾”写成“龙美”,“赶尾”写作“冠美”等等。此外:

澄海市隆都镇有“乔梓里村”,原名“桥仔头”。“桥仔”与“乔梓”普通话同音,故弃俗从雅写作“乔梓”。隆都“隘洋村”,原名“鸭洋村”,以“鸭”入地名,群众嫌俗,故用音近字“隘”作“隘洋村”。“云关路村”原名“牛头路村”。因元朝年间此村设有墟集,以耕牛买卖、牛贩商贾往来而得名。因“牛”字嫌俗,故改用“云”字。

澄城西南面有“岭亭”,旧名“岭顶”。城东有“山家”村,或称“山坑”,但写作“仙居村”。

澄海市莲华镇“隆城村”,口头称“龙眼城”,因村边多种植龙眼树而得名。因“龙眼”土音不好听也不好写而改为“隆城”。

澄海市澄华街道有“仙龙村”,口头称“砂砻”,以农具得名,嫌其俗而写作“仙龙”。上华镇有“渡头村”,村名曾写作“图濠”。传说村中曾有古庙,以“图濠”两字作冠名联云:“图书启圣化,濠水开人文。”又有村名“琳”,口头称“刺林”。“刺林”音(试篮),指荆棘。用作村名说明创村前的状况,很朴实但欠文雅。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改村名为“琳寨”。

澄海市外砂镇龙头村,村北有三孔石桥,名字叫“犁头桥”。村名因桥而得,叫“犁头村”,书面从雅写作“龙头村”。“富砂村”口头称“浮沙村”。因先民移居至此地时满地浮沙而有此名。

澄海市“莱芜半岛”,口头称“奶脯山”(因双乳峰得名),也讹称“篮脯”。因音近而改称十分文雅的“莱芜”。

南澳县隆东乡有“龙地村”,地形从北向南呈长条状,蜿蜒曲折,登高俯望,形似长蛇,故称“蛇地”。民国年间,乡民因“蛇”字丑恶而改为“龙地”。

南澳有“霞飞屿”,原名“虾尾屿”,因岛形似虾尾而得名。后用谐音法作“霞飞”。朝霞晚霞,飘然欲飞,何其雅也!

汕头市达濠区珠园乡有“珠浦村”,原名“砂浦”,因地处水滨且多砂石而得名。后嫌“砂”字太俗而改为“珠浦”。

潮阳市和平镇,本名“蚝坪”。传说文天祥勤王至此,觉得太俗,外地人不好懂,建议改为“和平”,百姓从之。

有一类很雅的地名,命名时一开始就有文化比较高的人参与,因而常常与经典有关。澄海市莲下镇有“德邻村”,1938年“洲头、坟埕、下王”等村合并时,立意诸村和睦相处,便取《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句,缩略而为“德邻”。澄海市有“龙田村”,口头称“田寮”,因先民在田野中盖茅棚而居,故名。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村中举人卢升据《易经》“见龙在田”而改名为“龙田”,一直沿用至今。

地名所反映的社会意识,有一些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这种政治色彩往往受到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渗透,不同时代的地名,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如广西的“友谊关”,封建时代名叫“镇南关”,后来改叫好听点的“睦南关”,解放后才改叫今名。汕头市的“大学路”,“文革”时期叫“五七路”,因为道路经过的地方有学农、学军的基地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叫今名,因为在昔日的学农、学军基地上,已经兴建起了一所崭新的汕头大学。汕头市还有“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显然是民国时期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起的路名。还有“中山路、中山公园、博爱路”等,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的色彩。而“解放路、红领巾路、跃进路”等则带有解放后的时代色彩。

六、地名与语言学研究

曾世英先生说:“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和语言中的其他专名(例如人名)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的特点。地名的构成有一定的语法规律,地名用字的分布和民族语言、方言的分布密切相关,地名的书写和称说可能存在不同的变体,对历史地名的考释必须从字的形、音、义入手,对当代地名的标准化处理也必须联系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地名的研究和语言学的研究也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地名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最具稳定性。它代代相传,许多古字的音义被十分难得地保留下来了。如上文提到的“埭”字、“洋”字。“洋”的古义之一是广大,《诗·大雅·大明》:“牧野洋洋。”就是说牧野这个地方的田野广阔。“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南方许多地方凡大片平地都用`洋'作为通名。闽方言里还可以说‘洋田’、‘田洋’。……在福建省,以'洋'为前字的的较大自然村就有300多个。”福建一带,有的地方把指田野的“洋”换成“土”字边,写成“垟”。但粤东闽语区仍以“洋”字指田野,以至令外地人产生误会,以为这里到处是海,惊叹:“潮汕一大怪,洋在内,海在外。”

