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的十大流派30多位大咖 | 你熟悉的大腕、你想知道的在这里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交易圈   2019-7-27 11:35   4420   0

本文聚焦宏观研究,评析券商宏观研究10大流派、30多位代表性大咖或机构团队的风格、特色,助您借鉴研究,或找到对您更有用的宏观报告和文章。
来源 | 大伟宏观策略
作者 | 沈大伟
首发时间 | 2018-11-04
因首发时间较早,其中人员任职单位以公开公告为准,文中仅以当时时点信息为准

内容提要
为何宏观比策略研究更有特色区分度?
第一,宏观研究似乎还没有像策略研究那般充分竞争,从而众多团队拥有完整成熟框架以至于风格趋同的程度较轻。
因为:1)宏观研究框架普遍比策略研究框架更稳定;2)宏观研究更易形成宏大叙事,从而形成更强的传播正反馈;3)可证伪和交易利害程度弱于策略研究,不像策略那般易被直接打脸及打脸后被人记住;4)有政府部门任职经验的人士在宏观研究领域更具备天然优势。
第二,中国经济土壤、尤其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为宏观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更多维度。

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流派和团队是哪些?
不分资历和先后;阅读精力有限,个人不完全观察,未列出的甚至尚未进入研究圈子的,都不代表您不强。具体评析才更有用,请到正文观战。
1、全面覆盖:国君,申万,中金,中信,华泰李超,长江赵伟;
2、化繁为简:李迅雷,姜超,华融伍戈;
3、高深莫测:刘煜辉;
4、教科书派:任泽平;
5、周期大咖:周金涛,彭文生,洪灏;
6、资产配置:兴业王涵,联讯李奇霖;
7、固收利率:屈庆,国信董德志,中金,申万,招商,天风孙彬彬,兴业唐跃,中信建投黄文涛,中信明明,东吴周岳;
8、增量研究:天风宋雪涛;
9、草根调研:华宝陈瑞明;
10、深度验证:郭磊,徐小庆,高善文;
未分类:管清友,招商谢亚轩,华创牛播坤、张瑜

券商宏观研究在后新财富时代怎么走?
新财富评选落幕是必然结局加偶然时点。很大程度上,不是卖方研究做得不好,而是博弈竞赛到好得过头,以至于风格单一化、服务过度。落幕根源,一是金融去杠杆,二是创新者窘境。
卖方(包括宏观)研究三条出路: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博弈到增量研究。前景:集中度提升;特色、深度研究为王;人员和服务、理念更多向泛金融领域延伸;越来越多服务于金融行业下半场最有增量空间的零售型财富管理和差异化信用管理。

两个简单但有力的体会:
第一,万事在变,棋局如新,理念的刷新或一两个人的进出,就可能很快给研究团队带来明显改变。
第二,我们认识到别人的特色和多样性几乎总少于实际。每个人内心都有小太阳、小宇宙,不宜轻易评判尤其否定任何人的努力。珍惜自己,善待他人。

正文:

本文从专业宏观研究者的视角,根据个人不完全观察,对近两年券商宏观研究团队的主要风格流派进行区分和评析,具体涉及10大流派、30多个团队。
本文首先适用于专业研究者,您很可能发现可资借鉴以完善自身研究体系的亮点。对于宏观研究报告和文章的读者,本文很可能帮您提升一些辨别力,发现哪些报告更有用或哪些研究团队的风格更适合您的阅读目的。

宏观研究更有特色区分度
本文由开篇的分析金融行业整体,经过续篇一聚焦金融研究,进一步聚焦金融研究中的宏观研究。着重观察,近年券商宏观研究,主要有哪些代表性的风格流派,其核心特点分别是什么,哪些研究方向和风格,可能更适应金融去产能、后新财富时代的形势。


