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Libra对现行金融体系的冲击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IMI财经观察   2019-10-27 11:42   2928   0
近日,IMI顾问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撰文总结了Libra的基本架构,分析了货币问题的复杂性及Libra对现行金融体系的冲击。
以下为文章全文:
2019年6月18日,著名的美国社交网络Facebook(脸书)发表白皮书,向世界宣布:它将推出一种叫做Libra(天秤座)的加密货币。根据白皮书披露的信息,Libra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正式上线。
脸书的“项目白皮书”充满了创造历史的激情,它用六个排比句向世人宣示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我们认为,应该让更多人享有获得金融服务和廉价资本的权利;我们认为,每个人都享有控制自己合法劳动成果的固有权利;我们相信,开放、即时和低成本的全球性货币流动将为世界创造巨大的经济机遇和商业价值;我们坚信,人们将会越来越信任分散化的管理形式;我们认为,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应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设计和管理;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责任帮助推进金融普惠,支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用户,并持续维护这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多月来,Libra币成为全世界所有的货币当局、国际组织、财经机构的头号议题,甚至美国立法机构也被裹入其中,虽然议论纷纷且不乏负面评价,但多数人都清晰地意识到,数字货币在经历了不长的“试水”阶段之后,已经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登堂入室。
Libra几乎涉及经济金融的所有领域,对之进行全面分析,笔者力所不逮,作为一名货币经济学研究者,惟对所涉货币问题小有所感,特撰此文,就教于方家。
1
Libra的基本架构
截至目前,Facebook发起的Libra联盟(Libra Association)已得到27家机构响应,其中既包括Visa(维萨)、Mastercard(万事达卡)等传统支付巨头,也包括PayPal(贝宝)、Uber(优步)、Ebay(易贝)等新型科技巨型企业,还广泛覆盖了投资、区块链、社交媒体、通讯、电子商务、共享出行、非营利组织、音乐、旅行等多领域的“头部公司”。根据计划,到2020年上半年,联盟成员将增加到100家左右,并将在5年后进一步放松准入门槛,向全球机构开放。Facebook的宏远志向,绝对不可小觑。
从货币运行角度考察,Libra构建了锚定美元等一篮子法定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体系。虽然细节尚未公布,但可以推测,货币篮子将主要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等组成。Libra的价格与这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挂钩,尽管不锚定任何单一法定货币,但是其波动性较低仍可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货币篮子构成中,人民币被明确地排除在外。正是这一安排,凸显了Libra币与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各种货币金融安排形成正面竞争的明确立场。对此,我们不能不持续关注。
Libra币的“发行”以及资金使用,与过往大多数数字货币存在明显不同。
就发行而言,Libra币的发行主要来自用户的兑换行为,即普通用户每次在Facebook上用美金兑换1单位Libra币,Libra就在区块链上通过记账来产生等值货币。反转来,当客户持Libra币兑换回美金时,系统则销毁等值Libra币。在流通机制上,当用户将Libra币转账给其他用户或在其他机构的商业场景中使用时(例如用Libra币支付Uber打车费),收付款方背后的记账节点只要通过记账并得到链上2/3节点的验证确认,就可以完成交易。显然,Libra币的运行“恢复”或“复制”了西方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之初实行的“十足准备”规则,即,对任何非金属货币的发行,要求提供100%的金属准备资产。如今,只是在我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还保留着这种货币运行体制的遗迹。Libra币恢复“十足准备”这一特色,十分耐人寻味。目前能够看得到的好处,首先是以多元货币突破跨境的束缚,使之从一开始就在跨境支付上占尽优势,彰显其世界公民之地位。二是希望籍此控制货币无限制超发,明白无误地向世人宣告,它不会重蹈美元滥发之覆辙。这对于刚刚涉世的Libra来说,无疑具有正面的广告效应。
