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崛起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公纲   2018-9-20 02:06   159195   8
普鲁士的前身勃兰登堡选帝侯国再中世纪的一直是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东北边疆的老少边穷地区,德国当时真正的经济中心在于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沿岸-法兰克尼亚的城市群。勃兰登堡的经济以种田为主,土地不算肥沃,人口不算太多,没有大型的商业都市。而东普鲁士领地在丢掉但泽这一重要海港之后也就成了一个农业邦,根本没有什么可观的经济增长点。黑死病爆发的时候几乎搞死了这两块领地上一半的人口。后来虽然在三十年战争中获得了马格德堡和东波美拉尼亚,但是也仅仅是属于聊胜于无的奖赏,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农业经济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是在18世纪普鲁士突然在腓特烈大帝时期崛起,击败奥地利夺取西里西亚,并参与瓜分波兰获得了波森西普鲁士大波兰地区,一跃成为欧洲的列强之一,支撑这一崛起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acel rovsion  5级知名 | 2018-9-20 02:06:45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说的没错,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本质是内陆农业邦,在内陆中心甚至没有大型的商业城市,且没有良好的北方港口,而真正的内陆中心线也确实仅仅经过现德意志地区的南方。。不过农业邦也是能够做很多事情的。。

这个必须要上述到腓特烈一世时期(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

腓特烈一世在普鲁士王国初期做过很多改革。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国有土地实行租佃制度。
这是腓特烈一世在1715年8月13日颁布敕令,宣布邦君的私人土地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国有土地,由国家在所有权问题上统一管理,但是下放完整的经营权。这样既保证国王对土地的处置权,以保证作为国家经济的产出(比如在某些农业土地上进行合并经营),经营权的下放一定程度又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这使得普鲁士容克(Junker,)地主阶级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从早期地主阶级转变为庄园主地主阶级,开始向资产阶级化转型,进入一个过渡时期。而此时腓特烈一世开始对于容克团体的旗下庄园开放完全自主的经营权,包括可以私人处置农户,并给予免税。

以上政策在斯泰因哈登堡改革,以及到19世纪初时期被当做普鲁士政治中的弊端,但是在腓特烈一世和二世时期,这个政策一定程度上重新整合了农业邦的最大生产力。

2,腓特烈二世时期的农业改革。

这个主要就是将马铃薯推广为主要经济作物,在中欧的土地上,开始作为主粮食经济,并且随着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开始进行人口聚集。任命事务官,对于新土地的开垦做统一规划,并且强制在普鲁士各地区进行恢复农业生产。这不仅仅产生了现有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斯泰因哈登堡改革做了一些铺垫。

3,腓特烈一世的重商主义。

大选侯时代,实际上手工业已经开始慢慢成为财政来源之一了。而腓特烈一世,就更为重视这一件事情,并且在位时候的《征兵令》上面,就是明确不允许强制征收技术工人入伍(要知道腓特烈一世可是”士兵王“,但是他在这个问题上让步了),并以高税率实行经济封闭主义,保护国内脆弱的手工业,并给与税收优惠,和规划手工业集中区和商品市场。
在1722年腓特烈一世的政治遗嘱里面,就继续阐述了发展手工业和工场的商业构想,尤其是要求继承人腓特烈二世要注重现有工场成果的保持,要维护羊毛,麻布工场的继续规模扩大和手工业的继续发展。而这个政策的执行人就是冯马沙尔。

而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来建设内地的商贸城市(这个时候的普鲁士地区商业中心城市已经开始形成了,随着公路建设连通了到南部法兰克尼亚,最后商品贸易流通汇入到莱茵河的内陆河贸易体系 )。并且注重对外贸易,大选侯时代就已经有了和荷兰共办的”勃兰登堡-非洲“贸易公司,用于经营欧洲-非洲黄金海岸的贸易。
在腓特烈一世时期,甚至动用公共财政给经济主来贷款,资助大型矿山项目,港口建设,以及银行建设,并且取缔民间高利贷,公布法定利率,完善钱币体制,资助学校,铺设公路。
但是,以上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腓特烈一世对于民间的高税率之上,当然,高税率作为一个暂时性政策在普鲁士经济进入正轨之后,就开始慢慢回归政策。