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侧重特色深度。由于我对“证券研究去哪”这问题的回答是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从极致包工头模式下几乎必然走向的风格单一化到容纳鼓励更多特色和多样化视角)、博弈到增量研究(特色研究框架和体系,新的研究项目和领域),即特色和深度为王、给人更多启发,所以本文会偏向关注更符合这些特征的团队。
第二,并非全面观察。前几年我对各券商宏观和策略研究成果的跟进比较全面,近年更加忙于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无暇跟踪太多。所以,本文一定程度上只是在说我平时更多关注哪些团队,没特别提及的,不代表您不好。我相信,有料有特色的团队集合,是大于本文覆盖范围的。
第三,依据公开报告。或许有的团队做出了不少只定向发送、未曾公开的高水平成果,让人低估了其总体研究能力。只是,以卖方研究的属性,大都是有啥好东西恨不得家喻户晓,所以估计大面积系统性低估很多团队的可能性不太大。
还有,文中提到名字的大咖们,普遍是我尊敬和认可的人。不过考虑行文简洁,提到时就不特意说**总、**老师了。

宏观研究更有特色区分度
是说目前更有区分度,是相对策略研究而言的。
有关券商宏观策略研究,2014年11月我写过一篇,《我眼中的券商宏观策略江湖及再议策略分析师之死》,主要说的是策略团队,重点看好的几个团队大体就成了当年新财富评选的前五名。此文颇有些流传。
我以前做资管业务进行市场研究时,主要需接触的是策略报告。后来转向研究,先跟踪的也是策略。另外,我推测,很大程度上由于前些年竞争尚未足够充分,策略团队的特色还是比较易于区分的。从印象上也能稍加佐证,前些年大家普遍知道陈李、程定华等著名策略师。所以,也就有了我在2014年以策略为主来区分研究流派的那篇。前几天看到华尔街见闻宣传推送的兴业策略大咖张忆东主讲的一个大师闭门课——“拐点派”策略秘籍,我猜这个称号是不是和我那篇文章有关,在里面我就将他和程定华划为“拐点派”代表。
然而,近两三年,非研究领域的泛金融人士,似乎已经很难辨识不同的策略团队了,除了像交银洪灏等极少数老牌大咖,可能并不容易随口叫出几位著名策略师。即便是我这样看卖方报告较多的资深读者和作者,也感到目前策略研究的特色普遍没有前些年鲜明。当然,个人比较关注和欣赏的策略分析师(或团队)还是有一些,也能体会到他们的特点。
是不是策略研究水平倒退了呢?我认为恰恰是水准普遍提升了,由前些年的英雄大咖闪耀高光时刻,转向很多团队研究框架和方法更加成熟。阅读近一两年策略报告的一个感觉,先不说结论有多少应验,不少团队的研报写得都很不错。上一篇《新财富落幕 证券研究去哪:如何突破创新者窘境》,就分析到,新财富落幕,不是卖方研究做得不好,而是博弈竞赛到好得过头,以至于风格单一化、服务过度。相对最能代表各机构脸面的策略团队的成熟化,与新财富生态之下这种情况大概有关。

相对来说,我感觉目前券商宏观研究,还是比较能区分不同团队特色的。这与个人近年关注宏观逐渐多于策略有点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两大点、多方面。
第一,宏观还没有像策略研究那般充分竞争,从而众多团队拥有完整成熟框架以至于风格趋同的程度较轻。相对于更加自下而上的策略研究(策略相对于行业研究当然是自上而下的,但站在股市研判和行业配置角度,其相对宏观研究就是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在四个方面更亲近先发优势或声音,后来者面临更高竞争门槛。
1)宏观研究框架普遍比策略研究框架更稳定,因为经济波动及其驱动力的变化多数时候不如股市波动及其驱动力的变化那么频繁。拥有成熟框架的宏观研究员,一旦经过市场检验,在经济逻辑未发生大变的情况下,后来者挑战难度更高。观察一下,是研究宏观的还是研究策略的人出书更多呢?专业类书籍的一个关键基础,是有较为稳定的分析框架。
2)“居高临下”的宏观研究更容易形成宏大叙事从而形成更强的传播正反馈效应,此外,框架的稳定性也更可能促成传播正反馈。相对于更为精致的数据验证,无论从进化遗传(基因)还是社会传播(模因)来讲,人类都普遍更能接受宏大叙事。逐步证明证伪、严谨数据考证,是违反人性的。
3)宏观研究的可证伪程度弱于策略研究,也就是不像策略研究那般容易被直接打脸。相对而言,策略研究需要更频繁接受市场波动检验;对投资交易更有直接利害影响的策略研究,被打脸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人记住。
4)有政府部门(主要是监管、智库类部门)任职经验的人士在宏观研究领域更具备天然优势地位。面对这样的人士,后来者大多是很难挑战的,无论是因为其背景经历还是实际研究水平。如果有此类经历的人士是新来者,那么,对老人很可能构成挑战,提高宏观研究领域的竞争程度。
另外,竞争程度较低是否与宏观研究发展阶段还不如策略研究成熟有关,我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判断。
第二,中国经济土壤、尤其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为宏观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更多维度。宏观研究何时何地更能发挥作用和影响力呢?当然是自上而下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能对资本资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或经济体。无论看时间还是地点,快速发展变化、时常面临转型、政策调控频繁的中国都是宏观研究的大舞台。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环境都为宏观研究滚雪球提供了不短的破和够湿的雪。

