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过生猪期货,还不知道做期货之前要先熟悉基本面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扑克百家研究院   2020-12-26 23:24   5154   0


【免费领取福利】
超4G的投研大礼包和大宗百科全书,助力你的投研之路!添加扑克福利君微信:17191769126
作 者 | 一德生鲜品事业部来 源 | 一德菁英汇

生猪概述

生猪,即生活着的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生猪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具有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生长迅速等特点。生猪除以鲜肉供食用外,还适于加工成火腿、腌肉、香肠和肉松等制品。猪皮、猪鬃和猪肠衣可作工业原料。猪血和猪骨可分别制成血粉和骨粉作饲料用。猪的内脏和腺体可以提制多种医疗药品。其本身还是很好的实验动物。中国农民素有养猪积肥、以猪粪肥田的习惯,养猪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生猪养殖概述完整的生猪繁育体系包括纯种猪(包括原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猪(三元猪)。原种猪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在我国,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长期处于“引种à维持à退化à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从而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国家。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种猪5000到10000头,引种费用在1000多万美元。国内主要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三个品种。国内种猪场向国外原种场进口其生产的祖代种猪,通过同品种纯繁扩充祖代产能,并通过纯种母猪和公猪杂交生产父母代二元种猪,在国内种猪市场销售,成为国内养殖户补栏的后备军。没有种猪繁育能力的小型养殖场/户再通过相中主场购买父母代二元种猪,产下的仔猪经育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猪销售到市场上。图1:生猪繁育体系
资料来源:雏鹰农牧招股书
我国饲养的猪种按来源可划分为地方猪种、引入猪种和培育猪种。其中地方猪种较多,主要有太湖猪、金华猪、内江猪、民猪等等,整体看我国地方猪种偏脂肪型。引入猪种主要为从国外引进的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等瘦肉型良种猪。培育猪种是利用引入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杂交培育成的猪种,如三江白猪、北京黑猪等。在品种杂交方面,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品种猪杂交获得的三元商品猪(称为外三元,按二元母猪父母本不同分别称为“杜大长”或“杜长大”),因其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成为商品猪养殖的主流,也是目前全球杂交模式中采用最多的杂交组合。此外还有以地方猪种杂交形成的土杂猪,和地方猪种与进口猪种混合杂交形成的内三元。生猪存栏由母猪存栏决定。一般一头生猪年产22头左右,存活15-16头。仔猪的生长周期大约25周(半年左右),母猪从配种到生猪出栏大约要42周(10个半月),购入二元母猪培育到生猪出栏大约13个月(一年多)时间。也就是说,生猪养殖对价格波动的反应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母猪、仔猪和生猪拐点之后猪价约10、14、18个月。一般来说,价格下降淘汰母猪会影响10个月以后的猪肉行情,价格上涨增加母猪存栏会影响13个月后猪肉行情。图2:生猪生产周期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图3:母猪存栏、仔猪存栏、生猪存栏随价格波动的滞后性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上市公司出栏重量大约110-115kg,目前有上升趋势,而个体养殖户出栏重量会更重,即不断出现“牛猪”现象。尤其是在猪价上升且足以冲减饲料成本时,个体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惜售的心理,导致生猪出栏重量上升,出栏时间延缓,影响到猪价走势。此外,在出现疫病或价格下压的情况下,个体养殖户也会提前出售,使得生猪出栏重量下降。但就下游屠宰企业和市场行情来看,还是更青睐标猪,市场主体价格波动仍然以标猪供求为主导。生猪养殖中一般保持年龄层次为后备母猪20%,青年猪20%,壮年猪40%,老年猪20%。按照本交公母猪1:20-25,人工授精1:100的比例配置公母猪。一般来说母猪2-6胎产仔数较高,3-5胎产仔数最高,7胎后繁殖性能开始下降,初产母猪和9胎以上母猪的繁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胎次。保持胎次结构为1胎占20%,二胎占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以上5%,育种场由于更新比率更高,1-4胎比率相对更高。为保持合理胎次比例,生猪养殖中还存在种猪淘汰问题。大型养殖场母猪一般在4岁前淘汰。正常情况下一批母猪大约每年淘汰1/3,约三年淘汰全部母猪。而对于大型养殖场来说,公猪一般每年淘汰50%,约两年淘汰全部公猪。在种猪淘汰时,会形成一批生猪供给,进而影响到猪肉价格。能繁母猪养殖大多是农民散户,受生猪价格影响较大,往往会随价格变动而改变策略。就目前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受价格影响减小,也导致生猪存栏呈现下降态势。但由于生猪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的改善,仔猪存活率上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PSY)增加,使得生猪存栏降幅略低于能繁母猪存栏。2. 生猪市场概述猪肉是生猪生产的主要消费产品,是人类主要肉食品之一,约占我国肉类产量的64%。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62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约为5486.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7%,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位。生猪存栏量45112.5万头,占全球生猪存栏的49%。图4:2015年我国肉类产量结构
数据来源:统计局,统计年鉴
猪肉产品可以分为未经加工或进行储藏加工的鲜肉和以鲜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各种肉制品。具体而言,鲜肉又可以细分为热气肉、冷冻肉和冷鲜肉三类。肉制品也可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两类。表1:细分肉制品种类
资料来源:自整理
我国生猪市场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口主要集中在改良种用猪的进口培育,几乎不涉及生猪进口。猪肉受制于国内强大的需求和国外肉制品检疫检验要求,出口量也比较少。据统计,2016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大约在4.85万吨左右,约占全球猪肉出口量的0.6%,占我国猪肉总产量不到0.1%。进口方面,2016年我国猪肉进口162.02万吨,约占全球猪肉进口量的2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概况
1. 全球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概况(1)全球生猪生产概况2000-2013年,全球生猪饲养量与猪肉产量稳步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4全球生猪年底存栏头数约为98567万头,同比增长0.9%,较2000年的85610万头增长15.1%,平均每年增长1%左右。生猪出栏量自1980年以来整体呈现持续稳定上升的态势,2005年以来基本稳定,2015年全球生猪出栏约126561万头。而全球猪肉产量从2000年的8591.7万吨开始,始终保持着稳步上升的态势,平均每年增长2%左右,到2014年达到11531.4万吨。图5:2000-2014年全球生猪存栏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图6:2000-2014年全球猪肉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在主要生猪养殖和猪肉生产国方面,中国生猪养殖量始终遥遥领先,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猪肉产量自1987年超过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主导着世界猪肉生产量的增长。到2014年,中国生猪存栏量占到全球生猪存栏量的48.7%,生猪出栏量占比达57%,猪肉产量也占到48%。此外,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美国、巴西、越南、加拿大等国的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排名世界前列。