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沉没”的劳动教育!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半月谈   2019-6-15 08:25   1167   0




德智体美劳五育当中,劳育不受重视甚至几近消失,其深层原因,是在资本逻辑和一些社会风气影响下,诚实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判断、按劳分配的公平正义原则遭遇挑战。

重提劳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培育,而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

劳育现实困境:
窄化、异化、娱乐化、工具化

在校内,劳动教育的课时得到了基本保障。一些学校还在探索如何科学教学,把劳育融入文化环境建设、融入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家庭教育。例如,北京市把劳动教育纳入全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实施项目予以推进,编写了小学劳动技术、中学通用技术的系列教材。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探索以种好一亩三分地、学好一门劳动技术课、实施一张校园服务作业表、完成一份家庭劳动任务单等为实施路径,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发挥自身能动性,既着力补短板,又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但半月谈记者在各地调研也发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窄化,认为劳动教育是劳技课、技艺学习,副科、副课、副业的思想认识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缓解学生紧张的课业负担压力、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即可。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减负政策初衷”。

二是异化,劳动成为职业教育的事情,跟普通教育无关。学生“明知该做而不愿做”,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做而舍不得要求”,学校“不敢做不会做”。

三是娱乐化,春游观光休闲,采摘季实践基地拥挤不堪,带着优越感去参观这些地方,不是敬畏自然而是调侃自然。
四是工具化,有人提出要将劳动课列入素质测评,还有的就是到实践基地挂个牌,形式主义完成劳动教育任务。

教育部教材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对劳动教育主要是落在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上,着眼于符合和满足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立德树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求、民族复兴,塑造积极健康的劳动教育文化和教育生态等。然而多数基层受访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浅层次甚至有误解。

夯实制度基础

教育问题折射的往往是社会问题,价值观也很难脱离社会实际凭空引导。劳育之所以未能得到应有重视,出现育人与育技倒置等误区,固然有施教者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但舆论支持、激励机制的缺位更值得重视。

深圳少先队辅导员曾文珍说,如果从效果评估,劳动教育是否达到了育人目标?当下,劳动教育由于内涵不清、边界不明常常陷入“有劳动没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的窘境。一些地方对此问题“真重视不够、真研究不够、真保障不够”,仍存在“这只是学校教育的事”的看法。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氛围引导不足,家校社脱节明显。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一些少年儿童在体验到劳动艰辛后,很可能得出结论:长大后绝不做辛苦的劳动者。这就是为什么普通劳动者子女经过漫长的学校教育后,往往更加不尊重作为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父母的原因。

要解决“能见度”不足问题。社会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弘扬严重不足,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宣传不够。多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人士认为,必须站在价值观引导的高度,将劳育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新劳动价值理念,尤其要在重要节点、重要场合提高能见度,彰显鲜明导向。

在一个对工人尊重不够的社会环境,和薪资待遇与劳动不匹配、缺乏劳动保障的企业小环境中,很难孕育产生“大国工匠”,无从打造“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也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夯实制度基础为价值观教育保驾护航,把尊重劳动置于社会评价首要位置,让劳动者体会到劳动的尊严和当家做主的主体性。

多位学者提出,要消减劳动异化,进一步实现“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促进社会制度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等学者认为,在重视“财产性收入”的同时,更要重视“劳动性收入”,否则不利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也有专家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按劳分配的“劳”更多地表现为科技劳动、生产经营劳动,其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并不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要紧密把握时代特点,教育学生掌握新时代劳动基本技能,树立现代劳动观念,使劳动意识和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搭建多方协作劳育体系

回到劳动教育本身,受访专家认为,劳动教育所涉内容宽泛、纵横交错,要按“一根红线穿到底,各个学段写春秋”的思路,贯穿大中小各个阶段,校内外各个领域,搭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受教育者本身四位一体的劳育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能够人人、时时、处处开展。

社会教育层面,重点是通过仪式化加强感召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在今年两会上呼吁,在开学第一课、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校庆典礼等常规性仪式中增加和突出劳动元素,以此引领青少年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

学校教育方面,重点是通过制度保障渗透力。应尽快出台劳动教育实施纲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独立地位,对大中小学的劳动素养要求有明确的标准。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上,要加强系统规划,一方面体现学段特征的渐进性,另一方面要体现不同层面和类别劳动素养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

要在各阶段国民教育体系中设置劳育科目和课程,经费、师资、实践基地等必要条件也要有明确的设置标准和扶持政策。

家庭教育方面,要发挥家庭和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完善家校协同配合机制,研究将家庭劳动情况纳入青少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发挥带头作用,帮助家庭教育融入。该区教育部门为全区7万多名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制定了全区《家务劳动指南》,分学前至高中五个发展阶段,梳理出数十条家务活动,指导父母和家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围绕受教育者,根据成长轨迹循序渐进确保吸引力。新时代劳育应当密切注意劳动形态的演变,围绕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打造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具有更多的当代性、创新性、主动性。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以角色切入的劳动教育值得借鉴,例如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家庭劳动教育、基于就业目标的“生计教育”、基于公民培养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

“需要找准学段特点设计好课程。”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校长杨瑞清说,小学阶段侧重训练,让学生学会各种动手操作的事务;中学阶段侧重融合,让学生通过规范操作实现任务目标,体验用双手获得成果的喜悦;高中阶段鼓励创造,引导学生实践自己的设想,把设计变成实物,从而体会成就感。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6期
半月谈记者:王莹  郑天虹  蒋芳
主编:孙爱东
编辑:杨建楠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70
帖子:1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