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广外校长仲伟合辞职?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的论坛用户   2021-1-12 19:27   9120   5
近日广外校长仲伟合辞职,请问您怎么看?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12 19:27:46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人广外15届本科毕业生。在11年高考填志愿时,广外文科录取分数线在省内稳居第四,当时高于华农、华师、深大,文科本人高考分数超一本线10余分,所以情理之中地在第一志愿选择了广外。

先说说学校近些年来在发展上的争议。
生源是一所学校实力的第一因素,这是真理。近些年,广外在省内录取分数线的排位一再下跌,2016年已跌至第7位。所以,这难道还不是广外在省内高校排行榜上实力下跌的最好证明吗?

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母校跌价。

生源择校考虑的是什么?是学校综合实力,包括学科实力、学校声誉、生活条件、就业前景、金字招牌(211、985)等等。为什么那些年,广外这所相对年轻的草根学校,还能挤掉华师、华农稳 坐第四?为什么更为年轻的深大,可以一跃而起力压广外?

还有 没有评上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原因说法不一。
不过随着广东的一本院校再次开放名额,在广东一本院校里,广外恐怕要沦为和广财、广大相差无几的第二梯队了。可以说,近些年来,广外不进则退,已经将此前积攒的老本吃光了。

所以说,任职校长7年的仲伟合(2010-2017),恐怕难辞其咎。

在此,我对他有关论文涉嫌抄袭一事不作评价——尽管有舆论认为这是他辞职的导火索。但是要用一句话概括他就是:这可能是一个好师长,却不是一位好校长。

其次是学校管理的问题,三卡制度引发诸多不满,学校安全问题频发,早听制度沦为鸡肋,创新班机制效果甚微,散漫学风从未改进,重活动轻学习的校风变本加厉。这些都暴露出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并不是学校不知道,而是缺少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反之,校方对舆论的管控,是相当严格的。

那么,我们不得不用第二十二军规的方式来质询我们的校长:
如果他不知道学校在校风,学风,安全管理方面长此以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那就是他不了解校情,不接地气,特别是所谓的校长茶话会并没能掌握学校发展和管理中的核心难题,以至于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他应该对此负责。
如果他知道上述问题,但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解决。他同样应该对此负责。

再来评价下那句 “广外不是211不是985,广外就是广外” 。
其实这句话本意是激励学生们在校期间奋发图强,不要因为选择广外后由于非211、985的劣势而自暴自弃,厚积薄发,最终在择业期间用实力为自己和广外正名。这句话类于那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本质上是一句提升士气和自信的话。这句话说出来,无可厚非,原罪也并不在于仲校本人。

然而,这句话的应用场景,是有所限制的。这只能是一句在校内圈子出现、师生校友们互相打气的话。可惜的是,不少校媒、校友们的过度传播、过度使用,对外动辄搬出这样一句话来,效果适得其反。

不过,我倒是有一句更为合适的话想与君共勉: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选择的。

与此同时,所谓的“仲校金句”也是在相似的背景下诞生、发酵的。由于任职期间前几年在毕业典礼“最后一课”上,说了很多“接地气”的话语,先是被媒体热捧,后是被学生们赞赏。因而,或许是发现效果甚好,仲校在此后数年的毕业演讲延续了这种“仲式风格”。

不过,同样的套路重复多了,也会让人厌倦。那些“新高富帅”、“新白富美”之类的俏皮话,在现场听,很是有新鲜感。但我认为,最后一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听得开心,更重要的是听得入心。所以,这种“仲式风格”的演讲,词藻华丽,平易近人,新鲜有余,真诚不足。

试问各位广外毕业生,你能记得哪一句当年仲校在你的毕业典礼演讲里的话?请默写下来。

当然,他有一句话是真诚的,所以打动我了,所以我记得:当你的人生顺利的时候,你可以不用回来;当你的人生不如意的时候,请一定要回来……
(我再去查了原句是:当你收获成功的喜悦时,可以不回来;但当你遭遇挫折时,请一定回来,在图书馆的栏杆边站一会儿,在云山咖啡屋(云山水榭)里坐一会儿,或漫步校园,追忆往昔;或埋头沉思,汲取力量。)

