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校唯一的中国留学生是什么感受?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2:46   3874   5
坐标北美纽约州水牛城。理疗师本硕博连读。全校唯一的中国籍留学生,遇到很多不懂的东西根本找不到人问(问其他国家人很麻烦也很难问到想要的答案),英语水平也很差,每天生不如死。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46:47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9.2.4
学校里的乌克兰人终于承受不了转学了。
俄罗斯人也被学校驱逐不怎么上学了。
好了,我可以算是学校里唯一一个非西语国家的人了。
妈呀!!这个问题简直为我定做的啊!!
我不但是我们全校唯一的中国人,还是建校以来第一个中国人!!
看其他回答大部分都是英语国家的,我只想说,我真的太羡慕你们了好吗!!!

坐标西班牙,非英语国家,并且生活在一个十八线小城市。高中在读(是的00后憋骂我!!),不但是全校唯一的中国人,我们这个小村一共就没几个中国人。
学校刚建校没几年,所以,我应该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中国人 。

我天生就有严重的社恐,虽然这两年好了不少,但我在西班牙仍然没有一个能聊的来的小伙伴。
刚来的时候还和班里的女生说说话,和她们抱团。可是语言不好加上板鸭人的语速实在太快,她们聊天完全插不进一句,只能低头默默做自己的事,时间久了大概大家都对我失去兴趣了,慢慢和他们脱离了。
我是个很怕不合群的人,所以开始的时候不管是课间还是上课什么的都会挤在那群刚开学和我说过话的人身边,可她们应该是渐渐的把我当成透明人了。有时候走路一不留神没跟上,直接撇下我走了。所以现在我也无所谓,自己就自己吧。
我转过一次学,从前的学校有几个中国的学妹,关系一般,转学之后就没联系过。以前那个学校挺乱的,同班有个巴西的姑娘,西语学得很快,但是看她情况应该有很严重的抑郁症,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和其他人关系也不怎么样。
现在这个学校班里里有个乌克兰人,同学校还有一个俄罗斯人,委内瑞拉人和阿根廷人,俄罗斯小哥来很久了,西语很好,剩下的西语都不是问题。只是之前那个乌克兰人刚来没多久,西语一点都不会。也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活着,只是因为同说俄语,可以偶尔和那个俄罗斯人聊聊。
顺便说一下我们这个城市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真是多,简直要把我们城市吞没,坐公交车总能遇到外国人。(评论里有人对这句话有疑惑,这里的外国人指的是除板鸭人以外的外国人,比如德国人俄罗斯人等等。)

刚来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懂,面对一堆堆的西语文字头疼的不得了。西班牙移民这几年多了,但是我来的时候还没多少,所以没什么同龄人。仅认识的几个留学生也都是小我几岁的弟弟妹妹,所以没人帮我。要学什么只能靠自己,学校老师也讲得不清楚,有不会的东西就自己上网查。我学的是IB课程,专业性很强,在网上有时候也根本查不到什么。一些不会的原理就一直查一直查,查到会为止,有时候盯着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里一段段晦涩难懂的文字真的欲哭无泪。(评论里有人觉得我用维基百科查资料很不可理喻,可我能有什么办法?没人教还不只能上网查?ppt什么的也看,就是举个例。)这种情况下,我还要努力把自己的成绩向满分逼近。

和国内的同龄人之间总像是隔了一层膜,我的生活和他们有太多不同了。对于西班牙人,虽然后来语言好了,可是发现和他们三观极度不合,就算聊天也永远是尬聊。

这里疯狂赞同一下高票 @可子 的回答。
真的是对于这种感受很有体会了。恕我直言,西班牙人(至少是我所见过的西班牙人)也许比美国人更加极端。班上的老师同学基本都是来混日子的,我所在的高中还算是这一地区比较好的。自习课永远都是聊一节课,全班唯一一个正在复习的我则遭到整个班同学目光的洗礼。他们总盯着我看,嘴上说着“哇哦,好努力。”(然而我真的没怎么努力)内心里说不定怎么嘲笑我,觉得我是个格格不入的疯子,然后默默走开,下次见面招呼也不打一下。

从前看到过一句话,板鸭人就是社交动物。没错,如果就读于板鸭的高中,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格格不入的,每个人都有同伴,即使是和班上同学关系没那么融洽的人,也会用尽全力和大家挤在一起。
加餐的时候,休息室里桌子很多,可所有人还是会同一时间挤到一张桌子上,里三层外三层把这张桌子包围起来,剩下的桌子空无一人。