由于Libra币的发行肇始于同现行法定货币的“购买”或“兑换”行为,Libra联盟将掌握一笔价值可观的法币储备,从而形成“资金池”。根据现行安排,这些法币储备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且具有投资级的托管机构持有,并模仿央行的风格,投资于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其收益则归Libra联盟所有。法币储备的投资收益用于覆盖系统运行成本,确保交易手续费低廉和向早期投资者分红等, 而Libra币的用户则无权分享法币储备的投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Libra联盟又像是现代的上市公司。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与名噪一时的比特币等不同,Libra币被称为“稳定币”,就是说,其价格相当稳定,因此在技术上具有充当货币的资格。然而,Libra币的稳定性,是由两套体系保证的。一套是现有的主权法币基础,就是说,它的价格是由若干被选定的主权法币通过某种汇率加权形成的。在这个意义上,Libra币是一种与IMF的特别提款权极其类似的“超主权货币”。但是,由于其价格由其他货币锚定,故而其自身并非货币,充其量只是某种Token(“代币”)。另一套是资产基础。这指的是,Libra在发行过程中形成的“资金池”被投资于若干国家的银行存款或高流动性政府债券,反转来,Libra币的价格则由这个资产池的市场价值锚定。在这个意义上,Libra又极为接近货币市场基金。在这种“双重资产支持”的安排上,我们看到了世界上第一部中央银行法《比尔条例》精神的复归。在该法中,英格兰银行为其发行的银行券提供了“双重准备”:一重是黄金准备,即英格兰银行承诺:人们得以持其发行的纸币,到英格兰银行无条件按标定价格兑换黄金;第二重是信用准备,即英格兰银行之银行券的发行,全部以对合格商业票据进行贴现的方式实行,即遵循“真实票据”原则。Libra的价值,同样也有两大资产支撑,其中的“法币篮子”,类同黄金准备;而用资金池的储备对银行存款和高等级政府债务的投资,则与“真实票据”同类。Libra在启动之初便将自己的法律基础建筑在人类第一部中央银行法上,其志向高远,可见一斑。
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Libra提供不止一种锚定资产,或有谨慎之利,但是,由于这两种价值基础的定价机制完全不同,行之久远,必然引发套利操作,激发深层次矛盾,进而伤及Libra币自身的价值基础。
在监管合规方面,Libra主要面临牌照、反洗钱、数字货币合法性三个问题,虽然这几个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但长期来看,其中的多数都有办法解决。比如,Facebook为此专门成立的子公司Calibra已经在美国联邦和各州拿到相应牌照。该Calibra向常规的金融机构一样,承担KYC责任(对账户持有人强化审查),包括客户身份验证、客户尽职调查、报告可疑交易、制裁名单筛选,以满足国际反洗钱组织(FATF)及各国的AML/CFT要求,等等。
目前,全球已有不少国家认可数字货币的合法性,而Libra背后的巨头联盟将对其合法性提供进一步增信效果。可以认为,Libra的成功是大概率事件。说的准确一些,Libra币自身的成功或有不确定性,但是,它所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则是不可逆的。
2
金融基础设施:账户和代币
Libra将自己的使命描述为“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我以为,这是理解Libra及其运行机制的主要入手处。
如果做高度的简化,全部货币金融问题就是围绕两个要素展开的:一是货币,二是货币流通。所谓金融基础设施,因而就可以相应简化地描述为:组织货币发行及其流通的制度安排。
金融基础设施分为账户范式和代币范式,前者以银行账户体系为代表,后者以区块链为代表。这两个范式存在很大差异,自不待言,但是,其基本功能都是承载金融资产及其交易。由于功能多有重叠,在很多应用场景中,两者间自然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一)账户范式
账户范式的典型框架是二级银行账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企业和政府等非金融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商业银行则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准备金账户(或清算账户),此即二级银行账户体系之谓。在这样的账户体系中,“货币供应”是依据金融系统的负债方定义和统计的。这一账户体系的核心,是被称为“高能货币”的中央银行的负债。其中,现钞是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国库存款则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负债。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存款则是中央银行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负债。
在账户范式下,交易可以是资产方或负债方的内部调整,也可以涉及资产方和负债方的同步调整。比如,银行向企业放贷,银行在资产方多了一笔对企业的贷款,在负债方多了一笔企业存款。在部分准备制下,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下去,形成存款的多倍扩张机制。账户的维护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银行等作为“信任中介”,必须确保持续地拥有高等级的信用,遗憾的是,银行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对手风险)始终存在,其信任中介的地位实难保证。应当说,这是账户体系下的金融基础设施内生的问题之一。