后来我偶然看到了仲校在201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现干货明显更多。那么这是为什么?
最后是仲校身上最受争议的个人崇拜现象。
“男神”这个名号、这种风气,可能最初只是女同学们一时兴起流传开来的。我不知道仲校是否享受这种千人呼万人拥的体验,大概是有的。至少在事实上,学校没有去遏制这种“个人崇拜”。当这种风气越来越严重,就只会成就“明星校长”、“明星官员”,对学校的发展并无帮助。
还有,为了搞军训阅兵、搞演出、搞运动会,类似于什么千人小苹果这些大排场的事情太多了。
这里折射出的是另一种现象,只尚行而不明德,只学用而不贯思。

A栋门前的校训石就静静地立在那里,数十年如一日。一波又一波的学子从昏暗的高三隧道走过,一鼓作气地爬完了高考的长梯,踏上了广外的平地,便迫不及待地要奔向终点。那块黄石上模糊的红字写的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


学习的CPU变质成为了各种晚会,团学评选的CPU。一年下来每个学院都有三五次大活动,每个团学下属部门都有一个小活动,庆功之夜中行集合,浩浩荡荡奔向贝岗,又是一次集体的狂欢。

我也是从这样的社团标配经历中过来的。然而出到社会才发现,这些所谓的锻炼价值甚微。比如为了可怜的零点几的综测加分,真学霸们被团学引诱,花上一周时间每晚参加排练,只为校运会那几分钟的拙劣表演。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责无旁贷。以上问题,也绝非一人之过。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些年广外务虚的事情多了,务实的事情也许有吧,但效果好像不那么明显。校友们在新闻上、在自媒体上看到的广外,除了安全问题之类的负面新闻,有多少是好消息的?

每次有人批评母校,势必有人护短。那篇《天命之年》出来后,反击的人太多了,作者被迫删除了?导致我至今也没机会看到全文。可是谁会不爱自己的母校呢?为什么在你们眼里,竟容不下一声批判、一声责问?
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简历上,姓名,甚至是性别都可以更改,唯独是你的学校名字是抹之不去的。所以,爱之深,责之切。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广外还很年轻,我们仍然年少。
让我们共同成长互相陪伴吧,一起面对路上这一刻的孤独吧。
3#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12 19:27:47 发帖IP地址来自
广外不好也不差,别人家的学校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好。
本人不是广外校友,属于广外家属,就着仲校的问题强答一发几个广外热门话题。先介绍背景:家里领导当年过了厦大、南开、央财、外经贸、北航等名校分数线(清北复交浙人上不了),因为是本地人不想出省,不想去男生扎堆的华工,不愿意读中大冷门专业,所以本科去了广外,期间年年奖学金、拿过的各种证书家里放了一摞;硕士在国内top2,硕士成绩排名大概是前15%,在校无论是学术、眼界、综合能力可以和清北等顶尖名校保送生抗衡,她的导师是业界大牛,带的学生基本都是专业里最优秀的一撮人。
家里领导现在就职于某金融机构总部,同事大部分是清北复交顶尖名校硕士毕业生(本硕都是顶尖名校,中山大学在其中都略显寒碜)。入职后HR反馈:拟招10个人,简历投了一千多份,刨掉几个关系户,同事的名字基本百度可查,都是学生时代全面发展的狠角色。家里领导找工作时大券商投行部、各种银行总部、租赁、基金子公司、央企offer拿了不少(上述工作起薪大概都是30万税前)。同时,有个很搞笑的情况是家里领导的广外本科同学居然最后和硕士同学成了银行同事(硕士同学本科是某211,岗位比广外本科同学略好一些);谈恋爱期间参加过几次她同学的婚礼和聚会,感觉广外的同学就业普遍还可以(虽然某些支行同学同学经常在朋友圈推理财),就算当时班上比较差的一些同学也进了小城市的农商行做桂圆。上面噼里啪啦大段废话的结论是:广外的优等生综合能力很强,在哪里都吃得开,如果认为学校拖你后腿,建议也从自身找找原因。广外一般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混个一线银行岗位做个小白领养家糊口混混日子也是可能的,再差一点去小城市混个银行桂圆小日子还是挺滋润的。
问题1:广外分数为什么会逐年下降?原因可能如下:一是对外贸易逐年萎缩,信息不对称因为互联网普及和发展得到极大缓解,类似淘宝这类平台大行其道,外贸类专业没有以前吃香(不过一带一路又将是外贸、语言专业的新机遇);二是很多企业设置211、985门槛,倒逼部分考生选择华师、暨大;三是平行志愿让考生敢大胆报志愿,造成考生分流(记得2005、2006那几年广外每年都能招收到标准分超过800分即过清北线的广东生源);四是广外生源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内,集中度风险较高,现在广东高考生源结构被大量外省移民充斥,移民相对缺乏安全感需要985、211作为一种标记,确保自己能够在社会有一席之地。本地人一直有不出省的传统,本地人不在意985、211,不懂什么是985、211。我岳父岳母都是广东本地人,他们在国企上班视野相对开阔,但是不知道何谓211、985,他们认为大广外就业好、认可度高是好学校。
问题2:广外就业到底怎么样?广外2016年的就业报告(可自行百度下载):,总共本科毕业生是4809,本科毕业生有685人进入世界五百强;有162人进入四大,中农工建四大行共有345人,招商、交行中信130人。上述数据可能和五百强有重叠,由于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华师没有披露具体数据,很难进行直接比较,至于为什么不披露,各位可以自行推测d。但是诸位看官可以参照一下几个客观数据自行判断。
一、根据人工智能公司IPIN发布的《中国大学薪酬排行版》广外2016年平均薪酬(毕业5年)为10177元,在纳入榜单的全国2553所大学中排名33,中大排名20、华工23、暨大40、深大47、汕大64,华师没进前100。
二、再看看领英相关数据(样本量为1000个校友),广外数据如下:



