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名校留学生回国求职屡屡失败,海归该如何总结失败经验找工作?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2:02   10128   5
本人女,THU经济金融本,国外top 10硕。本科期间有过银行,证券和银监会的几家实习,回国至今一直在某外资银行实习,期间投简历申请工作。 可是目前手头没有一个offer,失望和受打击之外,自省这毫无疑问是自己的问题,想把这些不成熟的心态或是经历写出来,一来给自己做一个为何失败的经验总结,二来也希望听听大家的看法或是骂声都好,三来希望能够在失败过后重树信心,为接下来更加艰巨的奋战打气。
先说说我面过哪几家公司。有面过2家咨询entry level的分析师,1家国内top3一级市场买方的投资管培,1家国内top5资产管理公司的证券投资管培,1家国内首富家的金融管培,1家融资公司的管培,1家四大行总行的管培。这几家都是终面挂。
首先,最近对自己的认识是:毕竟人不可能凭着高三升学考试的余荫,招摇撞骗一辈子的。无权无势无背景,竟然还想任性,简直活该。用我哥的话来说,从小过得太顺了,没经历过什么,这段时间找不到工作是好事,现在不碰壁,迟早是要碰壁的,与其以后,倒不如现在碰壁。
第二,时间管理上做得很不好。前面提过我刚回国就在外资行实习,这份实习说实话挺累的,基本一半以上时间都在加班,下完班回家再申请工作,很多时候一不留神就到2,3点了。睡4个小时接着去工作。一段时间下来,自己身体就受不了了,接着工作时也会开始出差错,再加上遇到一些mean的同事,大晚上12点给我打几个电话,白天工作时会背几个黑锅,整个心情就特别差。另外刚到一个新城市没朋友,生活上也遇到一些困难,这期间就形成了一个很折磨人的负反馈。可能刚从学校很友善的环境中出来,人还是太玻璃心,很多时刻都觉得委屈得想抱着人哭一哭,可孤单得连个能抱的人也没有。 整个生活和实习都没有料理好,分给找工作的时间也更少了,规划什么的全乱套。
第三,专业知识学习得太少。我觉得这是我很多终面挂的原因,终面大都是部门面,或多或少会问一些岗位相关专业知识。像我面券商,很多证券知识都不懂,一问就被问住了,也怪不得终面被刷掉。最近已经着手看证券从业,cfa等书,希望自己能够尽赶在春招前,把相应知识补上。
第四,心态问题。这个包括俩方面,一方面是情绪问题,另一方面是自信心。
首先情绪方面,前面也提到了,实习期间会遇到一些很委屈但又无力抗争的事情,公司也都是年龄在40,50岁左右的同事,少有可以说上话的人。我自己是没有把这些负面情绪很好地排解掉,有时候郁闷好几天,有时候跑到公司厕所哭,觉得受不了这些压力的时候还会冒出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觉得自己也不过一个刚毕业出来的,也是一向刻苦努力的22岁的女孩子,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压力。当然这些想法都是一闪而过,马上都会被每个人也不都是承受着自己难以言说的压力吗 这样的想法所战胜,然后努力排解,第二天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上班。可是这样一来,觉得时间光花在实习加上努力让自己恢复正常情绪上都已经不够用。另外再加上找工作的焦虑感,自己已经是负能量超负荷。
另外在自信心方面,可能跟从小的心态有关,一直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从小都是对自己有着比较深的怀疑。 小时候学琴,每次考试都觉得自己弹得会是最差的那一个,可是结果往往被老师夸弹得最好。 高中第一次期末考,因为是省重点,当时的心态就是,自己一定一定是全校最后一名,直到成绩出来是前十,也觉得一定是老师登记错分数了,去教务check了好几遍。高考出成绩老师打电话报喜,当时班上有个和我名字很像成绩也差不多的同学,我第一反应就问了老师是不是弄错了,那个考高分的一定是他不是我。另外虽然长得被很多人夸漂亮,可是打心眼里,一直觉得别人是出于礼貌才这么说的。所以这样的自卑心态,在我找工作时也会有些潜在的影响,总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应届生什么都不懂,对于这个岗位来说,我一定是under-qualified。这个心态一有,每次面试总是底气不足。说着说着就蔫儿了。
可是一方面这样自卑,另一方面也是有着很不切实际的虚荣心,总想着找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工作。其实从面过的这几家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自己非常幼稚的一点:眼高手低。如今回想一下刚回国开始找工作时自己的心态,不是管培的没花时间填,不是总部的没花时间填申请,可能到今天,秋招都已经结束了,投过的简历数不超过20家。这种心态可以说是奠定了我这期间没有offer的基石。    这也让我明白了,有些人有资本任性,可是这样的人太少了,我就明显属于没资本任性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自己规划很不清晰,找工作是券商也找找,投资也找找,银行也找找,没有重点,非常迷茫。
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先去找实习的老板聊聊,看看有没有留下来的可能。确认了之后,若不能留就果断辞了,多找学长学姐聊聊了解了解各个岗位的情况,并补齐相应所需的专业知识,多找人推荐,好好准备春招。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2:1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好意思,也没有人邀请我,也就是看了排名第一的答案觉得很气愤。。自发来回答的。。

