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孤单?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爱得萌   2018-9-24 01:23   716750   9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KY主创  2级吧友 | 2018-9-24 01:23:28 发帖IP地址来自

当我们成年,友情好像会越来越淡。有一天,你猛然意识到,那些和朋友一打电话就是几小时、有说不完的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通讯录翻过了好几页,全都是工作来电。好不容易从忙碌的工作中安静下来一会儿,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那些好朋友,都去哪儿了呢?


在亲密关系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它远不如父母、伴侣、孩子的关系那样紧密:不同于亲情那种别无选择的血缘关系,选择朋友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也不同于其他自愿发生联结的关系(包括爱情、婚姻等),友情缺乏正式的结构、严格的承诺和约束力。我们不太可能和自己的伴侣好几个月都不联系,但却很有可能疏远自己的朋友整整一年的时间。当我们成年后,我们的责任和关注的中心都有所转换,此时,友情便最容易受到冲击。


但友情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关系。我们一生有过罗曼蒂克关系的人数通常远小于发展过友情的人数。友情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贯穿也是最久的,因为某一个朋友可能离去,友情本身总还会发生。好的友情可以不断给我们的生命补充新的内容,增加生活的趣味,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友情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


俄亥俄大学教授William Rawlins归纳出,从14岁到100岁,人们对于朋友的定义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我们所欣赏的人、可以说话的人、可以依靠的人。区别在于,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产生这样的感觉的情境在发生变化,我们处理关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童年阶段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这时的友情很简单。


到了青春期,我们开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学习如何与人亲密,在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们寻找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一旦找到,友情可以发展地极为深刻且激烈,认为彼此是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时期我们的友情中还会出现嫉妒、占有欲等表现,自我边界常常不清晰,这是我们学习与人亲密的过程。我们也很容易被身边的朋友所影响,往往因为朋友说一件T恤不好看,就将它扔在衣柜的最底层。


研究表明,从11岁开始,我们就会把作为“安全感底线”的依恋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当感到不安时,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但朋友并不是永远的港湾,研究发现,当我们进入大学后,我们把朋友作为安全感底线的感受就开始消失,我们开始会更多把寻求帮助的对象选为家人、恋人。

不过,虽然如此,据统计,在现代美国人中,20-24岁的人是所有年龄段中最愿意花时间与朋友交际的,他们每周会花10-25小时在社交上,因为此时,你已经有了更多的自由,又还不需要担负太多和婚姻、事业有关的责任,而大学给人提供了最好的交朋友的场所。


此外,根据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理论,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期”,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也就是说,这是我们最需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的时期。这一阶段往往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改变阶段:我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遇到爱人、结婚等等。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我们最为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朋友在这个时段变得功能性需求更强,一起玩乐、分享资源等等。青春期那种互相占有类型的友情已经开始褪去。


而进入成年中期(25-50岁),情况又发生了变化。Rawlins的访谈后发现,25岁以后,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她问了很多人,你上一次和人成为朋友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结果很多人都答不出来。


与朋友的联系频率下降最明显的阶段是在结婚之后。这听起来挺讽刺的:在婚礼上,你邀请来所有最好的朋友为你庆祝和落泪,然后,婚礼结束,你就失去了他们。随后,你的人生中会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次做决定的时候,推掉朋友的聚会都要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或者一次重要的商务旅行要容易的多。你会悲哀地发现,你已经没有时间去陪伴那些曾经陪你度过了所有重要时间点的人。


是什么影响了成年人的友情?


一直到我们步入老年、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之前,交友似乎都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但我们还是需要朋友,影响成人生活风格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就是看ta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持久、亲密的友情


研究表明,成年的友情主要被以下几个因素所影响:


1. 成年初期,我们容易和更接近的人成为朋友


成年初期的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近性(proximity)。人们经常与大学室友、住得近的同事成为朋友。人们往往因为这种接近性而从友情中彼此获益(顺手彼此帮个忙),且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成本都较小。


但当他们遭遇升学、毕业、就业、调职或是搬家等变故,友情的网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据一份持续十九年追踪数对挚友的研究,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平均会遇到5.8次类似的变动,这也许只是如今高度流动的信息社会一部分缩影。社会流动性加强对于接近性的破坏让我们曾经结交的挚友更容易流失。


2. 自我定型后,想要寻找与我们真正相似的人


相似性对建立朋友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倾向于被与自己有类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所吸引。


赫洛克(Hurlock,1982)发现,35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节点,在此之后,成年男女更少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对自己的兴趣、需要、理想等有了充分认识,不必再像年轻时那样,通过与朋友的交流认识自己和未来的道路。


