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人觉得《深海》好看吗?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2-18 15:43   4701   5
事先声明,本人心理学专业,正在学精神分析的部分。关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我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看深海前半段的时候,所有的意象,意识流的描述,包括海精灵对应执念和生本能,丧气鬼对应抑郁情绪和死本能,因为是对潜意识的描述所以比较混乱,就像跟精神分裂患者对话,这些都是理解的。我觉得前半段都还是不错的,非常实验性的尝试,可能有点用力过猛的情况,但也还是可以接受。
但是《深海》的后30分钟完全让我觉得非常不适。首先,30分钟太短了,很难流畅地给你呈现南河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前后的转变很不自然,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而且台词十分薄弱幼稚,缺乏深度,就像把观众都当成幼儿园小朋友看一样。
其次对于抑郁症的描写可以说是一笔带过,非常唐突。导演把青少年抑郁症,原生家庭问题,离异,自杀,救赎等等一系列应该花时间描写的现实问题模糊化处理,用大量的浅薄情感充斥了整个桥段。确实有很多观众会有共情。原本我在看电影开头也是有共情的,因为以前得过好几年双相情感障碍,也没什么家庭归属感;可看了最后这段之后就只剩尴尬的表情了,我旁边甚至有个人笑得很大声。台词如同教唆,单薄乏味:“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感觉就像个冷笑话一样,如果是在咨询室里,我的咨询师这么跟我说话,我可能会想打人。
关于抑郁症的电影,不如去看冯·提尔的《忧郁症》;这类题材很难拍,十个有九个拍不好。
不过我最不理解的还是这部电影上映后评价不是差评而是两极分化。有些人指出剧情节奏有问题还会被各种阴阳怪气,说你看不懂啊什么的。我觉得就算制作组精心打造,导演以前的作品也足够让人满意的情况下,它也还是像一份没有完全洗干净的九转大肠一样,能吃,但没洗干净。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8 15:43:3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看你想看的是什么。
我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所有观众都和我一样,对于电影,是希望能看到精彩的故事,美丽的画面,出色的表演,动人的内核,但通过长年写影评和观看评论区,我意识到有些观众对于电影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有的人只要看到漂亮的画面就满足,有的人意识不到表演的好坏,有的人给个主题就能自己脑补内核,甚至有的人单纯就只想看个热闹。
在喜欢深海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述这种观众,对他们来说,深海那大量投入所堆出来的绚丽画面已经值回票价,抑郁症的主题更是能够解释所有剧情中不合理的部分,3D动画那不断打斗疯狂抖动的画面绝对足够热闹,综合下来一看,这让人喜欢的理由已经不少了,还要啥自行车?
所以说,觉得不好看的观众也不必疑惑,本来大家在电影中寻找的东西就并不相同,哪怕是公认的经典,也还是会有些人不喜欢,而再烂的片子,也总能找到自己的受众,更何况深海这部片子,除了表现方面有些低俗,逻辑有些不通以外,比起其他完全是圈钱的大烂片,它已经算是很有诚意的了,所以有人喜欢并不让人奇怪。
但我还是希望导演下次搞这么大投资的影片时,能够更细心的打磨剧本,影片前半部分的很多表现,说实话真是浪费了这个故事,既然想玩隐喻,那就好好学习一下人家少年派,把每个隐喻的对照都做的合理一点,清晰一点,表现上也细致一点,精彩一点,不要搞得那么粗糙混沌,那么相信这个电影的评价还能更上一层楼,现在这种效果,实在也太可惜了。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8 15:43: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呃,这个提问算是典型的“两脚离地”了吧?
不过这也与现在许多人的想法差不多:我是专业的(不是专业的也一样),我觉得不行,怎么还有人觉得行的?我不理解。