华工数据如下:



华师数据如下:



暨南大学数据如下:



三、招商银行某分行的招聘行程:


问题3:广外毕业生是不是只重就业,升学很一般?用数据说话:



再看出国留学去向:





再看看广外研究生夏令营入选学员的名单:



广深律所方面就业广外也是target school:


问题4:广外毕业生是不是只重实践,理论不够扎实,后劲会不会不足?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进一个500强单位,有着稳定的现金流以及清晰的成长路线就是成功,每个单位领导岗位就那么多,即便是清北毕业生也存在职业瓶颈问题,现在MBA等商科在职教育盛行就是因为部分人结构存在一些缺陷或者面临一些瓶颈。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先确保自己能进一个大平台,再谈职业发展。职业发展是否有后劲,还是要看自己的后续教育和学习,仅仅靠学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之所以顶尖名校的毕业生能走得更远,并不是他们的学历和学校的知识储备让他们走的更远,而是他们在学校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能够持续努力,所以职业生涯顺风顺水。
问题5:211歧视会不会影响就业?
我感觉是会影响部分人,确实有一些单位采取了一刀切,设置了各种门槛。但是,一些985、211冷门专业就业率偏低,连被某些单位(银行、券商)歧视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考入广外,只要不是混的太差,就等于半只脚踏入了银行(广深地区桂圆月薪近万)、券商、四大等单位,意味着这辈子都可以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以及稳定的现金流。
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被单位拒了就应该怪广外不是211,不会考虑自己大学四年是否有付出;还有人认为自己就不应该去做桂圆,去四大、应该一开始就去大券商投行部,去公募基金,从来没有考虑自己本身是否具备相应实力。 以国开行为例,逼格满满,不社招,只面向顶尖名校校招,今年要去广外宣讲。所以,广外的资源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绝对够用,建议大家少睡觉多挤时间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在校多参加讲座和学术活动,保证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具有成长性。