第一和第二点既共同导致宏观研究相对于策略更能区分出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冲突和抑制关系。第一点中宏观研究的四个方面(或者说三个半方面,如果来自政府部门的是后入者)抑制该领域的竞争,使得后来者普遍难以挑战已成名的前辈,但第二点还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总之,目前非研究领域的泛金融人士,相较对策略研究领域的更多陌生感,在宏观研究领域,还是普遍能随口叫出一些大咖的吧,比如李迅雷、刘煜辉、任泽平、姜超、管清友等。

券商宏观研究的十大流派
排序不按资历,不分先后。归类主要根据相关团队给我的核心感受,仅供参考,并不能完全概括多数团队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我感觉很多团队有全面覆盖的倾向。所有提到名字的咖们,更主要指以他们为核心的整个团队。
他们的名字前面是否加上机构名称,是综合考虑了成名时期是否跨了不同机构、印象中在投研圈外的知名度等因素。如果同一机构有不止一位团队核心人物,或换了团队,或团队核心人员已离开,就主要只列出机构。
并非刻意排出“十大”,实际上我是列完了之后,刚好发现是十个代表性风格或流派,才在本文标题加上“十大”。

1、全面覆盖:国君,申万,中金,中信,华泰李超,长江赵伟
全面覆盖,是指研究范围几乎涵盖卖方宏观研究的各个细分领域,且在主要领域均有较为深度的研究。
近年国泰君安经历了团队大更替,核心人物由任泽平到花长春;申万宏观的长期核心李慧勇也已离开,所以这两家以机构代表。申万、国君、海通都属于全面深度覆盖的典型机构,不过,由于海通姜超化繁为简的特点比全面覆盖更值得关注,所以本文把他分在了下面的组。
国君、申万是最老牌的主流机构,在证券研究上都有深厚渊源和积淀。他们的研究,有两个长期特点,一是覆盖全面,二是底线较高,即不管有没有明星坐镇,其研报的基本质量大多相对较有保证。当然,主流大机构,包括中金中信等,大都有这两点,只是国君申万相对最有这种传统和代表性。
分别在李超和赵伟的带领下,近两年华泰和长江宏观取得了显著发展。我的观感中这两个团队在出报告方面大概是卖方宏观最勤奋的,有数据显示,华泰李超团队2018年的报告总阅读量在万德和今日头条居卖方宏观第一。
如果稍微认真关注,会发现这几个宏观团队,不少报告质量是很好、很值得读的。如果说全面覆盖有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其中有的深度特色报告可能被淹没在自己的研报海洋中。做得太好太全面,有可能让读者难以聚焦、选择,甚至望而却步。

2、化繁为简:李迅雷,姜超,华融伍戈
目前战斗在券商宏观研究一线的,最有资历的就是李迅雷老师了。迅雷老师在哪家,哪家券商的研究就整体取得长足发展,国君、海通、中泰皆如此。他作为国内券商卖方研究业的长期领袖和开创者之一,还始终研究不辍,保持发文频率和质量,且化繁为简,传播投研和经济大道,让人敬佩之至。化繁为简的背后,是对宏观研究的深度把握,以及严谨分析框架,可从他公众号上展示的“中泰时钟”看到一些体现。

