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媒介化?什么是中介化?什么是媒介逻辑?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传播学考研必读   2019-10-27 05:59   1935   0

本文摘自《国际新闻界》
原标题《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
作者:周翔、李镓




1.什么是媒介化,什么是中介化?


中介化和媒介化的概念彰显了技术在传播与沟通行动中的过程化与制度化的关键角色。


中介化:中介可以指符号表示的整体过程(清晰连贯的话语、书写符号、类似的图像等)、社会交流规范(说话者或者作家使用的语言)、记录和储存的物理载体(石块、羊皮纸、磁带、胶卷、光盘)等。中介具有双重性质,它不仅包括工具,还包括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既包括有组织性的物质层面,也包括有物质性的组织层面。由此可见,中介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具有双重性质的连接主体与客体或者两个相互区分的要素之间的介质。中介反映出介于两者之间的角色,起到了中间载体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中介化在普通社会学里用于指任何中介过程,涵盖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进行调停以影响彼此关系的任何行为。在媒介研究中,中介化是指“通过媒介传递某物的行为”,强调的是传播过程在意义制造中所起到的介入作用。具体地讲,中介化意味着通过一个制度性公共机构向受众传输社会知识与文化价值的行为,它被视为大众媒介的基本效用之一。因此作者以为,中介过程是在描述一种转换,中介化强调的是一种调解、桥梁的角色,是两个或多个对象或元素的连接或者相互之间关系的转换,包括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中介化应该是一个微观或中观层面上的概念。


媒介化:与中介化不同,“媒介化”本质上是一个宏大层面上的概念,同时也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均有体现。它是媒介效果向宏观社会效应的一种延展,其根本点在于以此概念理解媒介所造成的复杂的社会后果。但与传统的线性媒介效果论所不同的是,媒介化强调的是在广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的其他社会进程无法与媒介和技术相互分离。它一方面指媒介对于日常生活实践的渗透,另一方面涵括了媒介与社会、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媒介化更多地集中在媒介形式如何“介入”当代生活的不同层面,特别是建制化的社会实践,如政治、文化、宗教和教育。可以说,媒介化是社会和文化以及互动模式由于不断加剧的媒介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社会进程。而媒介化社会则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受众对于信息的依赖与需求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前提,媒介技术的演化则为其提供了可能性。




2. 媒介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媒介化是指这样一种历史情境:即媒介不仅是自立的社会机构,而且还深入到其他社会机构的运作中。媒介在制度化和技术化的过程中通过传播行动产生了塑造力,进而成为媒介化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过程既反映了媒介和传播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社会、文化、媒介和政治不再是独立的子系统,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舒尔茨将媒介化进一步具体化、过程化,认为它是一个延伸、替代、融合和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来传播媒介和社会的变化。其中,延伸是指媒介技术延伸了人类沟通和传播的界限,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受信息,并产生延时互动。


替代则是说媒介部分或者全部取代了社会行动以及社会机构,且因此改变了这些行动或者机构的原貌和特质。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平台、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微信为民众开拓了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应对新的传播格局挑战,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政务微信公众号,主动向网民推送信息,以便能够与民众更好地互动和沟通。这意味着传统社会组织的运转机制发生了式微,代表民间利益的社会行动也试图从媒介空间中寻找合法性。


融合则是说媒介行动与非媒介行动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媒介渗透到了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专业化领域之中。例如,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扩散和渗透,人们的出行除了依靠交通工具,还通过手机进行导航或叫车。


而接纳则是经过了一个调试的过程之后,人们更加愿意迁就媒介形式,因为媒介存在导致了社会的改变,各种不同专业领域里面的组织或者个人必须依照媒介操作信息的方式进行互动。如今大部分人在互联网上自发生成的信息交流实践,其实都顺应了网络媒介系统的特性。


3. 什么是媒介逻辑?它为什么会影响社会运作?