本人现就职的某金融机构总部核心部门总共约60个人,大致构成为清北大概10人,其余也基本是985中的名校,某日看到部门花名册发现居然有4个广外毕业生!
其实那些分数刚够广外的同学应该是受益者,广外的一些高分考生用自己在职场的优异表现捍卫了广外的声誉,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广外在广东的就业质量可以和华工、暨南大学分庭抗礼,确保大部分人能够找到一份高成长性、相对高薪的工作。前几年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现金流好而早买房充分享受了发展红利。踩线进广外的同学其实应该反思一下:到底是自己不行还是广外不行?这些同学就算读了心心念念的211,也不可能单凭一个211文凭就找到心仪的工作,现实是很多211就业情况不如广外。真正应该鸣不平是我家领导这类高分考生,她如果愿意去外省的名校做凤尾,又或者去中大读冷门专业,去华工念商科,不说发展会不会比现在更好,至少我不必来长篇大论捍卫本科母校的声誉,那些刚上线的同学还远远没到拼学校的地步,广外能够给你们的已经足够了。
广外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差。在双一流的大环境下,中大、华工成了一流大学,原211被“降格”为一流学科,今后985以下将更加注重学科,新的高校竞争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客观上,广外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发展,很多活动逼格挺高,比如前国务委员戴秉国来校指导一带一路智库,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平民版的苏世民学院),各类金融机构、四大、律所都会来招聘,这些资源对于一般人来说绝对够用。以上,共勉。
4#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12 19:27:48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来从另外一个方面谈谈这位前任校长,也就是在他的任期内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方面的建设。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必然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此我暂不讨论生源的问题,我个人也不完全认可生源是学校实力的最重要因素这一说法。另外,本文只考察部分指标,对部分数据作事实认定,不代表具体的判断,也无法全面评估广外的真实水准,尤其是对于本科生的就读体验比照作用较小,仅供参考。
我们来看看仲在上任之前广外学科建设的情况:
2010年广外学位点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世界经济 区域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民商法学 国际法学 国际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文艺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未统计一级学科覆盖以及专业学位点)
2017年广外学位点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外国语言文学、法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
所以,可以说,至少在学科整合和学科学位点建设方面,这八年来,广外的绝对实力是有增无减的,基本上不存在说所谓的学校江河日下的概念,连一直被吐槽的广外理工门类学科都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经管法文这几大人文社科学科门类的统合,在广东省内除了四间211也就只有广外有这样的我认为相对完善的人文社科学科布局结构。即便是在全国的同类院校中,外语学科精度和实力最为顶尖的北外上外也只有6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只有上外有一个非外语类的博士授权一级学科,那么相较于其他的外国语大学来说优势就更为巨大的。(当然,也没有任何贬低其它兄弟院校的意思,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学过经济学的同学应该懂机会成本的概念,如果此处也引入类似概念的话,其所对应的无非是广外在2010年如果被指派了另一位校长,那“另一位校长”所能带给广外的学科建设成果。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因素没办法考察也没办法衡量,你总不能控制时间线跳跃回到2010年。但是如果横向对比其他院校的话,广外的学科建设,就算保守来说,也真的和“差”、“倒退”沾不上边。
那么再看科研方面的建设,衡量的指标当然是国家级社科科研项目的立项情况(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0年以前,广外中标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攻关项目数量为0。
2011年:2 (首次中标)
2012年:0
2013年:0
2014年:2
2015年:2
2016年:1
总量:7项,年均中标量超过1项
我们再来看看同期广东省的其他院校:
华工:5 中大:9 暨大:1 华师:1 广财:1
(更新一下中标的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两项,法学两项,应用经济学三项,所以是不仅限于文学类的学科的)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2011-2016数据统计 (手动统计,可能有误差)
中大:199
华工:66
华师:92
暨大:133
广外:75
深大:7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情况:
中大:39
华工:6
华师:7
暨大:21
广外:6
深大:8
和中大确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华师、暨大在这三项指标中有两项优于广外;而华工也其实和广外半斤八两,广外总体看来还稍微好一些。深大也仅仅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上多于广外,另外两个指标均低于广外。这两年本科招生广东省内投档线高于广外的汕大,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立项数都为0,国家社科基金其他项目包括后期资助项目的总数也只有43项,在这几方面可以说远远不及上面这几间高校。
以上是只讨论立项的情况,如果要建立一个更好的数据模型应该还要包括结项率,优秀率,项目拨款的加权等指标,但是工作量真的很大,我本人python也不大懂,所以只能就此作罢。其实民间的各种排行榜也是可以拿来作参考,但不可以以此来作比较,排行榜和GDP一样,都只反映流量而不反映存量。而存量又是难以用流量的简单加总来反映的。而且排行榜的模型也是没办法反映全貌的,任何一个模型也都有自身的缺陷,现在的民间大学排行榜绝大多数都是有利于理工科大学,向之倾斜的,医学院则更甚。
当然,如果要讨论自然科学立项的话广外的数据就惨不忍睹了,汕大深大广大们当然就可以甩开广外十几条街。然而,广外这个学校的规模和性质本身就决定了广外理工科的弱势,全校只有一个工科学院,和省内其他院校的总体实力上差距是巨大的。广外把所有的资源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所以广外凭借自己的学科精度和人文社科实力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从这个角度而言,广外并没有部分人所言那么不堪,也没那么差,也不是江河日下,也不是以后要沦为与华农广工并肩的学校。这种说法(沦落到与华农广工等大学一样,诸如此类的言论)一方面是对这两间学校的不敬,这两所大学并不是某些人所言的一本吊车尾大学,相反,华农的农学学科和广工的自动化都是国内非常有特色,也很顶尖的学科;另一方面不同学校间各自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孰强孰弱是没办法量化衡量的,分数也然。而且,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就以一种鄙视的心态看待原本分数比自己低的学校,然而自己却并非身在鄙视链的最顶端,这种恐慌的本质就是自己学校滑落到鄙视链的下端的体现而已,然而这种所谓的鄙视链很多时候往往也就是由其自己构建起来的。这也是我本人一直所反对的。