我觉得排名第一的答案很有小社区上现在很多貌似形式很专业,有分段有引用,有英文有中文,但是就是啥都没有回答的答案的精髓。

姑娘,我想说看了你的描述,姐特别想问你一句,你到底想做什么?银行,证券,银监会,这三类机构可以算是八竿子打不到交道,姐像那些你说的很mean的人一样振臂疾呼一下,你总不能什么工作觉得听上去好就都去面试,都去花精力吧?

为什么不可以呢?人不是一定要有梦想吗?万一实现了呢?
不好意思,就是不可以,因为你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概率的世界,除非你是一个言情剧女主角,多小概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其他时候,你要做的一切的目的都是要把眼前的属于的牌堆向对于你有利的方向调整。所有找到了还不错工作的人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最有效的地方努力。

俗一点说,你拿到的所有牌让你你不可能同时做出清一色,混一色或者碰碰胡,这样做的结果是你打着打着发现自己变成了垃圾胡。

针对的你的情况说,你有好的学历,还不差的实习经历,但是不针对相关的方向努力,只是海投简历给你认为好的公司。

例如你说的这个咨询公司,我有幸也在世界排名第一的一家工作过几年。就这个行业前5的公司来说,所有和你竞争的人在学历上绝对不输给你,然后往往还有相关的实习经验,这仅仅保证了他们都能进第一面,光准备这一个行业需要的案例面试,所有成功入职的人都至少花了300小时以上。同时你还需要和行业内有经验的学长和学姐联系,了解真实工作的性质,类型,需要的话要做一个暑假实习来增进对比起的了解。如果从投简历环节计算,录取率不会高于1/2000,这2000个人和你一样在至少全国Top 5大学读书过,很多也有顶级研究生项目经历。你还觉得自己很委屈吗?

如果假设这类公司是你想进的,而你现在的时间安排却在别的地方。同样道理,如果你想进券商和管培,你在浪费时间在咨询上。如果回到高考这个比较熟悉的框架来说,你该准备文科综合,实际你在做物理,你越努力,离开你目标越远。

姐一路遇到过很多像你的姑娘,适应在一个统一划一的环境下努力,人聪明又努力,一直都做得很好,到了找工作这个档口,由于失去了一个统一标准,失去了统一方法,突然迷惘了,比较标准的症状就是不断回忆小时候的事情,然后老是责怪自己无能,再下一步是责怪自己生不逢时。

