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说的去中心化,160年前就有人在讨论了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36氪   2020-3-28 02:15   1694   0
关注并标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阅读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联网商业
━━━━━━






原来,160 年就有人在思考关于如何制约无限的发币权以及如何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






文 | 小派克




技术可以保证规则公平地被实施,但如果规则本身是不公平地呢?

那么是否应该有一个机制,是可以约束和制衡规则的制定者,以保证 “规则制定的过程” 更加公平?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项目方的 token 随意增发或者价格动不动就如过山车般跌宕。虽然每个项目基本都会标配一个基金会,但实际上,权力还是过于集中。规则虽然早在创世初就被写近智能合约中固定下来,但规则仍然是由项目团队或者既得利益集团所决定。修改规则、随意增发、硬分叉等事件的频繁发生,让我们看到,token 机制就是项目团队的提款机。那么是否需要一个分权机制?

谈到分权机制,最成熟的模式莫过于被大家所抨击的美联储了。它即使有无限的 “发币权” ,但又无法肆意发币;它独立于政府,因此使政府无法完全掌控它。带着诸多疑问,最近看了一本书《美联储的诞生》,原来,160 年前就有人在思考关于如何制约无限的发币权以及如何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这篇文章主要分享这本书,希望可以给区块链领的从业者以及关注这一领域的读者一些思考和启发。


“21世纪之后是19世纪”
如果回到 160 年前,我们会发现,那时的美国要比现在的区块链世界去中心化的多。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国家,美国人民对任何中心化的东西有着原始的抗拒。他们担心来之不易的自由会被一个新的暴利机器所粉碎。因此当时的美国就像如今的区块链世界一样有数千种货币。每个州负责监督各州自己的银行,它们共同组成国家货币发行体系。
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如果出门时身上携带的不是纽约州、波士顿和费城最大银行发行的货币,那他在购物时有可能被拒收或者大打折扣。但他如果带的是黄金,便畅通无阻了。这与当下千币争鸣颇有几分相似。
还有类似之处是,每个银行都可以自由发币,发行人只需一台印刷机就行。而大多数银行发行的纸币非常不可靠,甚至没有价值。



书中写道:“投机者来到印度安纳州,24 小时之内就可以揣着有他自己命名的法定货币,去往联邦某个较远的地方使用了,而这是经过印第安纳州的立法机关批准的。”


据记载,美国当时有 1395 家银行,每家银行发行各种面额的货币,总共达 8370 种。一些银行的货币量是其资本的 25 倍。要审查泛滥成灾的货币几乎是无望的,因此当时假币丛生,到处充斥着骗子。当时的假币问题促使一本名为 “假币探测器” 的书籍最为畅销。这多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 ICO 爆发的时期,以及当前的区块链安全问题催生出的安全行业。

总之,对当时而言,混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




美联储的诞生

这种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使那一时期的人们形成特定的“货币观”:货币通常指的是黄金或白银,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物质。而流通的纸币,虽被用作交换媒介,却仅仅是个符号,是对实物的一种承诺。而承诺可能会不被兑现,因此其价值也会打折。
这个几乎人人都能 “发币” 的体系确实民主。但也导致了信贷泡沫,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裂。
在中央储备体系出现之前,美国的《国民银行法案》曾经引入过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管理体系,即银行储备金层层存放的管理体系,作为过渡。
该法案将银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最底层的银行,所谓乡镇银行,必须将储备金存放在本行的库房中,或将部分储备金存放在中间层的城市银行里。而城市银行,则要么将储备金存放在本行库房,要么将储备金存放在最高层的银行,即纽约这种 “中央城市” 里的银行。

