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去中心化是大势所趋,而去中介化不是?】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新链财经科技   2020-3-28 02:26   1552   0


很多人目前针对中心化机构所提出的指控并不完全成立。





对于区块链从业者来说,如果说哪一个词在过去的两年内被听到吐,那么“去中心化”在这当中完全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从最初接触到时的一脸蒙圈,到现在无时无刻不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去中心化”一词从2018年登堂入窒到现今的席卷全球,满打满算也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以至于到现在,各种行为的“去中心化”已经成为了区块链行业内的一个政治正确。
从业者们讨厌互联网巨头的云平台,因为这使得数据存储不够去中心化;讨厌行业内出现垄断巨头,因为这使得行业格局不够去中心化;也讨厌搞一言堂的领导,因为这使得决策机制不够去中心化,甚至也会讨厌集中在一个办公室内工作,因为这使得人的活动不够去中心化……搞得现在很多从业者的言行稍“中心化”一点,就会瞻前顾后战战兢兢,生怕被外界抓住把柄批倒批臭。
那么,“去中心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h1]权力的下沉:去中心化的真正本质[/h1]
事实上,对于去中心化这件事情,笔者早在《区块链3.0的展望:去中心化社群是鸡肋还是未来?》一文当中就曾经提出过:去中心化并非是一项人们主观推动的趋势,更不是什么区块链从业者肆意鼓吹的一个伪命题,而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一个客观必然结果,换句话说,社会的去中心化趋势,是所有人在当前格局下共同用脚投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不信的话,我们就回头看看在区块链行业爆火之前的那些科技产品——民用小轿车的充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过去只有客运和出租车公司才能从事的客运服务当中,进而实现了驾驶服务的去中心化;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让人人都有机会用镜头记录下周围的世界,进而实现了摄影录像权的去中心化;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使得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实现了话语权的去中心化;而电商平台的普及,则是让那些有能力也有意向开店的人,都有机会经营自己的事业,进而实现了开店权的去中心化……
从上面的几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早在借助上一轮大牛市与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声名鹊起之前,“去中心化”的现象就已经无处不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于这一点,笔者早先曾在《区块链:数字世界的最后网红》中略有提及:对于个体来说,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好处有两点:一是将过去妨碍他们行动的某些成本集中到中心化巨头那里,譬如说共享经济中的分时租赁就可以使得很多人无需再携带各种必备品;二是将各种各样的权益下沉分散到个体手中,譬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小轿车车主的客运权、智能手机持有者的摄影摄像权、互联网用户的话语权、以及商品与服务提供者的开店权……
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去中心化,它的本质实际上指的都是各种各样权力从顶层中心化机构到基层个体的下沉,只要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还在不断的惠及每一个颗粒度较小的团体或者个人,这种下沉趋势就不会停止。而区块链所提倡的“去中心化”,实际上只是这场科技浪潮中无数被下放的权力中的其中一种——那就是铸币权(或者说是信息记录权),换句话说,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区块链数字货币,它不是第一个去中心化的产品,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去中心化的产品。
图:各种行业格局的去中心化,其本质上是行业权力的下沉。只有专业素养与自我营销能力兼备的人与团队才能抓住这一机遇,进而成为新的中心。


自由的边界:任何去中心化都是有限度的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一点:虽然从理论上讲,"去中心化"的极致是将权力下沉到每一个人的手中,但在现实当中,由于任何权力的妥善使用都离不开使用者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在纵向剖面的视角上,这些权力的下沉幅度很多都是存在一个底线的。而在横向俯视的视角上,则表现为去中心化程度的有限(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多中心化”)。
如果在纵向上任由某些权力持续下沉、也就是在正面上让行业继续去中心化,很可能就会导致某些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譬如我们所熟知的客运权(也就是网约车),这种提供客运服务的权力最多只能下沉到那些具备驾照、且品行端正的车主一层,如果突破这一底线继续下沉,去年各种网约车暴行出现的几率就会猛增。
顺便一提,正所谓隔行如隔山,由于不同行业对于权力使用者专业素养的要求千差万别,因此不同权力的最大下沉程度往往是各异的,其所可以容忍的去中心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譬如摄影权下沉这件事情,由于单个视频本身对于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般不会太大,即便不够专业、胡乱瞎拍可能也无可厚非,因此只要不搞出什么暗网风格的作品,让这种权力下沉到每一个人手中往往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像区块链铸币权这件事情,如果它下沉到那些客观水平不够、或是主观不负责任的人的手中,数字货币市场上就会看到一大堆的圈钱坑人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铸币权最多就只能下沉到那些专业、营销与道德兼备的个体或团队手中(也就是笔者此前在《踏实、积极与和善:最适合普通人的区块链之路》一文中所提及的三个要素),否则的话,2017与2018年那种“满城尽是空气币”的盛景,很快就会重现于我们的世界当中。
然而,可惜的是,对于“去中心化是有限度的”这件事情,很多人并没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具体到现实中,就是特别爱走极端。他们在刚接触区块链与数字货币时,认为这种新生事物的惊人价格涨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分布式的铸币权,于是每当监管风吹草动时,便会万分抵触地高呼理想与自由的口号,仿佛个个都是无政府主义者;结果在空气币与山寨币崩盘、自己利益受损之后,又一把扔下之前挥舞招展的去中心化大旗,到处哭诉青天大老爷为何不管管这法外蛮荒之地。
两极摇摆之间,给人一种错乱之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去中心化、也就是各种权力的下沉,它是要有限度的,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区块链铸币权来说尤为如此,而此前某些人所想象的“人人皆可铸币印钞”,也只能是一个理想而已。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这一客观事实,那很有可能就出现“前脚热爱自由,后脚就崇尚权威”的滑稽情形。
图:与“人人皆为中心”的去中心化理念相比,“合格者为中心”的多中心化理念其实更现实也更具可行性