而《波茨坦敕令》一定程度上,开放了普鲁士的移民政策,主要是由于法王(太阳王大爷)撤销了《南特赦令》,而不得不从法国逃亡德意志地区的Huguenot新教徒。而这些人大多都是从事港口,纺织业的工人和小商主。正好对应了腓特烈一世对于民间商贸和手工业发展的需求,起了不小的作用。


4,腓特烈二世(大帝)的以战养战。

腓特烈一世时期是个相当军事主义的社会,大帝时期也差不多,但是相对而言并不算穷兵黩武,他的每一次战争发动都是有目的性,而且规避了一些风险。比如奥地利刚结束对于土耳其的战争,普鲁士就找上它了,用较为小的成本就夺取了西里西亚,而在整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也充分展示了腓特烈一世时期积累下来的战争潜力。而西里西亚正好又是德意志地区的纺织业中心,而正好这时候普鲁士在规模化纺织业。。

所以不仅仅军事上是个天才,战略上腓特烈大帝是很有脑子的,所有战争都是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且会评估风险与成本,最后还要与普鲁士内政情况结合。。这使得普鲁士从大帝开始,建立在王国早期的积累上,对外军事行动虽然有失败,但是总体上是得到了很多收获,包括领土,地缘态势和商贸利益。


以上就是普鲁士崛起的经济基础。。
3#
高林  4级常客 | 2018-9-20 02:06:46 发帖IP地址来自
普鲁士最大的资产是它那些听话而且有荣誉感的贵族,普鲁士王国和勃兰登堡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唯一宝贵的是历代选侯-公爵培养起来的普鲁士贵族阶级,他们为这个邦国提供了宝贵的军事传统和军官已经满足于不高的薪俸的官僚体系。

但是仅仅是一个廉价而有效率的军队和官僚组织还无法让普鲁士成为小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实际上1815年合约缔结以后普鲁士都还没有承担这个角色的舞台也没有这个自觉。使普鲁士走上德意志道路的是维也纳和约。和约给普鲁士一个陆地上不接壤的西部领土,在三次瓜分波兰中本来普鲁士获得了大片的波兰领土,其中包括华沙,但是拿破仑在战胜普鲁士之后把这些领土剥夺过去建立了华沙大公国,1815年拿破仑战败,但是沙皇并不打算归还这些被拿破仑剥夺的旧普鲁士领土,相反根据合约沙皇兼任了“条约波兰”的国王,只把波森地区和西普鲁士归还给普鲁士,作为弥补普鲁士希望兼并萨克森,但是遭到奥地利的坚决反对,于是普鲁士得到了一片在政治上完全不接壤的莱茵地区的领土来弥补他在东部的领土损失。还因此背负上防止法国再次破坏欧洲和平的前哨的使命。这一处置可算是普鲁士列强中的二等角色的形象的彻底暴露。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其政治遗嘱要求他的继任者一定要坚定的寻求与欧洲强国的合作,捍卫欧洲的和平,这与腓特烈大帝的政治遗嘱中要求继任者只要普鲁士无保护的政治疆域没有改变就不要放弃谋求扩张的态度成了鲜明对照。

原本普鲁士的这种被动处境,二流国家的形象,地理上的不接壤,战略上的无险可守的局面会让它成为神圣同盟保守政治的坚定拥护者,然后事情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这片不接壤无价值的飞地,很快被发现是德意志地区最大的煤矿,丰富的矿产和老德意志地区悠久的手工业技术积累和普鲁士政府的扶植,让这片土地的工业在合约缔结之后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把普鲁士从德意志的二号强国推到了统一的风口浪尖。