很残酷的说,从此你不再是一个在整齐划一的指挥下前进的人了,不会有人告诉你做了这本黄冈密卷,你就能上T大了,其实谁都不知道你该如何努力,也不知道你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只有你自己能知道。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2:18 发帖IP地址来自
9谢 @David Zhang 邀。David是题主的清华学长,很关心学妹的就业问题,可见人间处处有真情。本来是上周邀我的,当时我看了一眼问题觉得不需要答,因为以题主的背景和自省找到工作只是迟早的事,但目前看提问者用小号回复给大家的那一段话好像并没有找到症结所在:清华经济金融本科、国外 Top 10 学校硕士毕业,回国三个月找工作屡屡碰壁,如何总结失败经验重树信心? - 小社区用户的回答
@大米 我觉得你不必删问题,如果觉得透露太多个人信息可以删描述,这样给后来者留下一些可以参考的答案也是蛮好的。
单说题主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名校学历在你面试的那些企业的校园招聘中一点都不罕见,而且不存在Top1一定优于Top2的逻辑,国内Top4+美国Top30全球Top50在学历上的竞争力是差不多的,今年国内清北复交本硕或Top海归硕还没签到满意工作的其实还有不少,不过终归大家总是能找到工作的,现在只不过是在路上,这一切都是必然要经历的折磨而已,现在早不是别人求着你去工作的时代,靠自己的实力找工作必然要受挫,必然要跌倒再爬起,你现在经历的一切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楼主分析的自己的缺点,我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其实楼主已经很优秀了,还能有这样的自省精神,没在抱怨什么社会不公萝卜招聘性别歧视之类的问题,我给你鼓掌,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的么么哒~
拥抱完了,我还是得说,你对自己的剖析有些不够深入,另外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自己还没意识到,就是你在低头一路狂奔的时候,忘了时常停下来抬头看路:
1、到了这个季节还在做不确定能给offer的实习,而且居然是在求职碰壁之后才去问boss能不能给offer,那你之前耗费了这么多精力做这个实习是为了什么?丰富简历?作为一个有银监会,银行,证券实习经历的应届生,一个外资行的实习对你未来求职有多少帮助你思考过吗?
2、题主写了这个外资行工作的各种痛苦,我想说,如果你不爱这份工作,为什么还要留下?同事mean,各种加班背锅,明知道是火坑还往里面跳,作为第一份正式工作,这样的选择会毁掉你的职业热情,请务必不要这样做。
3、题主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不够,准备考证券从业,CFA...还是那句话,记得抬头看路啊,券商终面的专业问题是能通过考证来学习的吗?券商招人最看重的是什么你思考过吗?不是什么证,是相关岗位的实习,要是有过相关岗位的实习那些题自然答的上,但是你现在再实习已经太晚了。(下面答案里一堆指责题主没考CFA的我就呵呵了)
4、其实题主求职广撒网没重点不是最关键问题,但你这个求职list问题很大:
券商大多数通过实习留用来发offer的,你没在它家实习过有时候面试只是陪衬;
咨询的面试自成体系,如果没有刻意准备过挂的几率也很大;
四大行对海归不太感冒;
投融资家庭背景会对找工作有很大影响;
阿里家今年没接触不太了解。
这样看下来,题主总是拿自己的软肋去拼别人的长处,失败几乎是一种必然了。
5、题主认为自信心不足也是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根本不是问题所在,其实还是你太紧张了,怕给T大丢脸,怕裸奔,公开提问完又希望大家私信你,还觉得“自己也不过一个刚毕业出来的,也是一向刻苦努力的22岁的女孩子,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压力”。
清华也好,22岁也好,女孩子也好,都不是你可以不承受压力的理由,人活着就是要承受压力,而且越优秀,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你的竞争对手都很厉害,你想要的一切都很珍贵,你怕失去头顶的光环,所以难道压力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至于不私信你,我觉得也很正常,大家写答案出来除了为你答疑解惑,也是希望能给其他后来人提供一些帮助,你删了问题那其他跟你一样有这个困惑的人怎么办呢。
人往往就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太重了,才会有各种自怜自怨的情绪出现,女孩子从小优秀,受的关注和保护都比较多,有这样的倾向是难免的,但是你走向社会的那一刻开始,就忘了自己是名校是女孩子吧。经济社会,利益交换才是本质。
至于你说的:“这样的自卑心态,在我找工作时也会有些潜在的影响,总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应届生什么都不懂,对于这个岗位来说,我一定是under-qualified。这个心态一有,每次面试总是底气不足。说着说着就蔫儿了。”
这根本不叫自卑心态,你认为这是自卑心态反而说明你有一点小自负,因为我们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应届生”啊,就算是名校也还是应届生,就算我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也一样什么都不懂,因为国情不一样,行业准则不一样。等你工作就知道了,是真的不懂啊T.T 揣摩我领导每次看我又说了傻话时那个无奈的小眼神,我确定他为数年来第一次招应届生的决定感到后悔了(当然我会好好努力提高自己尽快让他不再后悔...)
Anyway,希望你在重新思考后找准自己的问题,从心态和策略上两方面迅速调整~
其实目前的一切折磨是一定要经历的,也是一定会过去的~
大家都加油哦~么么哒~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2:19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地图炮。目前的回答根本就没有应届圈内人。纯属想当然的答案占绝大多数。楼主你找不到工作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1.对竞争激烈程度意识不够。今年金融类找工作难令人发指。tp本海外硕的背景在国内一线基本只能称作还不错。没复合背景恐怕只能称作还行了。今年大平台后台部门招人都是标配清北,点缀几个人交复。面了几个国内一线买方,最后一轮一大批清北复合背景,本科不是元培光华基科前几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习能力不错。。。
2. 沟通能力有问题,或者学生气太重。挂了这么多管培,要么沟通能力有问题或者不适合国内公司,要么自己或者简历学生气太重。总行管培面试的时候有不少很有经历的人,比如偏远地区支教,比如特别强的文体特长等,国内银行喜欢找这种学生。楼主要想想怎么和他们竞争?
3. 找工作太晚。暑期实习是最非常重要的找工作方式。研究岗和券商秋招就难了,因为都要实习,风险太大。答主拿了3个top10基金的实习全都没法去就是因为风险太大。。
4.对金融行业知识缺乏了解。教科书基本没用。cfa基本没用。cpa6门全过对投行岗有一定作用。研究基本全是推票和宏观,面gs都推。确实要靠自己平时看盘和积累。这一条是留学生最大的短板。
5. 女生就是难找。
6. 运气不好。
7. 春季还有很多机会,尤其是大神放弃之后的补招,多找师兄师姐打听打听。
8. 祝好运!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2:20 发帖IP地址来自
回国这几个月,陆陆续续会收到别人的信息,问的都是关于我如何决定回国、如何找到工作的事。
我想说,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儿。回顾这三个月,最难的,是如何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找到和你的需求匹配度最高的工作。
有人问我,


