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人口负增长是否是不可挽回的,是否是影响经济的首要原因,会造成严重的历史后果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秋萧子   2018-9-20 02:06   1120776   8
当年外东北因为柳条边的政策终于丢失。当年闯关东的中国人却终于凭借人口优势守住了这块宝地!但如今计划生育政策、经济的不良造成东北人口“雪崩式”下降,不知东北的网友是否有切身体会?愿闻其详。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季扬森  2级吧友 | 2018-9-20 02:06:46 发帖IP地址来自
写的太烂不要转。

以下内容繁琐无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看黑体字部分,另新闻连接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问题可移步我的另外一篇回答目前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东三省的定位是怎样的? - 不及格的回答

既然谈到了人口流动的问题那我们就看一看全国六普之后的整体数据是什么样的,大家被新闻忽悠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只看东三省的数据难免以偏概全,让我们看一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的整体情况,如果真的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东三省的情况算好的了,还有一些省份更惨。吐槽一下弱智编辑哪怕他写成“或面临后继无人”我也能忍,直接就面临“后继无人”难免有夺人眼球之嫌。


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只从省份人口的流出情况来看的,同时需要参考很多因素,以下将从人口流动概念(可跳过不看),我国六普整体情况,东三省各自的情况概述,省际人口流动对省域经济发展的定性分析(结合六普情况自行理解人口流动对各省份的影响)。内容呈现,不做分析,结合新闻,看官自辨。


按题目,明确写东北地区但所附带链接中明确写明东三省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不考虑“东北地区”概念下可能包含的内蒙古部分地区。

1.人口流动概念

1.1人口流动概念的提出

我们通常把英国统计学家列文斯坦(Ravenstein)在1885年发表的《人口迁移规律》一文看成是较为系统地研究人口流动问题的开端,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能给出一个让人们普遍接受且较为明确的定义。

1.2学者们对人口流动概念的看法(习惯性摆设内容,可直接跳过不看

1954年W.A.刘易斯(W.A.Lewis)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中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只要城市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计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为止。这个过程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G.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ohnC.H.Fei)于1961年推进了刘易斯模型,研究了刘易斯模型未予考虑的一些方面,如农业本身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特征等。

同年,D.W.乔根森(D.W.Jorgensen)假定工业和农业部门的工资均由技术进步率和资本积累率所决定,人口增长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由于经济增长不会超过人口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因此,工资水平是上升的,剩余劳动不会出现。

1970年M.P.托达罗(M.P.Todaro)与J.R.哈里斯(J.H.Harris)所建立的模型把潜在的迁徙者对预期收益作为迁徙决策的主要因素,乡—城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越大,迁移倾向就越强烈。

1975年,G.S.菲尔茨(G.S.Fields)改进了托达罗模型,增加了除预期收益之外决定城市失业率的其他因素,如农村的潜在迁徙者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到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农村劳动力先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临时就业或从事兼职工作,然后再找到在正规部门工作的机会,受过更高教育的劳动力受雇的较高概率等。菲尔茨证明,在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算出的失业率比托达罗模型得出的失业率要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再次掀起了研究人口流动理论的热潮。新涌现的人口流动模型除了对原有的理论模型进行一些修改之外,更加关注早期人口流动理论尚未涉及的一些领域,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不平等与社会福利,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迁徙动机与汇款动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1.3适用于本问题的人口流动概念

实际上,人口流动由于出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其界定标准就可能存在着差异,从题主的题意和所附新闻的具体内容看,这里所指的人口流动个人理解为: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从一个地理单元移往另一个地理单元并较长时期居住的社会经济现象。实际上,当下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农民即农村劳动力从较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向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流动。

2.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省际流入人口角度看,东部地区(7省3市)省际人口流动规模高居全国首位,达到6813. 64万人,占省际流动人口总量的79. 34%;西部地区(11省1市)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次之,总数为1041. 07万人,在省际流动人口中的占比为5.33%;中部(6省)和东北部(3省)的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最小,均未超过500万人,分别为457. 98万人和279. 94万人。从流出人口角度看,中部地区省份与西部地区省份为最主要的人口流出省份,流出人口总量依次为3823.82万人和2756.94万人,二者的流出人口总量在省际流动人口中的比重高达76.63%。从省际净流入人口角度看,东部地区是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地区,且吸收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达5300. 81万人;除东部地区之外,中部、西部、东北部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中以中部地区为甚,净流出人口数量为3365. 84万人,超过了西部(净流出1715. 86万人)和东北部(净流出219. 11万人)净流出人口的总和。

“六普”期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及分布图


观察各个省区可以发现,省际人口流入规模超过1000万的省区共有2个,分别是广东和浙江,流入规模分别为2149. 78万人和1182. 40万人;省际人口流入规模超过500万的省区共有5个,除广东和浙江之外,还有北京(704. 45万人)、上海(897. 70万人)和江苏(737. 93万人)。在省际流出人口规模方面,流出人口超过500万的省份共有6个,分别是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其中安徽省省际流出人口数量最高,达到962. 26万人。省际净流入人口规模的特征与省际人口流入规模类似,净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广东省,净流入2061.72万人;人口净流入超过500万的省份还有北京(677. 02万人)、上海(872. 67万人)和浙江(997. 00万人)。最后考察省际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净流出人口超过500万的共有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四川5省,其中安徽省省际净流出人口最多,为890. 51万人。

五普、六普期间省际流出人口数量关系图

五普、六普期间省际流入人口数量关系图



在四大经济区域中,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流入人口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省际流入人口占流入人口总量的79.34%;流出人口分布则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两地区流出了占流动人口总量76. 63%的流出人口。东北部地区由于受地域和省份数量的限制,其省际流入和流出人口均在四大经济区中排名塾底。

从各个省区来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省际流入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共有8个,其中广东、浙江两省的省际流入人口数量均在1000万以上,另外上海、江苏、北京三省(市)的流入人口也均超过了 500万。上述5省的省际流入人口比重达到了流动人口比重的66.05%,分布集中趋势非常明显。省际人口流出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安徽、四川、河南、湖北和江西,这5省的省际流出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53. 64%,同样具有明显的集中分布趋势。

超过500万的人口净流入大省共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4个,净流入人口依次为2061. 72万人、997. 00万人、872.67万人和667. 02万人,共计4608. 41万人,超过省际流动人口总数的50%。与人口净流入相对的超过500万的人口净流出大省共有5个,分别是安徽(890. 51万人)、河南(803. 41万人)、四川(777. 66万人)、湖南(650. 39万人)、江西(518. 75万人)。5个人口净流出省份的净流出人口达到3640. 71万人,占省际流动人口总量的比重约为42%。

省份的人口流动类型划分图

我国省区综合流入与综合流出选择指数图


3.东三省人口流动情况

3.1黑龙江省人口流动情况

3.1.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述

根据黑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黑龙江省流动人口为555.8万,其中,省内流动人口505.1万人,外省流入黑龙江人口50.6万,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数量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5%,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比重增加了4.6个百分点。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50.6万,省际流出人口255.4万,净流出人口达204.8 万,净流出人口数量比2000年增加了2.6倍。2010年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GDP为3 665.9亿元,居省内第一位,成为流动人口首选的流入地。2010年有37.1%的省内流动人口和38.5%的省际流动人口流入哈尔滨市。人口流入的第二大城市是大庆市,有11.1%的流动人口进入大庆市。

