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深圳副市长,马明哲背后的平安帝国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万小刀   2021-1-3 12:28   11380   0
一、


1984年1月26日,80岁高龄的邓小平专程来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
在七楼的会议室,邓小平一边仔细看着工业区的全景模型,一边听着蛇口管委会负责人袁庚汇报工作。
当67岁的袁庚试探着说蛇口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笑着说:“我们在进来的路上就看到了。”
看到邓小平夹着烟并未言语,袁庚有些惴惴不安。
他曾经在不同场合提出过这句话,但饱受非议,经常被批判。
袁庚深知中央领导不会轻易表态,因此故意自言自语道:“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
袁庚的这番小聪明当即惹得邓小平笑了起来,他悬着的心这才稍稍放下。


在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试验地蛇口,戎马半生、打过仗也搞过情报的袁庚注定要挥洒下最后的精力。
也是在这一年,29岁的马明哲正在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忙碌着。
这位瘦瘦高高的年轻人刚接手工业区的社保工作,浑身干劲。
因为会开车,他当时还兼任人事处的司机一职,并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猜想。
敢在邓小平面前耍小聪明的袁庚在整个蛇口特区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这位曾被康生亲自批捕关押五年的老情报工作者,来到深圳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不了再把我关回秦城去”。
特区的很多年轻人既崇拜这位老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也很惧怕他的威严。
袁庚和马明哲本无交集,两人一位是特区的规划者和操盘手,一位只是招商局下属社保公司的办事员。
但偶然的一次会议,让袁庚认识了麾下这位毫不起眼的“小兵”。
1985年,已升任社保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作为代表参加蛇口工业区的会议,在一片纷纷附和的祥和中,年纪轻轻的马明哲却中气十足地抛出了不少问题和想法。
此时的蛇口,诸多外企的职工都有保险需求,但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不能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国企保险公司因制度和条款问题也不被外企接受。
看到这个空白,马明哲想要设立一个第三方的保险基金来作为保障。
想法虽然不错,但缺少社会捶打的马明哲,说话尖锐,咄咄逼人,惹得主持会议的袁庚很是不快,当场批评了他几句。


出生在广东,身上却有着东北基因的马明哲很不服气,争辩袁庚自己也曾说过,会议就是要讨论和解决问题,总是不疼不痒地说几句空话,那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会场一片寂静,袁庚也有些懵住,他没想到这位年轻人竟然敢如此顶撞他,会议最后不欢而散。
会后,不少人替马明哲担心,觉得这小子不识趣,竟然公然让领导下不来台,这辈子算完了。
马明哲事后也有些不安,心里嘀咕:大不了再回湛江算了。
但历史的大潮下,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二、


马明哲也不是一般人物。
出生于1955年的马明哲祖籍吉林蛟河,父亲曾是四野的干部,后来南下到广东省公安厅工作,曾担任湛江地区公安局负责人。
马明哲的外公曾是潮汕有名的侨领,母亲是南洋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出身名门。
中学毕业后,马明哲进入湛江市八甲水电厂当工人,随后进入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当通讯员。
1983年,家里的一位前辈告诉他,与其在封闭的粤西混一辈子,倒不如趁着年纪轻出去闯一闯,改革开放的前沿才是年轻人的天下。
28岁的马明哲动心了,在家里的助推下,他被调动到蛇口,从普通办事员开始做起。
就在马明哲躲在宿舍对自己的冒失举动忐忑不安时,袁庚却把这事记在了心里。
他专门咨询了一些专业人士,得到的回复是:按照马明哲的建议,好事是好事,可在政策上属于“非法集资”。
袁庚听后直接找到马明哲详谈,然后大手一挥:既然是好事,你就先去学学吧。


就这样,小马同志在袁庚的呵护下,捧起金融保险类书籍硬着头皮整整啃了一年。
在吃透全部政策后,马明哲先是拜访了袁庚,请他出面写了一封推荐信,接着独闯京城申请金融牌照。
为了顺利拿下,马明哲精心准备了一大摞的资料递交上去,可两年的时间里,每次都无功而返,申请次次被打回。
开玩笑,金融保险都是由国家管辖,你一个小小的蛇口工业区凑啥热闹?
不过,屡遭挫折的马明哲并没有灰心,回去整理资料,反复修改继续跑部委申请。
1988年4月,33岁的马明哲在三年的努力之后,终于跑下平安的“准生证”,平安保险在蛇口正式成立。
此时的国内市场,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新成立的平安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无数创业者已经喷涌而出,准备好挺立潮头。
在这一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富士康,而蛇口则刚刚诞生了一家名为华为的公司。
虽说平安诞生时带着“红帽子”,可整个公司资产就三台电脑,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最原始的铅字打印机,算上马明哲一共只有13个人,租借在工业区招商路北六栋一间不起眼的小门面里。