海通姜超有可能在国君和海通时期从迅雷老师那儿得到真传,加上自己的框架,形成了他的化繁为简风格。读姜超团队的不少报告,颇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通俗易懂之感。事实上,他们团队的研究覆盖是很全面的,深度报告也不少,但很多报告对投研圈外人来说阅读障碍并不大。在这个时代,这种化繁为简在传播理念扩大影响上很有优势。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在投研圈外或许名气没那么大,但在圈内可是学术大神。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奖的他,与李斌合著(孙冶方奖当然是他们共同获得)的两本书——《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是学习货币理论和实务的必备。学术过硬并未妨碍伍戈老师在券商宏观这商业研究上化繁为简,他团队的公开报告频率并不高,都主题聚焦、分析清晰,读一篇是一篇。

3、高深莫测:刘煜辉
作为社科院教授、历任华泰、广发、现任天风首席经济学家的刘煜辉老师,兼具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这是很难得的。他的不少宏观分析或评论文章,只读一遍是不够的,您很难完全领会(当然,也有不少是不难懂的)。他必然有一套独到的研究框架,但从公开文章中,您很难看透。有故弄玄虚吗?我不相信。从他文章中体现出的对宏观要点的把握和对交易市场的灵敏,他是有太多料的。从他某些表述的点到即止甚至欲言又止,感到他胸有深刻关怀,其中有的没有大白于天下。

4、教科书派:任泽平
假如说任总是当今国内宏观研究第一名人,有多少人反对?曾任职国研中心、历任国君和方正首席宏观、以创纪录薪酬进入恒大的他,或许是使很多宏观概念家喻户晓、让宏观研究成为全民学问的第一人。
任总的宏观研究,是教科书式的,这不是我乱说,而是他自己在报告中反复说过很多次。实际上,泽平宏观,也是典型的全面覆盖类型,但教科书派的特点更突出,在转型宏观、金融去杠杆、房地产周期、供给侧改革等很多系列形成了从基本概念到现状、未来、问题、应对等全套报告。
如果说泽平宏观就是那种搞宏大叙事和口号的(感觉任总本人大概知道会有人这么评价),我觉得这不太公正。实际上,泽平宏观的深度研究相当多,不宜因曾经对投研未必有益的个别宏大标题,而忽视大量的有价值研究。个人浅见是,任总这几年越来越进入更适合其研究风格、更能发挥其价值和影响的平台。

5、周期大咖:周金涛,彭文生,洪灏
提起宏观周期派,我们大概就会想起英年早逝的周期天王周金涛,尤其是想起他曾说的最有名的两句——人生发财靠康波、大家到2018-19年就会明白我说的话。在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动荡似乎隐然来临的近期,大家怀念天王。他的核心研究成就是,将康波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这些长短周期进行系统性叠加嵌套,推导和预测了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

彭文生老师是国内最有名的金融周期研究领导者,其研究集中体现在两本教科书式著作——《渐行渐远的红利》《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这两本书,显示了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周期的系统研究和洞见。他的金融周期思想,平时也会有些体现在他领导下的光大宏观张文朗团队的报告里。

三位周期大咖的研究方法两两之间都是差别很大的,与周金涛重在康波和周期叠加、彭文生的经济和金融长周期不同,交银国际的洪灏更侧重3-4年的库存周期和各类交易市场的长短量化周期指标。洪灏的周期研究,更加落实在中短期的投资策略,尽管与A股策略研究相比,他的着眼点大多已较为偏重更长期;这可能是国际上策略研究和频繁交易的A股策略的不同。

6、资产配置:兴业王涵,联讯李奇霖
实际上,兴业王涵和联讯李奇霖团队的宏观研究都是比较全面的,不过相对其他机构团队,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着重大类资产配置研究,不过这两个团队之间的研究风格也差异很大。
王涵团队是从全球和国内经济和机构投资者分析入手,结合影响各大类资产市场的经济指标、机构配置偏好和市场本身的风险收益特征,落实到大类资产的配置。看起来这是比较符合国际主流的研究脉络,不过国内卖方宏观研究还大多没有做到这个程度,也许这一定程度算是策略团队的活。
联讯李奇霖团队并非卖方研究风格,而是机构同业资产配置和资管业务的买方视角,更接近业务实践。在同业和资管成为宏观金融主流的近年,这种研究常常是很有力的。