3.1.2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

2010年黑龙江省跨省流出的人口为255.4万,比2000年增长了2.2倍,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最大的流向地是辽宁省,流向辽宁省的流动人口为 56.9 万,占总省际流出人口的22.3%;居第二位的是山东省,占15.9%;其他依次是北京(40.3万)、河北(19.6万)、天津(19.4万)。2000年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流向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吉林,相比之下,2010年北京和天津取代内蒙古和吉林,成为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这说明,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逐渐放弃依据地缘优势而形成的传统流向地,越来越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经济需求成为人们外出流动的主要

动力。

3.1.3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

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为50.6万,相比2000年的38.7万人,上升了23.5%。从省际流入人口数量上来看,吉林省流入人数最多,占总流入人口的23.8%,随后是山东(12.3%)、辽宁(11.4%)、内蒙古(10.4%)。山东省虽然流入总量位列第二,但是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较,山东省流入黑龙江省的流动人口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18.9%。呈现负增长的还有江苏省,增长率为-25.6%。从性别构成来看,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以男性为主,男性比女性多出12.6个百分点,这与省内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有所不同,省内流动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说明女性流动者更倾向于短距离的流动。从文化程度来看,省内流动人口中的高学历流动者比例略高于省际流入人口,前者大学本科所占比例高于后者1.5个百分点,研究生高0.1个百分点。

3.2吉林省人口流动情况

3.2.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述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截止2010年,外省流入吉林省人口达45.6万人,省内流迁人口 400.6万人,两者合计446.2万人。同年,吉林省人口总数为2746.2万人,省内及省际流动人口总数约占全省人口的16.2%(表1)。根据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显示,在省内流动人口中,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56.5%,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43.5%,大致可推算出省内跨市流动人口约226.3万人,市内跨县流动人口约174.2万人。可以看出,吉林省流动人口在数量上呈现的特点是:人数总数较大、省内流动是主流。

3.2.2吉林省省际流入人口

从全国四大经济区(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对吉林省的流入数量来看,东北地区流入数量最大(不包括吉省省内流动人口),六普(2010)时已达到19.4万人,占流入总数的42.6%;东部十省(市)次之,为11.4万人,占24.95%;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居三、四位,分别占16.81%、15.49%。从各省市区的情况来看,黑龙江(占 28.6%)、辽宁(占 13.99%)、山东(占 9.76%)、内蒙古(占 7.61%)、河南(占 5.62%)、河北(占 4.47%)流入人口皆超过两万人,六省区流入人口占到全部外省流入人口的七成以上。西藏、宁夏、上海流入人数最少,流入人口皆低于 1000 人。 从流入人口的增长情况来看,四大经济区中西部经济区增速最快,十年内增长了79.19%;中部经济区次之,增长幅度也达到64.45%;东北经济区和东部经济区的增长幅度分别为47.7%和25.36%。受流入人数增长幅度变动影响,西部经济区在吉流入人口占吉林省全部省外流入人口的比重十年间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而东部和东北地区则出现了小幅下降。

3.2.3流动人口学历水平状况

下图是利用吉林省六普数据和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数据绘制的吉林省流动人口(包括省际和省内流动)和常住人口学历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与常住人口相比,省内流动人口教育水平最大的特点是组别集中性: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及文盲比重远低于常住人口,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仅为 6.96%,远低于常住人口的 10.43%。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学历水平集中在初中层次(63.42%)。

吉林省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学历比较图


3.3辽宁省人口流动情况

3.3.1辽宁省跨省人口流动情况

2010年以来,跨省流动人口一直是辽宁省流动人口的主体。2013年监测跨省流动的占66.4%,高于2012年的63%和2011年的56.5%,持续走高。省内跨市流动的占23.7%,市内跨县的占9.9%。辽宁的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的占66.4%,其中来自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占21.6%和10.5%,明显高于其他各省。

3.3.2流动人口学历水平情况

2013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以初中为主,相比以往没有变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55.5%,2012年为54.8%,2011年为54.5%;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9%,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9%。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与2012年相比,高出0.2年,与2011年持平。

4省际人口流动对省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定性分析

省际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在省际人口流动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处于不同地位的省份会受到人口流动的不同影响。因此,本节需要从人口流入省份和人口流出省份两个角度来分析省际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4.1对人口流入省份的影响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省份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缓解人口流入省份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短缺状况。

人口流入省份多为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展体系健全的省份,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行业。以北京为例,北京作为强势人口流入中心,流入人口的就业80%以上集中在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五个行业。其中,建筑业是外来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行业,其比重接近100;住宿和餐饮业中的外来人口达到90%以上;批发零售业和居民服务业中的外来人口也在60%以上。可见,流动人口在流入省份的部分行业中发挥了支柱作用,是人口流入省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

第二,有利于推动人口流入省份消费需求增长。

大量人口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又口流入省份形成一个由流动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进而带动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流动人口的增加与流入地的消费需求促进是正相关的以上海市为例,根据《2013年上海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上海市的年末流动人口为953. 5万,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40.06%。数量规模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居住在人口流入省份中,衣食住行等消费品均需要在该省份中购买,各类用品需求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此外,一般而言,省际流动人口有大量的房屋租赁需求,且这一需求具有较大刚性,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人口流入省份部分居民出租房屋的收入。

第三,有利于人口流入省份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聚集了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以上海、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人口流入中心也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达的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也都需要为数众多的劳动力。省际人口流动极大地丰富了人口流入省份产业升级的劳动力来源,为推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贡献了力量。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省份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第一,流动人口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无法满足人口流入省份现代化企业的用人要求。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重达到46. 48%,上海市流动人口的这一比重为59.78%。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显然对现代化企业的用人需求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可能会出现结构化失业。

第二,流动人口较低的人口素质可能会为人口流入省份带来人口管理难题。

流动人口一般具有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之其年龄结构的年轻化特征,存在因一时冲动而难以自控的可能性,甚至会因外界的各种诱因而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由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人口流入省份一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间接提高了人口管理难度。

第三,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可能导致人口流入省份环境承载力下降,间接阻碍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的结果之一是大量流动人口在人口流入省份集聚,北京、上海等强势流入中心各项资源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不断涌入的流动人口势必会加剧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并使人口流入省区人口数量突破适宜上限,导致经济发展因环境问题而减速。“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是经济发展血淋淋的教训,因此省际人口流动必须以适度为宜,必须以不突破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4.2对人口流出省份的影响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出省份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利于提高人口流出省份居民的收入水平。

省际流出人口在人口流入省份的劳动报酬高于流出省份,因此,流出人口除了在流入地的消费外,每年还可以为家乡寄回或带回数量可观的现金。这为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根据李强对农民工汇款情况的调查研究,有46. 3%的农民家庭得到的外出打工人员的汇款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可见,人口流动对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的居民收入水平作用显著。

第二,有利于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的社会就业水平。

在数量庞大的省际人口流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口流出省份的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就是失业或待业人口。随着剩余劳动力省际间不断流出,人口流出省份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与其他各项资源之间的配置更为有效,对人口流出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也会不断扩大。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出省份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导致人口流出省份人口结构恶化。

