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送给交易者的两张车票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要资讯   2019-6-9 21:12   3323   0
↗点击上方“要资讯”关注我们

跌得出乎意料:成就一批、红眼一批、后悔一批!涨得突如其来:哭了一批、笑了一批、傻了一批!说涨就涨势不可挡,说跌就跌防不胜防。——致豆粕
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交易法门(JMtrader)
作者:Jerry Ma

豆粕涨停之后,开始了回调,我认为这是豆粕送个交易者的两张票:一张是搭顺风车做多的票,一张是搭返程车做空的票。你是搭顺风车还是搭返程车,取决于你的判断。我不讲做多还是做空,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自己知道应该做多还是做空,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多空的逻辑。

多头逻辑1:做多供应端

期货交易者经常说得一句话:农产品主要看供应,工业品主要看需求。农产品的多头行情往往是由于天气引发的,而此次豆粕的涨停也是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所以对于豆粕后续行情会如何发展,我认为多头的第一个核心逻辑还是在于供应端,而目前豆粕供应端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就是天气和贸易纠纷。

1)天气。一般情况下,很少出现南美和北美都出现天气异常,如果都出现天气异常导致南美和北美大豆都供应减产,那么美豆和豆粕价格一般都会大涨。正常的炒作规律是这样的:如果南美大豆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减产,那么北美大豆必定种植比较积极,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单产都会不错,北美的产量来抢占南美大豆减产带来的市场份额;如果南美大豆风调雨顺结果丰产了,那么美豆生产时期一般会各种炒作天气,美豆价格一般会上涨,既然无法从量上占据优势,那么就从价格上找回来。

今年上半年南美大豆丰产,如果此次依然按照这个套路去炒作的话,在美豆生长期间,可能会持续出现天气、种植进度等等炒作题材。当然,虽然过去一直有这个套路,但是未必每次USDA都是按照这个套路出牌,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最终USDA报告的数据,还是要时刻关注一下美豆种植区的天气情况。




2)贸易纠纷。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中美贸易纠纷似乎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后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进口美豆,那么随着南美大豆的不断消耗,11月之后国内港口大豆库存会越来越少,利多豆粕价格;另一种可能是进口美豆,但是美豆的关税是28%,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会比较高,从成本端利多豆粕价格。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假设就是贸易纠纷短期不会和解,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美国对农民进行了大量补贴,弥补因为贸易纠纷带来的损失;第二,华为事件的升级将贸易纠纷进一步发展到了科技领域。证实基于这两方面的表现,我判断贸易纠纷不会和解,至少短期不会和解。

所以,对于对头来说,供应端存在两个核心逻辑:天气市+贸易战。天气市的炒作是基于过往的炒作套路,由于今年上半年南美大豆丰产,所以下半年美豆生长期,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天气炒作题材,USDA报告也会有意无意配合。贸易战短期之内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进口美豆则导致05合约之前港口大豆供应紧张,供需角度利多豆粕价格;进口美豆则由于高关税带来的高成本,成本端利多豆粕价格。




多头逻辑2:做多通胀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讲,今年鸡蛋、猪肉、水果等产品的价格都比较贵,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比较强烈。但是你会发现,从官方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并没有任何通胀的迹象,因为无论是农村、城市还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是非常平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因为我们的商品房消费不算在里面,其次是凡是涨价的东西都可以从那一篮子里剔除出去,所以我认为这个数据是失真的。




我认为用一个更简单粗暴的公式可以反映我们的真实通货膨胀情况:通货膨胀率=M2增长率-GDP增长率,下表中的差值可以理解为当年的通货膨胀情况,如果以2008年为基数,那么这10年来累积通货膨胀率是很高的。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世界上货币发行最多的国家,为什么我们的物价没有大幅上涨呢?




我记得学生时期学习经济学的时候,有一个理论叫做货币中性理论,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都是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这个理论认为,货币供应的增长将会导致物价水平同比例增长,而对于实际产出并没有影响,所以货币是中性的。经济学中将变量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价格只是名义变量,而就业、产出这种的都属于实际变量,因为货币供应增加只会导致价格这个名义变量发生变化,而不会导致就业、产出这些实际变量发生变化,所以称之为货币中性理论。

在我看来,这种理论纯属扯淡,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我们国家用事实告诉我们的。按照货币中性理论,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发行了这么多货币,所以商品的物价应该同比例上涨,那么cpi你无论选一揽子商品,还是选一种商品都是一样的,都会体现出来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可以导致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并不会导致物价水平同比例增长。在我们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房地产的增加,这是有产出的,另外,房地产价格大涨而其他商品物价水平涨幅有限,所以物价也不是同比例增长的。