“和你一样,我没抽到签证,正犹豫要不要回国,你有什么建议吗?”
有人问我,


“感觉在美国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想试试回国,但很怕回国了也没有工作”
有人问我,


“你是怎么拿到这么多大公司的offer的?可以教教我吗?”
有人问我,


“想家了,但怕不适应国内环境,怎么办?”
其实很多时候我非常想吐槽他们的想法。
大家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担心适应不了国内环境?
你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回到母语的地方,为什么会担心一个拥有优秀学历背景的自己找不到国内工作?
大家是把国内的就业环境想的太过于残酷了。
但是很多时候我又忍住了吐槽的冲动。因为我突然想起来,几个月之前在美国的我,不也是那样的想法吗?


先梳理一下我今年的时间线吧:
  • 今年初,找到了一家华人公司可以给我抽签,终于不用为sponsor的事儿发愁;
  • 3月,我开始担心抽签抽不到怎么办,决定先试着投投国内的简历,备着先;
  • 同样是3月,我决定投互联网行业。原因很肤浅,除去国内互联网发展的好,除去互联网的运营其实和我之前在广告公司做的东西很像,就是因为pay高;
  • 还是3月,有了四次面试,都是和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某狐家,家乡杭州的top 1互联网公司,小红书,头条。但是因为我不确定回国日期,而他们都是面试通过了希望能马上上岗的,所以毫无收获;
  • 5月,H1B依然杳无音讯。看来没抽中签了。思考了半天,决定重新开始找国内工作。这次是大规模的找了,还去参加了海外招聘会;
  • 5月底,拿到了四家offer:两家知名互联网,一家总部美国的知名research agency的beijing office,一家知名汽车国企。仔细想想,行业、工作内容每一个都很不同。当时的我还天真的以为是因为自己很全能,现在想想,是因为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才会没有方向;
  • 6月,经过一番纠结,决定了去其中一家互联网,收拾行李,回国;
  • 7月,上班了,发现这份工作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我想做的,我能做的,这份工作都不能给我。不管别人的劝说,无论别人说什么国内不适于换工作太频繁的话,我决定开始重新寻找机会。我不想让自己回国的第一份工作变得那么没有挑战也没有上升空间。同时,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慢慢意识到当时一位hr和我说的话,工作的话,要去就去总部。机会多,资源多;
  • 依然是7月,拿到两个agency的offer,和互联网的pay比较了下,放弃了。
  • 7月底,一个巨大的意外惊喜上门。3月发出去的linkedin message居然有了回应。而对方,是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之一的b家;
  • 8月,我想,要去就去最好的,所以这个机会我一定要把握住。在面试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工作是我想要的。平台够大,发展空间大,重要的是,做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意味着我之前在美国的这么多年终于有了意义。而很多留学生都会担心的问题是回了国,之前美国的经历都无用武之地;
  • 9月,尘埃落定,心想事成;
  • 10月。现在我工作了两个礼拜不到,因为国庆假期时在家不小心把腿摔坏了,没法走路,卧床了几天。但短短几天的工作,我却终于明白一件事儿:
原来当你在做你真正适合并且喜欢的工作时,可以做到心无旁骛,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在想如何做好一个campaign。



回国之前,我和所有人一样,都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回去。我每天问我朋友,问我爸妈,问每一个coffee chat的人,问前辈。我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万一回国了还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还记得那时候,看着网上的新闻说海归越来越多,竞争特别激烈,国内压力大人才多,不缺海归一个的时候,更加紧张。看到海归大部分月薪不到1w时,还会担心回国这工资都无法养活自己。
而现在,我会去劝你们:


