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用”的非定态建筑 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关系因应性设计方法阐释 | 杨明 | 时代建筑2019年第5 ...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时代建筑   2019-10-27 13:13   3128   0




作品栏目文章简介


《时代建筑》从创刊伊始便以不同形式关注富有创意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建成作品,关注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并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感受;坚持第三方评论为主,推动建筑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作品栏目在作品选择上尝试走向设计探讨上有相对共性的可能性,在评论文章的作者的选择上,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期的多个作品的个评述更关注设计应对策略形成的深层逻辑。青锋更为关注柳亦春在台州当代美术管设计中呈现的“架构”与“即物性”理念的内涵,并指出其对特定意义的强调;刘晨、刘通讨论了华黎在山东荣成天鹅湖湿地公园景观廊及观鸟塔项目中呈现是“在地性”基础上升华的无为之治;王飞讨论了Link-Arc的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设计策略中,呈现的是对破碎城市肌理的修补与缝合;陈泳、董霄霜、王峥讨论了张应鹏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设计中对于非教学空间的探索和对于中国基础教育运行体系的反思;杨明分享了其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因应性设计策略;胡铮分享了其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停车楼综合体设计策略中呈现的集约用地思想;朱子晔分享了其齐云山自由家树屋世界之“碟屋”设计中的仪式感与叙事性;李焱讨论了杭州湖境云庐设计中的场域逻辑;宋照青、王晓晨分享了其“大家”社区活动中心设计中力图呈现一种已经融入集体认同的在地性。

栏目主持:戴春


源于“用”的非定态建筑
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关系因应性设计方法阐释
Nondeterministic Architecture up to "U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sign Strategy Complied with Multilevel Interrelations in the Case Study of Shanghai Jia Bei Country Park West Visitor Center


杨明    YANG Ming
Abstract


      建筑的“用”包含着“用处”和“用户”的复杂交互关系,在技术、人群高度分化的社会场景中呈现出从建筑空间、活动场景到地域情感等多个层面的关系特征。当基于这些多层次关系进行因应性设计时,建筑会呈现出一种属性上的非定态,其作为媒介所携带的动机和信息能够被多向度地解读与使用。建筑师以不拘泥于经验性的功能空间匹配关系为前提,借助空间情境与使用者建立的相对弱而密的局部关联性,使得建筑的“用”具有了更多的宽容度和可靠性。在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设计案例中,这种对片段、多义、不完整的空间生成,使得建筑的非定态特征成了提升建筑使用吸引力和地域场所质量的关键保障。




异化的坡屋顶:非定态建筑的标志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
项目地点:上海市嘉定区嘉松北路
项目功能:公共服务
建筑面积:1 587 m
设计/建成时间:2017.01/2018.10
项目建筑师:杨明,张天钧,顾鹏
业主:上海疁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绿化和市容局
结构:上海斯卡福建筑(木结构设计顾问)


在线阅读
针对某一场地设计生成建筑的过程并非单向而自明,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并不导向对该场地的唯一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蝴蝶效应的混沌系统,包含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1]。建筑师能否使其设计的建筑达成某种具有感染力的后果效应,还要看其设计的介入过程是否能够因应性地触发那些能够引起空间感受质变的临界条件。笔者对三年前开始的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设计过程进行的梳理,与其说是方法论总结,不如说是一次发散式的方法论探索,从一个在专业评价体系里相对成功的案例中寻找出与现实设计环境相契合的建筑生成路径。




西游客中心与场地环境



日前,谷德设计网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发表了一辑由多位建筑师参与的专题讨论,主题是“创造性地应对使用”。其中关于如何对越来越难把握的“使用”进行预设性回应的话题也是笔者近年一直探索的一个方向。“用”之于建筑的意义在当下并不是专业评价的主要关注价值,但它对于那些漂亮的建筑空间结果每每呈现出消极的回应状态,这依然显示出对于场所质量来说,“用”是无法被忽视的本质性影响。一如在讨论中冯路博士所提出的问题,面对使用的多样化和不可测,建筑师所选择的设计策略应该是“顺从还是抵抗?”[2]。


1 源于“用”的因应设计——生成非定态的建筑


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是本土建造哲学对于空间最经典的建筑学诠释。“用”的空间意义在于提供了“利”的可能性,同时也指向了普遍意义上用户与空间在可用价值“利”和使用方式“用”之间的对应可变性。在建筑生成的过程中,“用”始终包含着“用处”与“用户”这两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关系,作为一个设计行为发生的前提性触媒信号而存在。它是涌现建筑构思的诱因,是激发创意的接种体,也是一种对于完成后建筑的意象性想象。