此外还有“埕”,意为庭院、广场,以它为地名的如潮阳市的“古埕”,惠来县的“新厝埕”,潮州市的“大埕”,饶平县的“高埕、东埕”,南澳县的“前埔埕”等。“埕”的本字是“庭”,指四合院中的露天庭院,引申指广场,乃是古义。凡用此字命名的都与广场(晒谷场等)有关。

有些地名用字则保留了与今音相差较大的读法,实际上保留了古代某个历史层次的读音。因而,地名的读音,对古音研究很有价值。如“林”字,潮音作姓用时读为或,但在柘林、东林美等地名中读,主要元音为[a],与相差很大。但参证其他材料,如“淋”白读或,“深山林内”的“林”也读(但“树林”的“林”读)。由此可知,主要元音[a]和是一种文白异读的对立。“林”字今广州话主要元音也近[a]。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林”字所在的侵韵字古音的主要元音有可能是[a]或接近于[a]。

普宁市果陇村,“果”字念,与文读有异,保留的是歌部字较早层次的韵母。

其次,有些地名用字则是典型的方言字词,是研究方言的弥足珍贵的材料,有的甚至可以用来作为某种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词汇的特征词。如潮汕地名中的“坝”,非拦水大坝,而是“溪沙坝”,即“沙滩”。普宁市的“三溪坝”、潮阳市的“大溪坝”、澄海市的“坝头、大坝”的“坝”都是这个意思。

“墘”字也是个方言字,指边沿,据有关资料统计,“福建省带'墘'字的地名有951处,广东省116处。”“墘”是闽方言字,所以,广东省带此字的地名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语区,如潮州市的“溪墘路”,澄海市东里镇的“溪墘街”,揭阳市榕城镇的“港墘”、磐东镇的“溪”,惠来县仙庵镇的“田墘”,潮安县登塘镇的“溪墘寮”等。

粤东闽语与闽方言的其他地区一样,称房屋为“厝”,因而地名中就有很多叫“厝”的。如潮州市的“潘厝、翁厝、邱厝、李厝”,揭阳市的“郑厝、蔡厝、詹厝、吴厝”,饶平县的“李厝、沈厝、施厝、陈厝”等等。这个“厝”成了闽方言的特征词。据李如龙先生统计,福建省带“厝”字的地名有3643处。潮汕属于闽方言区,因而地名中也多用“厝”字。

“埠”是闽粤通用地名字,原指船只来往较多的水边,后来多成为码头,叫做“埠头”。又进一步发展成为集市贸易的地方,即所谓的“商埠”。汕头市号称“百载商埠”,原来只叫“汕头埠”。与汕头市一水之隔的达濠区,原名“踏头埠”。潮安县有“庵埠”,原也是海边码头而成集市。潮阳市有“关埠”,原是榕江畔很兴旺的码头。“埠”古代写作“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又东北迳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渚。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宋·陆游《秋晚村舍杂咏》诗:“步头横画舫,柳外出朱桥。”

“墩”,闽方言指又高又大的土堆,古代已有用例。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叫“墩”的地名所指称的地方原来都与高台或高地有关,如汕头市的“东墩、北墩、南墩”,惠来县葵潭镇的“涂墙墩”,揭西县河婆镇的“宫墩”,澄海市莲华镇的“上墩”等。

有些地名用字则与曾在当地活动过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有关。如畲族的聚居地,则多以“”为名(它的意思是放火烧山,以开山林),如揭西县的“汤輋”、潮阳市的“大輋”等。“寮”字则与瑶族有关。瑶人搭竹木茅草为屋,称“打寮”。宋·朱辅《溪蛮丛笑》云:“山瑶穴居野处,虽有屋以避风雨,不过剪毛叉木而已,名曰打寮。”后来汉语借用以指竹木稻草等搭成的茅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几间寮舍,半亚朱扉。”古代很多民居都是“寮”而已,所以很多地名就叫“寮”。如普宁市的“赵厝寮、郭厝寮、新寮、华寮、上寮”,揭阳市的“东寮、陈寮”,惠来县的“港寮、后寮”,揭西县的“曾寮、山寮”,饶平县的“前寮、军寮”,潮州市的“大寮、杨厝寮”,澄海县的“田寮、蔡寮厝”等等。