简单的说普鲁士的大臣们希望莱茵维斯特伐里亚的工业品可以不缴税至少是少缴税的通过北德意志各邦,那么同等的它至少也得在关税问题上对北德意志各邦做出相应的让步。当铁路被证明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助理的时候,普鲁士政府当然希望能够用铁路把它不接壤的两部分联接在一起,但是这就意味着它要用铁路穿越北德意志各邦。

所以基于这些现实的目的从维也纳和约到王朝战争之间普鲁士王国的大臣们几乎持续不断的采取一种自由主义的政策,并鼓吹一个基于自由贸易的北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如历史学家说的当一个不包括奥地利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和一个东西贯穿德意志的铁路系统被建立起来的时候,小德意志帝国的道路已经确定了。而俾斯麦只是用武力使这个既成事实被欧洲接受而已。

在德意志统一这个问题上其实更多的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选择而不是爱国心,德意志各邦1848年就普鲁士献上皇冠但是遭到拒绝,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普鲁士是具备统一德意志能力的大邦里军队效率最高公务员体系最清廉,而且也是经济上最自由主义的,如果考虑到1848年以后联合邦议会和普鲁士内阁的短暂妥协期则普鲁士也是政治上最民主的。所以它才能成为德意志统一运动的赢家。

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军队和官僚应该感谢普鲁士贵族阶级的传统这些是应该追述到普鲁士历代选侯和国王的伟大遗产,而自由主义和工业则是维也纳和约给普鲁士带来的意外之福。其实和普鲁士传统没有太大关系。
4#
s77硕士生  3级会员 | 2018-9-20 02:06:47 发帖IP地址来自
首先其实题主要明确一点基本概念,那就是在工业革命前,最重要的农业。商业贸易发达的地方,自然也会繁荣,但是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就如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的诸德意志城市和港口、出海口。
而以农业生产为基准,并以此积累开始手工业、商业等的南德、莱茵兰,则是成片的大富裕区。虽然因为德意志本身的基础问题,这些大富裕区放到和法国、意大利、安达鲁西亚、佛兰德斯等比的话,一般都算不上什么,但是其本身在德意志内部是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的。
所以勃兰登堡是内陆、东普鲁士没有但泽,并不会说就从“商业邦”变为“农业邦”,这本身便是对命题不了解,事实上柏林在17世纪以后依靠自身的水陆交通优势成为当地贸易枢纽,而柯尼斯堡也本身是一个枢纽。

不过尴尬的是,勃兰登堡等大部分东北德土地是沙质土地,海岸的则多盐碱地,比较好的是沿着河流分布的一点。所以换句话说,勃兰登堡这地方想发展农业都难,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纽伦城堡伯爵,腓特烈六世因为债务问题和站队成功而获得勃兰登堡边境伯国后,成为了选帝侯腓特烈一世。不过这个选帝侯并不舒坦,因为勃兰登堡诸大小容克实力强扎根深,并且因为欠缺开发和伯国土地的萎缩,可以说日子还没在纽伦堡收各路关税来得舒坦(1423年皇帝把纽伦城堡给扭走了)。而最大的一笔收入则是选举皇帝的时候,皇帝给的选金,早期的霍亨索伦家便用这个为基础开始建设这个自己在东北德的基本盘。而第二个经济基础则是勃兰登堡的各项法律的建立、执行、推广,以及腓特烈二世建立了柏林这一勃兰登堡和霍亨索伦家族的中心。第三个基础,则是利用第一个基础的积累来购买土地。这样勃兰登堡早期的经济基础,就是紧巴巴的存钱,然后去买地又紧巴巴的存钱又去买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到了约翰-西吉斯蒙德时代勃兰登堡迎来了一个转折点,这位选后购买了位于莱茵兰的三个领地,和获得了普鲁士公国。虽然普鲁士公国是和勃兰登堡平级的,还属于农业的过渡带地区,但是获得了这一地区还是大大的增强了霍亨索伦的实力。而随后在三十年战争后勃兰登堡又获得了后波美拉尼亚地区,可以说彻底的脱离了早期的那种“穷苦诸侯”的模式了。此时的勃兰登堡-普鲁士的经济基础毫无疑问依然是农业为第一,并且在工业革命之前都是,而因为领地的扩大搞商业也更为便利了。柏林为中心的地区,开始逐步成为这一地区的农业和商业中心。

