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发展方面,低利率环境压缩了盈利空间,长尾客户服务考验信贷能力。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面临存款减少、息差收窄的压力,其议价空间和盈利能力有限。与此同时,在政策引导和民间借贷保护利率下调的大背景下,一些银行纷纷采取“提额降价”业务策略,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贷产品定价。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优质客户已经基本覆盖,且逐渐向具有成本、渠道、服务优势的金融机构聚集,征信白户和下沉区域消费人群是后续消费信贷服务的重点人群,这对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营销、定价和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利用数字化释放消费金融动能
数字化是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消费场景、客户营销和贷后管理等方面推动消费金融积极转型,进而在推动消费发展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用好线上渠道,进一步拓宽消费金融服务场景。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构建线上化渠道,便利消费者在线申请贷款、完成审批、获取贷款,从而让金融消费者享受到快速、便捷、简易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与头部互联网公司、流量平台开展流量合作、联合贷款,丰富渠道入口。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应当与消费场景相融合,实现无界甚至是无感知的金融服务。实践中,餐饮、购物、娱乐、医疗、旅游、教育、家装、婚庆等各行业都在纷纷将金融服务作为促进其业务的一种手段。但是囿于不同场景的数字化程度不同,场景与金融融合的方式有所差别。例如医美、旅游、教育培训等场景往往更多依赖的是线下门店,且线上化的难度较大,就需要运用到传感器、人脸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实现线下场景与金融服务的无感知融合。 二是释放数据作用,让消费金融服务更好匹配消费人群需求。一方面,要对消费人群细致划分,做好精准营销,本质上是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消费能力和金融产品的匹配。将消费人群按照学历、地域、年龄、收入等标签进行划分,实现优质客户识别、信用风险评估、防范和阻断风险传导;根据客户反馈情况优化营销策略,尤其做好针对征信白户、年轻人、专科及以下学历、四五线城市群体的产品营销,对上述人群提供适度普惠的消费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实现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善于运用地理位置、社交关系、语音文本等各类数据,从而改变现在消费金融产品的设计思路,根据消费者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从B2C转变为C2M,实现消费金融产品的“反向定制”。例如消费与其他业务模式相结合,创新成为包含会员、折扣、预售等各类元素的多元业务模式,也可以将传统的购买消费扩展为租赁、共享消费。
三是用好金融科技,全面提升消费信贷供应链能力。消费金融行业在发展期时,各家机构的竞争主要在渠道、资金、服务领域展开。获得竞争优势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在消费金融服务逐渐步入行业成熟期时,“技术优势”成为机构开展竞争时的重要手段。为此,应基于整个信贷供应链,可以运用智能运维、自动化流程、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化提升放贷机构的风控能力、管理流程、运维效能,通过放贷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