7、固收利率:屈庆,国信董德志,中金,申万,招商,天风孙彬彬,兴业唐跃,中信建投黄文涛,中信明明,东吴周岳
如果说金融和地产研究算兼了半个宏观研究的话,固定收益团队就几乎算兼整个宏观研究了。实际上,有些固定收益团队的宏观研究报告要比多数正牌宏观团队的报告好看耐看多了。至少他们在利率有关的宏观研究上经常更为深入,主要包括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流动性、通胀、国际利差,以及与固定收益息息相关(因为刚兑)的资管和非标研究。
卖方固定收益及相关的宏观研究,如果说得简略和有些传奇色彩的话,前些年几乎就是两大山头加一本红宝书——中金徐小庆、申万屈庆,以及国信董德志的《投资交易笔记》——两位庆爷曾经几乎连年垄断新财富固定收益前两名(加上他俩的旧部,就更加势大了),业内人人看董老师的书。直到近几年双庆先后去了买方,姜超和中信建投黄文涛等崛起,才打破那局面。
目前,屈庆老师在华创资管仍在领导固定收益研究,除了从前些年延续的积累之外,他们近年自然也在资管、非标等研究上领先。
中金在徐小庆之后的三位核心张继强、陈健恒、姬江帆率领下,保持业内第一流的固定收益和宏观研究水准。
申万固收虽然在屈庆离开之后的新财富排名急剧下降,但至少在资管、非标研究上给人不少启发。
招商固收近年先后在孙彬彬、徐寒飞、尹睿哲带领下,有不少很不错的报告。孙彬彬团队后来去了天风,其宏观研究真不错。
兴业唐跃、中信建投黄文涛、中信明明、东吴周岳团队的报告,个人平时看得不多,但有时看看都会发现亮点。

8、增量研究:天风宋雪涛
个人认为后新财富时代卖方研究的一大趋势或出路,就是博弈到增量研究(新的框架、体系,尤其新的项目、领域),这方面天风宋雪涛团队在常规研究外,还做出了其他宏观团队少有的一些开拓,主要包括产业迁移、制造崛起、未来风口等系列,如他们所说,“要打破宏观研究的边界”
他们的有些增量型报告,也许短期未必多大程度直接指导机构交易,但拓展了研究的更大空间和可能性,比充斥圈内的很多博弈型研究,更有价值。目前这些打破边界的研究,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主流。我近两年也开拓了一些打破宏观策略现有边界的研究,对他们的做法颇有认同。

9、草根调研:华宝陈瑞明
草根调研一般都是行业投研才会做的事,宏观和策略就算做,也大多只是类似春节回乡记之类偶尔的小调研。像华宝证券陈瑞明这样持续对各类企业进行调研的宏观策略分析师,真是极少,我是颇为向往这种研究方式的。
从效果来说,草根调研和案头数据验证,对宏观策略研究哪种更好,未必能得出明确结论。不过,二者适当结合的话,必会更好。也就是由理论推导和已有数据建立可证伪修正的分析框架,再用新数据和草根调研持续联合检验研究结论,看得出陈瑞明是这样的。
我还不太确定这种研究模式为何没有流行,也许是卖方研究太忙了,不是必须搞调研的宏观策略领域就尽量省了这一环。陈瑞明的公众号也已近两年未更新,他是否还在华宝证券,或者目前在哪,了解的朋友还请赐教。