在省际人口流动中,青壮年是主要流出群体。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人口流出省份中,年轻人对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着更多的向往。省际人口流动在改善人口流入省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将结构较为单一的“613899”部队(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留在了人口流出省份。这种现象不利于人口流出省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会造成省区间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第二,造成人口流出省份农村土地资源浪费。

一方面,省际人口流动带走了大量人口流出地的青壮年劳动力,老、幼等留守人员对农村土地的利用目标仅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流出省份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对于留守人员无力开发的耕地则选择闲置;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出省的省际人口流动并非永久性迁移,且流出人口很难在流入地获得户籍,因此在其返回流出地省份后会出现圈占耕地建筑房屋等行为,也是对土地、耕地资源的破坏。


写在最后:东三省的人才外流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但是若问人口外流的体会,有一些数据变动更为明显的省份恐体会更为明显,致使东三省人口危机:每年净流出200万人 面临后继无人 “后继无人”、“雪崩式”一类骇人听闻报道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

继2013年经济明显减速后,2014年东三省这种颓势有增无减:去年经济增速位列倒数第三的黑龙江,今年前三季度,以5.2%的增速成为倒数第一,辽宁增速也收窄为6.2%。
国人最喜欢把关注放在正数第一和倒数第一这两个位置上了,倒数第一的黑龙江在过去的2014年吸引了太多媒体的眼球,以偏概全连带东三省也都备受关注,东北地区却因目前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东三省的定位是怎样的? - 不及格的回答 中所提到的以及本人能力有限未能提及的一些原因近年经济发展放缓,正如本回答中所提到的“后继无人”确有为博人眼球而臭不要脸之嫌。
可能有人说我为发展过慢洗地,但实际上说它是“又好又快”却实言过其实,这里唐突的引用一句某空间传烂了的话来说不知是否恰当
“中国,请你慢下来等一等你的人民。”
附: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数为评选标准的活动,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评选和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调查》评选最具影响力。注: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另,提交答案前看到诸位的回答,有一些喷子借此表达自己对东北人的个人偏见看法对问题毫无答问之意且个人实在不敢苟同。若东北真有不行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会感觉到的,全国人民每吃的十粒粮食就有超过一粒产自黑龙江,全国玉米产量的近百分之十五来自吉林,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4,绿色食品的产值占全国的16%……能不能行不知道,但若真有不行那天,大概大家都会感觉的到吧。

参考:
1.《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分析》 高洪
2.《黑龙江省人口流动新趋势研究》 罗丹丹
3.《吉林省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许世存
4.《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 钱程
5.《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马颖 朱红艳
6.辽宁省流动人口六成多跨省黑龙江籍最多__新华网辽宁频道
7.2014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前30榜单 哈尔滨最冷但却最幸福_37游戏
8.《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 解亚楠
3#
匿名用户   | 2018-9-20 02:06:47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徐安妮  4级常客 | 2018-9-20 02:06:48 发帖IP地址来自
昨晚睡前看的,一夜没睡好,过来说说吧。
我今年三十三岁,33年没离开辽宁。沈阳人,在大连念的大学。
90年代,下岗之痛,我想只要在辽宁的,都会有体会。之前有其他省市的说各种问题,比如思想僵化、没活力、人员臃肿......但这些都是上层的问题啊,跟广大职工有什么关系?
你能想象你现在40多岁,年富力强,上有老下有小,身为码农或者营销人员,算是技术骨干,但是一个政策,你所在的计算机行业取消了,营销算投机倒把了。你想转厂,不好意思,每个厂子过日子都难。你想做买卖,大家全下岗,能吃饱饭就不错了。(12月23日补充:很多人说取消计算机行业和投机倒把脱离时代。当时,沈阳的毛纺陶瓷等工业,是全部割掉舍弃了,若论产品质量,纺织品至少比现在的某宝热销某宝爆款好得多。投机倒把这个,可以了解一下传销从合法到非法的过程。记得小时候有亲友商量,要是传销也是非法,保险行业是不是也是非法......可见人心惶惶程度。现实的荒诞程度,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极限。)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国家让咱们自谋出路,自力更生。有些大本钱的,做了小买卖,有些成了有些没成。实在积蓄不多的,也得想想办法,于是看电视,中央台在演蚁力神......这又是另一个悲剧。
我身边的,有多少老山前线转业回来的,下岗之后做了保安。
有多少之前是万人国企先进工作者的,下岗之后做了环卫工人。
实在走投无路的,去堵厂子,去找ZF,去卧轨......
这些不是数字或者文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本分勤劳。

有些人问,谁让给那么点钱你们就同意买断了?包括之前有人说,东北人各种懒散。
但是我要说,至少我在的两个城市,因为长期的工业化历史,你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工人阶级的一些优点。
组织性纪律性,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东北人为什么全国各地都有,并不光是这几年东北经济不行了,大家都出去闯。东北技术强的计划经济时代,有多少东北人支援祖国建设,撇家舍业去各地建工厂。全国工科高校的传统专业,有多少泰斗级人物,现在还是东北口音。
1990年4月29日, 辽宁队获得亚俱杯冠军,当时没有网络手机,甚至没有电话,民众自发骑车步行,去沈阳市府广场庆祝。几年之前,中国队比赛获胜,还能听到放二踢脚的。这也是为啥出线会在五里河。
大张伟做的那个模拟被偷,测试见义勇为的节目,长春是见义勇为比例最高的,打小偷最狠的。
同样是工人,做百货鞋帽的,跟做火车飞机的,会差别很大。人爬在大机器上,像一个个小蚂蚁。我想,这对人的性格,也多少有些影响。

以上这些,《铁西区》、《钢的琴》、《耳朵大有福》里面,都有体现。那一代人,经历过自然灾害、文革、开放、下岗,宛若几世为人。2010年左右NHK拍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选取五个城市,就有沈阳,为什么,因为这个城市太过特殊,也因为20年之后,下岗之痛还未消散。

说说影响吧。不会总结,举两个例子。
有个中学同学,学习非常好,北大清华的苗子,当时家里太困难了,没办法,去念的中师学校,没考大学,之后去了个小学当老师。大家可能觉得可惜,但是现在沈阳市内五区招考小学教师,都已经要硕士了,而且硕士进去,也没有她工龄长,职称高。另有一个学习很好的男同学,家里有关系去铁路开机车,生活也算不错。
母亲的老同学,当年因为违反计划生育规定,被厂子开除。夫妻合伙做买卖(当时抬不起头)。因为起初经济尚好,并且自己有铺面,现在生活富足。老同事聚会,说比之前的厂长过得都好。

另外就是为什么工资低,好多人说私企工资低,其实本科毕业,在沈阳,义务学校老师和公务员,工资也就是两千多。财政没有钱。
东北经济好的时候,计划经济,效益都交给了国家统筹。现在东北经济不行了,也养老保险制度了,又是全国退休工人最多的地区,退休金年年涨,社保资金缺口巨大,财政没有钱,哪怕是体制内,也没钱涨工资。

头几年听过沈飞的一个段子,其实算是当年老国企工人一生的写照,也能让大家体会当年企业对员工意味着什么:
生在沈飞医院
进沈飞幼儿园
上沈飞附小
上沈飞附中
上沈飞技校
去沈飞工作
在沈飞找个媳妇
分个沈飞社区的房子
孩子生在沈飞医院
在沈飞退休
在沈飞医院抢救
沈飞没有殡仪馆
终于离开沈飞厂