建筑的“用”并不能在对建筑的使用发生前被精确地预先评估和描述,这主要是由于“用处”与“用户”的具体交互方式可能无限多样。然而处于单独分析状态下的“用处”和“用户”都有着基于社会群体和空间经验的可归纳一面,这也为建筑师能将建筑作为有效媒介,向使用者传递预设的地域场所体验指出了可行的设计方向。


“用”的群体经验性如何产生对于用户具有吸引力的空间环境,我们可以借用植物“筛选育种”的情形进行类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4],基于群体经验归纳出的“用处”好比是一颗种子,我们知道它能够长成一种目标性的建筑类型,但它是否能够被具体的用户所喜爱则涉及土壤、水分、肥质等外部影响因子的复杂配比关系,因时因地而会结果不同。这些特质对应于建筑的生成而言,意味着场地自然属性、功能活动类型、用户文化背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模式。可以肯定地说,因应这些多维度的关系而设计出来的建筑并不试图成为某一场所的唯一解,它所做的多向关系维护必然会导向生成一种具有非定态属性的建筑,寻求在“用处”和“用户”间更多样的使用可能性。它“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从强制功能到宽容的场所。并且,所谓宽容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制造场所的摇摆和空间的抑扬顿挫来产生举行各种活动的契机”[5]92。这一非定态建筑所包含的片断、多义、不完整特征恰恰能够正向体现“用”的质量评估标准——基于“用处”和“用户”多层面交互的可靠性。


2 空间结构的非定态——因应场所功能的自然需求


嘉北郊野公园是上海市第一批五处(青西、松南、嘉北、浦江、长兴)基于城市外环公共空间绿色廊道而打造的近郊休闲型自然主题公园之一,以田园风光和树林景观为主,占地约14 km。西游客中心坐落于公园的西南方入口附近,是公园内外控制的界面和人流导引节点。




郊野公园中的西游客中心





平面图




西游客中心建构分析图






吴冠中江南主题水墨画





西游客中心主入口





西游客中心鸟瞰



西游客中心的建立,本质上是为了游园者高效地通过而非停留,这使它具有类似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功能单一、片段、背景化,并不需要主动帮助游园者实现来到郊野公园的最终目的。在平旷的田野中,它是一个如灌渠水闸般弱的存在体,一个需要与环境关联才能形成完整秩序的场所。它的总体位置选在垂直于入园道路的一侧(便于跨路设闸),依照场地周边整齐的农田畦陇平行并置了四列单层的檐下空间,因应入园人流从外来停车场到内部停车场(电瓶车、自行车)的短促流线,依次容纳了买票、分流、入园、上车这四种最主要的连贯性活动。建筑空间在活动流线的尽头自然地停下来,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开放末端。


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建筑本体并不由空间与功能预设对应的强烈秩序性所引导,它依据场地周边的自然肌理生成,呈现出均质、片段、临时的高宽容度状态,通过等位空间的相互支撑,直觉地回应了几种局部人流活动的关系需求,建立起简单和谐的秩序,成为整体可“用”且可容纳更多“用处”的通用性建筑。这就如藤本壮介在描述“自然的场所”时所说的,“建筑场所产生于部分和部分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反馈之中。那是前所未有的,新式人工建筑的建造方法和舒适性的制造方法。产生于部分和整体的相互作用的该建筑物的姿态与周围的风景是同质的东西。”[5]45追求游客中心与自然的同质属性,不仅是设计动机的因应性策略,也是生成建筑的具体实施方法,它可以保证建筑的空间结构在场地环境中的尺度连续性和气质协调。


3 建构体系的非定态——因应人群身份的探索需求


尽管西游客中心并非游园者来到嘉北郊野公园的最终目的,但作为公园有限的配套建筑,借助公园的环境景观提供更强的使用吸引仍然是建筑存在的重要目标之一。


郊野公园的基地环境属于城市周边已经日益稀缺的天然农田林地。对于这一类自然景观的价值,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分析其具有“作为社会栖息地的特殊用途”。他在相关例证中指出“原始环境的部分价值正在于保持它们与邻近的人类聚居地之间的强烈反差”。而随着城市的进化,人类在征服自然、远离自然的同时也渴望重新探索回归自然的体验,“这是对机械般的精确、强制性的集体纪律以及无所不在的积聚的现代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自我调整。”[6]


基于对这样一种社会学关系的判断,公园的“郊野”性及其所包含的对于“城市”环境的对比反差将是吸引游园者使用游客中心并决定其空间建构形式的最有力诱因。游园者来到郊野公园,行为的表象是在尝试拓展身体的活动场景,而潜在的动机则是在探索突破既有的社会身份约束。游客中心作为接纳这些角色转化的场所,犹如一位体贴、安静的侍者,能以身为镜,回应需求生成的空间场景展现出对既有建构体制束缚的巧妙摆脱,通过视觉上的对应感引导游园者进入一种自由释放的郊野游憩状态。