如果你们以后是终究要在国内生活的,那就趁早回国。国内的市场千变万化,特别是互联网,每天都有很多家倒闭,每天又有很多创业公司开启。每天这家股价跌了,那家部门关了,这家裁员,那家市值又上涨了。你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要担心自己不行呢?
拿我和我同学的例子来说,大家都是bu毕业的,好歹也是全美排名39的学校,好歹大家都是master学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美国都有工作经历,和所谓吃喝玩乐混毕业了回国做吃空山的留学生不一样,为什么要害怕?
还有就是,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
6月份那几个offer,我都是靠着微信视频电话聊来的。有一次为了等国内hr开完会,我握着手机等到凌晨两点。有时候会聊很久,有的时候面试却只有很短的时间。有一个海外招聘,就是面对面聊了十分钟都不到。这些时候,如果你做的准备够充足,表现出够多的热情,我不信面试官会忽略你的努力。


如何争取机会?
我心里会有几所目标公司。举个例子,ABC 三所公司是我的dream company:
我会去linkedin找他们公司的hr,给他们一个个发站内信,介绍自己,附上简历以及联络信息。
我会时不时刷一下他们的官网,看看有没有合适自己的职位。
我会在微博微信号里搜索关键字,看看有没有他们公司的人通过这些渠道po出过自己的邮箱,然后我会发过去询问机会以及能不能帮我内推。
我在job fair或者工作采访时认识的人,都会保持良好的关系,例如采访最后我会说说自己最近在烦恼要不要回国,想去什么公司……幸运的话对方刚好有connection,就会让我发简历过去帮我内推。
我前面所提到的7月份的惊喜就是某一天,B公司的hr找上了我,和我说“你好!我收到了你3月份发的linkedin站内信。其实我已经离职了,但我看到你的简历觉得很棒,所以我把你的简历推给了接替我工作的新同事。她会联系你。”
然后又过了一天,那位新的hr联系上了我,问了问我经验。
再过了一天,部门的head联系上了我,在电话里聊了聊。当时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工作地点是北京,而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并且从未考虑过去北方。
但是,如果工作内容真的很适合我的话,我就不想去考虑地点了。所以我毫不犹豫的说,地点我不在乎。
更巧的是,第二个礼拜他们整个部门要来上海出差。可以抽空见面聊聊。
我还记得那段时间,是我回国以来心情最低谷的时候,遭遇了一些变故打击和戏剧化的事情,身体扛不住发烧了。所以当时我还没康复,拖着病体打了车去面试。
因为那天他们的活动忙到很晚,所以最后开始聊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聊得很开心,不知不觉聊完回去已经快凌晨了。我的好朋友和她男朋友一直在门口等我,最后我出来的时候,他们都睡着了。
那之后就没有音讯了。
其实我当时明白,他们的公司在北京,而我在上海,面试安排起来非常不方便,如果要安排下一轮、下下一轮……时间线不知道会拖到多长。
我也明白,作为一个南方人,去到一个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的地方工作,他们非常担心我会不适应环境。
既然这样,那我就继续主动出击吧。
8月底,我刚好公事要去北京,于是联系上对方,说我要来北京几天,可以来你们公司参观一下吗。
刚好他们周五早上可以,但我那时候已经定了周五中午回上海的机票,于是直接打电话改了航班。
我记得那天的北京是阴天,我打了一个车去他们的公司。著名的后场村路果然很堵很堵,除了百度,我还见到了新浪大楼,网易大楼,腾讯,联想……我那时候被震惊到了,真的好久没见到这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如此紧密地在一起了。
后来想想,那天才算是真正的面试啊。之前在上海的见面只能说是接触一下熟悉一下。
聊了两个多小时,说了各种做过的case,问了很多专业的看法。还和hr聊了。期间,我因为刚好带了电脑,所以直接把以前做过的所有case都展示了一遍。
hr和我说,最后一轮是和director的终面。但是要我先回上海,因为director常驻深圳,所以不确定什么时候有最后一面。
结果我正打算走的时候,team leader叫住我,说好巧,director今天刚好来北京出差。于是赶紧安排了最后一轮面试。
等我走出科技园,已经四个多小时过去了。
后来那天,我错过了飞机,在北京机场多住了一晚,又遇上了超级大暴雨。但是真的觉得,努力的感觉真好。一切都值得。