再补充一点,关于后果。
这两年东北经济颓势明显,包括大连。原因很多,但是日元贬值,的确算个不大不小的原因,尤其对大连。大连经济主要靠外资,而外资里面,基本上都是对日相关,哪怕几个欧美企业,也是做对日相关的经济服务类贸易。对了,还有软件行业的对日外包。因为这两年日元持续贬值,造成对日服务类公司很难赚取人月差价,利润降低。
我在大连学的日语,也可能是圈子问题,大连是我遇到的最亲日的城市,听移民的假鬼子笑称是海外省。经济能有多大程度影响政治,的确发人深省。

=================12月17日==================
【说说工业】
关于泰斗那个,我表述不清晰,就说了传统工科,没强调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东北重工业的积累,从张大帅开始,到后来引进日本技术,当时是领先全国很多的。而且日本对东北的统治,跟关内有很大不同,是当做属国移民建设的。
东北曾经如此富强:1945年工业规模亚洲第一
1925年,奉系军阀在第三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占领上海,这背后的基础就是东北的经济已经比肩江南,20年代末东北工业化水平已超过长江流域,张氏父子的新政使东北的民族工商业成为日本满铁附属地经济的威胁,这成为9.18事变的经济诱因。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而直到1949年,关内中国可怜的的工业还只是局限于几个大城市。20年代末,北平、上海拍发到欧美的电报需转经沈阳。东北易帜前夕,东北拥有了中国最强大的海空军,易职后全部移交南京政府。而当我们广泛宣传上海滩的繁华时,千万不要忘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 ――哈尔滨,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达 1809个。1928年,以出超实际利益比较,哈尔滨滨江海关稳坐全国六大海关头把交椅,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 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8年5 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 1943年,当时世界上约有80个独立国家或政权,承认伪满洲国的有苏联、泰国等23个,中华民国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后与其建立了通邮、通车、通航及贸易联系。从 1933年到1942年,伪满当局详尽规划了大大小小109个城市的建设,而这样的对东北的全面系统规划我们还没有做过。

  长春曾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仿照外国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国都新京(长春)”到1934年,整个城市全部掩映在绿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称。到1942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1934年,长春建成亚洲最大的无线电台――新京无线电台,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长春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1938年开始,在长春规划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还有环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伪满洲国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关内连年内战,赤贫的中国人口大量涌向关外,1936年1月,全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猛增到3701万人,1941年达到4229万人。东北在张氏家族时代就以惊人的城市化进度超越东部沿海,伪满时期城市人口继续增长,1931年9.18事变前夕,东北城市化水平为11.5%,1942年达到23.8%,而中国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达到18.96%(2001年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52.1%,而200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7%,)。1939年东北铁路里程超过10000公里,1945年达到11479公里,而中国1949年铁路总里程22000公里,1943年东北公路总里程近6万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国含东北在内公路总里程才8.09万公里,1932年,东北航空线总里程1.5万公里,当年或近年的中国航空线总里程目前没有数据,但是可以参考的是,1950年的中国民用航空线总里程才 1.14 万公里。1940年,时速130公里的弹丸高速列车由大连机车厂研制成功。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采用大连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式空调车厢。

  到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东北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1931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国2003年才达到 57.5%。1938年,伪满洲国共发电16.3亿度,而且有亚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发电,1943年,丰满水电站开始发电,发电能力每年22亿度,而到了 1949年整个中国发电量才43亿度。1943年时,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1945年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一穷二白”的中国其余部分只占5%。

  作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城市,长春一度成为许多学者讨论国民政府还都何处的首选。胶着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为了换取苏联参战以大幅减少自己对日作战的伤亡,在雅尔塔,美英合伙秘密出卖了中国,以中国在外蒙古和东北权益的巨大丧失为代价换取了苏联的参战,他们指出:“惟有苏联参战,才能最终战胜和彻底摧毁日本”。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150万军队在满洲里、朝鲜半岛北部、南萨哈林岛(库页岛)迅速摧毁了日本军队。仅仅23天的战争,苏联军队以极少的对日作战伤亡从中国换取了巨大利益,(中国抗战后没敢追究关于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加入苏联成为图瓦人民共和国的问题,又在1946年1月被迫同意了外蒙古独立,合计失去达173.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江山的清政府才丢失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地区和外蒙古大部是丰美的草原和高山森林、草场,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丰富的矿藏,而我们中国人至今还以为那里都是戈壁荒漠。)还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这还不知足,从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苏军把东北的工厂、矿山、电站等物资绝大多数拆运回国,9月起7个月里火车日夜不停,甚至连长春市政府的办公家具都不放过。仅拆运宏大的鞍钢就用了40天,发运货车60列。1945年11月15日前,仅从沈阳每天就有200辆货车开往苏联,到1946年初,大沈阳90%以上工厂都成空壳,连门窗都被拆走。共计劫走东北铁路机车的75%和货车的93%,而东北集中了中国当时的大部分铁路物资和几乎全部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运输车辆。

  东北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抗战后曾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面对当时东北复杂险恶的形势,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据我党的一贯说法是,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将军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但至今仍有歧义认为是苏军所为。著名地质学家、吉林人张莘夫受国民政府委派接收抚顺煤矿,1946年在试图阻止苏联工程师运走工厂里的机器时被害。鉴于苏联在伊朗、东北、东欧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威胁了美国利益,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在中国要求下对苏联提出交涉,1946年3月苏军开始回国。

  残存的千疮百孔的东北工矿交通和破败的城市仍然让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咋舌,国军更没有见过密集的高压电网和遍地飞驰的火车,留下了“将军全国都走遍,发现工业聚南满”的惊叹。




【再说说科学教育】

zh.wikipedia.org/wiki/% 维基百科:东北大学词条
早在九一八之前,张氏父子就大力推动东北教育,虽然闹出过不少笑话,但是的确是舍本投入的。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校长张学良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德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仿柏林大学设计的北陵校区(现辽宁省政府所在地),东北大学羽翼渐丰。由于学校经费充裕,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均为国内各大学之冠,环境幽雅,生活条件优越,关内的许多名人、专家和学者联袂出关,以致于三江两湖福建四川等地杰出人才纷至沓来,选择在东北大学教书,像章士钊黄季刚梁思成林徽音等著名学者曾任教于此,东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经费最多,师资条件最好的大学,其每年经费预算相当于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学的3倍多。



到伪满时期,则是日本主导建设:
维基百科“满洲国”zh.wikipedia.org/wiki/%维基百科“中国教育史”满洲部分zh.wikipedia.org/wiki/%
满洲国境内的试验所非常多。仅仅满铁下属有许多研究机构,重要的有中央试验所、地质调查所、公主岭农事试验场、铁道研究所、卫生研究所。但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满铁中央试验所。中试所是满铁在满洲国建立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是一个由7个研究部门组成的,直接向满铁负责的科研机构。中试所很少有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以技术研发为主。它所从事的研发业务涉及化学工业全领域及冶金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其中既有石油、铝等军需物资的研制,又有酱油、日本酒一类民用品的开发。中试所有小规模试验厂和化学工程实验室等设施。以其研发成果为基础实现工业化的企业有十几家,而接受其技术支持的企业更多他当时 研究的主要是从油页岩中提取页岩油技术、新制铁法的开发、金属铝的制造、煤液化研究、耐高温汽缸油的制造等。日本通产省维护技术经济安全研究会在评价中试所的业绩时指出:“以中央试验所的研究为基础实现工业化的企业有十余家,此外,在试验所的指导下获得很大成功的企业不胜枚举,抛开中央试验所就谈不上满洲的化学工业。还有,它不仅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做出,而且还对我国的化学研究、技术的提高做出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贡献。它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使它的地位不单局限在是满铁的一个研究机关,而可以夸耀为是东亚科学的殿堂。”