增发出来的货币具有逐利性,所以肯定先是留到利润率最高的行业、领域、商品,当这个行业利润率不断降低,风险不断增加的时候,资金逐渐开始流入到其他利润率高、风险性低的行业和商品当中。所以在过去,无论M2增长多少,cpi就是不涨,唯一涨的就是房子,我们用现实狠狠地教育了货币中性理论。只要房价不再大幅上涨,房市的资金开始溢出,寻找其他利润率较高、风险性较低的行业和商品,如果是进入工业品领域,那么ppi就要起来了,如果是进入农产品领域,那么cpi就要起来了,就算是进入工业品领域,导致ppi上涨,那么ppi向cpi的传导大约半年,cpi也要起来的。

所以目前国内楼市降温,这对于cpi来说,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通胀预期的。因为楼市资金溢出,进入其他领域,都会导致相关商品价格上涨。这是从国内角度来看,如果楼市继续涨,那么cpi铁定起不来,如果楼市不涨了,cpi大概率会起来。

再从外汇市场的角度来看,受到中美贸易纠纷的影响,人民币汇率近期不断贬值,濒临7的大关。我们的出口为了赚美元,我们的进口需要用美元。美国是我们最大的逆差国,也是我们赚美元最多的国家,由于双方贸易纠纷,以后我们赚大量美元的好日子可能要告一段落了。相反,我们的大宗商品进口需要用美元,石油的进口需要用美元,钢铁的进口需要用美元,农产品的进口需要用美元。

一旦我们的外汇储备紧张了,换句话说,当我们需要石油、钢铁、大豆的时候,我们却没有美元去买了,那么会导致这些进口商品在国内的短缺,价格就容易上涨。表面上我们有3万的外汇储备,但这并不代表这3万亿都是我们的钱。因为外国企业来我们国家投资设厂,需要将美元换成人民币,这叫外汇占款,我们国家暂时替这些外国企业保管这部分美元,同时增发相应的人民币给这些企业在国内使用。




由于中美贸易纠纷,双方互加关税,这些企业在国内生产制造然后对美出口的商品会受到关税的影响,从而不得不将企业转移到印度或者东南亚等地区,此时需要把人民币换回美元带走的,这叫外资流出。当然这只是外资流出的一个原因,外资流出的另一原因是汇率贬值。外国企业在国内一年生产制造销售利润率是15%,结果一年人民币汇率贬值了20%,这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这一年其实就是亏损了。所以预期人民币贬值是外资流出的另一个因素。

就目前来看,关税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所以一部分制造业从国内开始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为了躲避美国对我们的高关税。但是汇率问题,我们有看似足够的外汇储备,随着这些外资流出,我们的外汇储备会下降,当然,我们也不会傻傻地持有这些外国企业带来的外汇不动,而是去购买美债,还能赚取一些低风险的收益。为了避免因为强烈的预期从而导致外资进一步出逃,我们可能需要在外汇市场上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具体的操作手段就是抛售我们持有的美债,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手段,一方面因为我们持有大量的美债,我们大量抛售,美债价格大跌,我们手中持有的美债就会贬值缩水;另一方面抛售美债,购入本币来维持汇率稳定,但会进一步减少我们的外汇储备。

另外,美国习惯给其他国家定性,把其他国家定性为汇率操纵国,然后就可以对其征收惩罚性关税。如果贸易纠纷进一步上升,除了现在的高关税之外,再给我们扣一个汇率操纵国的帽子,继续加征一个惩罚性关税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话,会进一步增加我们进口商品的成本。




所以,关于通货膨胀,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就是发行太多了。如果你去看一下我们国家的M2,你就知道我们的货币发行量有多大了。只是货币中性理论的扯淡以及cpi指数的一揽子商品可以选择的问题,导致了cpi无法反应真实的通胀率,只要房价继续大涨,cpi永远也起不来;只要房价涨不动了甚至开始松动下跌了,cpi会逐渐起来,这是来自于国内的通胀,根本原因从通货膨胀这四个字的字面解释就可以知道了。

此外,就是输入型通胀,由于我们的汇率不断贬值,而外汇储备如果再继续大幅下降,那么未来我们从国外进口的商品会越来越贵,从而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上涨,这就是输入型通胀。所以关于通胀的预期,我个人认为需要关注四个指标:

1. 全国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
2. cpi的变化
3. 外汇储备的情况
4. 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空头逻辑1:做空需求端

对于空头来说,之前做空的逻辑有两个:一是美豆丰产,这个符合我在上面说得规律,去年南美阿根廷干旱减产,导致南美大豆供应出现缺口,所以北美大豆一般都是种植比较积极的,产量都会大增,来弥补南美减产带来的缺口,当然这个不是主要的;二是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导致国内生猪存栏下降,同时又不敢补栏,所以预期对饲料的需求减少。空头理想的逻辑是:美豆丰产+非洲猪瘟导致需求减少→豆粕库存增加。