剖面图



西游客中心的四列双坡顶檐下空间以露明的钢柱木架体系建构而成,展示了洛吉耶的“原始棚屋”所界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型图景,刻意突出对木材的应用是为了以其与人和自然的双向密切相容性来定义游客中心的中介特征。然而,与传统木构坡顶建筑包含柱、架、檩、椽的结构秩序体系不同,西游客中心利用了胶合木的材性特点,直接以椽为架,抽掉了在传统木构体系中最具等级约束象征意义的脊梁,并结合局部空间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坡顶脊线的起伏和摆动。新的建构体系赠予游园者同理之情,如同为着西服正装者除去领带、松开领扣,弱化了空间等级秩序的严谨性,使得建筑平易开放,在场地周边的田园场景中呈现出风吹稻浪般的轻松惬意感。




格栅墙沟通室内外景观



冯纪忠先生在谈到他对“建构”一词的理解时说,“一,它包含了构造材料的内容;二,它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也就是说使人的感情在细部处理时融进去,从而使tectonic显露出来。”[7]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和方塔园中的何陋轩一样,也是采用了对传统建构方式的异质化处理,因应游园者的内在动机,在程式化的空间场景中植入了特殊的视觉对应感,展示出主客情绪相合的真诚姿态,以建构体系的适应性、可变性将建筑“用处”的吸引力向 “用户”显出来。


4 情境信息的非定态——因应地域情感的回忆需求


上海的自然郊野环境属于在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水乡”,因此城市规划对于第一批郊野公园中的建筑风格也都给出了相应的人文定义,嘉北郊野公园建筑的设计主题是“白墙灰瓦”。对于这一带有明显地域文化诉求但同时又只有泛指对象的前提性关系条件,西游客中心借鉴了吴冠中先生描绘水墨江南时所用的片段、意象的方法加以因应表达,尽力避免使建筑落入滥觞的程式化倾诉而疏远了郊野的自然氛围。整个建筑中的人文意象痕迹都包含在了“白墙与木栅”“庭园与洞门”这两组对偶共生的构造形式之中,并不参与结构体系和主要的人流动线组织,仅用于地域文化意境提示和达成对建筑内外视界景观的沟通。


平行于结构长列的白墙和木栅,共同限定了主要的空间边界。外围白墙上错落大小的外窗既像是老宅故窗又像是檐前旧瓦,木栅的开放层叠将建筑内外的远近景观与人流的行止关联,虽然都是传统的材质对应关系,但各自实虚面积的比例却又都大异于传统。在完全当下的空间组织逻辑中,共同搭建出了王驾《社日》一诗所描摹的田园情境格局,“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与白墙和木栅的空间界定意义相较,庭园与洞门的设置则是另一组更为精致的时间界定构造,它们由游客中心入口正对的屏风式中景庭园和垂直于长列结构展开布置的多道月洞门、小庭院组成,搭建起一个内向、静态、抽象的山水时钟装置。时间流转,屋顶的木椽和庭园的花木在这套系统中会留下不断变幻的色彩和光影,月洞门上由嘉定历史上七座名人书斋堂号所做的应景提示,将空间的情境信息从对外围自然景致的体验引导向游园者心中的人文观想。“观察者开始与建筑有了亲密而微妙的关系,即我们所说的两者之间感情的纽带。一种亲密情感的萌发,一种被歌德称为‘晕眩中的灵感突现’的状态:一种一瞬间的,难以言喻地对过去时空中的地域、对曾经存在的族群的感知。”“他们带给观察者的是一种和谐的迷惘,我们‘究竟是在当时当下,还是这不过是一个尚未完结的梦?’”[8]7。




指向地域传统的洞门和花窗





具有全新结构功能的胶合木椽



正如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在对德国浪漫地域主义分析时所做的描述一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因应地域情感需求所做的努力并不是提供确定的历史场景,而是旨在建立能够触发游园者个体回忆的情感接入点,“在这些真实或想象的行动和感受中,空间被理解为建构主体经验(包括想象中的经验)的所在”[9]。这些接入点使用了作为“某种意愿的标志”[10]的历史符号片段来加强游园者与地域相关联的情感羁绊,通过模糊时间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仅仅通过不断出现、似是而非的历史残影诱导游园者进入自己对环境历史和个人身份定义不同的想象之中。


5 因应对象关系生成建筑——关注地域的场所质量


从建筑生成的整体动机而言,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可以看作是在场地特有条件下开展的一次具有批判性地域主义特征的设计努力。“地域主义并非一种风格。它是通过历史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形式,以纪念、宣传和保护地表特定区域即我们所称为地区的生态、社会和文化身份。”[11]而设计的批判性目的在于尝试从当下“用处”与“用户”的交互关系视角审视地域条件的多元价值,在“受益于普遍主义的前提下,保持建筑的多样性”。[8]11