当时其他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科学普及机构还有旅顺博物馆,满洲资源馆 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满洲国协和会科学技术联合部会,满洲国调查机关联合会,满洲发明协会,日满农政研究会满洲部会,满洲能率协会。满洲国大陆科学院,铁道研究所。科研非常多,暂时就这些例子。看看教育和文化。

根据《满洲国之教育及其方针》中说道:“满洲国三千 万民众,特有优秀之古来文化及良风美俗,似应以此为建设之基础,然对于建设所必要之重要知识,优秀卓越 之技能,仍应广求于世界,以谋建设新兴满洲国独特之文化”(《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三集上P29)。尤其是满洲国政府的高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分科精细。这对培养劳动技能来说,可看 作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建立起像满洲国时代那样的教育体系。何等悲哀??

1935 年成立满于新京设立大陆科学院

1937年满洲国公布《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法》,对图书的出版、印刷、发行等实行管理发行。4月6日在新京成立满洲图书株式会社,资金200万元。
同年5月2日满洲国中央政府公布《新学制改正令》,同时还发表了《学制要纲》、《学事通则》、《国民学校令》、《国民优级学校令》、《国民高等学校令》、《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令》、《大学令》、《师道教育令》等,

1938年建立新京医科大学。奉天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师道高等学校。满洲建国大学(同年举行入学式。满洲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兼任建国大学总长。学制为6年),新京南岭设立中央师道训练所。

1939年设立成立新京政法大学、新京国立大学、新京工矿技术院及国立大学奉天工矿技术院。新京畜产兽医大学、哈尔滨农业大学。同年,国务院的科学审议委员会在新京成立

1940年满洲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大经路展示厅正式开馆,展示动物、地理、矿物、地质及物理等项内容。奉天陆军飞行学校开始训练, 新京市立南岭动植物园建成,占地235.5万坪。同年也建立满洲国国立民俗博物馆 。

当时的大学还有新京陆军军官学校,共有3297名学生就读,韩国前总统朴正熙正是毕业这所学校。辽阳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吉林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很多啊,暂时找不到了。

满洲国建立了一万两千所小学、两百所中学、一百四十所师道学校(院),以及五十所技术及专业学校(院)和一些军官学校。在满洲国教育系统中,共有六十万学生和两万五千名教师。另外,还有一千六百所私立学校,一百五十所宗教学校以及哈尔滨地区的二十五所俄国学校。


维基百科是这样评价到满洲国的教育水平。

满洲国教育系统为满洲国,以至韩国和日本,以及满洲国后几十年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满洲地区的教育系统中,满洲师道培养的教师在满洲国后的几十年中的各级学校中一直是教学的中坚力量。如韩国前总统朴正熙和韩国将军白善桦均为满洲国军官学校毕业。


[12月23日补充]
很多人回复说这段是要东北独立或者复辟满洲国。绝无此意!
写这个,是因为要提醒大家,日本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可怕的多,他们了解中国的程度远胜我们了解日本。
摘一段当年《1942》的影评,不好意思,作者实在无考了。

1942年日军发放军粮解救灾民了吗? - 陆军论坛 17楼

ltfv

日本是中国的好学生,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这么干过了。

春秋战国时,燕国灭齐国后。燕国大将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后来要不是燕国把乐毅给换掉并改变政策,挖掘齐国人的祖坟激怒齐国百姓,齐国就真的亡了。


而冈村宁次是中国通,这段历史他不会不知道!!!


================顺便说说为什么国企改制=======
我不是经贸相关专业的,对这个不是很了解,但是是在看日文相关书籍和纪录片上看到这个说法。
89年的事件之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我国进行了制裁,造成国内企业出口困难。
沈阳原有的轻工业纺织厂,我知道的,一纺二纺三纺,一毛二毛(涉猎有限,不知道还有没有四纺三毛),之前都有日本南朝鲜订单,但是这个事件之后,接不到订单,经营马上陷入困境。
到现在为止,沈阳本地没有什么纺织企业了。

===================说说人情社会==================
我外婆家是地主出身,外公家是富农。包办婚姻,外婆十六岁开始生了第一胎女孩,之后连着生到第四胎,都是女孩。我外婆娘家是绝门户(就是没有兄弟),但是父亲是留东洋回来的,比较开明,勉强可以在婆家度日。可婆家实在受不了了,逼着我外公纳妾,当时外婆有哮喘,身体不好,我外公后来说,纳妾就是逼她死。于是带着外婆和四个女儿,举家从鞍山搬到沈阳。(之后很奇葩的,到了沈阳,就生了我大舅)。
我外婆1998年去世,84岁,历经张大帅、民国、日伪、民国、建国、文革、改革开放,生了九个孩子,除了一个因当时医疗条件所限夭折,无非正常死亡。外公外婆的亲戚,都是地主富农,除了日伪时候有个亲戚看《推背图》走火入魔,不知所踪。亦无一人非正常死亡。
爷爷奶奶家同样如此,除了一人参加国民党后来去了台湾,无一人非正常死亡。
东北地区跟关内文化迥异,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猫冬自然产生的亲友邻里熟络,还有萨满等信仰。近代政权频繁更迭,据说以色列还想在这建国,但是东北人习惯了,来者不惧,去者不追。别说什么祖上闯关东的闯回去,难道你不知道我大砍省三亚市?听说过大砍省海外属地爱尔兰大区?
死不了就活着,
互相能帮衬就帮衬,
战争了,
互相辅助着一起逃命,
运动了,
互相帮衬着一起活命,
下岗了,
大不了大伙一起喝粥。

看到陈云相关资料,11月2日沈阳解放,头两天停水停电,但11月6日,就有近千市民跑到太原街书店买书报。
胆子大,就是这么任性!

