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科技大学本部的毕业生,我对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学思路DNA有很深的了解,所以我非常看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未来前景,以下简称港科广。
我觉得港科广的建立,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探索,是对未来大学发展模式的探索,甚至我预感到,它会成为下一代大学的开端。
![]()
在教育部的通知中,我特别注意到了这样一句话:
![]()
“探索前沿交叉学科建设”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新鲜的?其他的很多高校探索“跨学科”“交叉学科”很久了。
然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对“交叉学科”的建设,是开创性的。是非常具有新意的。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的跨学科,常常有在经济学院与工程学院联合搞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或者是工程学院和设计学院搞一个“设计与智能工程”……
但本质上,上述的跨学科还是在两个学院里的两个专业之间,综合出一个新的专业,师资来源于两个专业,学生来自两个学院,但毕业的时候,却还是各属于各个专业。但有的学生,交叉专业选取的多了,就会产生对自身定位不清的困惑,咨询老师的时候也往往得不到清晰的回答。
未来到了就业市场或者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又很难找到清晰的领域定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建校思路,锐意大胆,开创性地提出了“不以学院为基础”,取而代之的是
——建立四大枢纽(Hub),每一个枢纽下设不同学域(Thrust Area)
2019年6月以后,科大把倪明选教授从澳门大学请回来做首席副校长,负责广州校园学术架构的重新规划。倪校长原来担任霍英东研究院院长,因为南沙研究基地的事,我们接触比较多。2019年夏秋之际,香港已乱作一团。我当时在纽约大学访问,每月不时回一趟香港。倪校长找我,抽空见过两次面,我直接说我要离开科大,也并没有打算去广州。倪校长谈到广州校园对于香港科大未来发展之意义,非常诚恳,说在我最后决定走之前,可以暂时帮一下忙。我了解他以前在珠三角办学的梦想。既然如此,我就松了口,与署理院长谢丹阳教授见面聊了一下,才知道广州校园的组织架构已改为四大枢纽(Hub),每一个枢纽下设不同学域(Thrust Area),突破了传统大学里的学院和学系的架构。这些名词开始的时候只有英文,中文都没有对应的词语。我隐约感觉那个熟悉的科大又回来了,又开始有了引领未来的气势。 以上引用自原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教授吴晓刚的文章《我的科大故事-清水湾岁月》
吴教授也是我的老师,在和吴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了我们社会与人文学院对于跨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如下的构思,大家可以看看,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
广州校园四大枢纽之一的社会枢纽(Society Hub),下设“城市治理和设计”(Urban Governance & Design)学域(thrust area)。初步计划开设六门课程,包括:
UGOD5010: Science of Cities(城市科学),
UGOD 5020: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定量社会科学),
UGOD5030: GIS and Spatial Analysis(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
UGOD 5040: Urban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城市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UGOD 5050: Cities and Society(城市与社会),
UGOD 5060: Urban Data Analytics(城市大数据分析)。
这些课程设置,力图完全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融合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大数据分析等研究领域,基本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架构。
以前大家总有疑惑:你们学社会学的有什么用?你们的理论对于当前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引领和帮助?你们是否就是纸上谈兵的空想理论者?甚至有人会认为:社会学不是真正的科学。
现在,在新的枢纽下的学域里,社会学的学者们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人类群体居住区域”——也就是“人类社会”的空间体现“城市”——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从而探索出,在未来,人类城市(也是一个小社会)的新的互联模式。
在听到上述思想的时候,我大为震撼。
除此之外,还有功能枢纽,下设四个学域: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
信息枢纽: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艺术、数据科学分析、物联网
系统枢纽: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
而刚刚说的社会枢纽里,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城市治理与设计之外,还有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MBA+
所以吴晓刚教授说的“我熟悉的那个科大又回来了”,我很明白是什么意思。
香港科大也就30岁,30年前,在还是荒地的清水湾半山腰,一座高校从无到有拔地而起,谁也没有想到,20年后,它就成为QS亚洲第一,世界前30的学校。
我想,原因之一怕是很简单,那就是创校的这些学者们,思路上不拘一格,大胆地敢于质疑前人,甚至否定前人,敢于创新。
敢于创新。
这四个字说着容易,但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更何况这次香港科大(广州)的办学思路,是整个学校都打破原来院系的传统设置,建立的枢纽与学域的模式。
我们都无法预测这种模式未来的成败与否,效率的高低。
但,在“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如此大胆地付诸探索的实践,就是“港科大精神”。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学生们问我是选择科大还是港某某大的时候,我才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港科大。
而这次,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港科大(广州),因为我觉得这次的探索,是对未来大学发展模式的探索,甚至我预感到,它会成为下一代大学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