尽管如此,即便权力并不能无限制下沉、去中心化不能过于分布式,并不代表相关的举措没有意义。比特币与区块链所代表的铸币权去中心化或许很难像中本聪所设想的一样、彻底下沉到每个个体的手中,但它却将“去中心化”这个词、以及相关的自由理念植根到了无数投资者与从业者的心中。让他们对于“各种权力未来应该掌握在谁手中”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虽然很多人目前针对中心化机构所提出的指控并不完全成立、譬如对于矿机商一家独大的指责;而目前某些“强行去中心化”的行为也并不是特别成功,就像比特大陆的双CEO结构一样。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尚欠成熟的言行,不过是社会去中心化发展大势之初的一点波澜而已。正如闸门一旦打开、便无法阻止水流一样;当“去中心化”的理念植根于人们心中之后,各垂直领域的平权化运动也不可避免,关键只是权力会从原有的中心化机构下沉到哪一层的问题。
从这点来看,去中心化已经是社会发展无法阻止的洪流,而我们在过去十几年间所看到的大量社会资源被重新打乱分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种权力下沉所造成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一些区块链从业者在内的人,开始乘胜追击,将目标对准了另一个“中字头”的众矢之的——那就是中介,但是,“去中心化”等于“去中介化”吗?后者是否也像前者一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呢?
先蹭一个还没凉透的热点——关注科技领域的朋友们最近一个月应该都听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某知名二手车交易服务平台近日被传陷入了经营困境,消息一出,围绕着二手车交易以及相关服务模式的讨论立刻此起彼伏,其中热度颇高的一个话题是:像二手车的这种交易,有没有必要让中间商赚差价(该公司的广告语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讨论实在是老生常谈,早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包括三点钟在内的各种区块链社群就已经对于区块链能不能实现“去中介化”展开过N多次讨论了,结果对错先姑且不论,很多区块链业者在聊天中表现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似乎分不清“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区别,经常是两个词搭配着用,给围观群众产生了一种“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感觉,而在上一篇系列文章《为什么说去中心化是大势所趋,而去中介化不是(上)》中,笔者已经向大家介绍过:去中心化的本质实际上是各种权力的下沉与分散,那么去中介化又是什么呢?它跟去中心化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图:区块链行业的一种非常典型的看法