现在财大气粗的平安在创业初期是出奇的穷,一切开支能省就省。
在深圳的办事处,向当地工行借了一张办公桌和一部电话就开张了,宿舍不够,员工就睡在办公室里。
不过,平安保险很快就迎来了转机。
1988年4月,成立不久的平安拿到了第一笔订单,客户是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投保总额3072.1万元人民币,保费收入43998元,这是“娘家人”送的一份厚礼。
要知道,平安保险是国资控股,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既有爹又有娘。
为了养活这个孩子,工行专门将自己贷款企业的保险业务介绍给平安,招商局也够意思,硬是从不多的编制中挤出名额专门给平安员工解决户口问题。
成立的第一年,平安保险年营收418万元,利润达到190万。

三、


马明哲很清楚,袁庚对他寄予厚望。
由于要和外资打交道,马明哲开始苦学英语,将《新概念英语》里近万个单词做成一张张小卡片,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背,甚至于,哪个单词在《新概念英语》第几页第几行,他都可以脱口而出。
1989年,随着平安保险业务的逐渐稳定,马明哲有了新目标:“立足深圳,辐射全国”。
不过,一直冷眼旁观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翻了个白眼,根本没把平安当回事。
此时的中国保险市场,是个绝对“垄断性市场”,一般都有专门的单位工会组织和国有保险公司对口包办,平安根本插不进去。
虽然牛皮吹出来了,但苦想的马明哲怎么也找不到一个突破口。
不过,马明哲还是等到了机会。
这一年,34岁的马明哲恰好在纽约保险学院进修,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讲“华人圈内忌讳谈生死,寿险一直不受欢迎。”


这让他眼前一亮,不欢迎不等于不能做,寿险有着广阔的市场,平安的突破口就它了!
1992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意其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以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此时的平安,真正成为一家全国性保险公司。
但还没等马明哲乐完,他就听到上海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已经引入寿险项目,坐不住的他有些着急,看好的项目不能让人截胡啊!
琢磨半天,还有些不放心的马明哲,亲自带队到台湾考察,那里繁荣的寿险业务让他颇有感慨,直觉自己这条路选对了。
回来之后,马明哲马不停蹄地跑到上海友邦保险公司希望取取经,对方毫不犹豫地以“公司机密”拒绝了他。
不死心的他接着跑到日本和香港各大寿险公司,无一例外吃了闭门羹。
人家也不傻,许多业务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摸着石头过河”闯出来的,你一个竞争者就这样闯进门打算“白嫖”么?
一顿折腾下来,马明哲也累了:“过桥”是靠不住了,还是自己“搭桥”吧。
平安内部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悄悄筹备着自己的寿险业务。
不过,就在马明哲忙着拓展新业务时,新的危机开始出现。
虽然平安一穷二白创立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可等到平安风生水起时,有人按捺不住,惦记上了马明哲的位置。


1992年,意识到危机的马明哲,悄悄成立了由平安员工集体持股注册的公司“新豪时”,使平安股权逐步分散化,成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取名新豪时,是因为“豪时”正是“马”的英文horse的发音。
这个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公司实际上正是马明哲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这一举动自然引起无数质疑和非议,各种针对马明哲的小报告满天飞,搞得小马同志很被动。
但也是在这一年,75岁的袁庚在退休后辞去了所有社会职务,唯独就任平安的名誉董事长,他公开表示:“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要支持像马明哲这样的有理想、有追求、敢想敢做的年轻人,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
老爷子以实际行动站在了马明哲这边,彻底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实际上,袁庚在退休前竭力完成了招商局下属三家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其中就有平安。
因此这层缘故,不少人纷纷传言马明哲是袁庚的司机,更是他的“马仔”,今天的一切都是拜袁老所赐。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马明哲又是如何从寂寂无名到富甲天下的呢?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守捉使”,回复“平安”即可阅读全文,这里有你想知道的政局、商局和时局。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650
帖子:33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