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 第十章 经济波动导论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为学记   2019-6-9 21:11   987   0


第十章 经济波动导论



目录
1、内容概要
2、个人启发
3、实际问题应用
4、拓展书目导读
5、案例分析

本章内容概要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领先指标:领先指标是指一般先于整体经济变动的变量,可以帮助经济学家预测短期经济波动。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冲击:引起总供给曲线或总需求曲线外生变动的因素
需求冲击: 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冲击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冲击
稳定化政策:稳定化政策是指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
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围绕其长期自然率波动,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0.1关于经济周期的事实

1)经济周期
又称商业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它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称之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2)奥肯定律
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根据奥肯的研究,在美国,失业率每下降1%,实际国民收入增长2%。但应该指出的是:
①奥肯定律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②两者的数量关系1:2是一个平均数。在不同的时期,这一比率并不完全相同
③这一规律适用于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情况。在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这一规律所表示的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要弱得多,一般估算是1:0.76


10.2宏观经济学的时间范围
Q:短期和长期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键差别价格行为。在长期,价格是有灵活性的,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在短期,许多价格是“黏性的”,固定在某个前定水平上。由于价格在短期与在长期有不同的行为,所以,各种经济事件和政策在不同时间范围中有不同的影响。


10.3总需求
(1)总需求的数量方程式
货币数量方程式
MV=PY
M:货币供给,V:货币流通速度,P:价格水平,Y:实际产出

可以根据实际货币余额的供求把数量方程式重新写为:
M/P=(M/P)“=kY
式中,k=1/V。假定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固定,数量方程式得出了价格水平P和产出F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是在固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的,因此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货币供给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货币供给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减缓,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左移。


Q: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 从数学关系来看:货币供给M和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了产出的名义值PY。一旦PY是固定的,如果P上升,Y必定下降。
2) 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和需求来看:如果产出越高,人们进行的交易就越多,需要的实际货币余额M/P就越多。对于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M,实际货币余额越高意味着价格水平就越低。反过来,如果价格水平越低,实际货币余额就越高;实际货币余额水平越高就允许有更大的交易量,这就意味着产出的需求量越高。


10.4总供给
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1)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经济处于古典模型所预测的自然率水平,产出水平是由资本量、劳动量以及可获得的技术决定的,它不取决于价格水平。 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垂直的,如图10-3所示。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满足古典二分法,它意味看产出水平独立于货币供给。长期产出水平Y被称为充分就业或自然的产出水平,即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或失业为其自然率时的产出水平。
(2)短期总供曲线
在短期中,价格具有黏性,若所有价格都是固定的,则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是水平的,如图10-4所示。但在现实中,价格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10.5稳定化政策
经济经常受到来自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冲击,冲击使得经济背离产出和就业的自然率水平,导致短期波动。 决策者为了降低短期波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经常会运用稳定政策干预经济,促使产出和就业接近其自然率水平并减轻经济冲击。
(1)总需求冲击
需求冲击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果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点A,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引起总需求增加,在短期,价格黏性,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点移动到B点,在B点产出高于其自然水平。 但随着时间推移,总需求的高水平拉动工资和价格上涨,总需求减少,产出逐渐回到其自然率水平,经济从B点移动到C点,如图10-5所示。


中央银行为了减缓总需求冲击导致的短期波动, 可以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高涨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需求的增加; 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增加。
(2)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冲击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 不利的供给冲击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如果总需求保持不变,经济从A点移动到B点,引起滞胀,即价格上升与产出减少同时出现。 在长期,随着价格下降,经济恢复到自然率A点,如图10-6所示。


中央银行面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处于两难处境。 在图10-6中暗含的第一种选择是保持总需求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产出和就业低于自然率。 最终,价格下降到原来的水平时恢复到充分就业。 但这个过程的代价是痛苦的衰退。图10-7说明的第二种选择是扩大总需求,如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经济更快地达到自然率。 但这种政策的代价是持久的、较高的价格水平。