================说说离婚率和少子化===========
辽宁不光是少子化的问题,离婚率也是全国第二。
下岗风潮有多狠?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有的女孩觉得找个公务员不错,之后真找了个公务员结婚,这公务员还各种嫌弃她是体制外。之后忽有一日,他下岗了,各种光环不再,社会谋生技能还不如这个女孩。
当年的国营企业员工,经历的就是这样的转变。
男方下岗女方强的,就算为了孩子过下来了,也天天磕磕绊绊。
女方下岗男方强的,男主外女主内,还好些。但是有些升官发财找小三的,老婆又受不了,只能离了。我朋友在保险公司干过,说最开始沈阳保险公司的女业务员,大多数都是这种。他们单位的销售冠军是位阿姨,朴实,有点嘴拙,给人妈妈的感觉。
所以大多数沈阳人,就算没生活在婚姻问题家庭,也目睹过婚姻问题家庭。大家也想得开。
另外就是大多数沈阳人的确认为男女都一样,重男轻女的很少。
我身边丁克的还有好几对。
包括我自己,33岁单身着,我妈妈也就偶尔念叨念叨我。
从这点来看,沈阳还是个挺包容的城市。
====================写在最后===============
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个帖子,写这些,是因为看了 @babayage 的答案,觉得很贴切,权当实例补充了。也便于大家理解东北人的一些特点。
说些数据体现不出来的东西。
利益相关:东北人。

1.
东北的新闻管制力度,历来是全国前列。
在培训考记者证的时候,省领导会明确指出:新闻人要知道,D性高于RM性。

2.
东北的民俗,部分地区用未开化来形容也不过分。
即便是东北的大城市里,吹牛,务虚,钻空子,走捷径,依旧是社交的关键词。
好面子不丢人,但“面子”的内容很可怕,违规几乎是最有面子的事。

3.
重工业+国企的根底,改革开放得到的收益低,付出的代价高,这里面有制度问题,而国企改制对东北人民造成的伤害,非人民之过。
注意:本人是坚定的挺改革派。
但改革也分怎么改,改得有问题,也是问题。
不改,一起死。
改,也最好不要只让一部分人,尤其是人民,承担改革的代价。

4.
强官、强吏的政治挂帅。
“官以不扰民为由”,这话在东北一定要被骂死。

5.
懒。
姬喵喵犯了一个错误:比较优势不是和自己比,是和旁人比。
东北的人力优势——如果有优势的话,其实不在于低教育水准的技术性人才,而在于高教育水准的人才。
但这些人,很多都走了,北上广闯荡去也。
东北人的人力优势——这么说吧,东北的服务业平均水准,几乎是灾难。
这多少也算文化层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闯关东》第一部里就有描写,山东海南丢到东北垦荒,雇佣本地人,后者那叫一个挑剔,反正不愁没活干,不愁饿着——地多着呢,用人的地方多着呢。
总之:
东北最大的优势是天然资源,而人力恰是短板。

所以,之所以造成这个现象,是一个最简单的选择题。
改造一个烂糟的环境成本低,还是挪动个地方成本低?
以上。


关于第一条,2000-01年沈阳矛盾激化,出现了“慕马大案”。
2001年2月14日,沈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由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所作的2000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获得代表通过。
据沈阳市人大介绍,这在中国各级人大会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关于下岗,参看知乎这个帖子:当年的下岗究竟是怎么回事?到现在,为什么感觉国有企业反而越来越强势了? - 政治


跟高票答案作者不同,我是土生土长的辽宁人,往上数三代五代都是,籍贯是辽阳,外婆是满族八旗。
我写这些,也不是拿着东北人的功劳喊冤叫屈要福利,尤其是沈阳,虽然近现代开始事件不断,但是除了下岗吃了次闷亏,苦难跟别的地方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哪怕邻近的长春,还有1948。
我更想不出什么办法,能让辽宁短时间之内再成为“辽老大”。
无论是地域性还是国民性,都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改变的,而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首先被批判的就是这些。放在国内来看,我觉得没有一个地区的人民性格是完美无缺的,兼具坚韧耐劳、严谨细致、拼搏创新、自由奔放、谦逊友善、乐观向上、商业智慧的民族,我想全世界也没有,因为很多品格,是相互矛盾的(或者说是精分)。
题主的问题是让东北人说说现状,所以我就来说说。
哪怕有这样那样的不好,我还是觉得东北人有自己好的东西,不用妄自菲薄。
2013年12月19日,沈阳,好面子的“中国好大爷”被雪后骑电动车的青年撞倒后,谎称自己是沈飞退休干部,有医保,让撞人青年“赶紧去上班”。其实大爷是下岗工人,家中爱人重病。
10多年前,沈阳总是发生出租车盗抢案件,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司机被抢之后求救,被路遇的其他的哥救下,的哥们不罢休,追着抢匪到了市郊的一个村子,几百辆出租车打开大灯围住玉米地......
还有说东北气候恶劣的,东北地区除了严寒,是块宝地,无大的灾害,算得上旱涝保收,五谷丰登。这里有全国最好吃的大米,北纬四十度全世界最肥美的海鲜。
说什么东北只有0.5-0.75个工作年,更是无稽之谈。除了建筑等室外作业,哪个工厂会一上冻就停工?
沈阳本地的医疗、教育配套资源都很好,医院有中国医科大和辽宁中医,挂专家号容易。
我母亲喜欢游泳,在辽宁省游泳馆游泳,分单双日全年票,才600多。
沈阳本地大学也不少,沈音鲁美体院,想学个啥都有地方,前两天还看到个咏春拳馆。多说一句,因为是闯关东自然淘汰之后的移民和本地游牧民族血统融合,东北人体质都很好,虽然被各省挖去不少苗子,但还都是体育大省、金牌大户,要是大砍省能联合,就更无敌了。
沈阳相比北上广,算得上另一种的“小镇生活”。
至于题主关心的人民生活质量,比那几年是好太多了。而且我这种祖辈在沈阳的,借了房地产行业的光,生活也算富足。

我喜欢旅行,
去北京的时候,在一个小胡同里看到CCTV在采访一个传承人,觉得这个城市真好,藏龙卧虎,机会也很多。
去西安的时候,在城墙上骑车,去拜祭秦皇汉武唐宗,觉得这个城市真好,厚重多彩。
去黑龙江五大连池玩,在车里看到一望无际的耕地,那里地不论亩,而论“垧”,每户有几百亩地,农民富足,家家农机齐全。 (感谢@陆昊旸 地的丈量单位是“垧” 一种旧制单位 一垧一般合一公顷)
......
大学毕业后,也曾有机会留在大连,但我还是回到沈阳了,跟父母在一起。
2010年5月,我父亲去世。他是1956年生人,身体强健,英俊帅气。小时候学习非常好,后来文革下乡,报名参军,体检一切合格,但是因为家族里有人在台湾,没有被录用。去国企上班,哪怕植树挖个坑都一丝不苟,脚骨折了也不休息坚持上班,年年的先进工作者。下岗之后在私企做保安工作,夜班的时候摔了一跤,就再没起来。一生操劳,没享受过退休待遇。因为没有保险,工亡之后来回扯皮打官司,被资本家老板打电话恐吓,法院各种不执行。
但是我仍然庆幸,他抢救的不到二十四个小时,我在他身边。因为当时母亲在外旅行,很难想象如果我不在沈阳,会是什么局面。

我想这就是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
无论任何国家,多优秀的民族,多富饶的物产,大家都绕不过经济增速放缓和人口老龄化。
对于全国来说,东北只是个开头而已。
而作为普通人,坚韧乐观地生活,就是生命的一切。


===============12月20日补充===========
提到的一些片子链接:
0730土豆周末秀:小偷东北街头被众路人暴揍
[ihaowa.com][铁西区].A.l'ouest.des.rails.(2003,.documentaire).DVD1.avi等
耳朵大有福-电影
钢的琴-电影-百度视频
[道兰][NHK纪录片]话说改革开放30年系列(5)在下岗的风暴中求生
=================一些大连的数据===================
作为沈阳人,我不乐意过多评论大连,一个是不了解,一个是比较敏感。
大连在1945年之后两次直辖,现在是计划单列市,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轨迹和经济状况跟东北其他地区差别很大,而且很多大连人自己也是跟辽宁甚至东北划清界限的。但是既然说到了,就加些数据吧。