[h1]一、你被耍了,中心之“中”并非中介之“中”[/h1]先说结论:“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这两个词之间除了有三个字相同之外,没有什么太紧密的联系。那为什么三点钟大佬还会为把他们混为一谈?在这个问题的混淆之上,语言本身的特性可能贡献了一臂之力——由于“中心”和“中介”二词都以“中”字开头,又因为这两种角色在经济系统中某些时候时常会存在重合的情况(比如说人们熟悉的电网公司和商业银行),因此很多人都会把它们混淆(见上图),然而中心之中与中介之中完全不同,就好像蛟龙之龙与恐龙之龙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样。这一点用中文解释起来可能比较费事,但放到外文单词中却一目了然——中心在英文中一般被翻译成“center”,如人们所熟悉的“去中心化”常被称为“decentralized”,多用来指代某一范围内的中心,具体到经济中,则表示行业权力的集中度;而像中介则往往被译为为“middleman”,多用来指代链条中的某一环节,在经济中则多指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严格来讲,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中心”与“中介”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必然性。有些高度中心化的机构并非中介,譬如负责上游油气开采的中石油;有些中介环节所呈现出的行业趋势也并不中心化,比如小商品领域的众多中间商。
图:去中心化与去中介化的区别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曾向大家介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权力在过去几十年间从顶层中心化机构向基层个体进行了下沉;进而完成了各行各业不同程度的去中心化,尤其是在区块链技术红遍全球各地、“去中心化”理念深入人心的最近几年更是如此。如此一来,一些壮志凌云、但文字理解能力却略有欠缺的创业者便开始心猿意马——话说这中心和中介都姓“中”,现在很多行业的中心已经被去的差不多了,那中介被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敲掉,是不是也是早晚的事啊?
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这件事情,有过产经咨询经验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一个词语:附加值。按照网上的解释,它指的是指通过智力劳动(包括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等)、人工加工、设备加工、流通营销等创造的超过原辅材料的价值的增加值,无论是生产环节创造的价值、还是流通环节创造的价值,皆为产品附加值的一部分。举个例子:牛奶。人们在平常所喝到的味道醇香、颇具营养的那些奶制品,除了牛奶本身的价值之外,实际上还包括了牛奶加工与销售企业在加热消毒、奶质标准化、增添添加剂等过程为其所赋予的一系列附加价值。而如果你想跳过加工与销售这些中间环节,直接从奶农那里拿货,那真是不好意思,你大几率只能喝到未经消毒、营养不达标、口味又难以下咽的生牛奶了。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想让自己手里的产品附加值不发生大的变化,那么你就必须依赖产业链中的某些中间环节,否则的话,很多时候你就只能享受到低附加值的产品。
牛奶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包括区块链的数字化技术落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有些中介、尤其是生产环节的某些加工中介,是不能随便去掉的。那么看上去似乎不创造价值的流通营销中介,是不是就可以大刀阔斧的砍掉了?恐怕也不尽然。本文拿让无数工薪族咬牙切齿的房产中介为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房产中介简直称得上是罪大恶极、劣行斑斑,纵观目前市场上跟“区块链+房产”相关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跳过中介直接对接房东的思路,但笔者可以告诉大家,这种项目八成没戏。事实上,同样的憧憬早在58和赶集这种网站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在很多工薪族心中酝酿了,结果等他们翻山越岭的爬上这些网站之后,却惊恐万分的发现:网站上那些房源背后所站着的并非房东本人,而又是那一群西装革履抱着膀子的房产中介。也就是说,“互联网+租房市场”的组合,并没有能够实现租房市场的去中介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用笔者上面给大家所介绍的附加值理论,答案其实颇为简单——虽然听上去很难让人置信,但房产中介机构其实是在租房产业链中创造了附加值的——他们通过将房东和租客的信息进行聚合,实现了资源的更快对接。事实上,虽然很多年轻租客对中介深恶痛绝,但相当一部分房主对于中介却是持正面态度的,因为后者的存在,他们的房子可以更快的租出去、尽早去获得现金流,而租客们也必须承认,如果没有房产中介的存在,让他们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里去寻找一个有外租需求的房东,简直跟大海捞针没什么区别,至于住到房屋里,更是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这就是房产中介的价值所在。说的令人绝望一点:就算你所见到的目前市场上所有的中介都倒闭了,但只要这种信息聚合这种增加附加值的需求存在,就一定会有新的中介出现。至于为什么中介讨厌,那其实只能说明你没有遇到好的中介,或者说得大一点,你所在的地区,目前从事房产中介这一行的群体都存在问题。具体原因嘛,那就不是本文所要介绍的内容了。毕竟,在另外一些地区,房产中介的形象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如果一个模式在某个地方通用,而在另一个地方去漏洞百出的话,那八成不是这个模式的毛病,而是你所身处的环境的毛病。
从这点来看,经济社会中那些能够创造附加值的很多中介,不管是进行生产还是流通,有些时候你是注定无法将它们去掉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笔者从事行业研究的这段时间过程中,见到了N多的区块链项目,宣称要打造点对点的写作/音乐/版权等各种商品与服务的去中介化平台,让产品的买卖双方都能够从中获益,但问题在于:假设你是一个音乐人,你如果想要让用户消费你的项目,你是不是要进行包装?是不是要进行推广?而那些能够对IP进行包装和推广的专业团体,岂不是又变成了新的中介?比如说从华纳索尼变成了酷我酷狗?事实上,就算是被奉为乌托邦的区块链网络、以及被认为是点对点转账现金的比特币,也不是完全去中介化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想想:你每次进行比特币转账的费用都哪里去了?——当然是落到为你进行转账服务的矿工中介那里了。只不过比特币矿工这个中介权力相对来说比较小,没法像商业银行一样拦截你的转账、存在并不太强,这才给了人一种“无中介”的感觉。
图:对于音乐人来说,对旧中介的颠覆活动,结果只不过是又迎来了一群新中介而已