图7:2014年全球主要生猪生产国生猪存栏占比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图8:2014年全球主要生猪生产国猪肉产量占比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1961-1987年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的猪肉产量始终居于世界第一,随着中国猪肉产量的上升而退居世界第二。自9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生猪存栏量开始呈现逐年加速下降的趋势,相伴而来的是猪肉产量增速的明显放缓。到2014年,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生猪存栏量14919.9万头,猪肉产量2262.8万吨,仍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猪肉生产国的地位。图9:1961年-2014年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猪肉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此外,1961年以来,越南生猪养殖和猪肉产量持续快速增长。自90年代开始经历一波爆炸式的增长,到2014年生猪存栏量达2676.2万头,猪肉产量达333.1万吨,仅次于中国,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和美国,跃居世界第四。
图10:1961年-2014年越南猪肉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全球生猪贸易概况1970年以来全球生猪贸易量保持上升趋势,但占生猪存栏总量的比例一直较低,始终保持在4%左右。1970年至2013年生猪出口头数由538.7万头增长至3857.7万头,增长率达到616%。同样的,全球猪肉贸易量也保持着上升趋势,占猪肉总产量的比例也一直较低,始终保持在3-5%左右。1970年至2013年猪肉出口量由62.7万吨增长至555.1万吨,增长率达到786%。表2:全球猪肉出口状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从区域分布来看,生猪和猪肉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3年欧洲生猪和猪肉进出口地域均集中在,占全球的比例高达80%。目前来看,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是最主要的猪肉净出口地区,而亚洲是最大的净进口地区。表3:2013年世界各大洲生猪进出口数量及金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表4:2014年世界各大洲猪肉进出口数量及金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从1970年到2013年,发达国家猪肉出口量始终在全球生猪出口量中占据绝对高的比例,德国、丹麦、比利时、西班牙是最主要的猪肉出口国。发达国家猪肉出口保持着长期强劲的增长势头,44年间,发达国家猪肉出口的增长率高达1152%。而发展中国家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44年间增长率达到210%。
表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猪肉出口状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 中国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概况(1)中国生猪生产概况 “猪为六畜之首”,养猪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1979年以前,我国生猪生产在大跃进和文革中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出栏率和出栏量均有大幅度下降。当时,生猪养殖主要收归集体,由国家统一分配,商品化生猪产量十分稀少。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我国商品化生猪产业得以飞速发展。到1984年生猪存栏3.06亿头,出栏2.20亿头,达到世界第一。猪肉产量1536.6万吨,仅次于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2004年我国猪肉产量突破4000万吨,达到4039.7万吨,是欧盟的近两倍,美国的四倍。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3.6%。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年末肉猪出栏70825万头,存栏达45112.5万头,猪肉产量5539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8%。图11:1995-2015年中国猪肉产量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就目前来看,我国猪肉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而生猪存栏随着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总体上呈下降态势,2017年6月生猪存栏35485万头,同比下降5.2%。能繁母猪存栏更是经历了自13年开始持续的下降,到2015年4月跌破4000万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仅3586万头,同比下降4.6%。图12:2009-2017年中国生猪能繁母猪总存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我国生猪养殖和猪肉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广东、云南、河北、广西、江西十省,上述十省2015年生猪出栏量均超过3千万头,此外安徽、江苏两省的生猪出栏量也达2800万肉以上。这十二个省份的生猪养殖占比仍有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上述十二个省份生猪出栏量达51966.5万头,占全国总出栏量的73.4%,猪肉产量达3992.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2.8%。图13:2015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各省分布比例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图14:2015年中国猪肉产量各省分布比例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表6:2015年中国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国家的战略调整和相关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以及大型养殖企业的战略布局,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划定河南、山东、四川、广西等省份作为重点发展区,东北地区、云南、贵州等省份作为潜力增长区,而进一步限制南方水网地区的生猪养殖。(2)中国生猪贸易概况国内贸易方面,生猪物流流向比较清晰。简单概括为由四川,河南,湖南,山东等养殖大省流向东南沿海的人口密集区以及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省份。即四大产区(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供应三大销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具体而言,西南主产区(四川、云南)和长江中下游主产区(湖南、两广)在供应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来供应;环渤海经济圈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在供应。由于冷链运输技术不发达,我国猪肉贸易以生猪运输为主,新鲜猪肉主要满足产地当地需求,小量以冷鲜冷冻肉的形式就近外销。而这样一个供需格局就会导致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地区区域性的缺猪,而导致区域性的猪价异动。就部分主产省份而言,湖南的生猪65%在本地消费,其余35%全部跨省供给,主要流向广东、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山东省外销的主要市场是上海、广东、海南等省份。而广东作为我国国内生猪流入最大的省份,平均每年要从外省调运3000万头以上生猪。国际贸易方面,除仔猪外,我国生猪进出口头数大致持平。而猪肉贸易总体处于逆差,猪肉出口量极少,主要是出口中国香港。2016年我国猪肉出口4.9万吨,其中香港占到出口总量的84.17%。猪肉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猪肉消费需求巨大,国内猪肉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加之外国猪肉价格较低,猪肉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到2016年,猪肉进口162万吨,同比增长108.2%。