对于他们来说,不社交,毋宁死。

可是尽管这样,在他们眼中,大概没有“最好的朋友”这一说。同学之间的友谊,毕业的刹那就烟消云散,班级群甚至也会解散。

在西班牙人的大脑中大概不存在那么多情感,有些东西他们生来就注定不会懂得。
他们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感到自豪,可对于其他的文化,不了解也不想了解。8012年的今天,他们对于中国美食的了解仅限于这个城市的几家西化的中国餐厅。如果问他们中国有什么美食,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蛋炒饭。
曾经上西语课,亲耳听老师教我们'friki'一词,“比如说那些喜欢cosplay的人群,就是friki”,他说那些满脑子二次元文化的人是怪胎。
总之所有人都变得和他们一样就对了。
所有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吃穿用度流行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大家背一个品牌的书包,用一个款式的笔袋,脑子里装满同样的思想,并且因为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而沾沾自喜。

西班牙人每天的娱乐方式就是永无止境地刷着Instagram上的图片和YouTube上的视频。聊天的范围仅限于今天吃了吗和老师的丑闻等等,如果你和他们聊理想,他们会把你当作一个戴着眼镜的书呆子二百五。

当然西班牙人大多数时间还是比较傻白甜的,但我真的没办法和他们交往。

所以还是孤独着吧。

我没有融入大圈子,我甚至强迫自己不要被周围的人同化。
我开始学着和孤独的自己相处,享受孤独。

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撑伞,一个人在被窝里崩溃,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等公交车,一个人和发射光谱羰基氨基酸搏斗。
可公交车上我听着歌儿沉浸音乐里,下雨天踩着舞步自顾自陶醉,和生物死战也不忘和猫咪说悄悄话,难过的时候偷偷自己给自己一个拥抱。

所以你看,我就这么苟且活着,这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

想跟题主说,过得不好就想办法改善,改变自己,或者,想办法离开。

作为以脚踏实地而著称的金牛座,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有目的的。我知道再过两年我就可以离开这儿了,我就自由了。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听很多人不咸不淡的说过,出国就是要只和外国人接触。还听过有些人怂恿留学生,要脱离开中国人的圈子。
这些话在我看来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把一个中国人孤零零的扔进外国人堆里是极其残忍的一件事,我知道。

我没有装逼,但确实没留过学的人真的不知道留学生过的有多难。

感觉自己写的有点偏离主题。
其实能看得出来,出过国的留学生在国外混几年都看起来人五人六的。但是有时候想想,促使我们蜕变的有时候不是国外“优秀“的教育,而恰恰是这些孤独、痛苦和挫折。

一年多的时间,我完全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
我开始孤独,孤独使我不停思考,思考使我患上抑郁。
可我每天,甚至每分每秒,都能感知到自己的成长,这种感觉,很微妙。

对于出国这件事儿,我痛苦过,痛哭过,说没后悔过也是不可能的,但我始终对这段经历报以感激。如果不出国,我真的不知道原来一个人还能活得这么极致。
12.18
这个回答居然火了。
评论都有一条一条看,看到了很多和我一个样子的留学生。
谢谢大家的鼓励。
统一回答一下评论里的两个问题。
Q:既然西班牙这样为什么还要出国?为什么不回国?
其实吧我是不怎么想说自己为什么出国这件事儿的,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情况吧。刚开始出国完全是听父母的出来,具体原因不想细说,只是有亲戚恰好在这儿而已。
我不是什么富二代,家里没矿,也可能因为这个,我努力的渴望比很多人都强烈。其实来西班牙的人大多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要不也不会放着美国澳洲不去。
那些问我为什么不回国的,理由同上。说回就回?能有这样的想法我还真是羡慕你们。
就这样。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46:48 发帖IP地址来自
坐标美国印第安纳州Mount Vernon

我是18年8月初来到美国作为交换生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到现在已经待了四个月了, 作为全校600人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有可能是Mount Vernon里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适应的,这个身份既有点像是一个特权,一个能让所有人关注你,帮助你的特权;又有点像一个负担,一个让部分同学不会把我当成一个普通学生来对待的负担。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寄宿家庭:可以说我远渡重洋最大的幸运就是能遇到我的寄宿家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全家优秀。寄宿爸爸在sabic工作,大学本科在普渡,毕业后在航母上服役,退役后去ucla读的核物理的master;寄宿妈妈曾经也是海军;大女儿本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就读,毕业后去俄罗斯做交换,现在在空军服役;大儿子本科在普渡读完本科,毕业后在海军核工程学院就读(前几天刚参加完他的毕业典礼)一个月后去潜艇里服役;二儿子和我同岁但现在已经上大一了,在明尼苏达大学读EE,将来是要去空军的人;剩下有两个男孩都比我小,但是都非常聪明,有一个比我小三岁的男孩,沉默寡言竟然是个小情圣,恋爱经历十分丰富。这个家庭曾经接受过三个交换生,来自巴西和西班牙,全家信奉天主教。