[h1]二、人们怎么就产生了“去中介化”的错觉?[/h1]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就没有几条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能够被轻而易举砍下去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了数字技术能够去中介的错觉?答案恐怕与人们所熟悉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历程有关。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普遍被认为砍去了零售甚至批发等中间环节的电子商务领域。
关于互联网电商的相关信息人所皆知,这里不再进行过多赘述。通过让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对接商品的批发商甚至生产商,它给了人一种“刨除中间环节”的感觉,“去中介化”的口号也正是从此传遍业界,纵观今天与“去中介化”相关的言论,10个人里得有8个会把电商作为典型案例拎出来说。但问题在于,在买卖家于电商平台上进行对接的这个过程中,零售、甚至是批发这样的中介环节真的被去掉了吗?关于这件事情,大家可以想一下,传统的零售业给人们带来了哪些附加价值?粗略看来主要有两点:一是信息服务,也就是零售商可以让你知道上游的生产商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二是物流服务,也就是把相关的产品直接运到你所在的市场。那么,在电商所主导的商品流通体系中,这两种附加服务又落到了谁的手中呢?物流服务自不必说,已经被现在各种各样的快递公司所接手。至于信息服务嘛,它其实是落到了——电商平台的手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互联网电商,很多人其实都产生了误解,它并没有在产品流通的过程中消除零售环节、因为电商平台本身已经悄然变成了互联网时代的零售商。只不过这个零售商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是不对买家和卖家收费的,经济存在感颇低,如此一来才给了很多人“电商去中介化”的错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量的汇聚,股东的盈利要求愈加强烈、加之人们的思想也在转变,现在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在产品的流通体系中,正在开始逐渐提出自己的财务要求,进而凸显出自己的中介地位和本质。举个例子:目前在某些流量比较高的电商平台(比如天猫),开店已经是需要缴纳保证金、同时任由平台进行利益抽成的了,其运营模式跟传统零售商铺的模式已经非常接近——虽然说这笔“零售金”占商品流通链所有附加值的比例相对来说要低于传统零售,但这只不过是因为互联网电商通过接触到更多的用户、以量补价而进行的营销策略而已,而并非是人们所以为的“去中介化”。换句话说,尽管像天猫这样的零售中介在商品流转链条中的财务存在感没有从前那么高,但它却依然真切存在,而且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也没可能消失,这就是电商所谓“去中介化”的真相所在。
类似的案例,实际上也发生在互联网技术所渗透到的其他N多细分领域。经历过互联网发展早期的读者们应该还记得,就像是现在区块链行业所盛行的“去中心化思想”一样,当时的互联网行业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免费”。这一点在现在各种付费服务用户看来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在当时的时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电影免费、音乐免费、软件免费、电子书免费……如果谁敢提“收费”二字,那旗下用户八成是要如鸟兽散。这种财务上薄弱的存在感,可以说是很多互联网用户认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可以“去中介化”的最直接原因。典型的一种看法就是——很多人觉得微信是一种点对点的“去中介化”交流方式,而传统的手机短信则是一种非点对点的“中介化”交流方式。结果最近却突然发现,包括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居然可以看到自己的聊天信息,瞬间引发一阵舆论骚动。
图:“干中介的告诉你他挣多少钱你还找中介吗?谁像我心眼这好啊?”


然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激昂实在是有点莫名惊诧了,毕竟企业不是慈善家,虽然有时候不会从明面上向你收取附加值的费用,但人家要想从你兜里拿钱那可真是有1万种方法。直接一点的,像阿里一样收取广告费;间接一点的,像腾讯一样通过游戏这种流量绑定业务来盈利。再隐晦一点的,直接就像EOS一样,通过每年增发1%来稀释你手里代币的价值。简而言之:只要产品和服务有附加价值,就一定会有提供这些附加值的中介,有中介则一定会有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成本。互联网如此,区块链也是一样,就算今后出现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技术,也不会脱离这一基本定律,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混,有些基本原则还是要遵守,你就算弹跳力像跳高运动员一样高、滞空能力像篮球运动员一样强,最后也是得回到地心引力。
在本文的最后,用一段话作为《去中心化与去中介化》这个系列文章的结尾:
社会上有很多人也许并没有被主流语境所注意到,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贸然否定那些自己所看不到的人的贡献甚至是存在价值,极有可能会像盲目冲向黑洞的人一样撞得头破血流。毕竟很多时候人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极为局限的局部而已,鉴于人类视野的局限以及媒体引导的主观性,这种认知水平的残缺其实无可厚非,但若是对未知的领域失去敬畏之心,傲慢地以为自己目之所及便是整个全局,那才是最可怕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93
帖子:6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