图15:2000-2015年中国猪肉进口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3)中国生猪消费概况2000-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肉类消费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同样的猪肉消费量也随之呈现出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同时猪肉消费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也有所下滑,但仍是我国需求最大的肉类产品。2000年中国肉类总消费量为6013.9万吨,其中猪肉消费3966.0万吨,占比达到65.9%,而2015年中国肉类消费总量为8625万吨,其中猪肉消费5478万吨,占比63.1%,下降2.8%。2000-2015年间,肉类消费总量增长43.42%,而猪肉消费量增长38.12%。图16:2000-2015年我国肉类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体保持稳定,但比例不断下降,而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迅速增长。就2014年肉类消费数据来看,城镇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总比重在56%左右、牛肉占比6%、禽肉占比24%、羊肉占比3%、其它肉类占比11%。农村猪肉消费则在66%左右、牛肉占比3%、禽肉占比23%、羊肉占比2%、其它肉类占比6%。未来3-5年,猪肉消费比重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城镇猪肉消费占比将进一步降至50%,农村猪肉消费也将降至60%左右。表7:2005-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年猪肉消费量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图17:2015年我国城乡肉类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生猪产业链概况
目前而言,生猪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自上而下包括:猪饲料业à生猪养殖业à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和肉罐头制造业à猪肉和猪肉制品批发、零售业。生猪产业链上下游价格成本关系密切,传导速度快,企业依存度高,形成了十分紧密的产业链结构。同时绝大部分养殖企业均有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扩张,逐步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布局计划。因此,研究生猪价格波动的成因和走势,必须要关注其产业链上下链条的盈利状况和投资机会。图18:生猪产业链
数据来源:自整理
1. 生猪饲料业概况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保持30多年的高速发展,1980年到2010年间复合增速达18%,到2011年我国饲料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随后,饲料工业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出现30年来首次产量同比下降,到2015年三年间总计仅增长2.8%,到目前稳定在1.95亿吨左右。虽然我国饲料规模已经位于全球第一,但行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很低。2012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共有15300多家,平均每家企业产量仅为1.3万吨。2010年产百万吨以上的企业仅20家,共计产量5970万吨,占我国饲料总产量的37%。由于我国饲料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40%,加上行业利润率走低、资金占用量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生产成本上升,加大费用分摊和资金占用将会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加重、效益下滑。2013年至2015年是饲料总量不增长甚至下滑的阶段,饲料企业数量也迅速从1万多家下降到6千多家。而随着产业链的扩展和盈利空间的进一步压缩,饲料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产品竞争发展到包括服务、管理等全面竞争,未来的竞争状况将更为激烈化,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预见未来小企业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增大,饲料业将进一步整合产能,大量淘汰中小企业,加速规模化发展进程。但就生猪饲料行业而言,饲料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我国猪用饲料7542万吨,占饲料总产量的38.7%。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生猪工业饲料普及率仅45%(即55%生猪喂养是通过餐余和自种作物),料肉比大约在3.1-3.2:1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随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生猪饲料行业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目前来看,生猪饲料也得毛利润大体保持在10%左右波动,随着行业的进一步整合,长期呈现下降趋势,但短期内受上下游影响,存在剧烈的波动。一般来说,当生猪存栏出现拐点,即需求开始放量,且刚经历猪价高点,价格开始逐步下滑,但农户仍存在较大盈利空间时,购买中高档饲料的意愿较强,原材料成本上升交易转嫁,毛利率会高,饲料行业景气。图19:发达国家料肉比
数据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图20:2005-2015年猪饲料行业毛利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猪饲料根据配方及养殖户的使用方法可以分为预混料、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猪料预混料包括各种维生素和添加剂。在此基础上添加豆粕、鱼粉等蛋白质原料可以制成猪浓缩料。再在此基础上添加玉米、麦麸等能量原料就成为猪配合饲料。总的来看,猪饲料的组分大致包括55-60%的玉米,15-20%的豆粕,5-15%的菜籽粕,5-10%的其他蛋白,5%的纤维(如麸皮)和少量的微量元素和其它物质。图21:饲料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我国饲料资源不丰富,进口依赖大,大豆全年消费量的89%依赖进口,与饲料行业密切相关的豆粕进口依赖达75%,鱼粉进口依赖达70%。此外,饲用玉米用量占到玉米需求总量的58%左右,占国内玉米产量的64%。由于国内市场饲料原料紧缺,我国饲料价格受进口和国际价格影响很大,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下游生猪养殖业的成本。总的来看,我国饲料价格与玉米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图22:2010-2017年育肥猪饲料、玉米、豆粕价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目前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有新希望和正大集团等传统大型饲料生产企业。而随产业链向上游饲料产业进行布局的大型农牧集团,如广东温氏和中粮集团等也值得加以关注。表8:饲料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2. 生猪养殖业概况以养殖职能来分,国内的生猪养殖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包括①育肥猪养殖户,②母猪养殖户,③不同规模的自繁自养养殖场。其中育肥猪养殖户,母猪养殖户和小规模的自繁自养养殖场多为农民散户,也是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中坚力量。而在规模化养殖养殖场中,按目前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可以进一步细分为①“公司+农户”紧密结合型,②“公司+农户”松散结合型,③重资产型表9:中国主要生猪养殖模式
资料来源:“解析中国生猪养殖模式变化趋势”——中国生猪产业高峰论坛
表10:规模养殖模式比较
资料来源;《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演变模式研究》——许彪