因此,我们不太会像年少时那样轻易交友,而是会根据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界限、社会经济因素、对方受教育的情况来把握自己择友的标准,并且,试图寻找那些与自己在人格、兴趣和生活目标上真正相似的人。


3. 朋友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


在Rawlin的调查中,那些进入成年中期的人们,更倾向于把友情定义为不是时时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种“知道ta在那里”的关系。可能很长时间不联系,但知道对方存在就好。


而比起交到真正亲密的朋友,成年人会拥有更多“友好的熟人”(friendly acquaintances),比如工作伙伴、孩子同学的父母等等,你和他们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而不是随意的,你们“有理由陪伴彼此”。


4. 喜爱更稳固的关系


虽然我们都觉得朋友越来越少,但研究表明,我们长久拥有的友情反而更加稳固了。在青春期的时候,朋友反目的原因往往是具体的、脱离关系本身的,我们很容易为一件小事就冲动绝交;而当我们长大成熟,会变得更理性,也会越来越懂得珍惜为数不多的朋友。所以一方面,我们对友情变得更有弹性了,更会包容差异,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友情的期待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我们的友情变得也许更平淡,却更稳定。


什么样的成年友情能够存在更久?


1. 我们还说着同一种语言


在一项纵向研究中,研究者曾根据朋友间猜词游戏的表现,成功预测了友情的未来亲密程度,发现默契度越高,他们未来的友情亲密度也就越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需要用频繁的联络来维系友情,但我们依然在寻找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够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的人,你会发现,有的人即便两年没有见面,聊天时也会觉得很舒服。


2. 进行深度的互动


如今,互联网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交流方式,除非故意,我们已经不太可能会真的和某人失联。不过,线上交流对一些友情是有益的,对另一些则不。调查表明,如果仅仅在社交网络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对于友情的存活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这只是机械的刻意维持。相比较之下,一些支持性的评论、深度的沟通,会更有助于维护一段友情。研究表明,在挽救即将磨灭的友情时,社交网络往往也能发挥奇效。


我以前读过一篇(已经不记得作者的)描写周恩来和吴国桢(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是塑造现代台湾的关键人物之一)的文章,两人儿时曾经义结金兰,后因政治理想不同分道扬镳,多年后旧情重叙述。书里写的一段话甚是打动我:


“我们度过了亲密无间的少年时代,当时所有的想法都一样,十几年没有见面也没有通信,再一次见到你,我们的理想已经天壤地别,可是我仍然欣赏你,仍然像从前一样盼望和你天天见面。”


不知道现实中的我们会不会有幸拥有这样的人。


一个朋友曾经这样向我描述ta和儿时最好朋友之间的分别,ta说,“什么都没发生。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我们之间的分离就像一条河,慢慢分岔流向了两个方向一样。” ta说话时那种不激烈的无可奈何让我一直没有忘记。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遇到的都会是这后一种情况吧。


以上。


原文发表于:我们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

“KY教主将于近期停止更新我们已经搬家到机构账号KnowYourself - 知乎欢迎关注新号KnowYourself - 知乎查看更多相关文章及回答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内容: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的泛心理学科普。


References:

Ledbetter.A.M,Griffen.EM,Sparks.S.G.,Forecasting “friends forever”: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ustained closeness between best friend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hip Research ,Volume 14,Issue 2,pages 343–350,June 2007.

Larson, R. W., & Bradney, N. (1988). Precious moments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Rawlins W.K.,Being there and growing apart: Sustaining friendships during adulthood.

3#
李小粥  4级常客 | 2018-9-24 01:23:29 发帖IP地址来自

小时候,想去哪儿玩,叫上同学就成群结队的去了。网吧、甜品店、公园轮着去,甚至刚放学、或者周末在班主任家补完课,只要有人起头,立马有人响应。

唯一的要求,只是需要得到父母那一句

“天天就知道玩儿,记得早点回家!”