个人启发

奥肯定律让我了解到失业和GD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短期和长期的主要区别:长期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具有弹性,产出不随价格变化:短期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具有粘性,所有价格都是固定的。
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学会用AD-AS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均衡产量,价格水平的影响
用AD-AS模型分析,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总需求增加,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都会上升;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相反则相反
对于冲击带来的经济波动,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稳定化政策来消减。
对于总需求的冲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货币供给来减少经济波动:对于总供给的冲击,国家可以采取货币政策来使经济更快达到自然率,但代价是会维持持久不变的价格水平。
可以通过均衡AD与AS曲线,创新去杠杆方法。从宏观上看,债务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就是说,利息支出总额和GDP增量的对比关系,在 2012 年有了决定性的转变。从那年以来,利息年支出总额超过了GDP的年增量。正因如此,这几年社会经济才出现了这么多扭曲现象,所谓“脱实向虚”才会产生,才有了金融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等,就出现了不可持续的高杠杆率问题。 因为贪婪与逐利,对债务的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无视可持续问题,从而导致AD与 AS 曲线同时偏离了均衡状态。
要均衡 AD 与 AS 曲线,去杠杆应该着眼于三方面。一是明确杠杆“过长”领域。 企业的资产债务比显示出其杠杆的“长短”,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来讲,由于产品销售量小于生产量,借债成为常态,杠杆“过长”领域就集中于此。对此,在相关制度方面应支持其兼并重组,从而达到去杠杆目的。二是调整资金需求方规模。 为维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对于资金需求的一定规模要保持,要更注重投资质量。三是加强货币信贷控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降低融资成本,是降杠杆的关键所在。



实际问题应用

(1)


(美国M2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图片来源:圣路易斯联储)
Luther分析指出,从经济数据中可以观察到,美国经济在危机爆发前的几年中生产过剩。
他表示,糟糕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助长了不可持续的繁荣。扩张性货币政策每次都造就了资产爆炸性激增。潜在原因都是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低的利率,使人们认为购入某些资产的成本很低,因此纷纷争相购买这些资产。
Luther表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有效调控货币供应,货币需求的变化将被抵消,如此一来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应是稳定增长的。然而实际情况是,从1991年1月至2001年,美国M2供应与M2流通速度的乘积每年以5.50%左右的复合年增长率速度增加。从2003年1月到2007年,它以5.97%的速度增长得更快。也就是说,在2008年之前,相对于货币需求,美国更快的货币增长推动了经济繁荣。
Luther分析指出,当货币扩张造就不可持续的繁荣后,经济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修正。被错误分配的资源必须重新分配。劳动者们会花时间寻找新工作,也或许会重新去学习新技能。与此同时,经济总产出将减少。
为什么2008年的衰退如此严重?简单来说是因为不当的货币政策。美国货币供应在2000年代中期迅速增长,美国M2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下降,然后变为负值。也就是说,当时美联储允许了美国经济名义支出收缩。此外,由于物价水平不会立即调整,实际产出也随之下降。

(2)
一个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然后,政府监管的某个变化允许银行开始为支票账户支付利息。回忆货币存量是通货和包括支票账户在内的活期存款之和,因此,这个监管变化会使持有货币更有吸引力。

a.这种变动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政府管制会使货币更加具有吸引力,货币需求增加。

b.货币流通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动?
货币流通速度将下降。因为MV=PY ,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产出水平都难以发生改变,而此时M增大,要保证等式成立,只能V减小。

c.如果美联储使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短期和长期中产出与价格水平将发生什么变动?
如果美联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则意味着MV将下降。要保持MV=PY成立,PY也随之下降。短期内,价格P具有黏性,那么,结果将是Y下降。长期内,价格P具有伸缩性,那么,长期的结果是P下降,Y回到原来的均衡位置。

d.如果美联储的目标是稳定价格水平,美联储应该使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以应对这一监管变化吗?如果不是,它应该做些什么?为什么?
若美联储的目标是稳定价格水平,它应该增加货币供给。由上面三个小题得知,政府管制使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会导致总需求下降,在短期内使产出Y下降,在长期中使价格P下降。由MV= PY得知,要使长期内P保持不变,在V下降的条件下必须增加货币供给。增加的货币供给会使总需求曲线回到原来的均衡点,使经济避免不利的冲击。

e.如果美联储的目标是稳定产出,你对问题d的回答会如何改变?
美联储同样应该增加货币供给,由于经济中的V下降,如果货币供给不变,短期内产出会下降。由MV=PY得,短期内Y不变,则必须增加货币供给。综上,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抵消不利的总需求的冲击,使价格和产出保持稳定。