由于生猪养殖业准入门槛低,有自留地的农民即可以进行生猪养殖,我国生猪养殖具有强烈的小农特色,产业化程度落后,市场集中程度极低。2014年我国仅有226家年饲养规模5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按组间均值折合的年饲养规模占全国总额的1%,而饲养规模在1-49头的散户养殖达46889657家,按组间均值折合的年饲养规模占全国总额的57%。相比之下,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到2012年美国生猪存栏量达1000头以上的养殖户已达到94.7%,而目前我国这一比例仅20%左右,集中度提升空间巨大。图23:2014年我国养殖场按组间均值折算的年养殖规模比例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正是这一情况,加上散户本身进出市场约束小,资本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对市场预期不足,导致在猪价行情好时,压栏惜售,进一步推高价格,并扩大存栏涌入市场,在未来造成超额供给,而导致未来猪价下跌,随即又恐慌性抛售,进一步打压价格。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猪周期长期频繁的存在,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幅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游饲料工业下游屠宰和肉制品工业不断整合,尤其是下游屠宰行业更倾向于向大型养殖场进行大规模采购,对小规模散户养殖形成冲击。加之猪价频繁波动,养殖效率技术落后,国家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措施出台,而务工收益较养猪更高更稳定,造成目前散户正逐渐退出养殖行业,2007-2014年,年出栏1-49头的散户养殖场数从80104750家滑落到46889657家,下降幅度达41.5%。而各大型企业按计划加速生猪产能布局,上下游企业也逐渐进入市场,规模场数目迅速增加,且预期将加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行业内仍然存在大量黏性散户参与生猪生产。也就是说目前生猪产能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扩张期,大型养殖企业有可能略高于均价,这将会对猪肉价格产生长期的影响。图24:2007-2014年我国散户和规模养殖场数目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表11:2007与2014年我国各规模养殖场数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生猪养殖效益主要由猪价和养殖成本决定。由于行业集中度过低,对于上游饲料和下游加工都没有定价权,成本转嫁力弱,导致生猪养殖盈利弹性极大。无论成本若何波动,生猪一旦出现供过于求,就面临无法转嫁成本的风险。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大体上包括仔猪、饲料、水和能源、劳动力、土地成本及其他。根据发改委统计,规模化养殖场的仔猪成本占25%-35%,饲料占比50%-60%,人工成本约7%,而散户养殖仔猪成本占20%-25%,饲料占比45%-55%,人工成本约20%。总的来看,影响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因素就是饲料价格和仔猪成本。图25:2012规模化养殖场(存栏50头以上)成本比例
数据来源:《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演变模式研究》——许彪
图26:2012农民散户养殖场成本比例
数据来源:《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演变模式研究》——许彪
而对于两种类型的养殖场而言,养殖利润大体相当,正常年份利润率大概保持在10%上下。生猪养殖利润随生猪价格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对于成本控制较好的大型养殖企业。此外,生猪养殖利润也受饲料成本影响,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要消耗250公斤饲料,当饲料成本上升时,在养殖户较难转移成本的买方市场,往往带来利润的下滑。图27:猪价、猪料比价与均衡值价差和养殖利润

数据来源: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但在养殖环节中,利润分布种猪高于商品猪。祖代母猪售价在每头3500元净利润可达1700元,父母代母猪价格在1500元,净利润在300元左右,而商品猪净利润仅100元左右。因此对于覆盖了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全链条养殖企业而言,技术含量高于仅从事商品猪养殖的养殖场,盈利能力更高也更稳定。图28:生猪产业链微笑曲线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目前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有广东温氏集团、牧原集团和雏鹰牧业等传统大型养殖企业,此外,还要关注双汇、雨润、中粮等下游企业向上游延伸形成一条龙养殖企业对未来养殖行业的影响。表12:养殖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3. 生猪屠宰及猪肉加工业概况改革开放前,我国生猪屠宰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过,农民养猪快速扩张,而屠宰业通过经营体制改革,涌现了大量不同所有制的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由于屠宰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这一阶段,屠宰企业数目飞速增加,到2011年,全国屠宰企业总数达到19938家。但随之暴露出一系列环境和质量问题。2011年11月指2012年11月,9部联合对屠宰企业进行审核清理,全国屠宰企业总数由19938家下降至14720家,减少了5218家,降幅达26.2%。其中,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由5919家减至4585家,减少了1334家,削减幅度达22.5%;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由14019家减至10135家,减少了3884家,削减幅度达27.7%。图29:2011-2012年分地区生猪屠宰企业数目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1300家,屠宰量占全部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的78.0%,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全国屠宰量前50名企业(未按集团排名)生猪屠宰量合计占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比重为14.8%,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屠宰量超过100万头的企业有20个,高于上年同期的15个。屠宰行业呈现出良好的规模化发展态势,且集中度要高于上游养殖业,这导致屠宰行业对于收购生猪有一定的议价权。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生猪屠宰企业仍处在高度分散的状态。根据商务部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生猪定点屠宰场每年屠宰量在2.2亿头上下,占生猪屠宰总量的30%,其余均由小型生猪屠宰场点承担。我国屠宰企业前三强(雨润、双汇、金锣)的市场份额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图30:2009-2012年定点及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
数据来源:商务部
图31:2009-2016年我国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量及占总屠宰量的比例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32:部分发达国家屠宰企业前三强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商务部
由于生猪养殖的分散性导致了屠宰行业的分散,尤其导致屠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能力约为8.5亿头,全年实际生猪屠宰量是3.55亿头,仅占设计产能的42%左右。目前我国工业化屠宰比重较低,市场上大部分供应仍以零散的小型屠宰作坊为主,产能落后现象突出。而行业内部新产能投建扩张速度快,预计会在产能转型期出现较长时间的产能严重过剩,虽然对猪肉潜在需求的增长存在极强的消化力,但也导致本身附加值偏低屠宰行业利润率整体下滑。据统计,2012年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1.85%。总体上而言,生猪屠宰量受猪肉供求的季节性波动影响,也存在明显的上下波动。一般而言1月份、9-12月份消费旺季屠宰量高于其他月份。春节前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大量备货,生猪屠宰量大幅增长,春节期间及春节后终端需求下降,屠宰量大幅回落。此外,生猪收购价格作为屠宰行业做主要的成本项,制约着屠宰行业利润。因此,白条肉出厂价与生猪收购价走势相近,其价差可以作为度量屠宰行业利润的有效指标,进而反映生猪供求。图33:2010-2017年逐月屠宰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34:2010-2017年生猪收购价与白条肉出厂价及其价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而由于肉制品行业加工环节对技术和资本要求远高于屠宰行业,因此,肉制品企业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原生屠宰业,行业集中度也更高。根据中国肉业协会调查,2009年全国约有1620家规模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其中12家大型企业贡献了近34%的收入和37%的利润,市场集中度高于屠宰行业。81家规模以上肉罐头企业中,13家中型企业贡献了60%的收入和51%的利润。就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于拥有丰富资源优势和独特区域优势的山东、河南两省,两者合计占全国肉制品销售总额的比重高达50%以上。