媒介化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即许多相互分离的社会和文化过程逐步转向适合于媒介再现的形式,其中蕴含着一种媒介逻辑的指向,也即媒介发挥着强大作用,具体体现在它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和权威,能够使得其他系统或多或少地服从于媒介逻辑。因此,媒介化的另一层涵义是社会各领域依据媒介逻辑进行呈现和互动的运作方式。


媒介逻辑的运作,暗示着一个用来决定时间如何分配、项目内容如何选择、语言和非语言内容选择决策的“媒介语法”的存在,也即媒介逻辑体现了“一种看待和解释社会事务的方式”。在中观层面上,它意味着媒介组织选择和展示的规则;具体到微观实践层面上,媒介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文化或社会活动的核心元素如何遵循媒介原则(如时效性,戏剧性、冲突、简短、快节奏、直接、个人化,以及名人倾向等)、并通过媒介形式来进行表达这包括媒体材料的组织、报道内容的分类、媒体所呈现出的风格、媒体的聚焦点及社会经验的选择等等。在此逻辑之下,媒体行动者会在新闻生产中强调视觉材料的呈现,以铺垫更多的场景、戏剧和冲突;在情感方面联接新闻价值和情感道德价值,以影响领导人的选择。社会运动组织者为了扩大影响力,会以具有同情性、煽动性的动作和口号来激发更多公众的情感想象,并通过策略性的媒介报道获得更多的支持、资源和组织力量。


媒介逻辑并不是天然嵌入在系统的社会模式之中的,而是媒介格式和视角向其他生活领域渗透的结果。当社会越来越倚重媒介及其逻辑,媒介的力量会显得越来越大。所以在媒介化政治中,政治力量通过合理地设计渲染事件,以戏剧化的故事进行呈现,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将社会情绪与政治议题“打包”揉进信息传递中去。政客们想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他们相信媒体的权力,因为媒介的“符号权力”和“符号资源”有着建构现实的力量,具有影响人们的所为以及人们描绘事情的能力。因此,媒介逻辑其实暗含着权力的博弈。指出,正是通过“媒介化”聚集并拥有了权力,权力通过媒介逻辑在社会和文化活动中渗透。这一权力的实现与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宗教传播、家庭关系等领域的媒介化密不可分。




瓦叔评论: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第一个能想到的估计是某道“经典”的考研题目:什么是媒介化,什么是中介化?当时出题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一头雾水,如今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不过,这篇文章更大的意义还不在此。


很多同学都会对一种题目感到为难:那种动辄谈到人类、社会、时代的传播题目,那些动辄要让你回顾历史,构想未来的的题目,应该怎么答?用传播效果、传播功能吗?似乎勉强去答,结果还是感觉挠不着痒处。


原因是:理论有不同层次,微观题目,用传播效果等,是合适的。中观题目,用媒介特征,媒介转型,也可以。但对这种对于媒介与社会之类的宏大命题、“玄学”风格的答法,其实要用一些涉及到宏观层次的理论。


不过遗憾的是,对于目前的传播学来说,这种宏观层次仍属于薄弱部分。比较能够用得上的例如技术学派的理论(新媒体阶段请注意莱文森的理论)、信息社会相关的理论、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但这些理论去解释更新的媒介现象的时候,也还有不足。那么这个媒介化理论,包括媒介逻辑的普及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本来想再给一点解释,但又觉得,周翔、李镓两位老师在文章里的描述已经非常到位。再加一点反而是画蛇添足。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以再仔细读读,一句话,好好品味。




瓦叔2018新传考研冲刺班
11月12号已经开讲
课前他已经为你划好了30个复习重点
让你的冲刺复习时刻都方向明确
具体重点解析戳下图可见







更多考研资讯
可移步瓦叔的新浪微博
Sina Weibo: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



per aspera ad astra 尽吾之力 以达天际
我们致力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媒介融合  习近平的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喧嚣之后,我们现在该如何看待百度?
短视频这个热门考点,看这一篇就够了
永不抵达的列车 | 这篇应该是很多同学新闻理想的起点

一个很简单,却可以用成加分项的理论
分析罗X笑这事,为什么最不重要的就是伦理道德

大数据新闻生产的实践与反思 | 大数据新闻看这一篇就够

你所有的做不好论述题大概都是因为踩到了这七个坑

还在担心答不好媒介融合?其实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早就送过标准答案啦






陈力丹大大说他喜欢这样的答案!





传播学的知识点还串不起来?不要怕!因为瓦叔的传播学框架图迭代啦~! |   以及内含进群福利





关注

就代表你离考上又近了一步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6
帖子: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