在现钞交易中,交易双方只要确认现钞的真实性,就可以交割,无需第三方信任中介参与其间。这一点与代币交易相类似,正因为如此,账户范式和代币范式彼此间有了替代和互补关系。
在账户范式下,转账和汇款涉及银行账户操作问题。比如,同行转账要同步调整交易双方在同一开户行的存款账户余额;跨行转账则除了调整交易双方在各自开户行的存款账户余额以外,还涉及两家开户银行之间的结算。同时,商业银行之间的结算,还须调整它们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跨境支付涉及的银行账户操作更为复杂,但道理相同。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跨境支付涉及的费用较高,在一定意义上,这正是诸种数字货币大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后者所需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代币范式
Facebook的Libra、金融机构间的各类结算币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等,都是代币范式的代表。
在账户范式下,所谓货币形式的确认以及相应的货币发行,事实上是潜在认定的。例如,在中国,银行账户体系中运行的是中国的“法偿货币”——人民币,这是不言而喻的前提。同时,账户范式是通过一系列中介(商业银行)运行的,而且围绕着一个中心(中央银行),这些中介的“可信”性,一般也是前提性给定的。相比而言,在代币范式下,由于货币形式本就是“代币”,所以,币是什么,自身价值如何,需要予以认定。但是,代币的流通是“去中介”和“去中心”的,所以,它的流通问题,是通过另一套机制予以解决的。这套机制就是包含分布式网络、密码学的账户体系等在内的区块链。
银行账户体系的功能主要是记录客户的资金,而密码学的账户体系不仅可以记载客户的资金状况,还可以记载各类信息,包括同客户身份有关系的所有数据。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密码学账本体系,它的开户和金融账户体系开户完全不同。在银行账户框架下,客户开立账户一定要做KYC(know-your-customer,即,了解客户)。为此,银行需要有一整套的人员、模型、机构,经历很长的过程,来辨别客户金融服务的请求的合理性,并作出判断。区块链则没有这些环节。区块链是一个集点对点网络、密码学、分布式计算、数据存储、共识算法等核心底层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它拥有一套成熟的数学算法,建立了一套网络上的规则。这套规则自身可以识别不良行为,从而摒弃不良客户,而且,从技术上说,基于数学算法的这套规则运行的边际成本为零,因而具有财务的可持续性。
经济和金融活动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基础是信用。在区块链进入视野之前,交易活动大都需要有一个中介,而交易所需的信用,也主要由中介提供;可以说,没有中介,素昧平生的交易双方极难达成交易。代币范式下,交易中介是没有的,而交易所需的信用,则由区块链提供。所以,区块链的本质就是“信任的机器”,它的核心意义,是在无信任中介的环境下建立信任生态体系,使价值传递、产品和劳务交易、以及各类经济活动得以进行。形象地说,区块链是一批“机器人”,它取代信任中介,用一套数学算法,确保陌生人之间可以不借助第三方而完成交易。
不难看出,无论是银行账户体系还是区块链上的密码学上的账户体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个目的就是要从事交易,完成经济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账户体系和正在兴起的代币体系,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
3
代币、货币与主权货币(法币)
严格说来,迄今为止,各类数字货币都还不能够被交易者当作记账单位来使用。因为它们或者价格剧烈波动,或者就没有可靠的标准。Libra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力图通过与某几种流通范围广泛的法币建立稳定的“挂钩”关系,同时,还采行货币市场基金的机制并模仿央行的投资风格,通过持有若干价格稳定的资产,来确保自己的价格稳定。然而,前文已经指出:正是这个稳定自身价格的机制,决定了它自身充其量只能是“代币”,因为它作为记账单位,其价值是由其他法币或资产锚定或背书的。在这个意义上,Libra较此前的所有数字货币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其进步也着实有限,它只是取得了自身价格稳定而已。相比现行流通的法币,它离货币还相距甚远。
说到这里,回顾货币定义及其演化就有了必要。
学说史上关于货币的定义堪称五花八门,但其间的差异远没有人们宣称的那么大。值得分析的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在马克思那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一定义显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一方面,它反映出在西方社会中,货币是从商品流通中产生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最早流通于市场上的货币,并不必然与国家主权有关,在多数情况下和相当长时间里,它们是“私人”的,因而是多中心的。
