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验吧,希望行家能够互相交流。
![]()
1、焦点偏移
使用老头,有一定几率失焦,通常是焦点偏后,即使你用了增亮磨砂对焦屏/无反100%中心放大对焦,仍旧有可能如此。
焦点偏前的话,还算好些,毕竟后景深是前景深的两倍。
这里面,我认为最烦的地方是8-15米这段距离,尤其是单反系统的广角头(120/135皆是)。
Leica M系统的话,一般是90mm左右比较容易虚。50mm的部分头有焦点偏移(Sonnar),广角一般无问题。对于黄斑叠影,如果拍人的时候用人脸边缘来确定合焦的话,那么铁定焦点会偏后。
例子↘
![]()
Opton Sonnar 50/1.5 mount on Leica M9脸部眼睛部分,是靠锐化补救。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颗老手动头比较神奇,色散非常小,大致是因为玻璃吧。个人的常备头之一,配合Tiffen Black Pro-Mist #1/2和#1使用。
2、电影例子
这在一些胶片电影中的镜头内,也有出现。
这一幕一直是焦点在衣服上,时长很短,不超过1秒↘
![]()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这个例子则是低反差的镜头在拍远景时的一些慧差,通常来源于宽荧幕镜头↘
![]()
Patton我自己也做过做掌机使过435,屏幕确实费眼,看起来很像对上了,结果会差一点点。后来有过经验~会略微回来一些,尤其是用小光圈的情况下。
为什么小光圈焦点往回调整呢?因为背景的丰实度会让一些前景看起来虚了。典型的情况:脸和身后的绿叶。
这里举一个例子,肩上的细密纹理让脸看起来会有些失焦↘
![]()
Voigtlander Septon 50/2接驳Hasselblad数码后背自动镜头一样会有这种问题啦,这个和单反的对焦传感器精度有关,微单的话,和算法有关。
大家其实都一样菜鸡啦(笑)
3、原生功能
如果是A7系列转接,类似放大头的使用方法让100%放大没那么好使。
我自己的观点是,一个系统最好使用一个系统的镜头,转接,除非能还原自动功能,否则不建议这么做,比如SONY A7M3使用METABONES/Sigma MC11转接CANON EF镜头。不过,我自己的观点是,因为镜头卡口设计的问题,这类镜头通常没法达到非常紧的连接。(当然,METABONES出了CINE版接环,这要另外算)
无反转接其他镜头的时候,如果像放大头那般缩小光圈直接对焦,额外增加的随机噪音会影响对焦。类似的,Nikon单反机身转接其他厂家镜头的时候,直接用小光圈对焦,失焦率也很高(宁愿估)。
4、镜头杂谈
M42时代的镜头,有一些拥有镜头身上的景深预览环/按钮,通常会写作:A/M,这对于转接的话是一个好功能,利用这个开关切换全开和拍摄光圈。
![]()
ISCO 50mm f/2.8 (M42口)其他一些镜头的话,尤其是俄头,也有这类功能,双光圈运作。
![]()
Komura 135mm f/2.3(Bronica D/S口)如果买的话,优先考虑这类镜头,转接使用上会稍微方便一些些。
当然,Nikon口一些镜头,有那种Nikon G to Canon EF的带拔杆的,也是很适合的。
实际上呢,谁管呢。
![]()
5、辅助器材
七工匠的Finger Tab还不错,算是让某些镜头能够像Summlilux-M镜头一样估,不过我并不喜欢
我喜欢用棒棒,因为一个手指即可以推动,而非让手指中心受力,至于虎爪好不好用,看习惯。
拙作
![]()
Hektor 125/2.5 & Sinar C1, Sinar Emotion 22![]()
Komura 150/3.5 & Bronica S2A, Sinar Emotion 75LV
![]()
Opton Sonnar 50/1.5 mounted on Leica M9![]()
Canon EF 50/1.8 STM & Lens Turbo, SONY a6300![]()
Olympus 24/3.5 Shift mounted on Nikon D610![]()
朋友DIY的Sologon(约28/9),接驳在SONY a6300上![]()
Jena Sonnar 50/1.5, Contax IIa, Fujifilm Superia 200
写完这个回答,发现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对焦屏。
俺亲自去了崇明的Yankee工作室拜访了老板,回头将考察经历放在专栏上
敬请关注
![]()
明亮的对焦屏才是成功的关键中大画幅~最需要明亮的对焦屏了。
喜欢的话,希望您多多点赞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