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我原创整理的15大系列资料之“三人行”系列文章汇编第3期,9月初,我会将这期汇编共享到群中。
“三人行”系列主要是分享文友原创的体制内工作经验的文章。
一些文友,特别是新文友,“书生”意气和“愤青”情怀浓烈,对机关的人情世故“不感冒”,存在“智商”较高,“情商”不足的问题。
因此,我与体制内的“过来人”和“明眼人”,组建撰稿合伙人团队,毫无保留地向文友“传授”工作经验、处事方法、沟通技巧等在实际工作中学不到、也没人教的“生存技能”,帮助文友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成熟。
我按月汇总,并形成汇编,命名为“三人行”系列,作为我原创整理的15大系列资料之中的一个系列。(我原创整理的15大系列资料,共2200余期汇编,62700余篇文章, 20981余万字,以及“领头雁”系列56个领域37000篇文章)
这里共享“三人行”系列汇编中的一些文章,与文友共同学习、体悟、提高。
以下为正文
一到年中、年末这样的“多事之秋”,总结、汇报、报表就接续不断。
每每“艰难险重”时刻,单位中这些演技爆棚的戏精们就开始陆续登场。
就在上周,我们办公室某位“奥斯卡影帝”同事,在工作快要截止的时候,又准时上演一出“病号附体”的戏码。
领导一问,他就开始:“哎哟,我这心脏,可能是昨晚加班太晚了,感觉有点不舒服。” 然后,他就会拿出他的“救命药”,一副随时要倒下的样子。
但是,只要工作一结束,他的“心脏病”就会不治而愈,立马生龙活虎,开始计划周末的旅行。
我们这些围观群众,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给他点个赞,毕竟,这演技,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在机关单位这个复杂多变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戏精”下属,他们似乎总有办法在不经意间抢走镜头,擅长用手段吸引注意、博得同情,让原本平静的工作场景变得像舞台剧一般,只为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作为一个科室的负责人、一个领域的分管领导,每天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的“戏精”下属,如何识破“表演艺术家”的面具,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一、识别“戏精”是个技术活,如何才能揭开他们伪装的面具
“戏精”下属们,有的是“情绪表演家”,情绪变化如同夏日天气,时而晴空朗朗,时而暴雨倾盆,全凭个人需要;
有的是“功劳抢占者”,每当团队取得成就,他们总能出现在光环之下,抢占C位;
也有的是“责任推卸师”,即面对问题,总能巧妙地将责任推给他人,自己则扮演无辜受害者的角色。
更有甚者是“信息操纵手”,控制信息流,选择性地传递消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如现代管理学的所提倡的“领导的艺术,在于知人善用,更在于懂得如何让每个角色回归本位”。
面对“戏精”下属,领导不仅需要具备一双识别“戏精”的火眼金睛,更需要深挖“戏精”行为背后的动机,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成因;
懂得与下属进行深入交流,深挖这些行为背后的利益驱动,这样才能识破下属的“戏码”。
二、防拒“戏精”下属,不能用蛮力,需要智慧和技巧
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戏精”不会消失,他们的“表演”还会继续粉墨登场。
但是表演毕竟是表演,演戏毕竟有时间,妆总要卸去,外衣总得脱去。
领导要化身为“导演”,精心编排团队的每一个角色,用“慧眼识人”的技能,看透那些表面华丽的“戏剧”。
一方面掌握“剧本”制定的主动权。通过建立工作透明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个人职责,确保科室的工作成果和责任分配公开透明,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让每个下属都明白,拼搏的“舞台”是在日常工作中,领导的认可来自于贡献而非表演。
另一方面把控沟通交流的“松弛度”。在“看戏”的过程中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要冷静,听其言、观其行,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待综合考量后,再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暂时判断不了下属是否在表演,要采取适当的幽默方式,缓解当下尴尬的气氛。这样,既不失领导的身份,又照顾到了下属的面子,不至于将矛盾升级。
如果不幸遇到“天生戏精”,那么就只能借鉴古人的智慧——孔子曰:“敬而远之”。保持尊重,同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被他们的表演所左右。
毕竟,你不仅是“戏精”的领导,更是整个团队的领导,要有把控全局、分清主次的能力,就也是你的团队的信心所在。
三、高明的领导,善于把“戏精”变成“实干家”
作为领导,不仅要有识人之明,保持清醒的头脑,洞察本质的眼光,精准识别和应对“戏精”下属;
更要有容人之量,尊重和理解下属的“戏精”行为;
同时,更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以身示范,发挥出自己分责、缓冲、匡正的领导作用,引导下属转变工作方式,不能给“戏精”留有滋生的土壤,给予每个人公平展示自我的机会,将他们的才华用于更有价值的事业上。
文友们,你的单位,有让你叹为观止的“天生戏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