在古典学派之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主要是从功能角度定义的。例如,在国内最为流行的《货币金融学》教科书中,米什金就说,货币就是“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各种类型的数字货币此起彼伏地出现在当代经济金融生活之中时,货币的定义也开始与时俱进,例如,在近几年风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货币理论》(MMT)中,货币就被定义为“一般的、具有代表性的记账单位”。这个定义特别值得关注,因为,在这里,货币首次被抽去了物理形式,仅仅留下了“记账单位”的抽象概念。
不仅如此,在MMT中,货币始终被从国家主权角度出发、并时刻不离国家(政府)的经济权利来加以分析,例如它指出:“现代货币理论的逻辑始终保持不变,即政府创造记账货币,以其为计价单位征税、支出,并收入以其自己的货币支付的税款。”就是说,货币的发行不仅关涉国家主权,而且与国家(政府)的另一项经济权利——课税——密切相关。作者不厌其烦地指出:“政府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征税(和其他上缴给政府的钱,包括费用和罚金)……为什么会有人接受政府的法定货币?因为政府的货币是缴纳和偿还政府的其他债务时,政府接受的主要(通常也是唯一的)货币。为了免受逃税的惩罚(包括进监狱),纳税人需要获得政府的法定货币。”在这里,发钞和课税,并列成为在经济上支撑国家存在的两大支柱,而发行货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则更由课税的需要决定。由此可知,所谓“法偿货币”(简称“法币”)亦即“主权货币”,其最本质的属性是:公民持之纳税和(或)还债,政府不得拒收。我们应当牢记这里描述的逻辑关系。简言之,保证国家主权的行使,是货币发行的前提条件,照此标准,Libra离真正的“货币”还存在巨大的制度鸿沟。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主权国家,只要主权国家还需要以发行主权货币的方式来取得收入,以满足公共需要,任何形式的货币都不可能大行其道,至多只能屈居“代币”之位。
4
货币问题的复杂性
关于货币的故事远未结束。仍然引述MMT的阐述,作者基于现代科技发展及其对经济金融渗透的实践,进一步将税收驱动的逻辑推向一般化:“驱动货币最好的方式就是义务范围内的支付。”“需要上缴货币的强制性义务是驱动货币的必要条件,这种义务可以是税收、费用、罚款或宗教什一税,甚至可以是为得到水或其他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钱。”这段阐述的要义,是用“义务范围内的支付”代替了“课税的需要”,从而在普遍意义上,进一步揭示了货币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换言之,为了履行某种“义务”,现实中事实上存在着多种货币,虽然这些货币大多不是“主权货币”,很多也不是代币,但是,它们却都能在某一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货币的功能。基于此,MMT顺理成章地将货币发行问题归结为海曼·明斯基的一句著名的论断:“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货币,但问题在于其是否能被人接受。”
要深刻理解在主权货币存在的条件下、人人都可创造货币的现实,我们必须讨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问题。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政治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鉴于她在此一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她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利姆·E·威廉森教授分享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念中,经济秩序或者来自竞争性市场规则下追求自身利益的独立主体的自主决策,或者来自单一权力中心对所有社会关系的支配,即,经济的秩序来自市场或者政府,市场与政府非此即彼。囿于国家或市场非此即彼的逻辑选择,当发现市场安排失灵时,人们往往简单地建议国家接手,而不考虑如何创造激励机制来提高绩效;反之,当发现政府失灵时,人们往往简单地建议“放松管制”甚至直接私有化。长期以来,正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政策选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在自主治理理论看来,现实中,绝大多数秩序都不像传统及国际理论所断言的那样非私即公,相反,现实中存在着大量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安排,它们以私有和公有的多种形式混合为其基本特征。自主治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正是这大量存在于市场与政府两极之间的治理实践,它的中心内容是,研究“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等,是自主治理的三大要素,而设计一套治理规则,使之既增强组织成员进行相互监督的积极性,又使监督成本变得很低,是自主治理成功的关键。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一向被运用于跨主权、跨地域、跨主体的各类事物中,并已成功地为反恐、气候变暖、污染等著名的“公地悲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思路。