表13:我国规模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但目前来看我国肉制品深加工的发展还很不足,在猪肉消费中我国热鲜肉比重仍然偏高,达到68%左右,肉制品约为15%,受制于冷链物流不发达的影响,我国冷鲜肉比例仅占17%。与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量50%的水平相差很大。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冷鲜肉和肉制品市场将不断扩容,其比重也都将上升,届时肉制品加工业将迎来一波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肉制品行业而言,生猪成本占到总成本的90-95%,其余包括直接制造费用、能源和包装物占比不超过5%。由于上游肉制品需求呈刚性,而肉制品保质期较短,价格传导速度很快,总体而言,肉制品加工业成本难以转嫁,受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很大,猪价上涨时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将进入困难期。但由于肉制品加工业附加值高,行业集中程度较高,仍能保证10%左右的毛利率。目前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有雨润、金锣和双汇三家大型企业,目前三者均已实现从屠宰到肉制品加工的产业布局,且积极向下游零售延展,并往高端肉制品发展,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标志性企业。表14:屠宰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表15:猪肉和肉制品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生猪价格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由于生猪供求的周期性,生猪价格在各年间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且往往会在一系列平稳周期后出现一个较大的波动周期。按历史价格来看,生猪价格周期大体上保持在3-4年。就2006-2017年的数据来看,生猪价格大体上经历了三个较大的周期:①从2006年7月开始,生猪价格进入上行通道,到2008年3月达到17.31元/公斤,涨幅达到156.1%。随后猪价回头,持续下跌到2009年4月左右为8.98元/公斤,跌幅达到48.1%;②从2010年5月开始,生猪价格再次进入上行通道,行情持续到2011年7、8月达到19.29元/公斤,涨幅达到114.8%。中秋节后生猪价格开始下滑,到2013年4月左右第一次探底,跌至10.45元/公斤,跌幅达45.8%。由于禽流感带来的猪肉替代,行情进一步延展到2014年4月,出现第二次探底,跌至11.6元/公斤。③从2014年4月中旬起,猪价再次进入上行周期,到2016年4月突破20元,5月达到峰值21.2元,涨幅达到102.9%。随后猪价进入持续到目前的一个下行周期。图35:2006-2017年生猪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就年内数据来看,除了较大的周期年(如2007、2008、2011、2012、2016、2017)以外,生猪价格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主要是由我国居民消费特点和季节性生猪集中出栏所致。我国节假日的时间点,往往就处于全年季节性位置的起始或者发动位置。总体上而言,五一和端午节,作为全年淡季消费的节点,一般都是价格开始拉动的位置。中秋和国庆时间点,往往是全年价格的一个高点,国庆之后,由于短期内消费的下降,生猪价格有下滑需要。春节期间,本来是生猪的需求最高时点,但是由于生猪集中性出栏的影响,往往整个春节的价格都比12月要低,春节之后,生猪价格在高出栏,低消费的影响下创下年度新低。从而“旺季不旺,淡季不淡”往往成为一个大行情的标志。图36:2010-2017逐月生猪价格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就市场表现来看,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其波动趋势和波动幅度均大体一致。而生猪价格与仔猪价格总体趋势上保持一致,但在不同行情中会出现一定的背离。图37:生猪、猪肉、仔猪价格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因素是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年内或年间往往会出现供求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猪价格出现波动,当供求力量出现明显失衡时,往往意味着一个大行情的出现。图38:生猪供求指数缺口与生猪价格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1. 需求端就需求端而言,生猪需求目前已大体成熟,增减力量大体均衡,生猪需求量全年基本保持稳定,不存在太大的波动,但由于季节性消费特征而存在较大的季节性波动。总体上而言,减势力量占据一定优势,猪肉需求目前将进入长期的下降趋势。但可能因为某些特殊因素而出现个别年份的需求波动。(1)长期要素与猪肉需求有关的长期因素主要有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者偏好等。由于猪肉是必需消费品,其需求增长随着人口基数增长具有一定的刚性,长期内会随人口增长而增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年来总体在5‰左右,2015年全面开放二胎后有所回升,预计将稳定在6-7‰,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保持人口的正增长势头。按照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猪肉消费量约为5498万吨,按年末人口折算,人均消费量大约39.76公斤。人口的稳定增长将带来稳定的猪肉消费需求的增长,不考虑其他因素,预计每年将增加猪肉需求33万吨左右。就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约在20.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约在19.5公斤。近几年的数据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从2010年人均14.4公斤,五年复合增长率达6.3%。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57%,且每年保持1%左右的增长。可以预见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将能很好拉动猪肉需求的增长,但由于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接近城镇居民的稳定水平,这种需求拉动作用的持续性有待商榷。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研究,收入的增加和肉类消费的增长呈显著相关性。人均收入5000美元为肉类消费的临界点,当收入低于5000美元是,肉类消费增速最快。考虑到这份研究还包括禽肉和水产品消费等其他肉类,实际猪肉的收入临界点可能更低。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84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80美元。目前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已经趋于饱和,但随着收入改善,农村居民和低收入人群将成为拉动猪肉消费的主力军。健康生活的理念导致居民消费更青睐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比如禽肉和牛肉,而相应减少猪肉的消费。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消费偏好的转移导致的猪肉消费下滑的趋势。相比美国的数据,2007年,美国人均猪肉消费29.7千克,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4.2%。随着经济发展,猪肉消费将会更多的被替代,猪肉消费量存在较大的下滑空间。(2)季节性需求总体上而言,猪肉消费冬季为旺季,夏季为淡季,消费需求的转换与节假日等密切相关。一年内,五一和端午节前后,作为全年淡季消费的节点,一般随后会有一波较大的猪肉需求。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猪肉易变质,人们消费意愿不强,需求较弱。天气转凉后,以中秋和国庆时间点为标志,往往会有一波较大的需求。国庆之后,短期内消费又会出现下降。一直到春节前夕持续到春节期间,各地备办春节用肉和腌熏用肉,又会形成集中性的猪肉需求。此外,寒暑假结束后,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开始办公时也会形成一波集中性的猪肉采购需求。(3)替代品随着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更青睐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禽肉、牛肉与成为猪肉最主要的替代产品。就目前来看,禽肉对猪肉的替代作用最为显著。2000年到2015年,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例下滑2.8左右,其中近2%由禽肉的增长替代。对比其他国家而言,未来禽肉也将占据肉类消费的主导部分。由于禽肉价格低,目前对于猪肉有极强的消费替代优势。同时禽类饲养成本较低,饲养环境要求类似,养殖户存在转移生产的可能,还可能存在影响供给的情形。