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消失?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张醒   2018-9-26 01:32   11690   10
当人口红利消失,投资回报率就下降,那么生产率从配制这种生产率的空间也减少的情况下,自然潜在增长就会下降。目前中国经济减速是正常的。 via 蔡:我国人口红利在2010年已经消失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chenqin  4级常客 | 2018-9-26 01:32:2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东亚地区从1965年到1990年的高速增长被视为「经济奇迹」,在此期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6%。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希望用人口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其中最有名的要数Bloom和Williamson的论文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他们发现,总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但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的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越快。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解释东亚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超额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创造出了「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它的含义非常直接: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一般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开始下降;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开始下降。


上图引用自:http://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monograph_reports/2007/MR1274.pdf

在死亡率开始下降,生育率还未下降的时间窗口中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赡养太多父辈——他们的父辈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到位;他们也不需要抚养太多的孩子——他们不会生很多孩子。当这批人进入劳动年龄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开始逐渐升高,人口红利便开始了。

「人口红利」的作用很容易理解,其关键在于生命周期的产出和消费曲线。

上图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横轴是年龄,纵轴是2000年中国在特定年龄人口的产出和消费。在0-22岁以及60岁之后,人口的消费大于产出,而在22岁至60岁的区间内,人口的产出大于消费。当中间这一部分人口的比例较大时,有以下几个效应:
1,由于总产出大于消费,投资更多,资本积累更快;
2,子女数目减少,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更高;
3,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资本存量更高。
这就是中国在过去30年所经历的事情。

当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人口红利就会转变为人口负债。用公式来表示会更加直观:




分别代表
时期的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总劳动力和总人口,上式的含义即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乘以劳动生产率。对上式两边求导,得到下式:

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劳动生产率的进步速度(
),其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去总人口增速。
也就是说,即便劳动生产率增长很慢,只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仍然在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会上升;相反,当人口红利机会窗关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我们就必须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来维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下降,一个国家便开始偿还人口负债。
对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大部分东亚国家来说,人口红利机会窗带来的甜头早已尝尽。讽刺的是,快速降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虽然让东亚国家的人口红利发挥得更充分,这两把双刃剑带来的低劳动供给和快速老龄化却也使人口负债变得更苦、更久。


上图是日本和美国总人口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便始终下降,其下降速度甚至比50年前的上升速度还要快。如果说人口红利为日本每年带来了1.6%的额外增长,那么不夸张地说,人口负债的作用就是为1990年之后的日本带来每年1.6%以上的衰退。

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何时结束?事实上,人口学家早就发现,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人口状况,中国会在2012年把人口红利全部吃完。

上图仍然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成稿时间为2004年之前,而现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这是多年增长后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
所以,不要有什么怀疑,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速度的加快,中国的人口负债,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可以慢慢品尝。
3#
石长顺  2级吧友 | 2018-9-26 01:32:28 发帖IP地址来自
@韦昌明 学长邀请。


关于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殆尽(另一个说法是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存在争议。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做判定,恰好我本科论文的题目就是以“刘易斯转折点”为研究方向的,下面就把摘要和研究综述的部分内容贴上来吧。