拓展书目及其导读

拓展书目目录
1、[韩]螺线,《经济周期,一看就懂》,译者:李明鲁,中信出版社, 2010-12-29
2、[美] 海曼·P.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译者:石宝峰、张慧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
3、[美] 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译者:谢华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4.
4、[美] 安娜·J·施瓦茨、 米尔顿·弗里德曼 ,《美国货币史1867—1960》,译者: 巴曙松 / 王劲松 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5、拉斯·特维德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译者: 董裕平,中信出版社, 2012-11
6、吴敬琏,《中国改革三部曲》,中信出版社,2017-4-1



《美国大萧条》导读
作者简介
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 1926年3月2日 - 1995年1月7日)
美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论家、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知名学者,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无政府资本主义理论有著极大贡献。
罗斯巴德生于纽约布朗克斯的犹太人家庭。他后来回忆道:"我是在共产文化里长大的"。罗斯巴德就读了哥伦比亚大学,并在1945年取得文学士的学位、1946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最后在1956年取得哲学博士的学位。

内容简介
本书解读20世纪初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探究经济世界繁荣与衰退交相罔替的来龙去脉。作者根据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经济状况,对那场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巴斯罗德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对于金融领域,巴斯罗德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

《美国货币史(1867-1960)》
作者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
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以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以及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安娜J. 施瓦茨(Anna J. Schwartz,1915—2012)
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本书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实例分析


(1)自然利率在货币市场均衡中的作用



图片来源:wind数据库
总体来看2018年的中国货币市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要较2017年增大了流动性回笼力度,不过定向降准以春节期间的CRA还是进一步增强了货币市场流动性,即使不计算CRA的相关效应,定向降准与公开市场操作也净增加了3100亿元的流动性,同时在央行预期的引导下,整个市场乐观情绪上升,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也较去年下半年有所下行,尤其是一般金融机构质押式回购利率明显下降,也有利于引发推动近期交易盘参与债券市场投资的动力,而自然利率显示货币政策略偏宽松。
中国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首先需要寻找一个锚利率,这就是自然利率。自然利率又称均衡利率,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提出。自然利率就是与资本收益率或生产率相符, 使得储蓄与投资相等并保持物价中性的利率,只有市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即资本边际生产率) 相等、储蓄与投资相符、物价稳定, 经济才能够达到均衡。随着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转变,自然利率也得到重视。当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表明货币政策为宽松状态;当实际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表明货币政策处于紧缩状态。

(2)
八十年代中国价格体系是“双轨制”,即同一种商品在体制内是一种价格,由国家调节,在体制外是另一种价格,由市场调节,这一制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这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价格体系改革方面采取的权宜之计。
不过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双轨制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比如“有关系”的人会从体制内以低廉的价格购入某样产品,然后再到体制外的市场上以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这些人被称为“倒爷”或“官倒”。这种“倒买倒卖”的行为造成物价上涨、腐败问题严重。所以中央在1988年8月15日到17日的北戴河会议上决定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方法是除了继续控制一小部分商品的价格外,其他的商品放开价格管制,让物价短期内快速升值到一定程度,直接改变物价扭曲的状况,预计物价升值幅度为30%到50%,这一措施被称作“价格闯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们可以看到,1988年和1989年两年的物价水平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往年,CPI都是比前一年增长了18%左右,情况十分严重。
由经济波动模型可知,该时期消费函数急剧变化,导致is曲线左移,价格的上涨则导致世纪货币余额供给变少,同时lm曲线左移,在产出几乎不变时,利率急剧升高,抑制投资,降低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后,中央采取了更加稳健的政策,很好的处理了这一次经济波动。



第四小组整合制作
小组分工
内容概要及排版录入:
金萨琪尔、高逸远、郑俊文
个人启发:
任雕、蔡正扬
实际问题应用:
张译文、刘霖东
拓展书目导读:
刘祁琪、赵文辉
案例分析:
李岱鸿、格桑建措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