像我呢,是个普通观众,我就很喜欢《深海》,我不光二刷三刷,还送票给粉丝们去看。
不过向别人推荐时,我会说“电影我肯定推荐,但不能保证你一定喜欢。”
4#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8 15:44:26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关于《深海》的详细回答,可作为对本回答的参考:https://www.zhihu.com/answer/2866296507)
《深海》对于抑郁症的描写,确实是不够深入的。由此,它似乎制造了一种极高的门槛和障碍,让非抑郁症的人难以进入,但也让熟悉抑郁症的人感到过于表面。
但实际上,《深海》并没有把“解决抑郁症”,甚至呈现“抑郁症的现实成因”作为重点。它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对应的内心反应。因此,它才用了80%的篇幅去离开现实,完全进入到深海的想象世界中,用其世界的五光十色和黑暗偶发,大篇幅的奇幻与少部分的现实碎片,发挥其主观性定义,直接让观众感受到女主角的内心情绪:暂时性地被现实所绝望,又不会永远地躲开现实去做逃避主义者,而是对现实一次次地重建起希望,提醒自己回到现实生活里。
至于现实的确凿,更多是作品创作的必要工作:创作者的目的是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内容,而他最后需要让观者明确地接收到这一点。因此,才会有最后一个简单的落地,而真正的重点则是80%的主观性世界带来的情绪本身。
可以说,作品其实是淡化了更加难以给出方案的专业性课题,对抑郁症的详细解析甚至出路提供,是非医学范畴的电影---至少是田晓鹏---难以承载的,后者也可能是不太负责任的。而呈现情绪,不仅相对容易,也可以让表达对象从微观的抑郁症患者更扩大开去,去到“拥有这类情绪的所有人”。
《深海》的真正门槛,其实不在于抑郁症与否,而是“理解电影与否”。他的表达目标是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手段却是高度电影化的语言和逻辑。无论是红色衣服到黄色救生船的切换,海精灵的复合含义,微信到海精灵的切换,深海里现实因素的潜在,都是标准的电影式表达。因此,理解它的情绪其实不难,难的是理解它在“表达这个情绪”。这也是决定它在更广义观众范围里“好看与否”的关键。
于“抑郁症完成度”而言,或许我们可以抛开“抑郁症”的局限,而看重它带来的情绪本身。《深海》表现的,我们可以从中共情的,是人面对生活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是如何直面必然不完美的现实生活的。
5#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8 15:45:01 发帖IP地址来自 江西宜春
先说结论:《深海》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发酵口碑,并通过长线放映找到属于它的观众。可在寸土寸金的春节档,市场反应每一天都在激烈变化,《深海》来不及和它的目标观众在影院相互找到彼此。

我并不是动画电影的爱好者,在看《深海》之前对它几乎是零认知,唯一的印象是在微博上看到李雪琴看完后说自己嚎啕大哭……当时还觉得有点不以为然,看个电影而已……
春节期间看完 IMAX 版《深海》后,终于理解了李雪琴为什么会有这个反应。我印象里她似乎是得过抑郁症,如果这是真的,这一点都不奇怪,而且我也对自己当初的反应有点惭愧。我也有得过抑郁症的朋友,对这个病有一点了解,如何进入他们的那个世界,并学会接受和接纳,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包容的事情。

《深海》的故事很简单,是一个患有抑郁症(或者起码有抑郁倾向)的小女孩如何经历了一趟心灵奇旅并完成救赎和自我救赎的故事。观众很容易看出《千与千寻》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影响,但我猜测它原本的故事里,人物关系上可能还会有《杀手莱昂》的影子,不过现在的公映版本里已经几乎看不出来了——要不是我在电影结尾的那本画册里看到了带着墨镜的莱昂,我都要怀疑我自己想太多了。
开场的现实世界应该是故意做的很灰暗,我要不是刚在这个IMAX 厅看完《流浪地球 2》,我都要怀疑放映机灯泡有问题了。当小女孩意外落水并来到「深海大饭店」后,整个画面一下子就变得艳丽明亮起来,色彩饱和度和画面细节被提升到了视觉极限,我花了一点时间才适应过来。这一段是非常挑战观众的,因为画面信息量太大了。一个用想象力构建的奇幻世界里,每一个细节都在挑战观众的认知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如果观众跟上了电影,那这部分是一次视觉和想象力的饕餮盛宴;可如果观众没跟上电影,那这一段就会变成令人疲惫的视觉轰炸。最后当电影抵达结尾后,故事才解开了前面的一些困惑和最后的谜底,所有的人物细节都一一对应上了前面绚烂的童话世界,并且带给那些跟随着奇幻漂流一起来到终点的观众们特别的感动。