写此文的目的不是为这位前校长洗地,只是从一个比较少人(具体来说是比较少广外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能注意到的视角来谈谈这个问题。其实本科生本身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的人寥寥无几(理工科还好一些),所以更加对学校硬性科研实力的了解不足。学科建设最能影响到的群体一定是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而不是本科生。我本身是不相信一位校长在任数年期间学校没有丝毫进步(主要是在总量上)这种说法(事实上也不可能),那么学生们的不满主要出自什么地方呢?一是本科招生分数线问题,二是学校风气的问题,三是学生(本科生)根本感受不到以上学科建设成果的红利。这也是其他答案提到的最多的问题,以后再更新谈一谈这个。
关于本文,我自诩,拿出客观的指标来作衡量和判定,应当会比大部分极具主观色彩的答案更客观一些。文章开头也说了,本答案的探讨仅局限于学科建设和科研建设方面,不考察其他因素。是没办法下结论,评价广外是个怎样水平的学校(事实上也永远不可能有结论)。当然各位也可以反对我的意见,以社区er的方式共同探讨。我也相信在社区会较少出现像其他社区那样充满戾气的回答和评论。
到最后好像觉得有点偏题了,似乎此答案放在“如何看待仲伟合在任校长期间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之类的问题下更合适?


数据的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广东省社科规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
5#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12 19:27:49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2级游民。
有人说仲校是被人中伤造谣的,现在辞职是高风亮节的表现。我想既然如此,为扬我广外法学院的威风,完全可以去追究举报人的责任,为仲校恢复名誉。
学术不端,归咎到底只是学校是否依法办事的问题。
1.历史上的广外学术不端事件:财院leader,副校陈德萍,免去副校职务
如果查证属实,仲校不是广外第一个因为学术不端问题离开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015年,广外新闻网通报了这则信息,南方网2015年报道,2014年广外副校陈德萍因为博士论文抄袭被免去副校长职务。实际上,早在2013年,陈的博士论文就因为广东纪委致函江西高校要求调查,撤销博士学位。而有关陈德萍涉嫌学术不端的网络举报,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也就是说,学校最早在2009年就知道了这则消息了(相信校党宣部门敬业),最后因为纪委办案,才免了陈校长的职务。
对了,2013年,前暨大校长面对媒体时指:广州两个知名高校校长论文抄袭。大家可以猜猜是哪两位?
2.如果仲校没有抄袭,广外学术委员会应为其恢复名誉,不闻不问涉嫌行政不作为
2016年9月,网传广外校长在上外的博士论文抄袭。对于这件事我们在网上唯一能搜索到的回应是——有人动用媒体力量删帖,删得非常干净。我一直非常反感“有人”对于“负面报道”一味删帖的做法。唯有信息透明,才能得人心。
没错,正如大家所想,匿名举报人是“处心积累”的。连同2016年9月,也是精心挑选的时间——《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举报文资料翔实,对校长的博士论文进行了详细分析,甚至是每篇引用文章是否真实,若不真实,引文来源是什么都作出了分析我就不分析如果学术不端,会有什么后果了。其实校长是否学术不端,无论校长辞不辞职,都是广外的义务。仲校是否学术不端,归根到底这是广外是否依法办事的问题。如果是学术不端,应当公布处理结果;如果不是,应当依法为仲校恢复名誉。如果不闻不问,则涉嫌行政不作为。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十三条:以匿名方式举报,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或者线索明确的,高等学校应当视情况予以受理。
第十四条: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一条 经调查认定,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据被举报人申请,高等学校应当通过一定方式为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术道德建设规定(试行)》对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者给予严肃处理;涉嫌触犯法律者提交司法机关处理。
当然了,如果查证属实,理应追究校长以及包庇者的责任。
3.写在后面的碎碎念
大家都在刷情怀,我也说几句吧。其实广外分数线是不是逐年低,我还真不觉得和校长有什么关系。我认为是因为——经济转型中,广外的传统优势专业在就业中不占优势。

