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Amina Si ,朋友们间称小阿,现为哥廷根大学现代印度研究硕士,浦那大学交换生。 引言:欧洲的历史学在不同大学之间强调的研究题材也很不一样。Amina所在的学院哥廷根以社会历史(social history)研究为主,力图找寻那些书写伟人传记题材的历史所疏漏的方面,构建一个更完整、接近平民的历史。这段采访中她为我们展现了她所研究的浦那社会史,主要剖析其经济结构与社会现象。怀民 :你最近在研究的题目是关于浦那手工业的历史变迁。能介绍一下浦那的历史以及调研中最大的收获吗? Amina : 浦那是马哈拉施特拉邦很重要的一座城市,距离孟买三个小时的车程。浦那的手工业类别最有特点的包括陶土器、铜器制作、金线纺织。手工业发展最明显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行政力量对于手工业的影响巨大,第二个是手工业技艺的分化。1770年代浦那还处于Maratha王朝的末期统治,其王朝官员佩什瓦(Peshwa,相当于首相地位),在浦那建立的政治中心对于商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佩什瓦统治下的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都会向传统手工业者订购纺织品,这成为纺织品市场稳定的一个保障;再就是围绕着统治象征的城堡(Shaniwar Wada),周边建立了交易的市场,在老城也建立了很多道路,这样贸易可以展开,而每条道路上交易的物品不同又呈现出不同道路的特色,这是商业在塑造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印度—马拉哈施特拉邦—浦那 英国于1818年在浦那设立了殖民政府,浦那自此隶属于孟买行政区(Bombay Presidency),殖民政府在浦那建立了军事基地。从此之后,浦那的工商业就在军营周边展开,这给浦那的城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军营周围从最开始的禁止印度人进入到允许商人入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些区域的工商业者最早是粮食(grain)商人,后来加入了不动产的建造、奢侈品的供应。所以军营地区带动了浦那对于“现代性”生活的想象。住在军营周边的手工业商人结合了印度的传统文化和欧洲生活习惯,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此时,由于铁路和电报的开通,从孟买的进出口贸易更加方便,所以工商业更明显的融入到了“国际”商业体系中,国外的资本动态对于印度内陆可以产生作用。 浦那—Shaniwar Wada城堡—城堡大门 1860年代城堡Shaniwar Wada周边建立的集市,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浦那的铜器制作,Amina拍摄浦那老市场Kasba,Amina拍摄
怀民 :这个进出口贸易是英国殖民所催生的吗?Amina : 浦那的远程贸易并不是殖民之后才发生的,远距离贸易在殖民力量到达之前就在内陆之间、内陆与海洋之间进行并且有特别的贸易途径。手工业技艺的分化指的是传统手工业的劳动分工、制作方法在西方原材料和经营模式到来后产生了变化。例如,原来的铜器工艺,从小商贩收购废旧金属卖给生产者改变为进口成品的金属片(metal sheet)进行生产。制作工艺上原先的雕刻、锻造会结合欧洲消费市场的喜好,因此比较复杂的工艺在逐渐减少。再比如纺织行业中,粗糙的纺织品生产者就逐渐改行,而浦那的金线纺织手艺因无法被代替而一度在德干地区(Deccan)首屈一指。所以,看手工业历史的时候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大工业的到来使得手工业消失了,这样的结论是一种简单假设,并不正确。手工业有不同的类别和层级,需要站在“商业化”的角度而不是“工业化”的角度去分析。
怀民: 根据你的观察,印度的手工业和中国手工业有什么相近之处?Amina: 中国和印度的手工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课题,那就是:延续性(continuity)。并不是说去看传统技艺在现在的社会中保留下来多少,而是看它们是怎么保留的,以及保留了哪些。很多技艺被标示为“消失”,可能指的是生产方法的更替,而不是真的从商业社会中消失不见了。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不要盲目悲观。从表面上的观察来说,印度似乎有着更丰富的手工业痕迹,主要还是消费习惯得以保留。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印度的服装:尽管浦那很国际化,色彩丰富的沙丽和Kurta充斥着城市和浦那周边乡村。有时候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意识到被描绘为“多元文化”的事物可能带给我们的恰好是“一元审美”,好像那些被标为“现代性”的东西就真的有优越地位似的,这种思维应该改变。
绚丽多彩的纺织工艺品,Amina拍摄怀民 :这种结果确实很鼓舞人心。你当时具体怎么做的调研?Amina :第一次的老城参观是城市研究课(Urban Study)的教授安排的,有一位当地的建筑师为我们讲解城市布局和建筑。那一次在老城(Kasba)看到了依然在手工劳作的陶土坊跟铜锅制作坊,都是前面劳动后面睡觉的那种格局。铜锅坊的主人坐在地上敲打着,说他是从一个国际贸易公司退休之后继承了祖上的这个作坊继续经营。有十几位工人,在熔铸、塑性、焊接等等,看样子也都是退休的年纪。几位妇女在院子中央的水池洗碗、洗衣服。他们的产品会卖给批发商。这是第一次接触到浦那的手工业者,心里很激动。后来就采访了几位店主,穆斯林烙饼店和印度教妇女的服装店。每个人都在讲述对于祖辈商店或者传统元素的延续。这几位店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曾在国际企业及海外工作,现在回归传统经营店铺。
手工艺成品,Amina拍摄
怀民 :能介绍一下浦那大学的特色吗?Amina : 浦那大学曾是隶属于孟买殖民政府的教育中心,当时的精英阶层会在孟买做生意,但是会到浦那接受教育。浦那的气候不错,温度适中,又有很多国际元素,治安状况也良好,有个很舒服的学习环境。我希望给感兴趣的同学们推荐浦那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Women Study Center)”,他们选用的材料关于包括印度在内的很多地区,探讨的问题也很有代表性。所以我非常推荐学习性别研究(Gender Study)以及社会学的学生去关注。