《深海》并不只是一个讲述抑郁症的故事,而且也不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类型片故事。所以这部电影对宣传人员来说是一个会把头发挠秃的巨大考验——如何给春节档观众介绍这部电影呢?
很显然,春节档观众要的可不是嚎啕大哭和视觉奇观,他们要的是最大范围的情感共鸣和足够的娱乐。看《深海》的过程可不是一趟轻松的旅程,中间激流险滩困难重重,对于很多春节档观众来说,它会是一次完全意想不到的激流冒险。所以我能理解那些看完《深海》后各种抱怨的观众,毕竟他们没有想到会在春节档的电影院里看到这样的一部电影。
对于中国动画电影来说,虽然我看的不多,但《深海》无疑在美学和技术上都做出了巨大突破。我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圣归来》和《哪吒》这样的印象上,突然在电影院看到《深海》这样的电影,是非常惊喜和震撼的。动画电影的技术制作流程本质上和视效电影是基本相同的,能完成《深海》中海底世界那部分的画面,是需要非常奢侈的技术条件和时间准备的。所以我能理解田晓鹏导演和十月文化用了那么久才做完,中间必然会有很长时间的试错尝试和摸索,而最后的渲染环节应该也会是巨大的挑战。
而最特别的是,这么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并不是为所有观众准备的。《深海》并不是一部面对所有观众的动画电影,我甚至有点同情带着学龄前儿童前来观影的家长,他们一定会在观影过程中被孩子折磨的……这个题材并不适合学龄前儿童和家长一起观看,它是一部成人向动画电影,那些被生活殴打过的成年人才会对这个主题深有感悟并且产生共鸣。
《深海》就像电影里的深海大饭店推出的「特色菜」一样,一定会有人喜欢,但是不适合当年夜饭。这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观众的问题,它只是没有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市场上。

最后多说两句今年的春节档,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在电影本体上都很强,基本上每一部春节档电影都能在其他档期独挡一面。好电影云集对观众是好事,但如何满足春节档观众的需求,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春节档卖的不只是电影,更重要的是情绪和氛围。只有那些在最大公范围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强类型电影,才有机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存活过残酷的七天。当三年积累的好电影都冲进春节档后,这个市场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可能会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上继续被放大,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未来几年的市场都会受到反噬的。

二刷之后的一点感想:动画电影《深海》怎么样?值得看吗?
6#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8 15:45:18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首先我认为《深海》绝对是好电影,当然不是完美,瑕疵还是明显的,但它是好电影。
让我觉得很微妙的是,一些“生活幸福”的人批判它不知所云云里雾里,另一些存在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人批判它刻意煽情强行升华——这两类人同时归类它为“一坨大便”(我搞不懂直接打正确的字是审核不过吗?我就打一下试试……)
观众当然可以感觉不好看,可以感觉被冒犯,可以给它差评恶评——但取悦每一个人,不是电影人要做的事。也希望能看见这个回答的电影人动画人,以及未来要成为电影人或动画人的学生,不要因为《深海》的遭遇,就背离自己的创作初衷或者开始否定自己。
这里引用之前写的《深海》影评,在这里故事的阐述中,抑郁症是“关于参宿的背景故事。它们很重要,但却并不是故事的核心。
为什么参宿是主角,而且只能是参宿来做这个主角;为什么最终参宿活来下来,而且只能活下来,都是因为她的人物完全符合我们对主角的预期——她是那个需要做出转变的人,而且她确实做出了转变。“
故事的核心非常简单,“一个大人救下落水的孩子,自己因此而去世的故事”。如果是我来讲,“我想不出更有戏剧性的人物和更有意义的讲述方式——它就应该是奇幻故事,它就应该是个童话。
所以,抑郁症并不能算是《深海》的主题,它只能算是一个背景和前提。在我看来,如果要形容得小一些,那主题就是陌生人的善意;如果要总结得大一点,那主题是救赎和重拾活着的勇气。”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深海》? - 李小卿的小号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913671/answer/2863773899
《深海》结构完整地讲了一个小故事,很小的故事。然而我们的技术受限,可能需要花费比其他国家讲述同样故事更高额的成本。缩短这个差距,这里才是我们进步的空间。动画人们在拼命追赶,我们也终于在画面上看见了技术的进步,对我来说这是令人感动的。而故事本身,《深海》让我看见了一个特别好的进步,那就是我们的电影人们开始愿意讲小故事,并且能把小故事讲好了。
影视作品的人物塑造不应该刻板化,影视作品不应该强调三观正,影视作品不需要教观众做人的道理。但,它需要提供情感宣泄的价值。
影视作品应该为观众提供什么样的情绪价值? - 李小卿的小号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9747387/answer/2816904097
从这个角度来说,《深海》做到了。它的评价争议如此大,就说明它的受众接受到了它提供的情绪价值,而那些并不能感同身受的人,他们不是《深海》的受众。春节档,本来就会引来非受众的参与,从而影响它的口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见如此多同行们感慨,它这是选错了档期,有点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