答案只包括事实性的描述和对各位学者研究观点的罗列,详细了解可翻阅各位学者的相关论文,
答主只作导读,不负文责。
一.什么是刘易斯转折点
根据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发展中国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二元经济”过程。在这个过程初期,传统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负。因此这些劳动力便会以较低的价格(固定的生存工资)向现代部门转移。随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会出现劳动力的短缺,工资水平的升高的现象,以不变的工资将不能雇佣足够的劳动力,经济发展的雇佣成本将会增加。通常称这个节点为刘易斯转折点。
二.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的争论
相对于第一个争论,第二个争论要激烈的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节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分成“支持者”和“反对者”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1 支持者
  • 蔡昉(2007,2008)认为相较于传统认识的刘易斯拐点,中国实际进入的可以说是刘易斯转折区间。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他首先测度出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然后用农村总劳动力数剔除这部分劳动力,最后再减去转移的劳动力的数目,得出了大约1.06亿的剩余劳动力。他还认为40岁以上的劳动力不再愿意外出务工,也应当剔除,这样20-30岁的适龄劳动力的数目相对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将会更少。第二,他对现代工业部门的几个典型行业的实际平均工资、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等证明城市制造业的当时水平工资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下降。劳动力开始变得紧缺。
  • 大塚启二郎 (2006)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他主要是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和中国的产业结构上说的,他认为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劳动力素质的同时,也使实际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再占优,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更加普遍。这使得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工资水平也会增加。
  • Garnaut(2010)[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是建立在有大量可用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基础之上的,并且长期以来实际工资的增长非常有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率,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顺差)和高度的并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受教育群体的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被吸收殆尽。政策制定者应当适时变换政策,以实现平稳的过渡。
  • 王美艳(2010)[2]则是对中国历年农产品价格进行汇总。对近十年的水稻和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和之前二十年的生产率进行对比。她认为后一阶段相对于前一阶段来说,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肯定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2 反对者
  • 葛苏勤&Dennis Tao Yang(2011)[3]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4]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实际工资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过去的几十年来农业工资和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同时保持持续的趋势。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刘易斯拐点还未来临。
  • Minami(1968)[5]在对日本战后经济转型进行检验的时候,提出了Minami 转折点判定准则,运用此准则可以判断发展中国家是否到达了刘易斯观点。卿涛等(2011年)[6]对Minami转折点判定准则并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认为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到达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但是经济还未到达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即“商业化”,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存在。Minami(2010)本人也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进行检验。得出类似结论。
  • Knight(2007)[7]认为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的工资收入持续增长,1989-2005年16年的农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率是5.8%;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速(8%)。另外他还认为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多是外生的,多与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农村的持续支持相关。他对剩余劳动力的估算结论是农村还有八千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
  • 世界银行(2008)[8]也认为不认同中国到达刘易斯拐点的结论。它认为中国当前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区域性的,也对中国官方对劳动力工资的统计口径提出质疑,认为中国政府忽视了小企业中非正式雇佣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这些都造成了官方数据不能如是反映现实。


[1] The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 ANU E Press,2006.

[2] Meiyan W. The rise of labor cost and the fall of labor input: HasChina reached Lewis turning point?[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0, 3(2):137-153.

[3] Ge S, Yang D T.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China: A neoclassicalview[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 611-625.

[4]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会山分校人口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营养安全研究所和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对中国9个省的居民健康和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项目。

[5] Minami R.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J]. Th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82(3): 380-402.

[6] 卿涛, 杨仕元, 岳龙华. “Minami 准则” 下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1(2): 47-56.

[7] Knight J. China, South Africa and the Lewis Model[M]. ResearchPaper, UNU-WIDER,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 2007.

[8] 世界银行. 中国经济季报 (2005 年 8 月)[EB/OL][D]. , 2008.



1.蔡昉定义的“人口红利”
      蔡昉(2010)年定义的人口红利,当一国拥有较多比例的富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能够给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这被称作人口红利。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1949-1961)和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两个阶段,已经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方式过渡,目前人口自然率仅0.5%。蔡昉、王美艳(2005)年测算的人口红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6.8%,而到2010年代中,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2. 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金字塔图。

图 中国的人口结构(1950-2050[1]
图片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vision