实际上,由于城市银行不想让资金闲置,便令储备金流入纽约,而纽约的银行也不想让资金闲置,于是又将储备金借给股市。因此,美国的银行体系建立在一个投机性的资金塔上。每当信贷供应不足时,整个链条反向循环:乡镇银行通过加急电报向城市银行要回他们的储备金,城市银行再向纽约的银行要回储备金。从而引发股市的恐慌性抛售。
这个体系实际上是银行在用现金进行交易,而不是信用交易。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指责道:“这是常识性的错误。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应该进行信用交易,银行日收入中现金形式不应超过 10%,其余应为支票、信贷。”
此体系对农业社会来说也许已经足够,但已经不适应 20 世界快速成长的工业和商业经济。在欧洲,银行持有的短期贷款、或者银行发行的汇票、还有企业发行的票据都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流通。但在美国一张票据只能从一家银行转寄到另一家银行,无法形成流动性交易。
当时一位作家跟踪了一张支票的整个结算路径:
“该支票首先存在霍博肯第二国民银行,第二国民银行又将它发到一家纽约银行。这家纽约银行在萨格港没有正规代理行,因此把这张支票与其他支票一起发送到他们在波士顿的代理银行,而波士顿这家代理银行莫名奇妙地将它转到靠近尼亚加拉瀑布的纽约托纳万达第一国民银行。托纳万达第一国民银行意识到支票已经偏离航线,又将它运到奥尔巴尼的一家与银行,奥尔巴尼银行努力想让它离家近一点,将其转到杰斐逊港第一国民银行,使它离签发地只有 60 英里。然而这张支票又走了另一个弯路,先转给远罗卡伟银行,再到大通国民银行,这张疲倦的支票已经是第二次访问纽约市了。经过多个站点之后,它终于回到皮科尼克,终于可以休息了。”
这位作家总结道:“一旦开始旅程,这张可怜的支票就被一站接一站地往前运送”。




在一个工业经济高速发达的经济体中,这种方式显得有点滑稽。但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中央银行。
由于商人对美国市场缺乏信心,当时的国际收支结算中心也没有使用美元进行结算。
“让金融家们颜面尽失的是,费城商人在中国或南美购买货物,却不得不在巴黎、伦敦或柏林进行交易结算。”书中写道。
先进的金融改革家们开始对罪魁祸首——《国民银行法》进行指责,认为它阻碍了货币流通。
“在城市里,人们有银行账户,并且习惯于开个人支票,这是一种不受监管的货币形式;而在农村地区,人们依赖于银行发行的钞票,而钞票供应高度受限。”
他们认为需要一个新的银行体系来处理日益活跃的日交易。这个体系应该使货币供应量更加灵活,而不是总体货币发行量更多。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发行货币”(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它只与银行打交道;它将由董事会控制,部分董事会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这实际上是对美联储最早以及最直接的描述。
但要将这个想法从金融家口中移交给政治家的案桌前,则花了将近 10 年的时间。
1910 年的冬天,一位美国参议员和几个华尔街人从他们的社交网络中彻底消失了。他们对外宣称是一起去猎鸭,实际上在杰基尔岛上秘密策划了一场金融体系的大变革。


民主的中央银行

策划者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这一体系有被视为一家中央银行的危险,因此倾尽全力回避那可怕的称呼。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以防被政府或华尔街所控制。
为了安抚那些害怕此计划会过于激进的人,他们将这一体系建立在人们所熟悉的地方清算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并将其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全国性组织。
每一家参与银行都属于一个地方协会,地方协会将轮流派代表去地方区分支机构——全国共有 12 家分支机构,华盛顿的储备协会位于金字塔的顶尖。
协会采取严格的民主治理方式,每个级别的董事会都由成员选举产生。虽然越大的银行将拥有越多的股份,但一家银行只能投一票,因此,即使是最大的银行也无法获得控制权。
这个计划根据美国的传统量身定制,它采用民主治理和联邦架构,但并非像欧洲的中央银行那样,它是一家 “银行中的银行”。
为了避免给人们塑造该机构是深具威胁性的巨无霸的印象,12 家地区分支机构将作为运营单位,持有成员银行的储备金,并通过 “贴现” 程序发行新货币。
这里需要搞清楚的是,美联储不能肆意印钞票,它只能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它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 比如,最常使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即买卖国库券等政府证券。
当美联储认为当下经济有紧缩的风险,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那么美联储会向会员银行购买有价证券,会员银行会获得等额的美元作为准备金以及市场流通。这会导致更多货币流入市场,投资增多,经济开始增长。
相反,假如美联储认为当下经济有泡沫,需要适度减少货币供给时,它就向会员银行出售有价证券,根据法规银行必须要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信贷收缩,泡沫被抑制。
总而言之,美联储根据经济形势的不同主动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调控市场。
1913 年,这项计划终于从银行家手中移交到政治家的案头,并伴随着新总统上任,《联邦储备法》诞生,美国结束了金融体系混乱的局面。
虽然联邦储备体系的创建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关于它的争议从未休止。比如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大众与华尔街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国会内部对美联储应该有多大权力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通证经济模型的典范