第三个变化是大北方战争获得斯德丁地区,这一河流的入海口。以及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时候获得了西里西亚,此时的普鲁士王国的经济基础毫无疑问的以,西里西亚这一德意志纺织业中心和美洲来的新作物的土豆为主。以柏林-斯德丁为辅。

而第四个变化则是获得了1/2个萨克森和莱茵兰。莱茵兰是德意志最好的地方之一,而萨克森则是东北德意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样普鲁士才算从一个三流实力的转变为了一个二流实力的。完成了崛起这一过程。

所以勃兰登堡-普鲁士崛起,是通过各种方式搞钱买地+联婚搞地+站队搞地+各种农业改革和发展而有的经济基础。

更详细的可以看我之前在贴吧写的贴子tieba.baidu.com/p/44690
5#
kulja  5级知名 | 2018-9-20 02:06:48 发帖IP地址来自
以战养战是混蛋说法,普鲁士并不是穷兵黩武,仔细看历史就能明白,普鲁士主动发动的战争比法国少多了~法国才是穷兵黩武的典型。另外英国人也热衷用武力解决问题,奇怪的是现在大家反而更崇尚这两个流氓~所以说暴力是秩序之源,我们都是野蛮人的后代,谁也别说谁~

普鲁士崛起有很多原因,如果要说经济基础,那得从很久以前的时候说起,而不能只看30年战争。30年战争是一个重要节点,但不是普鲁士崛起的全部内容,如果我们只从30年战争来看,那就无法解释30年战争最大的获胜国法国,为何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在30年战争中大放异彩的瑞典,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雄风,30年战争中被打的稀里哗啦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却依然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普鲁士王国虽然名字叫普鲁士,但核心领土其实是勃兰登堡选侯领(以下称普鲁士比较好记,但其实1701年以前正式名称一直都是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帝侯),这是一块位于奥得河以东的地区,也就意味着是11世纪ostsiedlun“东进运动”中的新扩领地,与波美拉尼亚一样有很强的斯拉夫元素影响。柏林这座城市在整个德国境内的地位,在当时来说也就是相当于长春在现在中国的地位,经济上远不如科隆,法兰克福,汉堡,吕贝克,德累斯顿,布拉格(当时属于神罗)和慕尼黑这些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在二线城市里排倒数。整个勃兰登堡选帝侯的领地位于波罗的海南岸冰碛土堆积区,腓特烈大帝写信时曾经表示,在沙土方面,只有利比亚(指撒哈拉沙漠)能和我国媲美。整个东北德意志地区,从勃兰登堡到波美拉尼亚再到普鲁士,在德国从萨克森地区往北,在波兰从湖区往北都是这种土壤。冰碛土是由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土的特征是:无层次,也没有分选,而是块石、砾石、砂及粘性土杂乱堆积,分布也不均匀,呈灰色沙状土壤,肥力很差,而且透水性不好,所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遍布沼泽淤泥,可以说这里十分不利于人类生存,是一片绿色的沙漠。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比德国和波兰其他地区要低得多。