上图是联合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司统计和预测的中国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图,形象地描绘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由典型的金字塔形向倒金字塔形过渡,预计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0%以上。
[1] 2050年的人口数据是联合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委员会预测值
4#
沈小酥  2级吧友 | 2018-9-26 01:32:29 发帖IP地址来自
最近火遍中国的就是房地产,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上海的房价接棒深圳,拉开了新一轮的暴涨,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些感觉是个伪命题,一线房价虽然存在泡沫,但刚需支撑着这些泡沫不断壮大。迫于消化库存的压力,为地产商减压,尤其是银行减压,不至于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连出组合拳,首付比例的降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再加之之前的房产五年转两年免征交易税等等又会措施。乍一看,政府又回到房地产支撑经济的老路上来了。这些措施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只不过是中央刺激楼市,增加GDP活力的举动,但是被一类特殊人群(房地产商,房地产中介,炒房机构)加以利用,再加上被收买的无良媒体疯狂报道博取眼球,瞬间在社会形成恐慌效应,老百姓的消息面从来都是单向,试问这般重磅的消息怎能不引起楼市哄抬效应,最终老百姓都成了接盘侠。
      以上谈的只是现象,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由房地产泡沫问题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的资源过度集中,在这里我指的过度集中是指一二线城市,从面上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几乎垄断了全国最顶级985高校,北京长安街央企的总部就像步行街的商埠一样一家接一家,上海浦东从陆家嘴开始排队到张江几乎都是外企的总部,还有中国的一些超顶级的科研院所也基本上在一线城市落地生根。
      其次刚需,有人会说一线二线城市房价的暴涨有地产商及利益相关方集体炒作的嫌疑,但是话说回来,炒作的目的就是有人得接盘(三四线的城市由于没有接盘者,库存压力大,鬼城现象普遍,这就形成了少数大城市房地产火爆而绝大多数城市鬼城遍布的怪相),最后接盘的一定是有刚需的普通老百姓,否则炒作失去了意义,但是现在的怪像是房价已经这么高了,为什么还有刚需,因为优质资源基本上全在一二线城市,资本论告诉我们,社会化大生产最基本的定律是生产者需要生产资料才能进行生产,这些高端的生产资料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所以大家都挤破头的往一二线城市赶,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赶来的人只能选择落地,但是落地的话只有生根才能发展下去,最后真正的刚需是房子背后的户口以及户口背后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教育资源,没有户口你的孩子将来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教育资源。户口房子和教育三者绑在了一起。受过良好教育精英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迫于对预期的压力做了房奴,至少80%的精英阶层在35之前还是房奴(这已经是很乐观的估计了),那么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进城工作的呢,为了生计,被迫放下孩子父母来到城市打拼。
      其实房地产泡沫下面的问题还有好多好多,今天写的就谈谈以上说道的两点,这个还得从历史说起,1978年,那年的中国穷,还是叮当响的那种,以当时的国情,全面富裕那是不可能的了,必须走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子,于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高速发展起来,于是集中力量发展一座城市的思维便深入人心,什么资源都往区域的中心城市集中,于是人们都往大城市挤。因为国家的资源还在往一二线城市给,比如自贸区(第一个就给上海)。
      资本论还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在适应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央的果断的政策是一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有广袤的土地,巨量的劳动力人口,随着中国义务教育的推广,这些巨量的有着一定知识的劳动人口,再加上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支撑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如今,以粗加工方式输出中国制造的贸易出口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我指的瓶颈不是指经济衰退,而是经济的停滞,有人会问这6.9%是怎么回事,这里有个数据一个数据,2015年中国的年发电量较上一年增长了1%。这样靠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源消耗维持的增长已经走到了终点。下一阶段的终点就落到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提高科技生产力的地位。终点发展科技。
      现在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消失,迫于这样的压力,国家开放了二孩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继续维持人口红利。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经历了三十年洗礼的特区化思维,维持人口红利只会是人越来越多,最后北上广深就像黑洞一样吸引着全国包括社会精英在内的人落地劳动,未来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重复今天暴涨的故事,试想国家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建设的精英们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怎么能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去,最终反过来打压的还是国家经济活力。(一个正直智商高峰期,创新能力的高峰期的年轻人因为房贷而束缚了手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刚刚过去的春运,铁路在此期间总发送旅客量为29亿人次,大家一开始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以娱乐性的视角看待这次破纪录的数字,可这是真真切切反应了地域之间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愿意抛下自己的父母孩子背井离乡(莫是为了生计,谁愿背井离乡),中国现在留守儿童约6000万(法国人口6620万)这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人才库啊,可是他们的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保障了(有代课教师的几十年工资还不到一万)。
      有时候我们不能单单以经济学视角去看待发展,更应带着人文的眼光,以人文本,要做到重视人才,理解人才,给人才松绑,给人才解压,让他们在下一轮提高中国制造质量发展浪潮中轻装上阵,最后送上八个字:人才红利,利在万代!
5#
赵文婧  4级常客 | 2018-9-26 01:32:30 发帖IP地址来自
之前实习有做过相关内容的研究。蔡昉将人口分析与刘易斯二元经济分析结合,同时讨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这样新颖独到的分析近年来逐渐被国内外经济学家认可。顺着他的观点,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这两个概念。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刘易斯拐点:
概念指出发展中国家有两大典型部门,农业和现代工业。如果国家经济处于增长阶段,现代工业的资本积累就能将传统农业过剩的劳动力吸收,提高生产力。但是当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释放的供给速度时,如果没有工资增长等动力吸引,劳动力就不会出现转移。这时就出现了刘易斯拐点。