此外,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蛋白质含量更高的牛肉对猪肉的替代效用也会逐渐加强。特别地,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宗教习惯,猪肉消费已经被完全替代为其他肉类。总体而言,猪肉消费会随消费水平提高而逐渐被替代,比重将逐渐下滑。(4)进出口出口对生猪需求的影响很小。2016年我国猪肉出口4.9万吨,占全年猪肉产量的不到0.1%,对猪肉总体需求的影响微乎其微。由于生鲜产品进出口海关规则普遍严格,而我国猪肉偏脂肪,猪肉产品质量相对较差,不具备大量出口的可能。总的来说,出口对猪肉需求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进口方面,主要考虑猪肉替代品进口对猪肉价格的冲击。2017年6月底,美国牛肉重返中国,鉴于进口牛肉的低成本,能有效缓和国内市场牛肉供不应求的局面,预期牛肉价格将会出现下跌,而对猪肉造成更强的替代性,影响猪肉的需求。2. 供给端就供给端而言,生猪供给目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生猪存出栏状况,二是猪肉进口。由于我国猪肉进口的比例较小,大体上生猪供给就受制于生猪存出栏状况的影响。(1)养殖成本生猪养殖成本主要包括仔猪成本和饲料成本,二者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分别占比达到20-30%和40-60%。同时,由于日趋严格的环保法,环境成本也成为供给端不可规避的重要成本要素。仔猪价格和饲料价格的变动对生猪养殖利润存在极大地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猪的供给。在仔猪价格上升时,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低,从而生猪存栏减少,导致未来生猪供给下降。而在饲料价格上升时,一旦出现生猪价格的下行,养殖户预期盈利收紧,可能在短期内集中出栏,形成过量供给。比较典型的是2011年的猪价上行周期同时伴随着饲料价格的一路飙升,而2012年初猪价开始下行,预期盈利收紧,养殖户迅速出栏形成超量供给,价格在短时间内一波到底。此外,当饲料价格下降时,可能推高猪周期上行的幅度,形成历史性高价。比较典型的是2016年的猪价上行周期同时伴随着饲料价格的一路走低,导致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惜售等待行情进一步发展的意愿,市场供应偏紧,生猪价格一路飙升,达到近十年来最高价位。生猪养殖成本主要可以用猪粮比或猪料比来刻画。发改委2009年颁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规定猪粮比价正常值应该在9:1-6:1之间。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认为猪价过高,低于5.5:1时认为猪价过低。此外,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每旬公布猪料比价和均衡比价以及预期盈利状况。大体上可以通过发改委公布的这些指标来判断猪价未来走势。养殖技术方面主要涵盖成活率,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出肉率,料肉比率等几个指标。由于生猪价格也反映了猪肉供求,总体上而言,出肉率越高,猪肉供求对生猪供求的回溯效果就越弱,对生猪供给的影响也会减小。PSY和料肉比率的改善也分别能减轻生猪价格对饲料和仔猪成本的依赖性。就目前来看,我国出肉率、PSY、料肉比率均远低于全球先进水平,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成本因素和存出栏因素对生猪供给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小。(2)能繁母猪和生猪存补栏能繁母猪和生猪的存栏是生猪供给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存栏量和补栏行为在生猪供给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生猪的供给时间和供给总量的根本性因素。猪价上行周期中,散户追逐市场行情往往会开始能繁母猪和仔猪的集中补栏。考虑到生猪生产的时滞,这一阶段补栏的仔猪将会在25周(半年左右)形成生猪的供给,补栏的能繁母猪会影响13个月后的生猪供给。但是,补栏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散户的市场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也就是说,在猪价上行周期中,由于前期巨额亏损等因素,养殖户可能存在观望情绪,而不会立即补栏,进而导致下一阶段供给时间的顺延。而在另一些特殊情况下,即使猪价整体下行,散户还是会进行补栏,从而造成供给在未来的进一步增加,持续对价格造成压力。比如2012年猪价下行,由于前一年的巨额盈利,散户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对市场总体乐观,加上财政补贴的重启,价格略有缓和,散户继续进行补栏,从而导致了2013,2014两年仍存在供给压力,猪价持续低迷的状况。(3)能繁母猪淘汰和生猪出栏能繁母猪的淘汰和生猪出栏,是生猪实际供给市场的部分,这对生猪价格走势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生猪供给端最为直接的决定性因素。能繁母猪淘汰和生猪出栏除了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散户的市场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正常情况下,大型养殖场母猪一般在4岁前淘汰,一批母猪大约每年淘汰1/3,约三年淘汰全部母猪,从而形成稳定的一部分生猪供给。但由于猪价周期性波动,在猪价高位,可能有提前淘汰能繁母猪入场换取利润,也可能存在推迟淘汰的情况,而在猪价下行周期,可能加速淘汰退场,从而进一步打压价格。更为常见的情形时,在猪价高位回落时,养殖户前期补栏的母猪收益预期不佳,一旦出现价格季节性回暖,往往会带来一波能繁母猪淘汰,形成生猪供给。比如2007-08年猪价高位,散户大量补栏母猪,随后猪价进入下跌周期,到2009年5月开始到12月,猪价季节性回暖,随即引发能繁母猪的大量淘汰,导致2010年初生猪供给增加,猪价一路下压探底。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价格下降淘汰母猪会对导致10个月以后生猪供应减少,进而影响到猪价。从仔猪开始大约4-5个月后生猪即可出栏,出栏重量约为110-115kg。在猪价上行周期,养殖户几乎都会存在压栏惜售等待行情继续上涨以获得更大收益的情绪,往往导致生猪供给进一步减少,供求缺口扩大,生猪价格继续上涨。比如2016年高昂的猪价极大刺激了养殖户的压栏心理,生猪出栏重量最高时可达150公斤以上。而但在猪价下行周期中,风险承受能力弱的养殖户可能提前出栏止损,进一步打压猪价。也有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好的养殖户,可能选择等待行情转向再供给市场,但有时会出现供求不匹配,该时期这类生猪供应并不影响猪肉价格的情况。比如2016年的高盈利周期后,养殖户风险承受能力增强,面临2017年初猪价下行选择压栏等待,而形成了一批出栏重量高的“牛猪”。但夏季市场对“牛猪”需求不振,供求错配,并不对生猪价格产生影响。(4)规模化程度首先,规模化企业对上饲料成本和仔猪成本有一定的议定权,尤其是全产业链覆盖的大型养殖企业。从而规模养殖情况下成本控制较好,技术含量高,单位生猪养殖成本更低,而散养户更难控制成本。其次,规模化养殖企业按照既定养殖计划补出栏,承受风险能力强,受成本变动和预期因素影响小,较散养户而言很少有压栏情况。因此,随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上述要素对生猪供给的影响会逐渐减小,生猪供给也将整体趋于稳定。(5)季节性生猪的供给波动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具体而言,仔猪半年左右的生长周期,母猪从配种到生猪出栏大约10个半月,购入二元母猪培育到生猪出栏大约13个月,这些因素决定了生猪供给普遍存在的1.5年一个周期的波动。而生猪的供给季节性波动与需求季节性波动大体上保持一致,高温天气生猪易掉膘,养殖户不愿出栏,导致生猪在夏季高温天气时供给相对偏少。总的而言,生猪供给集中在第一、第四季度,而二三季度供给相对偏少。图39:逐季度生猪出栏状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6)进口我国猪肉进口量不大,但就边际量来看,对我国生猪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2016年我国猪肉进口162万吨,占到当年猪肉减产量的86.4%,进口增量就占到45%。就趋势性上看,在我国环保压力不减的情况下,生猪养殖量会进一步下降,对于进口猪肉的需求仍见保持较旺盛的态势。由于我国猪肉基本上是自产自销,加之冷鲜猪肉保存期约7天,缺乏长途运输能力,进口猪肉对全国市场影响不大,但对局部市场,尤其是进口港附近地区市场可能会产生冲击,这主要是由于进口猪肉的低成本。2016年从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丹麦和荷兰进口数量最多,占比分别为21.3%、16.0%、13.3%、11.0%、 9.8%和7.4%,进口单价分别为1933.4美元/吨、1998.8美元/吨、1898.8美元/吨、1789.0美元/吨、2100.8美元/吨和1961.0美元/吨。进口猪肉均价大约1532美元/吨,按2016年底汇率折算,大约相当于10.64元/公斤,而2016年我国猪肉市场零售价全年平均大约在34.7元/公斤,可见进口猪肉对国产猪肉具有极大地价格优势。由此导致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南方存在的生猪走私现象,对地方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据央视报道,每天至少有一万五千头生猪从越南经广西爱店口岸偷渡进入我国,并销往南方广东、四川、云南等省份。