浦那—浦那大学有殖民建筑风格的浦那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怀民 :听上去确实是个寓教于乐、适合探讨文科话题的地方。你在浦那大学认识了一些什么有趣的人?Amina : 在浦那结识的人让我觉得世界的动态离自己很近。最开始对我提供帮助的是热情的伊朗室友们,由此展开了我对伊朗的零星了解。最动人心魄的故事就是伊朗巴哈伊宗教信徒的遭遇,我的巴哈伊室友就曾经因为在伊朗创办了提供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学校而被逮捕入狱四年。她在封闭的牢房里度过四年时光,没有放风的机会,我想她是有坚毅的意志力才能在里面靠着做运动和读书生活下来。
还有伊朗的库尔德族室友会跟我阐述在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里,宗教对于她和她的家人意味着什么。她们都是乐观积极的人,曾经面对过痛苦,都还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美好。通过伊朗朋友们我有机会认识了几位伊拉克小伙,每一个人都跟我讲起九十年代之后伊拉克人民在战乱中坚持着生活,他们都讲述过如何在爆炸中跳进河里逃生、如何在逃跑时只听到风声什么都不能想、如何在每天早上醒来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晚上还能不能活着回家、如何舍弃一切财产从伊斯兰国控制的地区到达其他城镇…… 他们每一个人却又都在印度欢笑和舞蹈。世界的苦难可能离我们很近,但是普通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会给人在任何境况下带来幸福感。
印度同学的热心也让人印象深刻,有时候跟他们一起出行,我会冒充是那加兰邦(Nagaland)来的(注:那加兰邦在印度东北部地区,那里有很多看上去是中国面孔的人,以至于被“更像”印度主流长相的人排挤),这样有一种融入感。别人有一半相信我是印度人我也会开心。在浦那的经历提醒我注意到印度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跟中亚、东亚、东南亚都有联系。事实上从加尔各答坐飞机到昆明只需要两个小时。中国和印度其实很近。很遗憾,在民间,两个国家对彼此还不了解。希望印度学能够慢慢缓解这样的局面。事实上,印度的朋友们和我在印度遇到的中东朋友们对中国很有兴趣,试图通过各类媒体的途径找到中国的线索。可惜,媒体中关于中印双方的报道总是局限和负面,但是可以看出双方对交流的渴望。
怀民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签证政策也急需改善。也有人说在孟买的中文教学机构由于给中国老师的签证没有办下来至今还没运营起来。浦那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哪座城市最相似?目前浦那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Amina : 浦那的面貌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相似的中国城市。浦那有一点跟中国城市整体相似的方面就是城市移民带来了包容的动力,使得城市文化更加丰富。还有一点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方式倒与中国的很多城市类似:大面积的房地产开发以及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体现着城市价值的取舍,比如通向Hinjawadi 计算机工业园(相对于城区比较偏远)的高速公路保证着IT上班族的日常交通,道路两侧居民的通行(过马路)和日常经营(市场摊位)则不在被考虑之列。供水和供电也是一样的状况。有很多小区盖起来,里面有花园、游泳池、健身中心,代表着“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把“现代”这个符号打入到居民的头脑当中。 浦那的新城与旧城怀民 :我也读到过有一本关于讨论印度公共空间的书:《我们如此贫穷却如此众多》(We Are So Poor But So Many)有一些公益组织一直在努力动员市场摊贩争取自己在城市里的空间,非常激动人心的故事。写的内容主要基于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的妇女,希望在浦那一样有人在思考公共空间是否仅仅属于那些中上阶层的人。Amina : 浦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贫富差距,这可能是全印度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个纪录片叫《The Garbage Trap(垃圾的陷阱)》,讲述印度种姓中的最底层贱民(Dalit)清洁工在浦那的日常工作,过百万人口的城市中只有上千位清洁工,居民对于城市环境的抱怨却都集中到对清洁工的劳动上。其中提到,浦那有40%的人口是贫民窟状态,这个比例在孟买还要更高。怀民 :那么回到学术话题上来,你对那些抱有历史研究志趣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Amina : 我自己也是历史学的摸索者,可以分享两个经验。第一个就是在看别人作品的时候(二手资料)要有做笔记的习惯,最好是能够写出作品中的关键点、所在章节的位置,以及自己当时的评论。这样回头找的时候能够迅速定位并明白为什么会关注了这一段。下一个步骤就是从二手资料中找到可以进行分析的一手资料的线索,然后顺藤摸瓜。往往拿到一个题目,很容易通过主观判断就给出一个结论,例如看到殖民时期的工业,马上就联想到传统手工业的瓦解消失,但是通过文献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假设很片面武断。文献研究很重要。第二个就是作为初学者,例如一位硕士生,首先要学习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有主题的多看材料,最后逐渐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欢迎关注我团地球观察团 ID:diqiuguanchatuan http:// weixin.qq.com/r/BTr95Tz EhmH5rXiG928X (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