2004年沿海地区出现招工难,普遍认为是制度性的、结构性的、短期的因素造成的。接下来愈发严重的民工荒扩展到了全国。尽管2004年到现在农民工的工资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招不到农民工还占主流。这已经表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悄悄到来。
与农民工工资上涨幅度同样惊人的,还有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幅度。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之后开始减少,2012年一年减少了345万。随着人口变化,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小,甚至现在为负值,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口中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过去30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转移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保证了中国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0.5%。然而“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算的潜在增长率(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会对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的供给,以及生产率的提高的潜力进行预测,测算出一段时间的潜在增长率)降到了6.1%,“十二五”期间也仅有7.2%。现阶段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利益格局难以动摇,而减慢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威胁的是利益格局里弱者。加上利益集团会试图维持现有体制,反对改革,从而整个社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认为人口红利,不仅仅等同于劳动力充足。经济产业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对劳动力的质量也有要求。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平均需要的受教育年限是9.1年,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需要9.6年,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需要10.4年,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需要13.3年,农民工目前的技能(平均受教育为9.5年左右)显然不胜任。从经济转型来看,人口红利也可以算消失了。

当劳动力总量不再增长,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劳动参与率。今天城镇就业的主体已经就是农民工,没有农民工就没有劳动力市场上庞大的就业人群。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40岁以上留在城镇工作的只有18%。因此,改变现行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保证农民在城市有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从劳动参与率上,减轻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除了提高劳动参与率,户籍制度改革还能将劳动力资源从地生产率的农业转到生产率更高的部门非农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代替数量的增加也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潜在增长率,减缓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的打击,以及避免中国社会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从蔡昉的角度分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是可以有很多办法保持住经济发展的势头,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6#
方建华  5级知名 | 2018-9-26 01:32:31 发帖IP地址来自
青年人越来越少了,当棍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了,生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人口红利都是青壮年带来的红利,这些都表明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
人多就有人口红利,人少当然就没有了红利
做自媒体的人少,就有了自媒体红利,做的多自然就没有了红利。
玩知乎的人少,就有了知乎的红利,玩知乎的人多,就失去了红利。
原来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一百个赞,这就是红利期,现在回答一百个问题,也就几个人赞,这就失去了红利期。
7#
星尘  1级新秀 | 2018-9-26 01:32:32 发帖IP地址来自
人口红利是必然无法长久的东西
就从微观的家庭来说,一对夫妻养六个孩子,收入全被半大小子吃光。
这样不叫人口红利,而叫人口炸弹,如果继续下去,每个孩子长大又生五六个循环,最后人口爆炸产生危机,亚非拉很多地方已经爆发或即将爆发这样的危机
反之第一代生了六个孩子,下一代只生一个,六对12个夫妻只需要养6个孩子和4个老人,这时候劳动力人口占绝对多数,有闲钱盖小楼买家电,小孩子都能供起上学,反映到宏观就是国家产业升级,这才叫人口红利
前面第一代多生是蓄能,第二代少生是释放人口红利,就像水库放水,放多了自然水位下降势能减少,但不启动开闸程序,水位一直涨迟早溃坝
8#
啊咪老师  2级吧友 | 2018-9-26 01:32:33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新闻联播


按传统,标题党后要离题万里扯点别的,最后再绕回来扣题。为了聊清楚题目的问题,先来看看最近一些新闻。


10月1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题为《IBM允许中国ZF审查源代码》的报道称,上述知情人士透露,IBM已开始允许工信部官员在受控空间检查专有源代码,源代码无法从受控空间带走。尚不清楚IBM允许接受审查的是什么产品,也不了解工信部官员审查多久。