大儿子在毕业典礼,Charleston, SC[h1]学业方面[/h1]学校的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大体分为数学部门,科学部门,社会科学部门,商业知识部门等,而且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社团。我选了两门AP, 美国历史,市场营销,物理,英语。总体感觉课业压力不大,相比与我国内的高中真是不知道轻松了多少,但是我也曾经吃过亏,一段时间没太注重学习侧重点偏向课外活动,导致我有几门作业拉了总成绩,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真的想取得好成绩,还是一定要下功夫的。可能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美高不太认真学习就能轻松取A, 但我认为这不是太好的学习态度,对自己个人能力的提升效果也不大。

在课堂上,我还是尽量保持最积极的状态,刚开始来的时候,听力不算太好,课堂内容也只能听懂70~80%左右,但学习是足够了。有的时候会和老师探讨一些问题,甚至后的时候还会探讨的面红耳赤。我十分享受这种与老师或者是同学一起交流想法,不必在意对错的环境,这种环境极大的提高了我的英语能力。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在意他们是不是会仅仅把我当成一个留学生来看待,到后来我真正的与他们一起参与探讨,合作,甚至是竞争,渐渐的我觉得他们终会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学生来看待,我不希望他们因为我的身份对我有所保留。有的时候会被他们夸很聪明,有的时候会有点小骄傲。小组讨论有的时候我会像打了鸡血一样的积极,有的时候还会做group leader,有的时候感觉几个人一起合作最后完成一项艰巨任务的感觉真的很爽。
              
                              物理课过山车实验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2218133372186624                          


我和我的组员们[h1]课外活动社交方面[/h1]学业只是学校学习的一部分,活动社交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按百分比来算的话我觉得学习占60%课外活动占40%。刚开始与大部分人聊天的时候,主题永远都是“你来自哪里啊”“我喜欢中国啊”“美国怎么样啊”之类的,后来和他们相处久了,话题的侧重点渐渐偏向于日常生活了,讨论学校啊,活动,老师甚至是八卦。

学校的图书馆

我现在参加了不少社团,如参加篮球队担任球队经理,参加DECA社团,市里比赛我得过一次二等奖(跟商业社团有点像,类似与角色扮演),户外运动社团(弓箭练习真的特别有意思),下学期还会参加学校的乐队。我参加的社区活动也不少,比如在寄宿家庭常去的教堂伴奏



每周一次的soup kitchen(一个为养老院老人做中午饭的活动),在wolfgang交响乐团伴奏等。
有的时候比较忙,但我十分乐在其中。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的身份让我更自信的参与到各个活动中。    令我印象最深的活动就是homecoming活动了,很开心被选为homecoming king(这是一个学生会通过给所有在校学生发投票邮件然后选出king和Queen来)

homecoming活动

总体来讲,作为学校或者是地区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还是较为适应的,学业社交尽可能保持平衡,有的时候会在意其他人是否因为我的中国留学生而不以普通学生身份对待(比如会在竞争的时候放水),但是大部分的时候我都以我的身份而感到骄傲,并且十分自信的对待他人。