小孩子之间,是没有利益冲突的。小孩子最大的利益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的,反而越是互相学习,越能事半功倍。

孤单是不会孤单的?高中之前都是不会孤单的。


到了高中,有了高考的压力,分数的指挥棒悬在头上,同学之间很难玩到一起了。但是好在学习还在一起,算是一起拼搏了3年。

有了一起同过窗的友谊,人也很难觉得孤单。


再到大学,人和人之间的缘分,逐渐由“被动的分班决定”,变成了“主动的自我选择”。

同宿舍的室友,可以彼此陪伴着变得成熟;

和室友没共同语言,还可以在专业课上找到伙伴;

还有社团、学生会、老乡会、讲座、公益活动,大学提供了太多的场合,让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所以,直到毕业之前,我们的任务都是成长和学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美好。


可人总得长大,总要工作,毕业后总得到一个社会组织中承担责任、付出劳动和时间,然后换取薪水。这样的角色转变,给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校园很简单,公司很复杂。

一群人为了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而奋斗,然后领工资,但是公司的利益具有多重性。

不同屁股所在的位置有着不同的利益;

不同链条上的工种,也有各自的小心思;

哪怕是在同一个团队,再亲密的同事之间也是合作和竞争并存的;

再加上晋升机制和业绩分配考核评分,其中的奥妙说不复杂都没人信;

再来点职场潜规则、互相挖坑扯皮推诿、踩着别人的尸体上位之类的故事。

这些伤脑筋的玩意儿太多了,说起来我自己都觉得累得不行了。


长大后,整天想着这些事情,还有时间交朋友吗?还有简单的心境去和另外一个人分享喜怒哀乐吗?

即使愿意,去哪儿找到没有利益纠葛的朋友呢?

即便找到了,任何人生的变动,比如结婚、生子、升职、外派工作,都足以终结一段本可以长久的友谊。想要不孤单,太难了。


同时还有各种书籍、鸡汤文、成功人士的语录告诫你:朋友是人脉,你要推销自己,要学会利用朋友资源,他们恨不得劝你把一切认识的人都化为利益相关方。这虽然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可是利益交织得多了,朋友就难做了。成年人的世界,多是如此。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尴尬的年纪,遇到了相见恨晚的人,可能和爱情相关、也可能和友情相关。

看到那个人,心想如果在小时候就认识了TA,可能生命中又多了一个发小、多了一个青梅竹马。


只是此时,双方都穿着得体的衣服,唯一体面的对话,只剩一句:

感谢你们的建议,但此方案领导不太满意,期待下次合作。



________________

欢迎学生朋友关注我

4#
廿二  2级吧友 | 2018-9-24 01:23:30 发帖IP地址来自

越长大越孤单难道不是一种极其美妙的状态吗?


每当你放下手头的事情,将思绪从喜欢的和擅长的领域里抽出来时,你应该更庆幸,你的朋友圈有那么多曾经熟悉的朋友做着你几乎完全不了解的事情,使你觉得世界很大,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觉得没有道理不去忘乎所以地生活。


想象你是一名在航站楼里候机的旅人,那些渐行渐远的故友,提着各自的行李箱,在航站楼的挑高穹顶下奔赴属于他们的目的地,步伐无比轻快,你又何必将他们拦下,硬要唠上几个小时的家常呢?


你们曾相伴走过一程,如今你有你的目的地,那里有你心心念念的良辰美景,足矣。


更何况,人并不是越长大越孤单,只是你还在用少年视角看待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界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圆,我们站在这个圈子里,体察外面的世界。在这一点上,少年视角与成人视角并没有区别。


那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人这一生中,最无所不能和最无能为力的是婴儿时期。婴儿站在成长的起点,自我界限几近于零,与世界的边界模糊不清,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我哭了,世界跟着哭了;我笑了,世界也跟着笑;我是无所不能的「神」,拥有绝对的自由与力量。这是我们一生中最自在的模样,也是终其一生最渴望寻回和抵达的模样。


换句话说,少年视角下,人们会下意识地把别人当作自己圈子的一部分,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他人。


而事实上,人们眼中的世界,不仅各不相同,且随时随地在变化。虽然人本质上的东西不会轻易改变,但是不同时刻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体验和表达会经常不同。


举个例子,上午打游戏时的男朋友和下午陪你逛街的男朋友,内心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因为他关注度的改变、表达方式的改变,在你的眼中,或许就能造成吵架与不吵架的严重区别。


用成人视角看待问题,就是接受别人有自己的圈子,接受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不一样,接受每个人的圈子都是一个动态相交的过程,不会有绝对静止的吻合。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只顾低头玩手机、和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说笑笑的时候,和你近在咫尺的父母是什么反应?没错,他们也就是唠叨几句,并不会觉得自己在你心中不特别。


这就是过来人的明白——不以当下的「不吻合」,去否定本质上的亲密。


还有就是,许多人感到孤单,是把参与感误以为成就感。


从根本上讲,人们通过人际交往,追求的未必是亲密,而是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这源于人们骨子里的自爱——我们渴望展示自己的价值,渴望被认可。