当然,事实证明,空头的预期落空了,其实供应端的数据往往比较容易获得,而需求端的数据很难直接获取,因为大部分品种下游需求端都比较多,很难去统计,但是供应减去需求等于库存,既然美豆是丰产的,供应增加,如果需求不好的话,那么库存必然也是累库的,但实际上无论是豆粕还是菜粕,库存都是处于历史比较低的位置,从而证伪空头的逻辑。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可能有两点:其一,虽然生猪存栏降低,但是蛋鸡养殖利润较高,补栏较旺盛,所以畜饲料可能有所减少,但是禽饲料可能有所增加,这里有一部分需求弥补;其二,水产养殖的需求也是不粗的,目前豆粕和菜粕的比值较低,豆粕对菜粕有替代优势,一部分豆粕可能用于杂粕的替代。所以豆粕的库存并没有像空头预期的累库。




空头逻辑2:做空榨利

整个压榨行业并不是什么高利润的行业,像这种行业的特点一般都不是追求高利润甚至暴利,而是追求稳定的低利润,同时做大规模。所以整个压榨行业的榨利情况一般都不是太好,一旦盘面有不错的利润,基本上都会选择卖出套保。

对于美豆而言,国内榨利是亏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关税税率是28%,在榨利亏损的情况下,产业客户肯定不会去套保锁定一个亏损的利润,所以当时中粮在m1905合约上大量做多,其实也是为了挺粕;相反,到了m1909的时候,中粮等产业客户却成了最大的空头,这是因为南美大豆进口成本更低,主要是3%的关税,所以榨利还是不错的,因为压榨行业不追求高利润或者暴利,而是为了锁定稳定的低利润,同时做大规模,所以有榨利的情况下,会在盘面卖出套保。

但是,对于m2001和m2005合约来说,随着港口南美大豆库存的消化,后期如果不进口美豆,那么港口低库存会导致豆粕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如果进口美豆,那么进口成本大增,盘面榨利亏损,产业客户更倾向于挺价,而不是卖出套保。所以空头如果选择做空榨利,做空m1909合约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空m2001以及后续的m2005似乎不太合理。




此外,即使产业资金做空榨利,也是在盘面产生客观的榨利时,产业客户一边在美盘点价锁定成本,同时在内盘卖出锁定收入,是在豆粕实际成交之前就已经卖出套保锁定利润了,接下来就是促成国内的豆粕成交,例如买卖双方达成了基差合同,那么产业资金平空交货是迟早的事情,所以现货市场上达成的基差合同越多,未来下游买方点价的频率就越高,下游买方点价的同时,产业空头平掉空单,本质上这笔套保业务就结束了,所以当你看到盘面有大量空单的时候,其实产业资金在美盘点价的同时就已经进行卖出套保了,你再跟着产业资金去做空,后面下游买方点价,产业资金平空单,盘面就会出现空头减仓上涨,所以你看似主力净空单似乎很大,你跟着主力做,往往容易吃亏。所以如果真的想做空榨利,需要对盘面利润实时跟踪,到港船期及数量也要跟踪,卖方大量入场套保的时间也要跟踪。

多空逻辑的裁判:库存变化

多头讲供应端的故事可能是忽悠人的,空头讲需求端的故事可能也是忽悠人的,但库存不会骗人。所以库存是多空逻辑的最终裁判,基于多头的逻辑去做多,结果库存下降到很低,那么你就是对的,就算你逻辑不低,裁判也判定你是对的,相反如果库存上涨到很高,那么你就是错的,即使逻辑是对的,裁判也判定你是错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基于空头的逻辑去做空,最终也是需要通过库存的变化来进行判断。此次空头之所以被证伪了,就是因为豆粕库存较低,并没有出现空头预期的高库存的结果。

有人关心结果,有人不关心结果。例如,盘面上多头讲得供应端的故事更加吸引人,盘面走出上涨行情,我就跟着做多,赚钱了就跑,我不去管最终多头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或者盘面上空头讲得故事更得人心,盘面一路下跌,我就跟着做空,赚钱了就跑,也不去管最终空头的故事是不是真的。这样的话,其实不需要关心基本面或者任何信息,最好还是按照盘面来做,按照技术分析做趋势追踪就可以了,难得糊涂,不去管那些真真假假。

但如果你倾向于做基本面交易,我认为还是需要对多空的逻辑有一个最终的判定,你要知道空头的逻辑是不是在骗人的,如果是骗人的,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因为库存变化不会骗人,谎言迟早会被戳穿。例如,当空头告诉你非洲猪瘟如何影响豆粕的需求,库存会如何累积,结果你发现盘面在一路下跌,但是库存竟然更低了,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你识破了空头的谎言,更低的盘面价格给你一个上车做多的机会,在别人纷纷选择顺风车的时候,你提前给自己预定了一张返程的车票。









敬请仔细阅读本平台 《免责声明》


点一个在看,给我们爱的鼓励!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80
帖子:97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