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人员
2019-2-24 00:04
2450
0
事件: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及制造业开放问题表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实现全面开放。2018年10月11日,宝马汽车集团将以36亿欧元的代价使其在华晨宝马的持股比例从50%增至75%。
东方金诚对汽车行业开放外资股比限制的分析如下:
受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及投资收益下降的影响,外资股比和合资数量开放不会改变我国以中外合资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但短期内会对豪华型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造成一定冲击
近年来,我国中高档以下乘用车市场竞争充分,终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但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逐年上升造成近年来汽车行业利润增速下降,扩大股比或独资不能带来高效的经济回报。同时,全球主要汽车品牌均已在中国设有合资公司,且中方股东均为大型国有整车集团,中方在政策影响力、外部支持、系统管理、生产组织等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维持合资股比的平衡能够稳定中方合作意愿、降低政策风险、分散技术风险、推广合资产品,继续分享中国车市红利。有鉴于此,外资股比和合资数量开放不会改变我国以中外合资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但对不同的细分市场的影响有所不同:
在乘用车领域,法系、韩系等品牌由于产品竞争力不足、经销策略失误等因素影响,造成销量和收益不及预期,相关外商继续投资热情恐进一步降低。考虑到乘用车领域进一步开放的缓冲期较长,中方股东依然能够从合资公司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时也为自主品牌提供了较充分的时间加强相关产品开发和市场布局,同时维持一段时期的投资收益的稳定,短期内对自主品牌销量的冲击有限。
在商用车和专用车领域,自主品牌以价格和渠道优势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地位,但商用车和专用车产能利用率、投资回报率低,福田汽车、中国重汽等相关合资公司中外商寻求扩大股权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投资回报较高且对中方依赖度较低的产品领域,外资扩大股比或独资建厂的动机较强。豪华车销量增速始终高于行业水平,且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的较高水平,随着宝马集团股比扩大,预计奔驰、雷克萨斯等豪华品牌在适当时机扩大股比或独资国产的动机较强。部分品牌扩大股比或独资将较大程度冲击相关合资企业的股权稳定性,并对国内豪华车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政策和技术条件为中外企业形成了合作基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年高速增长,市场需求强劲,但我国实行生产资质审批制度且严格限制燃油车产能,外资品牌新增产能大概率只能通过新能源汽车落地。基于利润追逐和风险共担等考虑,除特斯拉等个别外资企业或通过并购获得生产资质实现独资设厂外,预计中外合资仍将是主流,但开放合资数量限制预计会加快外资参股或合资更多新能源项目,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将面临新的竞争压力。
应该看到,外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车辆设计、平台搭建、底盘调教等传统领域有着很深厚的积累,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销量占有绝对优势,产品制造和场景应用的经验更加丰富,数据积累也更加多样,中外合作有利于形成双方优势互补,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自主品牌通过合资和合作的方式也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车市全面开放为大势所趋,将推动企业合作和兼并重组,完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布局,长期利好我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从长期来看,通过开放市场导入更多市场参与者,将加速我国现有自主品牌优胜劣汰、推动汽车行业兼并重组。同时,通过市场淘汰,我国汽车行业将放下历史包袱,集中行业优质资源参与国际竞争。此外,随着合资新产品逐步上市和外资在新能源领域的影响力扩大,有望推动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打破产品“地域准入歧视”,使新能源汽车向更加有序和市场化竞争发展。
为应对中外众多品牌的竞争,外方将继续推出更优质产品,使自主品牌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竞争。由于不排除外资为保护知识产权在华建立独资研发中心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中心的可能,将迫使自主品牌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投放,摆脱对合资公司利润的依赖。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和技术风险将促进自主品牌抱团取暖,销量较低、技术实力不突出的自主品牌将被逐步淘汰,推动行业兼并重组。由于政策缓冲期充分考虑了对自主品牌的保护,为自主品牌提供了较充分的时间加强相关产品开发和市场布局,也有助于自主品牌“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另外,外资投入也将带动国际优质“三电”等新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入中国,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相关配套零部件厂商也将面临洗牌,创新和协同开发能力不足、产能规模小、盈利弱的零部件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行业内过度、无序竞争的局面将有所缓解,竞争实力较强的企业盈利能力较逐步提升。
可见,随着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及企业合作和兼并重组的加快,我国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布局将进一步完善。预计未来我国有望形成三到四家大型汽车集团和数家大型零部件集团,而外商也可能依托我国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和较强的制造能力,建设面向亚洲市场的生产基地,巩固我国汽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利好我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url=]查看PDF原文[/ur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