厦门为何崛起,大连为何被抛弃

先看第一张表,这是过去5年5个计划单列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变动情况,反映的是5个城市的“吸金能力”(表中单位为亿元):

城市 2008年 2013年 增幅

厦门 2430 5844 140%

深圳 14300 33900 137%

青岛 4896 11418 133%

大连 5535 11954 116%

宁波 6354 13200 108%

从上表可以看出,过去5年中厦门的资金增长速度最快,当然这也跟它的基数最低有关。深圳在5个城市中资金总量最大,几乎相当于其他4个城市之和。深圳占5个城市资金总量的比重,从2008年的42.7%上升到2013年的44.4%,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在这5年中,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增幅是124%,也就是说,大连和宁波都跑输了大盘。

再看第二张表,这是过去5年5个计划单列市“小学生在校人数”变动情况,也就是说,反映的是5个城市的“人口竞争力”(表中单位为万人)。

城市 2008年 2013年 增幅

厦门 17.6 24.1 +37%

深圳 58.6 73.0 +24.6%

宁波 46.8 48.7 +4.1%

青岛 47.7 49.6 +4.0%

大连 52.2 43.4 -16.9%

需要说明的是,大连的数据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也就是说包括了初中生和小学生。按照一般规律,如果单独计算小学生人数,大连下降幅度应该比表中数据更大。我在此前文章中说过,对于中心城市来说,小学生增长速度一般滞后于人口增长,因为这些城市生活成本高,来打工的夫妻在立足未稳的时候,不会带孩子到身边读书。但这一点,对于这5个城市的影响差不多,他们房价都非常贵,尤其是深圳、厦门,目前都名列全国前五。

过去5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仍然在发挥作用,全国小学生下降了9.4%,但人口在缓慢增长。所以,只要小学生人数减少幅度不超过9.4%,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城市人口仍然在增长中。这样看来,厦门、深圳人口增幅是非常惊人的,青岛、宁波成绩也不错,只有大连的人口明显在下降。

美丽宜居,是多年来大连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基本印象,它甚至有“东北第一城”的称号。为什么这样一个城市,竟然在最近5年来,在47个大中城市里人口竞争力最差?而且资金竞争力也低于全国水平?

我想,大连的衰退跟东北的衰退有很大关系。过去5年中,东北绝大部分中心城市都出现了人口外流现象。比如哈尔滨过去5年小学生人数减少了12.1%,长春减少了11.2%,抚顺减少了18%,锦州减少了15.3%,盘锦减少了14.3%,齐齐哈尔减少了18%,牡丹江减少了27%。


对比数据你会发现,尤其人口迁出,大连的问题甚至比哈尔滨、长春严重。

大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建议再开个问题大家讨论,而不是在这个问题下面地域攻击和攀比。

=============大概我真是个思想落后的东北人==========


最近一个沈阳又一个热点事件,我想全国都知道了。沈阳:老伴突发心梗离世 大爷紧抱遗体2小时
当时看到照片的时候,就想到我父亲,因为大爷那个衣服,就是沈阳普通保安更夫人员穿的。他们都是,年三十都不回家过年,要在岗位上。
《新北方》跟踪采访,大爷所在的房地产公司要帮忙捐款或者出车,大爷都婉拒了。大爷家儿子在沈阳工作,女儿在美国,大娘来沈阳给儿子带孩子,大爷做更夫工作。

我不知道东北人都懒惰的说法从何而来,我身边大多数这个年纪的老人,都是如此,只要能动,就想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帮着儿女减轻负担,不想拖累儿女。
只要看到过连夜扫雪的环卫工人,谁都不会轻易说出东北人很懒这种话(沈阳环卫工人都是东北口音)。
我认为知乎是个理性的地方,不应该地域攻击和各种情绪化发言,说东北人如何如何的,我只想问一下,为什么我在沈阳接到的诈骗电话,百分之九十都是南方口音,连沈阳警方提醒防范诈骗的时候都要强调这一点。难道我们可以据此盖章南方人都是骗子?
给我评论的,我都认真回复认真看过,不会删除,只希望大家心平气和。

沈阳:老伴突发心梗离世 大爷紧抱遗体2小时新闻摘录:


所先生说,何大爷刚到时没带手套,坐着不到10分钟双手就冻得发红,他赶紧回家给大爷取来了手套,拿来了纸板和泡沫箱,让他坐在身下隔凉。已经抱着老伴坐了快两小时的何大爷已被冻得浑身僵硬、脸色苍白,听到周围人说大娘的嘴没闭严,赶紧摘下手套轻轻用手帮她把嘴合上,还用手抚摸了几下她的嘴唇。



有女孩曾给出事老人做心脏按压

  20时30分,何大爷依然抱着老伴,周围的人也陪着流泪,“这俩老人感情得多好啊,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太不容易了,感人啊!”

  “老太太刚出事时还有意识,一个小伙过去帮忙,可她还没把家人的电话号说全就昏过去了,之后就没了反应。”所先生说,过后一个女孩还过来帮老人做了十多分钟的心脏按压,不过也无济于事。

  警察赶到后,通过老人身上的新买的药找到了药房,再通过会员卡上的信息找到老人的家人。





这就是我可爱的老乡们。哪怕全国都纠结扶不扶,也知道上前可能有麻烦,但是只要自己真遇到了,就会上前帮助。
朴实、直爽、坚韧、乐于助人。这些在任何一个正常价值观念的社会里会被赞扬的品格,我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嘲讽和自责的。
如果连这点地域差别都包容不了,泱泱中华谈何拥抱世界、谈何强盛?
窗外已经天寒地冻,人心岂能再不温热?
5#
匿名用户   | 2018-9-20 02:06:4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刘煮沸  3级会员 | 2018-9-20 02:06:50 发帖IP地址来自
直接上图
东三省因为人口原因,GDP总量都不是太突出,不过人均GDP排名都在中游偏上,辽宁人均要比广东都高。




民富方面,东三省也都是中游偏上水平,辽宁更是排名前列。


东北的文盲率基本上是全国最低的
人类发展指数也是国内较高水平,尤其是辽宁要比广东好。






而且东北的环境在国内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各种传染病在东北几乎没有,艾滋病比率基本上是全国最低。
而且基本没有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最后人口问题。。。全国的趋势都是北上广好吗。。。东北还算不错了。。。

———————————————————
我想说的是,大家不要完全相信某些媒体记者或者网友的片面之词,很多对东北的妖魔化描述真是令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很伤心,本人虽然没有走遍全国各地,但多多少少也走了十几个省份,真心话,比东北好的地方真是没有多少,各方面都强于东北的地方可能就是京津 长三角 珠三角了,中西部是有很多省会城市发展的很好,但大多都是一城独大,榨干省内资源。
我当然也知道东北有很多不足,但这毕竟是我的家乡,人们一直对这里有很多误解,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客观看待。
国家要是真正想振兴东北,就应该让人们看到东北的好,东北的雄厚基础和发展潜力,为东北正名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
7#
大佳佳  2级吧友 | 2018-9-20 02:06:53 发帖IP地址来自
小学时候好像是因为抗战胜利的活动,学校里教了《松花江上》这首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这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小孩子不懂国仇家恨,但也通过悲戚的曲调了解到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曾经很惨,因为家园被侵略流离失所,南下讨命。