10月16日,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小S发微博先后宣布要离开主持12年的台湾王牌综艺《康熙来了》。两人共同主持节目12年,不但入围多次金钟奖,近3000集的节目,这档长寿节目正式进入了停播倒计时。


9月22日,由熊影业公司耗资1.5亿元拍摄制作的《蜀山战纪》在爱奇艺上线,并且首次尝试先上网络再上星的会员排播策略。9月22日上线后的第一个小时,该剧就有273万VIP会员(付费)观看,挤瘫了服务器...9月23日早8:00,12小时内有超过380万会员在线观看了该剧...上线8天播放量破亿...


无心者,几则新闻;有心者,见微知著。


二、新人口红利


1、消费的力量
首先,个人非常喜爱的杜琪峰的一部作品《黑社会以和为贵》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大队长有段对话,具体台词忘了,大概的意思是对友商说:“来我们这投资?欢迎;来我们这赚钱?可以;但是,必须得按我们的规矩来!”。


近期的一些消息,串起来看,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大到足够让国际巨头屈服,码农同学可以帮我解读一下IBM开放源代码被检查是意味着什么。库克上台之后来了多少次中国,甚至都明摆着说粉色就是专门为中国定制的...微软为中国放开免费更新win10,中国市场上的win10默认搜索是百度(懒得调教自家的bing)。


往前10年,中国也一样是强内需市场,但是当时是对铜、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强需求,直接托起了大宗商品多年牛市,养肥了澳大利亚、俄罗斯这些资源型国家。当时即使有强需求也没用,一样被修理的不要不要的,看看钢铁行业当年被三大铁矿石巨头修理得多惨就知道了。


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宗商品的供给也是垄断联盟,没有替代供给,而且当年中国大基建干得火热,上游的大宗缺不得,自然也就在角力中处于劣势。但是现在是大众消费品时代,形势就完全一样了:产品的供给端明显多样化,这个时候消费者的谈判能力就强了,需求的替代性大大加强。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除了苹果实在干不过,其他外国手机厂商被国产手机修理得多惨...


国内个人消费的强势崛起,甚至是强到能让外资为之修改规则,这就是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想想,13.6亿人,最关键口袋里还都揣满钱,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需求?这样强劲的内需市场就是足够的谈判筹码,在国际事务中的发挥的能量就不能同日而语。


中国去挖TPP的墙角,靠的是什么,还不是我们这有钱赚,要不要来呀?


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大家都口袋空空的时期,中国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就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在中国GDP已经超10万亿,全球奢侈品20%以上由中国人购买的今天,中国的人口红利,则已变为令每一个人眼红的需求市场!


2、文化的崛起
其次,《康熙来了》当年是何等的辉煌,现在的停播让人唏嘘,关于这个事情,建议去找找《智族GQ》的一篇老文章《康熙来了十年记:最好的时候过去了吗?》读读,文中提到一些数据,《康熙来了》每集制作预算只有50万台币(约人民币10万元),这已经是全台制作预算最高的谈话类节目,却不及《中国好声音》单集制作费的百分之一,立白冠名《我是歌手》的制作费就够台湾做一家电视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化产业其实是高度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两个基本要素之上:
1)足够大的内需市场;
2)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其中前者远比后者重要,这也就解释了当时港台文化的盛行以及今日的衰落。港台文化盛行的时候就是当时大陆一穷二白,港台地区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时候,强劲的内需市场吸引资金投入,资金持续性投入导致内容质量的提升,最后优质内容进行出口,输出文化。


这一切的根本也就是你得有足够强的基本盘,仅在区域内就可以回收投资,最后顺带出口再赚一笔。国内这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迅猛,除了到了饱暖思淫欲的阶段,还是内需强劲,罩不住你消费者多啊,一档好的节目直接面对的是亿级的用户市场,自然资金就涌进来。投资额上来了,优质的人才也就被吸引进来,即使当下烂片还很多,但是却为精品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起码这几年我唯一看得下去的电视剧是《琅琊榜》,每一帧都能听到制作费在燃烧的声音...这些年已经有内容输出了,就像当年在TVB看到《喜羊羊》、《甄嬛传》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这几年《中国好声音》的版权也卖到台湾了...