然而,成就感的达成有很多种方式,参与感并不等同于成就感。


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当年我在外地读一所寄宿制高中,有时周末也不回家,依旧住在学校里,班里还有八九位同学和我情况一样。我们虽来自不同的地方,却因为同是外地生,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其中有位姑娘小G,和我最要好。两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心思刚刚细腻起来,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我们总是在周末的夜晚,坐在宿舍楼的楼梯上,一聊就是好久。你可以想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那些彻夜畅谈对于当年的我有多么特别的意义。我相信,她也一样。


然而,慢慢的,我注意到,平日里我并不是她走的最近的那个人。她经常和别的同学一起吃饭,一起上下课,或者一起趁周末出去逛逛。


不难想象,那时的我很困惑,也很失落。但是如今,我反问自己,我想要的是这些吗?


我们对于彼此的特别之处在于能说说心里话,我们在交换彼此的体验和情绪中共同成长。吃饭、上课、逛街是美好的陪伴,但是不是我们之间最需要彼此的地方。


相反,那时的我是个喜静的孩子,比起呼朋引伴,独处能带给我更大的力量。所以,参与每一件事,对于我和她的关系来讲,未必是好事,反而为其所累,变成一种消耗。


你没必要在他人的所有故事里都追求最大的参与感,只要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得到那份成就感就好了。


洋洋洒洒说了不少话,并不是试图要劝你一定要怎样。


懂得所有的道理,是为了做个更加自由的人。


如果能把一切想明白,那么独处或不独处,只是个选择题而已,根本不重要,我们也就不会再对「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这类问题感到困惑了。


PS:这篇回答的写作灵感来源于一位姑娘给我公众号的「树洞」写的来信,她当时问的是「为什么我在我认为特别的人眼里并没有那么特别?


确实,很多人都会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感到困惑,于是给姑娘回完信后,我来到这里,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帮助更多困惑的人。


好了,就这样,如果你还有别的困惑,欢迎留言、私信、去我公众号「廿二说」(ID:nian2shuo)的匿名「树洞」留言。


毕竟,我的女神奥黛丽·赫本说过一句话:”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与大家共勉。




随手翻了一下自己的回答,发现还有两个类似话题,有兴趣的请移步: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很友善 对人也很好却总是独来独往?

如何对抗内心无处不在的疲惫感?

5#
52兆赫  3级会员 | 2018-9-24 01:23:31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懂得越多,懂你的越少。
6#
不知  5级知名 | 2018-9-24 01:23: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对一个个体、群体产生感情后,进而会产生依赖性,当这个个体、群体消失的时候,你会产生不适,这种不适感就是孤独的雏形。

我们小时候的朋友,大多来自同学、邻居的小孩、父母朋友的孩子,那时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孤独是什么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新交到的朋友会越来越少;而一些以前交的朋友,会渐渐在你视野里消失,那时你会有轻微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随着你年龄的增加变得强烈。我们就会错误的认为孤独是朋友的缺失、交不到朋友造成的,然而事实并不全是这样的。

经过科学统计,人一生能遇见将近8万人,这八万人有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老师,还有一些只有人只是有过短暂,但较为深入的接触,这八万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也就是说,在这8万人里抛开亲人和朋友(一生能遇见的亲人+朋友大概在300~500人之间。由于工作地域、工作时间,能经常相聚的朋友最多十多人),其余的七万九千五百多人都是过客。假设我们能活到80岁,我们每10年就会接触到将近九千九百三十七人,而这九千九百三十七人无一例外都与你无缘。

从这一数据上看,我们能交道朋友的机率只有0.625%。从这个机率看,我们确实挺孤单的,不只是长大孤单,其实小时候也是孤单的个体,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感受其实挺类似的

但从一生能交到朋友的人数看,我们越长大,朋友其实是越来多,孤独感会越来越低,但是为什么还越长大还是越孤单呢?

三毛说过一句话:交朋友,不可能没有条件。没条件的朋友,不叫朋友,那叫手足。

我们往往在利益和友情前,选择了利益。就像亲爱的客栈里王涛老公讲述自己和哥们因为生意上利益的问题,天天吵架的故事。后来我了解了下那段故事,在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王珂的生意在国外受创,面对了好友反目亲信背叛等丑恶一面。面对压力王珂严重失眠头痛,开始服用安眠药镇痛。之后还将自己关起来,不出房门不吃饭。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自己有资源,前段时间接到一个劳务分包的工程,这个工程是到新疆那边修盘山公路,利润非常可观。他一个人没法把这个项目干下来,他打算找几个朋友一起干。起初在电话里谈得特别好,怎么去和甲方谈合作,哪些人负责哪块,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只差和甲方谈判合作事宜和签合同了。等到了要去找甲方谈判的前两天晚上,他那几个朋友因分红的事和他闹得不可开交,有三个朋友因为分红比例不满意就和他闹掰了。马上就要谈合作了,加上短时间找不能信任的人、满足不了甲方的要求,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我们从小时候的天真无邪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看重利益。长大后能敞开心扉的朋友屈指可数甚至一个也没有,多了很多只是等价交换的朋友关系。至于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可能也是因为没有了能等价交换的利益,导致渐渐失去了联系。