普鲁士王国的这种自然条件,加上其位于平原和海湾无险可守的地形,导致勃兰登堡选帝侯长期以来并不是什么厉害的角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萨克森选帝侯才是众所敬仰的对象。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条件,让勃兰登堡——普鲁士能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统一体,避免了德国其他邦国一分再分的命运,奥地利在哈布斯堡手中就分裂过好几次,靠分支绝嗣才再次统一。勃兰登堡贫瘠的土壤和四战之地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贵族对统一和强大的中央集权更有兴趣,因为能够保护他们的地产,这是普鲁士崛起的经济基础之一。一般来说自然条件贫瘠的地方,人们的头脑就得灵活点,不然就得饿肚子。所以普鲁士贵族很早就开始关注种植业以外的东西,小麦在肥力差的地区收成很一般,但是木材是一个很值得投资的项目,因为冰碛土虽然不适合农耕,但很适合种树,所以普鲁士贵族很多都经营林业,林业除了木材还能提供焦油和蜂制品,两者是帆船时代的重要战略物资;畜牧业也是很好的东西,草经过动物的二次转化,产出比小麦好得多,畜牧业能提供奶制品、羊毛和肉类,也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经济作物也很流行,比如大麦和啤酒花用来酿造啤酒,种植麻和亚麻制作船上用品和纺织品等,很多普鲁士贵族不满足于原料生产,干脆自己开办手工工场赚钱。这些因素加起来,加上波罗的海长久的商业传统和优良的港口,1648年30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大选侯手下的贵族们就已经经营着混合型的市场化农业了~容克贵族是欧洲仅次于英国、荷兰和意大利贵族,最先投身于市场的贵族群体,就是因为穷啊~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法国和俄国的贵族,坐拥土壤肥沃生产力强的大平原地区庄园,这两个国家的贵族们就没有英德贵族那种市场化的头脑,而贵族眼界的高低在当时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政策水平的高低~法俄资产阶级改革的种种困难就是源自于此。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1648年结束的30年战争让欧洲局势改变。荷兰正式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千帆之港,垄断了整个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运输贸易。普鲁士与荷兰的合作十分紧密,普鲁士的农场、林场和牧场供应荷兰的工商业重要的原材料,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普鲁士的贵族则从荷兰人的工商业活动中分享利润。同时荷兰主要是一个商业强国,工业并不是他的强项,因为荷兰面积小人口少,地价很贵,开办手工工场并不经济,所以这给了普鲁士工场主们一个重要的机会。另一个机会是法国路易十四宣布取消南特敕令,胡格诺新教徒大批流亡海外,普鲁士喜出望外,专门派人去接,1700年柏林人口的四分之一都是胡格诺教徒和他们的后裔~这些人主要都是城镇中产阶级,商人手工业者居多,他们的到来给普鲁士经济注入十分重要的技术力量。

当然,普鲁士以军事立国,军队肯定是占主导地位。大选侯为了建立常备军向贵族们放权以求税收,比如领主司法权和警察权,同时普鲁士容克贵族阶层有了新的晋升渠道。围绕军队建设就必然有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税制改革,普鲁士是欧洲较早统一全国税率并且执行效率较高的地方,欧洲其他地方这时候还流行包税制,普鲁士则有了国家税务机关,税务机关由军队组成而不是民用部门,绝大多数税收都用来支付军费1688年大选侯去世的时候普鲁士也就是5万平方公里,300万人口,但有3万常备军,比例十分可观。

提一下腓特烈一世,士兵王这个称号实在是难以概括他的一生,大选侯,士兵王和大帝是普鲁士崛起的三块基石,没有士兵王的种种改革举措和强军努力,大帝不可能有那么强大的武力。士兵王进一步巩固他祖父的改革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对中产阶级不再要求服兵役而改为收税,士兵王一辈子强化军队但是从来没打过仗,被称为一天到晚舞刀弄枪却从不扣动扳机的国王。军队的训练极为残酷,但是极为严格,而且他绝不容许一丁点不公正的事情,这个时期的普鲁士军队和官僚机构开始逐渐合二为一,普鲁士成了一个大兵营,一切都围绕着军队,所以军国主义其实一开始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小国和弱小民族在四周强邻环绕的环境中求生存的方法。