国内有几亿观众的基本盘,有足够多的资金,一定能出精品,个人是相信将来文化产业输出是肯定的,这难道不就是产业转型的一个路子么?能刷回外汇的都是好产业,将来是会出现中文原声、英语字幕么?人口红利不仅仅体现在低端制造业的血汗工厂,强劲的内需市场也是人口红利,有这样的人口红利才能支撑起新的产业和更光明的明天。


3、网络的变革
最后,文化产品和互联网产业两者很像,都是需要足够的内需市场,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互联网企业更苛刻,没有内需市场就发展不了互联网底层企业,因为互联网底层企业的基础投资额高,边际成本低,过了盈亏平衡点往后就是一马平川,没过就一声叹息。


就近观察港台甚至日本,一些大型的底层企业像搜索、社交都是外资,包括一些资讯类的网站,感觉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除开地域用户的偏好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本地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持本地企业迈过盈亏平衡点,由于特殊原因,又几乎是不可能进入同语种的大陆市场,因此使用外资产品就是最符合市场规律的决定。而没有互联网底层应用,创新就无从谈起。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局域网造就了BAT三巨头。坦白讲从用户的角度是很痛苦的,因为三巨头很多时候是没节操的,甚至于像百度都推出了百度全家桶这种令人发指的东西。但是从投资的角度,他们曾经是好标的,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的这些套路更符合国内市场,即使google认怂重回中国,我也不认为他能干得过拿作恶当饭吃的度娘,何况还有更没节操的、用一个输入法把你强行绑架到自家那个要多烂有多烂的搜索引擎上的...三巨头在国内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自然就向国外发展,像阿里系的速卖通,虽然在英语系的发达国家搞不过ebay,亚马逊,那就去第三世界啰,去年还在做跨境电商的时候,速卖通宣讲的段子就是速卖通年度大促如何让俄罗斯邮政局局长下台...雷总的《Areyou ok》也成为一时佳话,其背景是国产手机倾销印度...


国产互联网手机的套路,直接把外资手机厂商收拾得不要不要的(除了苹果),同时让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的提高了,绝对用户数超5亿,加上几巨头、O2O的疯狂补贴,让这些智能手机都变成移动的钱包,消费场景和消费频次都大大提高。有个数据一查让我吓了一跳,《琅琊榜》的播放设备中,移动设备占比达74%!回过去看《蜀山战纪》那个前几年无法想象的数据也就更可以理解了,小说IP改编之前在网络电台刷一轮,电视剧上的时候游戏跟着一起上,新的消费形态在孕育——天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能刷出怎样的新模式,三巨头们这些年激进的投资,战线拉这么长也透露出巨头的焦虑:也许一夜之间,不知道哪冒出来个东西就变天了。


全球最大的局域网的血海中厮杀出来的互联网巨头,即使开放了和国外巨头干也有一争之力,而且在非英语系的第三世界,其实两者是在同一起跑线的,食物链都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压下去。


三、旧人口红利VS新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后,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构成旧人口红利,加上以房地产为轴的一揽子消费刺激,支撑起了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搭起了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其实现在中国制造的能力是很强的,只是市场需求没到那个阶段,之前主力市场还是价廉物美,高端、品牌溢价市场份额相对不高。其实大部分制造业都是代工出身,绝对制造水平是很强的,完成原始积累后,就有能力、有资本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了,走出国门看,不少中国产品已经在某些领域站住脚跟了。


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有退出很正常,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请看新生代的歌尔声学,请看新的女首富:市场在迭代很正常,旧的功成身退也挺好,毕竟,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血汗工厂的年代。
现在满世界在讨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我们都知道最终我们都将死去,但明天还是照样来临。人口老龄化不是明天睡醒就全部60岁了,全体平均年龄是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终点都看到了。眼下的人口结构和平均年龄,也许已不是最能流血流汗干苦力活的时候,但却正是消费能力最强的时候,抓住这个强劲的内需市场,尽量的培育出一批新的消费领域的产业,通过消费领域消化制造业退出的就业人口,某些行业能走出国门,压榨第三世界,甚至逆袭英美,都完全可能。


旧人口红利时代是单纯的制造业时代,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消费领域的时代,是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刷产业变革的时代,中国花了30多年时间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确实回不去了,但也根本没必要回去,利用新的人口消费红利,更上一层楼才是正选。


是的,我们终将老去,但,过程呢?