对华南、西南市场价格形成强有力的冲击。2016年11月以来北方猪价稳中有涨,而两广猪价却停滞不前,南北价差可达0.6元/公斤,形成全国的价格洼地。3. 产业链因素(1)上游饲料行业上游饲料行业的产品价格作为生猪养殖的成本组成,而在生猪养殖中饲料成本占比达到40-60%,饲料价格变动会对生猪价格产生巨大压力。当饲料价格上涨时将压缩生猪养殖企业的盈利空间,从而抑制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导致存栏量的逐渐下降,从而后期生猪供给不足,预期会出现价格上涨。此外,当饲料价格偏低时,养殖企业成本下降,利润空间扩大,养殖企业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猪价短期下行风险,短期内不会急于出栏,可以避免由于恐慌性出栏导致的进一步压价。而当生猪价格上涨时,低的饲料价格为养殖户压栏惜售提供了保证,养殖户可能控制生猪出栏,等待行情继续上涨,从而导致短期内生猪供求缺口继续扩大,价格进一步上升。(2)下游屠宰行业生猪养殖的产品作为下游屠宰行业的成本构成,在屠宰行业中生猪成本占到90%以上,生猪价格变动对屠宰企业会产生巨大压力,从而屠宰企业始终存在压低生猪价格的倾向。由于我国生猪养殖企业的分散性,屠宰企业相对于养殖企业而言更为集中,较大的屠宰企业对于养殖户而言对生猪收购价格更具议定权。在猪肉需求不振但猪源充足时,屠宰企业往往会进行压价,导致生猪价格的局部下降。而猪源不足时,又会出现关系的逆转,养殖户会存在压栏抬价的倾向。总的来看,屠宰行业和生猪养殖户就生猪收购价格存在持续的博弈,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不同,二者实力的对比会在短期内影响猪价的走势。但这一效力会随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而逐渐消失。4. 宏观政策因素(1)产业政策就经济的整体趋势来说,新常态下各行业经济普遍存在去产能的现象,生猪产业链条上也存在过剩的产能,总体而言也处在去产能的浪潮当中。具体表现为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的逐渐下降,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自2013年以来持续4年下降,相比最高时降幅近30%。但是,国家始终坚持对生猪产业的财政补贴,并不断加强和完善能繁母猪价格保险体系,为生猪产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就历史数据来看,2008年能繁母猪现金补贴由之前的50元扩大到100元,中央财政投放增加6亿元,极大地助长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在2008年和2009年迅速恢复,2008年底生猪存栏同比上升5.2%。导致2009年生猪价格遭受重创,迅速走向周期低位。随后到2011年开始重启能繁母猪补贴,进一步扩大财政投放数目和覆盖范围,即使当年中秋节后猪价开始下滑,但由于前期高盈利加之财政的高额补贴使得养殖户有信心继续增加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在2012年整个猪价下行周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反而年内出现能繁母猪存栏增长2.4%。导致2012年下行周期被延长,带来了随后2013、2014连续两年的低迷行情。总的来说,由于国内生猪规模化生产程度过低,存出栏数据以及价格变动情况不完全,导致决策层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缺乏就市的准确性。同时,中央政策向下传达较为困难,养殖户对政策的反映取决于多种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导致政策效果失准,进而错误的提振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加剧周期性波动。(2)环境政策2014年国家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国家实施新修订的《环保法》,随后相继出台“水十条”、“土十条”。面对日趋严苛的环境保护政策,小型养殖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成本压力。目前来看,小型养殖企业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显然不合实际,大多数省市都采用了立竿见影的办法:拆迁、限养或者禁养。各地大面积清理不达标猪场,尤其是沿海一带猪场拆迁数量较大。比如广东省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已全部划定了禁养区,关闭和搬迁养猪场约2.5万个,涉及存栏量315万头;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生猪出栏量比2010年减少了10.4%,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18.8%,比201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整个南方水网预计出栏量减少了1600万头。未来部分中小养殖场及散户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且受养殖技术的限制,将逐渐退出市场,大型养殖场布局全国或将成为主流趋势。预计不达标猪场清理将在1-3年内完成,这一阶段将持续存在存栏增长乏力,生猪供应增速缓慢的情况。但随着大型养殖场的布局进步完善,生猪存栏量将会逐渐恢复,生猪供应也将得以恢复。根据卓创估计,预计2018年期末存栏量将在41000万头,同比增幅4.88%,低于平衡点,届时养殖业仍处于继续补栏中。到2019年存栏量将达到或超过平衡点,同比增幅4.93%。国内生猪供应缺口也将消失。就市场反应来看,2015年由于不达标猪场的大量拆除,而往年低迷行情导致大型养殖场产能布局跟进缓慢,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出现下滑,同比降幅4.3%和3.5%。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生猪价格一路飙涨,出现一波持续到2016年中的巨大上涨行情,最高报收近五年以来的最高价21.20元/公斤,同比涨幅达到45.21%。(3)收抛储政策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收抛储政策对生猪价格的整体走势影响并不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我国储备肉大多为冷冻肉,相对而言我国居民更倾向与消费新鲜肉类,储备肉对居民消费的吸引力不大,供给有效性值得商榷;其二,我国储备肉储量低,对市场影响能力弱,2015年9月至10月,为应对中秋国庆双节的猪肉需求,政府投放10.2万吨中央储备肉,占同期总屠宰量的不到2.5%,而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政府共投放15.2万吨的储备肉,仅占同期屠宰量的约1.4%。此外,生猪收抛储的时机判断也比较困难。总的来看,生猪收抛储对于猪价的影响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缓和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5. 其他因素(1)天气状况天气状况对于生猪价格本身就有着基础性的影响,生猪供求的季节性波动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天气炎热时,往往会出现猪肉需求不振的现象,从而屠宰企业会相应压价收购,导致生猪价格下降。而猪肉需求伴随着天气转凉增加,也随即带动生猪价格的上升。除此之外,某些极端天气影响下也会导致生猪的供求结构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到生猪价格走势。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冬季严寒导致新补栏的仔猪冻死或冻伤,势必会影响到4-5个月后的生猪供给,进而影响到价格。举例来说,比如2017年6月中旬,南方大面积水灾,主灾区湖南,江西等省份恰好是生猪主产区也是生猪输出大省,水灾导致这些省份生猪出现伤亡同时生猪输出不畅,进而引起全国性生猪供应短缺,猪价在下行周期中出现短暂的逆势上扬,到月末上涨4.39%。运力恢复后,养殖户开始集中出栏,又将猪价打压下去。再比如2017年8月第一周,由于长时间高温导致生猪育肥缓慢,加之前期市场环境导致养殖企业压栏惜售,市场标猪供应极其短缺,大量迟出栏肥猪充斥市场,即使下游猪肉需求不振,猪价仍然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普涨,局部地区甚至逆势达到1元的涨幅。(2)运输保鲜技术生猪运输过程中由于非人性化的动作会使得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掉膘死亡情况,也会对猪肉之地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生猪运输距离250km以内,掉膘4.3%,夏季可达5.3%,而我国目前生猪运距普遍在1000公里以上,掉膘死亡更多。运输保鲜技术缺乏数理上的支撑,但从逻辑上来说,由于猪肉保鲜期短,正常情况下热气肉保存期大约在1-2天,这就使得猪肉价格向上传导的速度极快,能够迅速影响生猪价格走势。随着冷冻保鲜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会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以冷鲜肉和猪肉制品占据猪肉消费的绝大部分比例。猪肉保质期相应延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下游猪肉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而运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得地区间猪肉转运更为方便,地区间价差和猪肉价格波动也会减少。