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发现,自主治理这种介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第三种秩序,天然存在于互联网世界之中:形形色色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网络社区”,大至微信、淘宝等鸿篇巨制,小至游戏圈、基于亲友所形成的各类群和社交网络,都具备自主组织的基本特点;而诸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安全技术等等的发展,则为自主治理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运行条件或治理工具。
就是在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挟现代科技之力风起云涌地发展过程中,各种私人货币,作为自主组织的创造物和自主治理工具之一,有了用武之地。这些货币在各类自主组织中通行,有些还可与其他自主组织的货币相兑换,有些甚至同法币存在稳定的兑换关系。这些货币(或其他称谓),由于完全满足“被人接受”的必要条件,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货币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法币、各种私人货币的同时并存,将是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局面。
5
初步的小结
以上分析表明,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Libra作为基于一篮子货币的合成货币单位,与IMF特别提款权一样,属于超主权货币。SDR确实是人类想象力的完美产物,但是,由于在这个世界上,实现经济体的“超主权”还有待时日,依附其上的超主权货币便很难主宰世界。于是,由于是代表一篮子已经存在的货币,且其价格由这一篮子既有主权货币确定,Libra没有货币创造功能便是定论。深一步看,Libra的发行100%基于法币储备池,因而也不可能产生铸币税。这种“挂钩”安排,进一步也使得基于Libra不可能生成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倾向于认为:Libra所推动的远不是货币非国家化的过程。
如果Libra广泛流通,并且出现了基于Libra的存贷款活动,是否有货币创造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基本原因在于:基于Libra的存贷款活动不会创造新的Libra。首先,Token在区块链不同地址之间转移过程中总量不变,Libra也不例外;其次,扩大Libra发行的唯一办法是增加法币储备,这就杜绝了它可以倍数创造的可能。
那么,对于中国,Libra的问世有怎样的挑战呢?我以为,挑战首先在支付领域,因为,在一个可以预见的长期内,Libra的用武之地仍将局限于支付领域。问题在于,基于一篮子国际储备货币,Libra先天地就有跨境支付之便利,这对于我国的支付行业发展,尤其是境外拓展,是一个直接挑战。
深入看,倘若我们进一步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要通过它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Libra显然就形成了强大的障碍。
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建立自身的基于数字货币的新型跨境支付体系,是保障我国金融安全、防范别国金融制裁的有效手段。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稳定币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有可能改变一国国内金融生态和国际金融架构。因此,中国应鼓励民营企业研发数字稳定币,并加速发展“单中心-多中心-无中心”相结合的分布式金融体系,在全球金融治理中提升自身的发言权。
再进一步,面对Libra的挑战,倘若我们采取合作竞争战略,那就会进一步提出网络的对外开放问题。因为,Libra云云,是搭载在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社交网络之上的,若允许Libra等进入中国,便不免要提出对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等的开放问题,这显然就关乎我们的国家安全战略了。

   编辑  侯津柠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5期
责编  胡晓涛、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独家 | 赵锡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推荐 |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诞生和发展
王国刚: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视点 | 杨涛:新形势下的银行专业化服务探索
IMI研究动态 |(2019年9月总第十二期)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5
帖子: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