10、深度验证:郭磊,徐小庆,高善文
什么叫深度验证?由深度分析框架和已有数据信息做出初步预测,并用新数据、新信息持续验证和修正。用广发郭磊的话说:在关键时间、关键位置建立一些可观测、可检验、可修正的灯塔,尽量让眼前的世界变得冷峻和清晰;金融市场上的宏观,应更多地关注“实然性”,研究的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趋势问题。
或许可以说,适用于金融机构投研的宏观研究,就相对最应该这么做。就像现代竞技足球的正确玩法,基本只有欧洲的足球发达国家和顶级俱乐部那一种。我认为,实际上几乎所有券商宏观团队都是在做框架和数据验证研究,否则可能已经被市场淘汰了。但做得有多到位,是有差异的,高善文、徐小庆、郭磊,也许是近十几年来,相对来说较有代表性的几位。他们分别是新财富评选早中近期的冠军,这有一定的必然性。高博和徐小庆团队都拿了好几届第一,假如新财富评选延续的话,我相信郭磊团队很可能再多拿几届第一。
目前高博往外公开发的报告很少了,只偶尔见到他对少数问题稍为系统的分析。前些年,可更多从他的报告中领略到框架数据验证的美丽和严谨。
徐小庆老师作为著名私募的首席,我们还能不时见到他的长文,丝丝入扣的宏观策略分析,读起来并不太轻松,习惯就好了。
这种古典式研究,现役卖方宏观里面,郭磊团队最有代表性。常规宏观研判,可以看郭磊本人的报告;专题深度分析,可以看他小伙伴们的报告。需要点耐心和专业度,非投研人士未必读得下去。

框架和数据深度验证的严谨研究,是否一定得在形式上保持高冷,个人认为未必。如果同样的严谨度,能化繁为简、通透易懂,或许更好,只是适用于某种目的的有效信息的可压缩可转换程度终究有限;如果想要寓教于乐、比看故事还惬意,或许目前还不易找到很好地兼顾这般轻松趣味和专业严谨的办法。

除了上述10大流派近30个代表性团队,还有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的,只是我不太清楚归于哪类。比如管清友老师,他的发展路径和影响力,或许已达到或接近很多宏观研究者向往的极致。在2014年《我眼中的券商宏观策略江湖及再议策略分析师之死》一文中,我曾将管老师归入“政策派”,不过这已远不能概括他的成就。
比如招商宏观谢亚轩博士,带领团队长期在跨境资本流动、外汇供求分析方面有深入研究,以此建立了相关的大类资产配置、清晰有效的汇率分析框架。2014年文中我曾将谢博划入“特色派”,不过考虑到这个类别太过笼统,本文就删除了这一类,而将谢博团队单列了出来。相比几年前对宏观加策略的分类,这次的宏观十大流派划分就更细致一点。
比如华创宏观牛播坤和张瑜,两位杰出女将,不少研究很有深度和启发,我还不太清楚如何归类。而假如粗略地单列一个“巾帼英雄”流派,并不合适,那样脱离了研究内容本身,或有把女士划在宏观研究主流之外的嫌疑,而十大流派的代表性团队中本就有不少女将。
未归入哪个流派、未列入本文、甚至尚未进入这个研究圈子的,未必比十大流派中的任何一家弱,甚至不排除更强的可能。

宏观研究下半场走向何方
说是下半场,其实变化是连续、逐步发生的。新财富评选的落幕,或许是量变到质变过程的体现。
券商宏观研究下半场,是在金融行业和金融证券研究服务中场转变的背景下。明白了金融证券研究怎么走,就清楚了其中宏观研究怎么走。

如何理解新财富生态以及评选落幕?
首先要肯定新财富等评选对卖方研究市场化和水平提升的巨大贡献,不排除相关的市场化评价机制在完善后回归的可能。
新财富生态某种意义上是证券研究上半场、券商卖方博弈竞赛到“好得过头”以至于风格单一化、服务上过度以至于浮华的集中体现,在研究上出现一些风气浮躁、媒体叙事、视角趋同、特色深度研究比例下降等现象。
其发生机制是,有时候有的团队,进化到极致的拉票生态和包工头模式,似乎不倾向接纳纯粹研究人才和多样化框架视角,团队成员付出与责任、回报可能不匹配,吞噬研究团队的力量和智慧,致使日益丢失起初迅速树立的鲜明特色,走向研究的平庸和服务的浮华。
新财富评选落幕是必然结局加偶然时点。很大程度上,不是卖方研究做得不好,而是太好了。落幕根源,一是金融去杠杆的宏观背景,二是技术、产品、金融发展上下半场转变的创新者窘境。
其商业逻辑是,成功的技术、产品、金融服务等,大都会从上半场市场环境不完善时集成共生、过度服务、好得过头的少数人游戏,经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到下半场向更广泛的产业、行业、企业扩散,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客户逐步更愿为特色、个性化、便利性的业务支付费用和时间。