有哪些打动过你的广告?这是我的一个回答,视频里讲的是:男主对一生能遇到的8万人问了5个很简单地问题,只要场上不知道这个问题答案的人就坐下。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我们大多数人出生是一个人,死去也是一个人,没有人能在出生到死都陪着你,我们要正视孤单,只有孤单才能让我们变得强大,我们要做到就是对陪过我们的人心存感激。

孤单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成长就意味着要孤单,关注微信公众号《鲲哥成长说》,一个关注成长的公众号。

看完请大家帮我点个赞吧!

7#
李儿科  3级会员 | 2018-9-24 01:23:33 发帖IP地址来自
民主女神这么说孤单: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8#
星魂大帝  1级新秀 | 2018-9-24 01:23:34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我们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并且不再会为了那些并不需要的东西去耗费宝贵的精力了。
9#
其林  3级会员 | 2018-9-24 01:23: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小时候,以为山里有神仙,

直到我爬遍每一座山。

小时候,觉得书籍好神圣,

直到破了万卷后的怅然。

小时候,爱情在心里,像梦一般,

直到如今淡忘在柴米油盐。

小时候,觉得朋友应如梁山好汉,

直到第一次被朋友背叛。

小时候,觉得世界好大,我想去看一看,

直到你盼望一天的清闲。

小时候,觉得爷爷切脉好神奇,

直到自己切脉多年,

切到的竟然是一个“骗”。

小时候,觉得父母唠叨好烦,

直到你跪在坟前,

尽管,有好多话,还没有说完!

小时候,觉得一切为了梦想!

直到你一心只有钱。

小时候,永远都不觉得累,

直到一次加班、一次吵架后的晕眩。

小时候,觉得人心是善的,我们要努力向善,

直到你发现,有些恶鬼仅仅披了一副人脸。

小时候,对人类充满希望,

直到被这个世界无数次的强奸。

还记得小时候的梦————真甜。
10#
圣范锦意  6级职业 | 2018-9-24 01:23:36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妈妈快六十岁了。

我外公外婆还健在。

我妈妈遇到了困难,她不能和外公外婆说,不能和我一样找妈妈去诉苦。

因为,外公外婆岁数大了,操劳了一辈子,不能再让二老再为自己担心。

我妈妈心里有了烦心事,她不能找自己儿子说说。

因为,我现在三十多岁,自己也有自己的工作。

儿子工作压力大,就不要去给儿子添堵了。

我妈妈心里有了烦心事,她只能找朋友说说,但是说也不能说的太过。

因为,朋友自己都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烦心事。

大家在一起,说说开心的事情就可以了。

太多的苦难,不想去提了。

我们总觉得他们虚伪,其实心里都有难念的经。

我妈妈只能找四岁的孙子聊聊天,孙子唱首歌就能高兴半天。但是孙子越来越大了,慢慢的不再缠着奶奶,总有一天,孙子会离开她而去,天高任鸟飞,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妈妈是孤独的。

她不止一次和我说,她想找个事情做做,可是,她不知道该做什么。

她想离开这个地方,出去看看。却担心孙子生病无人照料,小辈都要上班,不要影响工作。

她就像一个随时待命的替补队员,神经就这么一直绷着。

她担心儿子的汽车开了十年了,如果想换车钱不够怎么办。

她担心儿子和儿媳会不会有什么矛盾,影响儿子的心情。

她担心自己一手撑起来的家,会因为她的离开而逐渐凋零。

她有千言万语,但是,她无人可说。

如果让妈妈可以返老还童,回到十八岁,我相信妈妈一定会抱着外婆,放声痛哭一场。

现在的妈妈,只能在电话里和外婆说,我很好,你放心。

这个问题下面,有几百个回答。

却未有一条回答,说到父母的孤独。

仿佛,在所有人的眼中,只有自己在长大,却看不见父母的老去。

为什么会孤独,因为心中有顾忌与牵挂。

为什么会孤独,因为心中有责任和担当。

他们才是真正的,越长大,越孤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