所以,回到故事最开始我曾经被问到的那些问题。
  • 如果在犹豫要不要回国,说明你已经对现状不满意了,如果你没有办法改变现状,那不如就回来吧
  • 记得回国要趁早,国内的机会太多,要学习的地方也太多了。在和我的leader交流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很无知,每天只能恶补行业新闻。有时候他说的专业名词,说的公司名称我都没有听过。作为一个互联网的新人,铺展在眼前的路就像一张白纸,又充满无限可能,等着自己去填满了
  • 不要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国内的工作机会多得多,也好得多,相信我,只要肯努力去争取,你一定可以的。


如何找工作
昨天有朋友问我,如何在国内找工作,有什么渠道。
其实对我来说,我是能利用的办法都用了,能问的人都问了,能找的网站都找了,能看的资讯都看了
最主要的是,和国外不同,国内有很多找工作很棒的网站和公众号。分享给你们。


我常用的网站是:


*LinkedIn
*拉勾网(互联网专用)
*boss直聘
*猎聘、智联招聘(猎头多,注册了填好自己的简历等着猎头上门找你吧)


我常看的微信公众号:


*白熊事务所
*互联派
*校招日历
*美国实习快报(棒棒哒)
*上海实习
*4Aoffer
*500强实习
顺便提一句,最有用的就是拉勾网和linkedin。linkedin因为国人不常用,注册了的都是活跃用户。回复率非常高,比找美国工作高效多了。


我关注的一些行业资讯公众号:


*白鲸出海
*CheetahLab
*广告门
*话媒糖
*INSIGHT CHINA
*姜茶茶
*老金扯淡
*理想生活实验室
*offersir
*PR女王
*书单来了
*新世相
*36氪
以及小社区:)
(话说,我在小社区上回答了好多问题,甚至编了好多吸引人眼球的事情,结果到现在赞都不到五个!一共32个回答啊!五个赞!想成为kol真难!)
以及我最近看的书:《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对于ppt排版和写作很有用。
加油,希望我能帮到你。
欢迎交流。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2:21 发帖IP地址来自
稍微提一点对于应届生找工作所被忽视的盲点。
对于整个行业的了解,相当重要!!!我接触的大部分应届生在行业了解上做过的工作不超过在整个求职过程花费精力的之少,让我有些吃惊。
很多应届生在校期间都还停留在“做好学生本职工作”、“丰富自己的阅历”、“通过几个牛实习,把简历做的更漂亮一些”这几个层面上,简而言之都在随大溜。殊不知,没有了解就没有定位,更谈不上兴趣与见解。
以金融为例,整个大金融细分下来的小行业之间差别之大就不谈了,同一个小行业中的不同公司之间也有很多不同,哪家证券做债强,哪家基金以稳健为主,哪家信托配资路子野,没几个应届生能讲的清楚。
再加上部门、岗位之间的区别,这些在我看来本应是应届生求职之前打好的基础,被太多人都忽视了。
你说“这个不重要,我有top n的xx公司的实习,做过某某高大上的项目。”可你知道在业内人士看来,你费劲心思搞到的那张实习证明到底值几个钱吗?你在某某投行整理过百亿IPO的文件,对于你去到基金做研究员的帮助也不如你窝在家里拿同花顺看50家上市公司的近两年的年报及重要公告并做上笔记。
谈到底,人对自己的规划不能取决于外力,不能取决于环境,更多应该是你对于你的目标的了解与定位。中国的教育很容易培养出一种优秀的学生,很本分,很听话,很勤恳,但是没有自主性。大家都在刷GPA的时候我就刷最高的GPA,大家都在找实习的时候我就找最牛的实习,至于其他的,老师没要求我做,父母没要求我做,身边的环境没要求我做,我已经很努力很拼搏了,其余的精力了,稍适休息休息吧~
但是是否忘了,自己到底想要往哪走,是否应该先展开地图,好好看看目的地在哪儿,了解最适合自己的路途,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以及自己想要看到的风景。亦步亦趋,终将迷惘。
希望其他能看到这个答案的应届生们—特别是金融专业的,因为很大一部分选择金融并非因为兴趣,更谈不上自主的去了解去求知—在就业之前能花些时间了解自己即将进入的行业到底是怎样的(信息时代,通过什么途径不用再教了吧)从而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找一个感兴趣或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有的放矢。粗俗点说,即便是仅仅为了高薪水,也至少要了解一下不同分行业近年来的盛衰及趋势吧~
PS:今年券商发债的的真是发了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