四、印度vs中国
回到近期关注的热点。格隆汇一篇《无路可退的中国》,引燃了全市场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印度崛起等问题的大辩论。看完我上面的分析,其实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出结论了:两者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假设印度真的要崛起,必然重走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中国趟过的坑,印度一个不拉的也都会全中招。假设真要消化印度如此强劲的人口红利,必然要走前工业化时代的路子,铁公基一样要从头来过,这个体量的需求被释放出来就等着被大宗商品收拾吧。这么强劲的人口红利,如此强劲的劳动力供给,工资水平肯定被压低,一个新的阿三血汗工厂的形象跃然纸上。人口只有充分就业了才是红利,没有就业的人口就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印度想靠医药、软件这些高度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发挥或者消化人口红利去崛起是不可能的,这些行业吸收不了多少就业,印度不比以色列,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靠科技很容易把自己给玩脱了。马省长的淘宝如果没有全球最快(不一定最高效率)的物流系统(铁公基),没有江浙沪包邮,没有次日达,哪里会有今天的风光?!


至此印度和中国之争也就清楚了,印度要想做世界工厂,就是中国旧的人口红利时代,那像美帝当年欢快的来中国投资一样,我们的钱也欢快的过去压榨其廉价的劳动力,如果要相信印度真的崛起,投资按着铁公基的路子去肯定没错。


至于说印度要威胁到中国,至少他先把自己12亿人口的口袋填满再说,否则,就且在血汗工厂的“人口红利”泥潭里打滚吧——按中国10万亿GDP、印度2万亿的GDP数字简单粗糙比较,5个印度人的消费能力,才比得上1个中国的消费能力,这还不算消费后面带来的科技创新,产业变革。


后记
中国过了旧人口红利时代,到了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强劲内需的市场,以此为轴可以支撑起新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一定能刷出一批新的行业巨头,互联网?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铁公基了。


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企业倒闭迭代很正常,关键是在真正老去之前,抓住新人口红利,趟出一条新路子,发展一批新产业,中国从此确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这事,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都完成不了,你认为全世界还有谁能完成?
9#
熊猫厨子  3级会员 | 2018-9-26 01:32:3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的理解,人口红利是一个动态概念。
是相对于当时的市场环境,达到某个知识水平的人口和市场总人口比例之间的一个关系。
当超过平均生产水平和平均知识水平的人口达到某个比例,那么可以看作是出现生产端的人口红利。
同理,当超出全市场平均收入水平的人口达到某个比例,那么可以看作是消费端的人口红利。
所以当下中国的所谓人口红利消失,实际上是低端劳动力过剩,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口红利衰退。
解决的办法,长期投资教育是最关键的一个解决方案。
顺带一提,今天的人口红利的来源恰恰就是建国后的义务教育投资所得;生育高峰只是表象罢了。
纯粹个人理解,不喜轻点喷。
10#
wuweilxl  7级小牛 | 2018-9-26 01:32:35 发帖IP地址来自
所谓人口红利消失,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游戏的规则是资本的效率,当你的资本不能产生效益的时候,他就是无效的资本。


天朝比起美国的三亿人口,是不是人口红利消失了?


我群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段子:剪辫子是不可能剪辫子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剪辫子的。区域经济又学不会,只能靠压榨人力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




11#
万睿轩  4级常客 | 2018-9-26 01:32:36 发帖IP地址来自
3000块钱的大学生,一招一大堆。


200块钱一天的工地小工倒是招不到了。
前两天看到我们在建的一个项目,小工一个星期从200块钱涨到250块钱一天。涨幅已经堪比房价了。

在工地里上班。
高温上班还有高温补贴。
太冷了不用上班还有低温补贴。
早上九点多钟上班。
晚上六点钟就下班了。加班还要向政府申请一下。 因为晚上工地开工会扰民。人家一举报你就得歇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670
帖子:1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