军队的开支极大,军队的需求极大,普鲁士军队就是普鲁士政府,普鲁士政府官僚基本都是退役军官,上下所有贵族都是军官,所有农奴都是士兵。为了提高军队素质普鲁士甚至普及了基础教育,因为当时的军械操作愈加复杂,军令传输也更依赖于信件,学校提供的标准化食物被认为有利于男孩发育所以所有男孩都得上学。到处建立医院,为的是增加人口,提高健康状况,这样战时能够提供更多健康合格兵员。普鲁士的工商业从一开始就服务于军队,军装、军靴、武器、被服、军火等等工业是绝对要国内自己生产的,一切原料能国内生产的就国内生产,不能国内生产的就大量进口囤积,为了大量进口就要大量出口换取外汇,因此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重商主义政策就很容易理解了~军队需要大量粮食,所以一切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都要应用,我觉得士兵王应该改称农民王~因为腓特烈一世对农业的了解远远强于他对军事的了解,排干沼泽改善土壤改进轮作方法和培育良种无所不知~死的时候腓特烈一世留下了一个450万人口的国家,一支8万人的常备军(欧洲第四),一个极为廉洁高效的官僚体系和军官团,高素质的人口和700万塔勒银币~这些都是大帝争雄的基础。腓特烈二世除了是一个军事天才以外,同样付出极大的精力改善农业生产增加工商业出口,普鲁士君主都是极为勤政的表率,这方面他们已经做到极致,普鲁士没有官员贪污,没有庸官懒政,哪里的行政出现一点问题地方官会立即收到国王的痛斥,哪里的容克让庄园荒芜会立即被国王斥责甚至收回领地~普鲁士的国王用鞭子抽出了一个恐怖的军事机器~!
6#
huang liu  4级常客 | 2018-9-20 02:06:49 发帖IP地址来自
普鲁士的土地,寒冷贫瘠,本来养活不了什么人

结果发现了土豆,北欧平原的人口增加了好几倍了

有了这个基础,加上德阴雨连绵,喜欢窝在屋子里瞎想,结果就出现了很多思想家科学家。
7#
木枝  4级常客 | 2018-9-20 02:06:52 发帖IP地址来自
个人理解简单说一下。
1.对于夺取西里西亚这个问题,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腓特烈大帝和特蕾莎女王都是刚继位,腓特烈想趁机得利,想支持女王换的西里西亚,可是女王不同意。其次是腓特烈的父亲“士兵王”给腓特烈留下了许多精兵,为战争创造了前提条件。最后就是对于腓特烈来说,西里西亚很富饶,得到了以后领土也可以更一步扩大连接(普鲁士的领土很分散),当然还有他的野心,渴望功名什么的,于是就趁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混乱成功夺取了西里西亚。
2.西里西亚很富饶,得到西里西亚自然就为普鲁士带来了更多的财富,所以腓特烈和特蕾莎争了好几次。
3.七年战争也是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最开始是因为有英国的支持,所以没有经济之忧。
4.腓特烈大帝致力于改革啊,最开始欧洲都不吃土豆的,觉得长在泥土里的东西是邪恶的,不敢吃。是腓特烈大帝让他的国民最开始吃土豆的。关于这个也是有个小故事的,附链接,不想打字了mp.weixin.qq.com/s?
最后不得不说腓特烈大帝很了不起,普鲁士的崛起和他的个人才华也有很大关系
8#
牛牛Price  3级会员 | 2018-9-20 02:06:53 发帖IP地址来自
感觉和经济没多大关系,七年战争纯粹是真命好,俄国人打到城下忽然换了个德国沙皇。。。然后其实普鲁士原本那地盘真没什么油水,就西里西亚好点,普鲁士真正崛起于欧陆还是要多谢拿破仑,拿破仑让普鲁士得到了莱茵联邦
9#
雅赫维  3级会员 | 2018-9-20 02:06: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多图预警】
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