分享几张图片

一次下雨后

住家的后院

后院的凉亭





从远一点看凉亭



左边的叫Gold右边的叫Silver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46:49 发帖IP地址来自
15年到16年在美国做过一年交换生,坐标爱达荷(不是爱荷华!不是爱荷华!不是爱荷华!)。高二的时候因为表哥鼓吹加上年少轻狂,英语只勉强及格的我脑子一热就横跨了整个太平洋。
那所学校很小,四个年级一共也就一百多人加二十来个国际学生,我是唯一的中国人(其实还有一个东北妹子,不过开学没几天就转走了)。
一开始真的很开心,美国同学都特别热情,老师很关照我们这些留学生,美国高度发达乡村(这是真的)更是有一种这里就是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感觉。可是几天之后劲头过去了,剩下的只有孤独和空虚。
学校有一个小前厅,摆了几张桌子。每天中午大家会坐在一起吃午饭,其他人聊电影聊八卦聊游戏很开心,我虽然坐在同一张桌上但从来听不懂他们在讨论什么;老师上课的时候讲了个笑话,我得等大家都笑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笑话,然后陪着笑一笑;写essay每写一句话都要查好几次词典。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那时唯一开心点的就是和国内的朋友聊天。但是十几个小时时差,我到晚上他们就该上课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恨英语没学好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如果这是普遍现象我也就认了,大不了认真学呗。可学校里其他国家的交换生个个出口成章,slang张口就来。本来我一个中学话挺多的人硬生生被憋成了哑巴。有段时间要不是有一个同为交换生的泰国室友和几个国内的朋友的陪着我估计能抑郁了。学习,社交,心理的重重压力带来的是从未体验过的孤独。不知道题主的感受和我是不是一样的。
(更新:答主现在在墨尔本,切身感受是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是留学生中最差没有之一,不说印度新加坡,就连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甚至孟加拉国的学生英语都远好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
在那个乡野小城这样呆了几个月以后,英语渐渐好了一些,同学聊天也插得上话了,也交上了几个朋友。那一年我和同学滑过雪,给低年级学弟学妹们表演过舞台剧,做过关于祖国的演讲,参加过舞会,跑过5000米,也修过花草养过牛,野外露过营,河边钓过鱼。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却真真切切体验了一把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快回国的时候曾和同学聊起我刚来的那段日子,他们说那时我也不怎么说话,而且总是一个人,看起来很高冷的样子。
我:………………
其实吧,要改变自己的环境主要还得靠自己,尤其是一个人在外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像一个local一样去生活,多参加一些社团,让他们带你参加活动。只要自己心态够好,有心去交流,当地人一般不会拒绝你的(也许是文化环境不同吧,感觉老外更爱交际)。还有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一开始英语不好的话就一定要练,特别是口语,一般外国人对非英语国家的人还是挺包容的。
还有一点,我接触过的大多数外国人都很接地气,和他们交流不用考虑太多,也不用掩饰自己的缺点,只要你是真心的就很容易交到朋友。
更新一点自己的想法
看到有些答主比较消极,有点像我刚出国的几个月,总是不断在心里强调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强调自己和美国人的差异并以此来掩饰自己的不合群。可能还是一个人在家里呆习惯了吧,不知道是不是独生子女的锅。来到另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文化生活,自己认为的常识对周围的人来说可能不可思议。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受再正常不过了。文化差异不应该是逃避和拒绝的借口,更应该是尝试新生活的护身符,很多东西只了解表面远远不够,更何况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人类文化。
我现在在墨尔本读大学,见过因为各种问题一直混迹中国人的圈子中的人,他们中不少人其实也很羡慕那些华人和老外圈子都混的开的人,有些人试过加入但最终失败并选择了退出。他们只不过是不敢去相信自己有能力跨越眼前的障碍,而身后正好有一条退路,他们便退缩了。我很感谢这段经历,要是没有在美国的那一年,也许我也会是那不敢向前走的人之一,我庆幸自己脑子一热选了一条没有退路的路,并真正感受到了和之前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

顺便附上几张当时的照片:


某次Camping的营地,风景挺美的




和住家老妈的爸妈一起过感恩节(上镜的就是我住家老爸,曾经就民主这个东西争了一晚上)




和住家老妈还有泰国室友一起上街吆喝卖红牛




滑雪!(南方人表示相见恨晚)




依然是滑雪(那天没带目镜差点把眼镜弄丢)




毕业典礼,和住家还有泰国小哥一起


最近突然多了好多赞
蒙大家抬爱~
上学期结束后去了墨尔本附近的农场里当志愿者,说是志愿者但其实更像体验生活。在别人家住一段时间,和主人一起种地、整理花园。和三位日本室友同住,也算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吧~毕竟学校里都是中国人
住家奶奶的农场可能有半平方公里左右,有牛有羊也有鸡,还有一个大花园和一片小森林。我们一般都在花园里工作
在他们家每天八点半开始工作,九点时有半小时早茶,然后12点一个小时吃午饭,到3点收工。下午在屋前的秋千上躺一下午,喝喝茶聊聊天,看会儿书睡会儿觉晚上吃完晚饭就着甜点和住家奶奶玩填字游戏
真的是乌托邦一样的存在

喂鸟的日本小姐姐

另一个日本室友



附近的酒庄里试酒的时候,嗯没错我拍的是酒~

送日本小哥回国时的合影



最后住家奶奶送的暖心的卡片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46:50 发帖IP地址来自
数学课上唯一的中国人。感受就是感觉你就是世界的中心,来自全世界的人都想围着你坐。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46:51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是我们那届Diplom唯一的中国人,说句良心话德国人一点都不排外,对我都很友善,教授对我也很照顾。
其他的外国学生其实都是有德国护照的俄国人,他们都是祖上是德国人,由于某种原因去的俄国。
很多时候大家是以一种好奇的眼光看我。有次我们系去Darmstadt的一个核物理研究中心参观,讲解员说道某项目是和中国合作的,全体同学直接把目光投向我。
尼玛这跟我无关好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