后新财富时代,金融研究是什么样?
将发生三大变化: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博弈到增量研究。
重复建设去产能:主要是中小券商和定期任务导向的浅阅读研报。研究业务仍是中小券商相对最可能的突破口,认真做好特色、深度研究没有错。
单一风格转产能:需完善或改变目前流行的极致包工头模式,接纳和鼓励独特多样视角,释放小伙伴们的力量和智慧,激发做出更多有特色、有深度、有框架、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产能转移过程:单一风格去产能,特色深度加产能,反而净增人员需求,吸收部分重复建设的过剩产能。
博弈到增量研究:证券研究理念和服务将广泛流向各金融子领域以及金融之外的行业。增量研究核心体现是建立特色研究框架和体系,开拓新的研究项目和领域,将实现泛金融领域研究员整体人数的增加。泛金融,是指金融各细分行业及应用金融服务技术和理念的其他行业相关领域。

后新财富时代的金融研究格局展望:
证券业内,卖方研究集中度提升;少数大券商包揽大而全的卖方研究;中小券商凭特色深度研究立足,无特色的中小券商逐步退出卖方研究市场;无论大小,特色、深度为王,并与其优势背景、优势业务更紧密结合(注意合规和风险隔离)。
证券业外,独立研究机构崛起,更多承担特色、细分、个性深度研究;金融科技及信息服务企业,包揽更多浅阅读报告;实体企业更多设立研究部门;越来越多卖方研究员流向买方投资、独立研究、第三方财富、企业集团等机构。
服务对象,顺应金融行业由批发式运作主导向零售主导转变,将会由机构投资者更多扩展到服务于零售型财富管理和差异化信用管理业务,更多接触到各类金融机构的中高端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

券商宏观研究的下半场可能什么样?
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博弈到增量研究。特色、深度为王,接纳和鼓励独特多样视角,建立特色研究框架和体系,开拓新的研究项目和领域。
宏观研究人员、服务和理念将广泛流向各金融子领域以及金融之外的相关行业,包括买方投资、独立研究、第三方财富、企业集团等等,由主要只服务于机构投资者更多延伸到零售型财富管理和差异化信用管理业务。
在宏观研究10大流派30余家机构、以及本文未特别论及的其他团队中,具体哪些是我更看好或喜欢的,不便直言,请理解。
实际上,在对每一流派的评析中,并结合本章对金融研究包括宏观研究的展望,您已经可以大致看出我个人对其风格和在某些环境下的前景的看法。可以私下深入交流。

最后,还有两个简单但有力的体会。
第一,万事在变,更何况对于规模没有多大的研究团队。
不管有没有在本文的评析范围内,研究理念的刷新,或一两个人的进出,就可能很快带来明显改变。
第二,我们认识到别人的特色和多样性几乎总少于实际。
在具体写作本文之前,即便是我这样的专业读者,也感觉有深度或特色的宏观团队极少、只有10个左右有较深印象。然而,结果列出了10大流派、30余个团队;而且仍然必定不全面。对于没来得及列出(真的不代表您不好)或评析偏颇的,只能抱歉,好在本文与任何评选无关。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站在被观察者之外、以大尺度来看,总是会忽视很多细节和多样性。从上面的分形图可以看到,随着越来越贴近观察、分辨率越来越高,不断向我们展示出先前尺度下没看到的细节。
人类的细节、多样性和主观能动性,远比分形图丰富有力。
每个人内心都有小太阳、小宇宙,不宜轻易评判尤其否定任何人的努力。
珍惜自己,善待他人。
同业汇通
资产和负债,总有一端
你得紧紧握在手上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7
帖子: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