区势传媒 Locke 在《美联储:通证经济模型的典范》一文中认为,美联储是通证经济模型的典范。

首先,美联储的制度设计显然是一个分权体系。即希望能够实现权力在总统、财政部、华尔街、国会(公众)、以及地区之间进行分散。
在机构设置上,美联储采用的是联邦政府机构加非盈利性机构双重组织结构,从而避免了货币政策完全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
在人事管理上,联邦储备委员会是由 7 名董事组成。经参议员同意后,委员会由总统任命。为了限制总统对美联储的控制,并使美联储独立于其他政治势力,每个董事的任职时间为 14 年,包括任期加上下一个任期的部分时间,但不得连任。董事要求来自不同的联邦储备地区,以防止某一地区的利益被过度强调。
十二家联邦储备银行分散于各州,其股东均为当地最重要的私人银行,董事会成员则为银行家和大学校长。他们的参与,体现了私人资本及地方州的利益。
美联储每年最重要的会议是公开市场会议,一年开八次,讨论的议题是决定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这一利率在本质上是银行之间的贷款短期利率,而以此为基准,调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
“美联储的股东并不具有股东决策权,也没有利润分红。7 名委员掌控美联储大权,但又不对总统、国会、美联储股东等任何实际机构负责。联邦政府似乎什么也没做,却每年分享美联储大部分利润。美联储更多时候独立于政府和国会,但又通常借助政府和国会给银行施压。美联储通过三个机构将权力分散,但各方利益似乎都照顾到,且具有激励性。这种通证模式堪称完美。”




但文章并没有将美联储的各个利益方和通证经济中的不同参与者对应起来。实际上,鉴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我们也只能借鉴它的独立运行模式和分权思想。

如果我们把美元当做一种 token,把政府当做项目方。那么是否可以把写进智能合约的社区治理规则看做是一个自主运作的 “央行 “。规则中包括,token 总量是否定额,是否定期增发、如何分配等问题。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规则由谁来定?是不是说项目创世之初制定规则的人实际上就是最大的统治者。实际上,当前大多数项目都是这种状态。
井通链 COO 黄晏清认为,目前的区块链治理还是处于非常初期的状态,更多是由创始团队和基金会来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token 基本也由基金会和创始团队在管。目前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在项目创世之初就把分配规则用程序固定,实现一个共识的基础。还有一种就是允许人参与后期的分配和分配规则的迭代制定。
第一个方向可能在应用方向的项目,到后期不是很适用,因为现实问题千变万化,如果从一开始就将规则固定,后续更改首先在达成共识方面就要承担极大的成本和风险,比如常见的硬分叉事件。而第二个方向则有一个问题就是初期形成共识不太容易,人们会质疑后期的分配规则公平性。还涉及未来有分配权的人怎么界定。如果太多人参与指定未来规则就会导致效率很低。同时必定会有少数人的利益无法满足。因此未来有可能会借鉴美联储的这种独立和分权模式,并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发展的实践来迭代出最适合项目的模型。
欧链创始人老狼则认为,区块链项目的管理架构大概率还是会走 DAC(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方向,而不是中心化的美联储,但具体形式还在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未来会演化成什么样应该交给时间。

我们知道,技术可以保证规则公平地实施,但规则终究还是人来规定的,如果不对“制定规则的过程”进行约束,那么“执行规则的过程”无论再公正,也不过是规则制定者的提款机。
当然区块链最大优势在于,相比美联储复杂的货币调控政策,它可以用技术手段将其简化,条件一但被触发便自动执行,也不必发行信用债券作为担保。但美联储的独立运营模式以及分权和制衡思想是值得区块链世界的人学习和思考的。
原创文章,转载/内容合作/寻求报道请联系 report@odaily.com;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昨日互联网,明日区块链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69
帖子:75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