七、地名与军事设施、宗教信仰

有不少地名,跟军事设施有关,尽管历史上的军事设施今天已经荡然不存,但地名却使人民不会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粤东闽语区里,与军事有关的地名,最典型的莫过于汕头市的“石炮台”和揭东县的“炮台镇”,均因“炮台”而得名。汕头“石炮台”建成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因用石筑成,故名。是清兵扼守汕头出海口的重要军事基地。现在它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文化地名。揭东炮台镇原名“铺前”,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于临江处建了两个炮台,扼守榕江航道。后渐成集市,遂以炮台为名。

不少地方都有地名叫“所城”,如陆丰县碣石、汕头市蓬州、饶平县东界等地。这些叫“所城”的地方大都跟军队驻扎的军营有关。例如饶平东界的所城,是一座较完整的城堡。城廓长643丈,高2.7丈,厚1.6丈。设东西南北四门,门高一丈,宽8尺。城墙内外,均用石条垒成,中夯泥土。城门都建有重楼,城隅上都没置敌台。据《潮州府志》记载:明初倭寇犯境,安陆侯吴杰在沿海地区设防,置寨建所。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百户顾实在宣化都小金山下筑城守御,设所之城。所城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因为有“所城”的存在,这一带地方,便称为“所城”。

南澳有“前烟墩”、“后烟墩”,因明代在村右侧的龙颈山顶设置烟火台,方言称为“烟墩”,故“烟墩”前后的村名也以此称之。“烟墩”即了望哨的烽火台,是一种军事设施。

南澳校场路,此地的善堂原为明清时期的演兵场,群众称“校场”,故这条路也叫“校场路”。

揭东县云路镇翁内村,有一个地方叫“曾逵寨”,因曾逵而得名。曾逵何许人也?曾逵乃是清朝农民起义军钟林手下的一员将领,揭阳梅岗人,原名曾小山。幼时随父浪迹江湖,因练得一身好武艺,善使双斧,长得像梁山泊好汉李逵一般,故被人戏称为“曾逵”。曾逵领导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地方,群众呼为“曾逵寨”,并相沿至今。

澄海市东里镇有水寨村。此地原为韩江支流北溪出海要隘的北岸,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在此筑水寨创军寨。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建石头城,至明末(约公元1640年)不再作为水军住所。此后陆续有移民迁往居住,称“水寨村”,至今犹然。

地名与宗教信仰也有关系,主要是因为不少地名是以著名的建筑物来命名的。而在各地的著名建筑物中,寺庙宗祠占很大的比例。寺庙的香火越旺,名声就越大,附近的地方也就往往因它而得名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汕头市的“妈屿岛”,因岛上有香火很旺的“妈宫”(天后娘娘庙)而得名。除了汕头市的“妈屿”、“宫前路”之外,还有南澳县的“宫前村”、潮州市的“宫后街”等。

除了“妈宫”之外,还有一些地名与潮汕人所崇敬的英雄人物或清官贤吏有关。因为人民对为国家和百姓做过好事的人都十分崇敬,往往会立祠以祭,或直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地名纪念他。在粤东地区,最受崇拜的莫过于韩愈了。韩愈治潮不满八月,只因他兴学起文,驱鳄劝农,为人民做了好事,潮人感其恩德,“从此江山改姓韩”,山称“韩山”,水叫“韩江”。还为其立祠,因为韩祠,又有了“韩祠路”。潮州城里还有“昌黎路”,汕头市有“慕韩里”。从一系列的姓“韩”的地名,可见潮人崇韩的一斑。

澄海城中山路有一处地方叫“双忠公”,因原来这里有一座“双忠公祠”而得名。“双忠公祠”祭祀的是唐代的名将张巡和许远。张巡是唐开元年间进士,曾任清河、真源二县县令。安禄山造反时张巡坚城拒降,最终杀敌解围,忠勇过人。许远曾任睢阳太守,与张巡一起死守睢阳。但附近的节度使见死不救,终于被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攻破,许远、张巡以身殉国。群众敬其忠勇,立祠祭祀,称“双忠公祠”。而附近这一带地方,便因祠而得名。虽然后来“双忠公祠”已被拆除,建为医院,但群众口头仍沿“双忠公”旧名。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 第1期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99232
帖子:79847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