我们家上溯两代都不是本地人。爷爷一家来自山东,姥爷一家来自湖北。因为主动或被动的原因在黑土地上过了大半生。在他们那个年代,来北大荒意味着有饭吃,有活干。而我爸我妈则在这里出生、长大、变老,相比祖籍,他们更认同自己东北人的身份。

我大学毕业那年,姥姥去世了、干爸查出胃癌、妈妈也做了腰椎手术。这对我震动很大,想过留在哈尔滨。在哈尔滨找了几份工作,不是工资少的可怜,就是缺乏生气的体制内单位。踌躇再三,还是离开了。
我的同学、朋友、亲戚家的孩子们留在家乡工作的很少。都去“南漂”了。

我老公是哈尔滨人。在他心里,哈尔滨是世界上最美丽可爱的城市。他不肯把户口迁出来,总说以后有合适的工作就回哈尔滨。
那个合适的工作一直没有出现。偶尔回哈尔滨探亲还要住在旅馆。因为他长大那个院子三年前被强拆,回迁房至今没有到位。父母凑合住着的一间屋子没有儿子回来睡的地方。

我们这代南漂的东北人都是独生子女,以后父母老了怎么办?不知道。有能力的话就把父母接出来。能力不足的?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过年短短几天的假期,我千里迢迢回家又匆匆离开。火车开过松花江大桥,我看着窗外亲切的城市冰封的江面,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不贴切,但真的,想起了《松花江上》那首歌: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8#
果酱熊  2级吧友 | 2018-9-20 02:06:54 发帖IP地址来自
终于能答个专业范畴的题目,身在哈尔滨(黑龙江)所以也只说黑龙江的事。先来粗略分析一下哈尔滨(黑龙江)的区域竞争力
经济
2012年人均工资1680,长春1700+,沈阳2400,大连4000。基本这个数据吧,我记得不很清楚了,有时间我查一下年鉴对一下,今天要交一个论文开题。。。
gdp全国省会城市倒数5名吧,如果大家一起来,估计全国70?这个我没考量过。,黑龙江也差别不大。
我们把GDP拆开,伟大的gdp核算公式,收入法y=c+i+g+nx。
c消费
哈尔滨的消费畸形,收入差距很大,世界名牌应有尽有,房价奇高。附近的大庆,鸡西,鹤岗,七台河等都有矿(石油,煤等)挣钱了去那花?哈尔滨啊!房子也是,哈尔滨一套,海南一套。同期房价,哈尔滨高于长沙,略低于成都。而哈尔滨本地人消费能力不强,但是被倒挂。。。吞下恶果
i投资(狭义看,只是答题不是做论文,说理为主,领会精神)
企业基本都黄了。。。哈飞变成了长安配件厂,设计团队被挖走。。。龙煤现在靠输血。。。说的上的就剩哈电,工大(工大集团,传闻跟哈工大没什么关系,就是每年给工大一笔授权还是商标的使用费)完达山,红博,秋林,马爹尔,老鼎丰。。。(哈电,红博过百亿了,秋林好像,那几个不知道)
g政府支出
市政府穷得不行。。。省政府接触不到,不谈。。。冬天清雪供暖,春天呃⊙_⊙,夏天防汛,秋天防火。。。这些就得拖死政府。。。政府连动物园都抵给工大了。。。
nx净出口
有中俄,但这个方面关注不多,等我研究一下再说。。。
产业结构
一二为主,一产相当大,三产近些年靠着南方人过来看雪旅游增加不少。。。能源产业比例很大,很多城市超过50%。 有些城市已经变身资源枯竭型城市,例如鸡西。。。鸡西矿业局已经搬到克拉玛依找油去了。。。鸡西矿业大学改成黑龙江科技大学了,搬到哈尔滨去了。。。 现在全省都在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移发展等。再一个农业,近期靠着东农的科技优势,食品加工开始崛起,近10年增长超过20%。据说东北大米的稻种是战争时期的日本遗孤被东北老大爷养大,后来回日本研究出来再转赠给我国的。黑龙江就此开启了大米黑路,五常米,真的五常米多少钱?不算那个特供的红星!(听五常朋友说,习大大上台以后,好像特供取消了。。。)
二产了解不深略过。。。最吃亏的就是建造期,房子在10月到4月歇工。。。太冷了,水结冰,水泥会有问题。。。所以一条地铁修好几年。。。传闻是本来搞了个ppp最后那个公司不做了。。。找工大接的盘。。。
三产,近些年,靠冰吃冰,有雪玩雪~旅游开展的不错,冰雪艺术也开始推广~
等那天补个图表。。。现在手里暂时没有
经济基本就是这样,基本算不怎么样吧。。。
天气
气候太冷,很多发展受限,政府支出被迫提高。上文的建筑工期就是一例。。。汽车还要暖库。。。人也受不了啊~冬天早上8点亮天,晚上4点不到黑天。。。人容易受影响。。。
教育,医疗等
教育,4所211,排在北京上海江苏陕西之后。大学很多,不要以为黑龙江教育次。不过大学偏科,理工类居多。。。跟产业结构倒是很搭。高中的3中,6中,9中,师大附,大庆的铁人等等会让人自卑的。。。
医疗不错吧
人文环境
这个指标不具体,暂不论。。。但是从各个方面来说还可以吧。。。
上述的东西别较真,说理为主,我是靠记忆写的,有不对的请指正,但别骂街。。。
再来说为什么人留不下!!!
靠这个区域竞争力肯定是抢不过其他地方了,有人说能留住自己人也不错啊~留不住咩~为什么呢?
人往高处走,去好地方发展,没什么可说的,抢不过,留不住人呗。。。
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在黑龙江无用武之地,例如工大的航天,工程的船海核。。。这些专业在黑龙江干什么?难道都去考公务员吗?还有大学和地方政府有合作,比如和扬州,镇江,连云港,深圳等,他们的企业会组团来招人。。。
气候不合适,想去温暖的地方。
就是不喜欢哈尔滨,我的某朋友就是,就是觉得哈尔滨不好,签工作,毅然去了佛山。。。
还有人说,黑龙江每年流入13w+的人口。。。大部分是学校上学的。。。哈尔滨也不限户口。。。还有结婚等原因。。。
原因很多吧~但经济还是最根本的问题!配套设施等等。

其实人口转移不一定是坏事,可以做一个人口转移和经济增长(区域竞争力)之间的granger因果分析,或者建立var模型。。。然后看一下人口是否影响经济增长。。。也可以做一个cd方程,固定资本k,做l的变动进行分析,看产出的变化。。。但是想想这几个东西做个本科生(硕士)论文应该差不多了。。。劳动力转移与东北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噗。。。
一会完善一下再来补充,先写报告去。。。
9#
叨叨爸  2级吧友 | 2018-9-20 02:06:55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海南,因两地医保对接,哈市医保部门曾有统计:在三亚生活的黑龙江籍流动人口有30万之多,仅哈尔滨人就达13万,而三亚本地常住人口也就68万。(13年数据)在三亚感觉特别明显,到处都是东北口音,去一个小海滩也是他们承包搞旅游的……别的结论下不了,反正海南是东北人比较喜欢的地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