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从业者如何解读央行等八部委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3 04:10   16663   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Wallace   | 2018-9-23 04:10:5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tuye1234  3级会员 | 2018-9-23 04:11:00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对自己熟悉的说几句:

(九)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加强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建设,改进完善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特许经营权项下收益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租赁、保证金质押、存货和仓单质押等登记服务。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建立应收账款交易机制,解决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资金问题。推动大企业和政府采购主体积极确认应收账款,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融资。

(十)探索推进产融对接融合。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有效防范风险,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健康发展。
1、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贸易融资的概念推出很多年,但在实务操作中诸多难点让大多数银行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应收账款在中国没有任何确定性,不存在固定的账期,结算方式不按合同执行,几乎照搬国际贸易融资的国内贸易融资甚至无法找到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单据材料来推动业务的发展,钢贸企业集中风险的爆发更是让存货类业务完全停滞。
应收账款的登记体系建设是一方面,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更是关键,不然只会是换了个外壳的流贷,于客户无益,于银行折腾。应收账款的确认又是另一个问题,意见要求积极参与,特别是大企业和政府采购主题,请问什么叫积极,做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消极,况且确认了之后没有任何制约手段,仍是镜花水月,实用性不大。
2、地方国企的转型。截止前几日,全国财务公司的数量是193家,一年间又新增了二十几家,其中最大的增长点就在于国家支持力度远远逊于央企的地方国企,他们往往希望通过财务公司的成立推动集团金融板块的扩张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可惜,希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差点意思,银监会的诸多限制和财务公司自身业务能力的缺陷让产业链融资的美好只能停留在纸面和规划上,更多企业集团通过类融资业务(即低息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高息发放给体外客户)来弥补自身主业的亏损窟窿。很多地方国企表面的转型是漂亮的,非主业收入占到了集团收入的一半以上,可是实体经济的继续疲软可能也会让坏账越来越多,越来越捂不住。
3、银行的转型。产业基金是个机会,但要注意方法,毕竟这里主导的不是政府,而是实体经济的最重要参与者——企业自身。企业需要钱,但不需要或更希望不是贷款的形式注入,因为贷款、信托等传统债权融资形式限制太大,不利于资金的使用,特别是集团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使用。这时候银行能为企业提供的应该是成本受到控制的资金和少啰嗦的资金投向自由,不然很可能在诸多银行激励的同业竞争中被踢出局,哪怕你是牛气哄哄的四大行。
大概就这样
4#
Michael  6级职业 | 2018-9-23 04:11:01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观点仅限于个人,学识浅薄,仅供讨论。由于当前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行,当前国内传统银行业,信贷结构亟待调整,盈利的模式也亟待改变,信贷投放的目标也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四万亿时期有根本区别。在国内去去产能、去杠杆的现状下,传统银行业也在去“杠杆”,即调整,我认为,八部委的文件对证券、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影响会大于银行业(间接融资),而传统银行业则很可能通过全体社会风险偏好的回升,去转嫁或者稀释之前高速增加时期积累的“杠杆”,比如资产证券化,本次发文中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内容如下:“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银行通过盘活信贷存量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时间有限,我仅仅表达某一方面的浅显观点。
5#
自之  4级常客 | 2018-9-23 04:11:02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致看了一遍,有以下几个感触,我且瞎说,各位且瞎听:
一、从文末发文机构的排列来看,是央行与发改委一起主导的,其他6部委都是打酱油,文件开头的“经国务院同意”可理解为“按国务院吩咐”,颇能显示出拟稿人的纠结。
如此看来,文件透露的基调是央行、发改委按国务院要求,结合当前供给侧改革,颁布一个金融领域的配套政策,要求金融行业发挥好“支持”作用,属于“应景之作”,交差就算完事。
二、从具体内容来看,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是把去年以来金融业的重点领域和普(ling)遍(dao)关心的问题罗列了一下。
三、从文件效果来看,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央行虽负责合意信贷规模管理,但具体的授信政策一直是由银监会管理,央行对银行微观政策的影响力有限,证券、保险业也存在类似情况。在当前部委门户之见颇深的背景下,文件的实际效果很难想象有多大。
如此一个缺动力、少新意、没落实的文件,大伙看看就好:)
6#
夏雪一  3级会员 | 2018-9-23 04:11:05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概看了一眼 现在应该是注重结构调整 不再有4w亿式的强刺激 说是支持工业 再怎么号召银行也很难去放款给几个产能过剩的行业 弱的淘汰掉才会改行做别的 所谓万众创新 创业贷会有所放宽 另一面利用并购贷款等支持产业巨头兼并做大做强
7#
stephen cheng  4级常客 | 2018-9-23 04:11:06 发帖IP地址来自
归结起来,我个人认为就是一句话:

“为即将到来的不良资产处置提前吹风布局。”

不喜欢长篇大论的分析。正反话全说了,有毛用。
8#
匿名用户   | 2018-9-23 04:11:07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强词多理  2级吧友 | 2018-9-23 04:11:08 发帖IP地址来自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国家出台此类意见的目的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态度,就是我们中南海的大佬们已经意识到我国的实体经济是怎样的一种困难处境,但是从现在来看绝对不会学前任那样大规模的放水,我们在积极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我们在想各种办法,请大家再忍忍。
其实克强同志都知道这种呼吁性的意见是然并卵的。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困难的并不是周期性的萧条问题,而是面临着坠楼式的硬着陆,解决不好很多东西都要推翻重来,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难题。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遵循政策指令开展业务的机关部门,他们有独立的考核体系,有专门的风险控制标准,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和赚钱。现有形势下,更多的商业银行选择跟政府捆绑在一起,基本只做平台和有行业优势的国企以及优质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不管是实体还是商贸行业能不碰就不碰,要不就做点轻资产业务,风险始终是第一位的。你出个意见就让我去支持经营困难的实体企业,去做应收账款质押,去做创新项目,去做种子基金,出了风险谁来埋单?
所以,中央这么说我们听听也就算了,金融机构不救急也不扶贫,可以与企业共进但不能共退。你中央要是真有迫切意愿改善这种境况何不降低企业税负,减轻负担,刺激需求,经济环境一回暖,支持实体经济还用你呼吁?
切着肉,谁痛谁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