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数字化加速国内大循环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2-11 20:02   9917   0


转载于:京东数科研究院
作者:朱太辉 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总监
张彧通 京东数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当前我国消费恢复和发展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推动消费全面快速恢复,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至关重要。数字化是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势所趋,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消费场景、客户营销和贷后管理等方面推动消费金融积极转型,进而在推动消费发展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在三驾马车中已经超过投资和进出口,2019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和外部形势变化,我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思路。促进消费不仅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影响的必然举措,也是长期发展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自然要求。但在疫情冲击下,消费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2020年前两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下降幅度达到11.4%,到8月份同比增速刚刚转正。在此背景下,需要深入思考解决的问题是,消费金融如何助力消费复苏和畅通国内大循环。

一、消费均衡恢复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至关重要
消费是平衡内循环供需两端的重要抓手和市场力量,当前我国消费恢复和发展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推动消费全面快速恢复,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至关重要。内外动力方面,内需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中国经济外向程度高,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海外需求骤减叠加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支撑力不断下降。尽管全球疫情“大流行”下,我国出口韧性尽显,但除了防疫用品、在线设备、家居等品类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外,其余主要商品均有明显回落,且未来产业链转移仍是重大潜在风险。在此情况下,内需更是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以居民消费为代表的需求端需要尽快破局。

内部供需方面,生产恢复快于需求。生产端工业生产快速恢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开始恢复正增长,8月升至5.6%,已达去年同期水平。而需求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缓慢,8月同比增速尽管重回正增长,但增速仅为0.5%,远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8.6%,而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已经实现正增长(0.4%)。



消费种类方面,服务消费占比明显回落。今年上半年,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仅为45.1%,较2019年大幅下降5.1个百分点,创有数据记录(2018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8月,汽车零售同比增速保持在11.8%的高位;通讯器材、化妆品、办公用品、金银珠宝、家电等可选品明显反弹,而表征服务消费的餐饮收入仍为-7%。



消费渠道方面,线上消费的重要性快速提升。疫情暴发后,线上渠道消费和线下渠道消费受冲击程度和恢复情况呈现两极分化,线下消费连续负增长,而非接触式线上消费在疫情期间不降反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1-8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6%,增速远高于线下渠道销售增速。



二、消费金融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金融服务是解决消费结构分化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消费金融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1.消费金融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消费金融创新动力持续加强
一方面,消费发展和升级不断扩大消费金融市场空间。近些年来,我国消费金融随着消费增长而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还存在极大的空间。尽管2019年底我国总消费贷款(短期+中长期)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44%,占GDP的比重超过了100%,但如扣除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的中长期消费贷款,2019年我国短期消费信贷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GDP的比重分别为24%、10%,与发达国家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未来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品质也在不断改变,消费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新的消费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和疫情冲击强化消费金融创新动力。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让金融消费者能够更加便利、更加多样地获取金融服务。与此同时,疫情促进了非接触式金融的迅速发展,使得金融科技提档加速。特别是在消费金融领域,智能营销、场景金融、智能客服等产品和服务快速推出,显著提升了服务质效,提供了更加“消费者友好”的消费金融服务。
2.消费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尾部客户服务考验信贷能力
风险防控方面,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持续攀升,消费贷款不良率开始抬头。杠杆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部门消费性贷款的增长空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08年的17.8%攀升到2019年的55.2%。在杠杆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增加消费性贷款的风险防控压力将显著提升。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重新抬头,其中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成为信用卡发卡的主力,同时也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抬升的重要机构。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的个人征信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小贷公司等对客户重复放贷,潜在的多头授信风险也不容忽视。



业务发展方面,低利率环境压缩了盈利空间,长尾客户服务考验信贷能力。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面临存款减少、息差收窄的压力,其议价空间和盈利能力有限。与此同时,在政策引导和民间借贷保护利率下调的大背景下,一些银行纷纷采取“提额降价”业务策略,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贷产品定价。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优质客户已经基本覆盖,且逐渐向具有成本、渠道、服务优势的金融机构聚集,征信白户和下沉区域消费人群是后续消费信贷服务的重点人群,这对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营销、定价和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利用数字化释放消费金融动能
数字化是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消费场景、客户营销和贷后管理等方面推动消费金融积极转型,进而在推动消费发展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用好线上渠道,进一步拓宽消费金融服务场景。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构建线上化渠道,便利消费者在线申请贷款、完成审批、获取贷款,从而让金融消费者享受到快速、便捷、简易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与头部互联网公司、流量平台开展流量合作、联合贷款,丰富渠道入口。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应当与消费场景相融合,实现无界甚至是无感知的金融服务。实践中,餐饮、购物、娱乐、医疗、旅游、教育、家装、婚庆等各行业都在纷纷将金融服务作为促进其业务的一种手段。但是囿于不同场景的数字化程度不同,场景与金融融合的方式有所差别。例如医美、旅游、教育培训等场景往往更多依赖的是线下门店,且线上化的难度较大,就需要运用到传感器、人脸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实现线下场景与金融服务的无感知融合。
二是释放数据作用,让消费金融服务更好匹配消费人群需求。一方面,要对消费人群细致划分,做好精准营销,本质上是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消费能力和金融产品的匹配。将消费人群按照学历、地域、年龄、收入等标签进行划分,实现优质客户识别、信用风险评估、防范和阻断风险传导;根据客户反馈情况优化营销策略,尤其做好针对征信白户、年轻人、专科及以下学历、四五线城市群体的产品营销,对上述人群提供适度普惠的消费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实现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善于运用地理位置、社交关系、语音文本等各类数据,从而改变现在消费金融产品的设计思路,根据消费者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从B2C转变为C2M,实现消费金融产品的“反向定制”。例如消费与其他业务模式相结合,创新成为包含会员、折扣、预售等各类元素的多元业务模式,也可以将传统的购买消费扩展为租赁、共享消费。
三是用好金融科技,全面提升消费信贷供应链能力。消费金融行业在发展期时,各家机构的竞争主要在渠道、资金、服务领域展开。获得竞争优势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在消费金融服务逐渐步入行业成熟期时,“技术优势”成为机构开展竞争时的重要手段。为此,应基于整个信贷供应链,可以运用智能运维、自动化流程、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化提升放贷机构的风控能力、管理流程、运维效能,通过放贷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