总之,可以预见随着运输保鲜技术的发展生猪价格将逐渐趋稳。(3)疫病和食品安全问题疫病方面来说,生猪最常见的疫病包括高致病性蓝耳病(高热病)、猪瘟、猪丹毒和口蹄疫等。此外,一些低概率的疫病发生,也可能由于疏于防范导致高死亡率,影响猪周期。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感染能繁母猪和新生仔猪,也可感染育肥猪。患病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胎率可达35%以上,病内胎产仔猪一周内死亡率可达40%-80%,患病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临床上可以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持续感染型,致死率分别为90-100%、50-60%、30-40%、10-30%、50%左右,耐过猪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猪丹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或炎热多雨季节发病率最高,各年龄猪都可感染,其中2-10月龄生猪最易感染。急性猪丹毒致死率可达80%,慢性猪丹毒可康复,但康复后诱发关节炎会导致生猪增重缓慢,繁殖能力严重削弱。在生猪供应紧张时出现疫病大规模爆发,在猪价走高时也不能拉动补栏积极性,而大量仔猪和母猪死亡也会加剧后期的供应缺口,拉长猪价上涨周期和幅度,但在生猪价格上升阶段,由于盈利较好,养殖户对防疫投入相对较高,疫病爆发概率较低。而在生猪供应较充分,猪价低迷时,再出现大量生猪死亡,导致养殖户出现大规模亏损,很多散户将无力医治或退出市场,导致生猪供应提前出现缺口,后期猪价快速上升。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疫病在短期内影响不一,可能导致存栏直接减少,也可能加速出栏,但长期来看对生猪存栏和补栏积极性都存在负面影响。蓝耳病对存栏影响最大,会导致大量母猪和仔猪死亡,并使母猪流产,从而对后期生猪供应形成重创。猪瘟则会大大降低仔猪存活率。而口蹄疫由于人畜共患,会导致养殖户提前出栏,导致市场供应短期增加,但长期存栏出现不足。具体来看,2006年蓝耳病大爆发,5月疫情从华南地区扩散到全国,发病猪场感染率在50%以上,死亡率达到50-90%,部分猪场遭受严重损失或倒闭。2006年底生猪存栏仅为4.19亿头,接近国家设定的4.1亿头的警戒线。同时由于仔猪存活量下降,导致2007年能繁母猪存栏下滑6%,生猪存栏下降8%。受该疫病影响2007年全年生猪出栏5.65亿头,同比下降7.7%,全年猪肉产量5283.8万吨,同比下降7.8%。全年惨淡的生猪供应也导致生猪价格一路飙升,一直持续到2008年春节后才随着补栏回升而开始下降。而2010年上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爆发口蹄疫,导致生猪短期内大量出栏,存栏出现严重下滑,该时期生猪价格被进一步压低,到年中,生猪供给开始减少,而又到了高热病高发期,进一步加剧猪源紧张,生猪价格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涨。但又由于一些低概率的疫病(如猪5号病和流行性腹泻)发生,猪场疏于防范,大量仔猪减产。即使猪价会涨,由于防疫成本过高,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始终较低,补栏意愿不强,进一步导致下年生猪供给严重短缺,猪价在2011年迎来一个暴涨的大行情。此外,还需要注意猪肉的替代品出现疫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最为典型的情况是2013年春节期间的禽流感疫情。由于前期价格上涨,补栏过旺,2013年全年都有能繁母猪的不断去库存过程。元旦之后,春节期间生猪价格不断下滑,若没有特殊事情打断,2013年本该为此轮周期的底部位置,结果由于2013年春节期间禽流感事件爆发,居民对于禽肉消费的担忧,使得猪肉代替禽肉,猪肉价格在五一之后继续上扬,使得能繁母猪存栏去库存过程打断。由此导致了从国庆节之后,12月期间一直持续到2014年5月的大幅下跌。行情探底也顺势延展到了2014年4月才出现。6. 总结总的来看,生猪价格存在如下的变动逻辑。受各种因素影响,当生猪供不应求时,猪价上涨,农民补栏积极性上升,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导致生猪供给持续增加,随后生猪转而出现供过于求,猪价下跌,农民为止损而进一步增加出栏,减少补栏,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导致生猪供应减少,随后生猪转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由此往复循环,构成一个闭环的猪价周期。图40:猪价周期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就我国情况来看:①宏观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不大,能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生猪价格波动,但其效用值得商榷。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宏观政策可能会加剧猪价波动的周期性影响,带来持续时间更长的低价区间。②需求端相对稳定,对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作用不大,但由于猪肉季节性需求变动,各个季节的猪肉价格波动基本上由需求端主导。③供给端是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出现显著猪周期的主要因素,由于养殖户的规模小,大多追逐行情决策,导致生猪供给存在持续波动,造成长期或短期内的猪价变动。④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突发因素,比如疫病,天气等,往往会在短期造成剧烈的猪价异常波动,同时也会对长期猪价走势产生一定的持续性影响。就历史数据来看,一个较好的猪价下行的供给端指标是仔猪价格与生猪价格的价差。在常规行情中,仔猪价格与生猪价格大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差,当仔猪价格高涨突破该价差时,往往意味着4-5个月后将出现生猪的集中出栏,而对生猪行情形成打压,导致一个价格的低位。其内在逻辑是当生猪价格上涨时,养殖户追补,由于能繁母猪的存栏转化为商品猪出栏所需时间长,考虑到行情短暂,养殖户更倾向于追补仔猪从而在短时间内跟进市场,由此导致仔猪需求激增,价格暴涨,相对稳定的价差由此被突破,而仔猪养殖周期大约为4-5个月,就导致4-5个月后,生猪集中出栏,打压生猪价格,引发一波猪价下行接近探底的行情。几乎在每一次猪价上涨行情中都会出现二者价格的显著背离,就近来看,2015年7月底,仔猪和生猪价差达到第一个峰值,随后在2015年11月到12月,生猪价格下压到底;2016年5月到6月,仔猪和生猪价差达到第二个峰值,随后在,2016年10月下旬,生猪价格下压到底。图41:2009-2017生猪和仔猪价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图42:2015.3-2017.7生猪价格与仔猪生猪差价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生猪行情展望
8月第一周由于生猪供给短缺而造成的上涨行情随着生猪供应的回暖已经结束,全国生猪报价掉头走低。目前规模户和养殖户惜售情绪都有所缓解,屠企收购压力不大,走货缓慢,整体不存在抬价空间。需求端仍然低迷,但标猪供应紧俏,近期供求拉锯,猪价涨跌互现,总体偏下跌趋势,局部地区可能略涨。就整个下半年而言,存在如下利好因素:①随着温度下降,和节假日需求,预计第四季度猪肉需求增长可能阶段性拉高猪价,中秋,春节行情仍然存在,且可能由于供给问题形成大行情;②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仍在走低,已经远低于国家设定的4.1亿头和4100万头的警戒线,标猪供应恢复速度总体较慢;③环境成本持续加压,小养殖户离场加速;④发改委统计显示生猪养殖持续一个多月负利润,挫伤养殖户信心,但养殖户看涨后市,补栏积极性较高,存在压栏惜售情绪;⑤进口猪肉价格优势减弱,1-6月猪肉口量66.2万吨,同比减少13%,6月进口量同比下降53.6%,可能会间少进口,缩减供应;⑥南方洪水后,疫病发病几率上升,对供给产生潜在影响。存在如下利空因素:①在正常情况下,养殖户今年年初的仔猪和后备母猪补栏将在下半年形成集中的供给,而上市养殖企业新建的养猪项目已超过900万头,目前已实现第一期的产能释放,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有更集中的释放,总体供应相对宽松;②开放美国牛肉进口,可能拉低市场牛肉价格,对猪肉形成替代,削减需求;③环保条令拆迁计划的最后一年,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有拆迁导致的生猪集中出栏;④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相对较低,饲料成本压力小,猪价下行空间大。总体来看,今年本应是探底行情,上半年的行情也反映了猪价整体偏向继续下行的态势,但由于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历史性低位,不会出现大的探底行情,这轮周期可能出现延长。下半年预计猪价基本保持稳定,受供求势力拉锯涨跌互现,预计中秋以及春节前可能会有较大的涨幅。【粉丝福利】扑克财经为你准备了一份超4G的投研大礼包和大宗百科全书 即刻后台回复 “福利” 免费领取。点击“阅读全文”下载扑克财经App,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0
帖子:5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