广外不太可能达到它顶峰时的辉煌了。广外顶峰时的辉煌是什么?改革开放初期,外语人才缺乏,货物贸易逐渐兴盛,我现在所在的北京校友会老校友,不少都在部委工作,现在呢?在北京工作的校友都知道,你说广外,多数北方人不知道的。前几年,大概在08-12年间,奥运会那几年四万亿拉动内需,金融业相对稳,广东的银行迎来了几十年来最大幅度的增员。高峰时一年就有1000+广外人进银行。现在呢,你平时用支付宝多还是用银行卡多?
这几年最火的是产业是什么?相信闭着眼睛大家都知道是互联网。那么我们读商科读英文的毕业,到互联网公司可以做什么呢?多数是产品、翻译、编辑、商务这些岗位,先不说这些岗位互联网公司招技术的人数远远多于招这些相对文职的岗位。我们和其他学校的人相比,我们的优势并不明显,当然,我们广外毕业出来混口饭吃是没问题的,

凤凰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两高校校长论文抄袭》,2013年2月3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2/03/21896843_0.shtml
6#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12 19:27:50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一枚在读的广外南校的寂寂无闻的童鞋,上层的情况不了解也不会主动了解,就只从自己看到的情况说下吧。
高考分数出来后,中大华工分数不足,暨大就算勉强到了也没有好专业,加上听说广外妹子多又在大学城就来了。那时广外还是稳稳的广东老四,地位不容撼动,就像现在中大华工暨大三巨头无可撼动一样。
然后,这四年,慢慢的情况就变了。
(我个人不是很清楚校长的职务工作是怎样的,但我觉得校长对于学校应该如会长对于协会差不多的吧)
这几年,广外在广东的排名一直后退,加上今年发生这么多事情,继续后退是肯定的了。生源对学校是最关键的事情,就像协会招新时会员那样重要。协会差知名度不高,以后想壮大一定是个难题。这时会长绝对负有最大责任。仲校长任职期间广外生源越来越差的话,他也附上最大责任。
然后,就是广外的南北校了。广外北校在白云区,南校在大学城。北校专攻语言,南校就像一个大杂烩。我专业在南校,对北校的各种情况不太了解。但我相信,在北校的童鞋们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内在广东的强大优势都不会被动摇。怎么说在广东广外语言系的优势是找不到其他学校来动摇的。但在我南校,学校就是个CPU,我们狂热、躁动,能真正静下心来的可能只有一些考研的孩子们、少量学霸、以及个别已明确目标方向的学生了。学习以及思考在这已不是主要方向,社团、各种活动才是王道。每周几次的社团开会聚会其实就是玩,开心,对真正以后要走的路的帮助实在太少了。当然,这并没有不妥。最不妥的就是大部分学生都并不当这是娱乐,而当这是工作、实践,是以后出去工作时的缩影。错误认识这个的话,问题就不小了。
这种在南校一直存在而且活跃的氛围,我认为校长是了解的(如果他不了解,那他更加失职),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看到来抑制这种风气的措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外贸对比北校外语已经落后太多了,希望以后新来的校长能来拉一下南校吧。
先写这么多了,手机码字麻烦,还要去图书馆。说起图书馆,书籍太少了又旧,久不更新,特别是关于金融贸易的书,跟旁边中大比简直少得一(哔),火大。
不管怎样了,在广外这几年过得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我交了学费住宿费,你也给我提供了住宿娱乐学习的环境,对你无恩也无怨。未来我成功了不会反馈你,失败了也不会怨你骂你,自负盈亏,就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118703
帖子:623848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