由于这一项目周边环境所具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属性,笔者更愿意将对游客中心的设计过程阐释为在寻求与自然同质融合的过程中,因应基地条件、行为动机和人文诉求等各个层面“用”的需求,建筑师重构了一种兼容地域人文历史和自然关系特征的建筑形式,它通过多种弱而密的空间关联在“用处”与“用户”之间中建立起尽可能多元的使用方式。同时,建筑师作为“信息的制造和发布者”[12],借助建筑本身具有的不确定、不完整的非定态媒介特征,可以使其针对场所的地域属性所做的设计努力能够被多向度地解读与关联使用,从而很好地引导游园者通过建立个体的情绪体验而融入郊野公园的休憩场景中。


建筑的生成并无定法,因时而异。在当下技术、人群高度分化的社会场景中,对使用的预期越来越难以把握。依据各种可能的对象关系所进行的因应式设计,弱化了经验性功能空间匹配关系的先验秩序,采取了更加多向、临时、包容的策略以应对具体使用状态的不可测,这可以被视为对“使用”的顺从。通过关注于场地所有可能的地域条件线索,建筑生成过程从部分到整体、从情境到情感都始终保持着与人的体验关联和应变宽容度,从而实现了基于“用”的预设有效性和在公共意义上对地域场所质量的保障。阿兰·德波顿在描述他认为有品质的地域建筑时说:“历史、文化、气候和地理都会提供一个广阔的范围以供建筑选择与之产生回应的可能的主题”,“一种称得上有所传承的中国建筑或许应该是一种能体现其所处时代与地域的某些珍贵的价值观以及最高雄心壮志的建筑——一幢可视作一种可行之理想体现的建筑。”[13]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是一个小巧简单的日常建筑,但仍然包含了对于地域和建筑关系的理想想象。


(图片来源:图片图纸均由作者提供;摄影:刘文毅、邵峰、邵峰、刘文毅。)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格莱克. 混沌开创新科学[M]. 张淑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90:24.
[2] 窦平平,等. 创造性地应对使用[EB/OL]. gooood Idea 谷德想法专辑 NO.49.(2019-07-23)[2019-8-6].https://www.gooood.cn/gooood-idea-49.htm.
[3] 老子. 道德经[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4] 晏子. 晏子春秋 · 内篇杂下[M]. 出版社不详,出版时间不详.
[5] 藤本壮介. 建筑诞生的时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72-373.
[7] 王伯伟,编.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5-57.
[8] 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弗尔. 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 王丙辰,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 巫鸿. “空间”的美术史[M]. 钱文逸,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60.
[10] 皮埃尔·吉罗. 符号学概论[M]. 怀宇,译.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
[11] 利亚纳·勒费弗尔,亚历山大·佐尼斯. 全球化时代下的地域主义建筑——扁平世界的山峰与谷底[M]. 黄卿云,孙昱晨,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233.
[12] 李晓峰. 建筑作为媒体的意义[J]. 时代建筑,2014(6):61-62.
[13]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M]. 冯涛,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4.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9年第5期 地下空间的城市建筑学思考,杨明《源于“用”的非定态建筑 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关系因应性设计方法阐释》,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作者简介:杨明,男,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副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本期作品文章相关阅读


[1]青锋.墙后絮语:关于台州美术馆的讨论[J]. 时代建筑,2019(5):76-89.
[2]刘晨、刘通.水云浓淡里,横竖有无中:山东荣成天鹅湖湿地公园景观廊及观鸟塔[J]. 时代建筑,2019(5):90-97.
[3] 王飞.Link-Arc的战略与策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的解读[J]. 时代建筑,2019(5):98-107.
[4]陈泳、董霄霜、王峥.常规教室之外的非教学空间:对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湖州鹤和小学的解读[J]. 时代建筑,2019(5):108-117.
[5]杨明.源于“用”的非定态建筑: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因应性设计方法阐释[J]. 时代建筑,2019(5):118-123.
[6] 胡铮.水平巨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停车楼综合体创作思考[J]. 时代建筑,2019(5):124-131.
[7]朱子晔.度假的仪式感与叙事性:安徽齐云山自由家树屋世界之“碟屋”设计手记[J]. 时代建筑,2019(5):132-137.
[8] 李焱.“创客”维度的“江南”:杭州湖境云庐设计中的东方与未来[J]. 时代建筑,2019(5):138-143.
[9] 宋照青、王晓晨. 春晖夏澄檐如勾:记苏州市“大家”社区活动中心中轴层次空间递进营造[J]. 时代建筑,2019(5):144-147.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邓小骅,高静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地下空间的城市建筑学思考】,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13
帖子:1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